本文目录一览:
- 1、保险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 2、请各位好心人帮忙
- 3、会计 差错更正 预计负债的问题
- 4、《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收入的确认条件是什么
- 5、会计学原理中,对于会计要素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怎样的?要详细的讲解,不要太宽泛的
- 6、为什么会计中资产和负债规定必须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保险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代资考书上有哦,我几乎天天看,哈哈~认真回答,求采纳哦~
3、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是相对而言的。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的划分仅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而不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因为人身保险合同中没有什么保险价值。所谓定值保险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即已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并将其载之于合同当中的保险合同。不定值保险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预先确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仅载明至保险事故发生后,再行估计其价值而确定其损失的保险合同。
4、代位追偿:保险代位权分为权力代位与物上代位,代为追偿应该是权力代位。
定义:如果保险事故是由第三者的过失或非法行为引起的,第三者对被保险人的损失须负赔偿责任。保险人可按保险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先行赔付被保险人。然后,被保险人应当将追偿权转让给保险人,并协助保险人向第三者责任方追偿。补充一个“物上代位”:指在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推定全损时,保险人按照合同履行赔偿责任后依法取得保险标的的所有权。
5、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指公司一年以内的财产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业务按规定从本期保险责任尚未到期,应属于下一年度的部分保险费中提取出来形成的准备金。
6、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其中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保险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而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7、共同保险又称"共保",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共同承保同一标的的同一危险、同一保险事故,而且保险金额不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
8、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从决算后的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并逐年积累,用以应付巨大赔款时弥补亏损的资金。设置总准备金,既是保持保险人业务经营稳定和组织经济补偿的需要,也是巨型灾害和特大事故的发生在年度间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提取总准备金的计算方法是:总准备金=当年实现的利润-当年所得税-调节税-利润留成。
9、告知是指: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之时和之后,当事人一方应对已知或应知的与风险和标的有关的实质性重要事实向另一方作口头或书面的陈述。
10、保险金额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11、保险:给你保险法的定义吧。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12、赔款准备金指在每一财务年度决算以前,保险人对已经索赔尚未赔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或者已经发生保险事故,尚未索赔的保险赔款或给付所提存的资金准备。
13、委付是指保险人同意将受损的保险标的视为推定全损,在补偿被保险人全部损失的同时,获得该受损标的物的所有权。保险人接受委付后,可以通过对标的物的处理,接受大于赔偿金额的收益。(这个概念应该结合“代为追偿”来解释,但是总的来说,委付一般发生在海上保险)
14、保险金额(前面已经有了)。
15、保险单简称为保单,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正式书面证明。保险单必须完整地记载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保险单记载的内容是合同双方履行的依据,保险单是保险合同成立的证明。
16、风险管理(不同的教案有不同的解释)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17、保险期限:也称保险期间。即保险合同双方当事履行权利和义务的起讫时间。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请各位好心人帮忙
历年应用法学试卷
(说明,这是02年及以前的综合课,与现在科目与出题风格有很大不同)
1997
刑法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10分)
1、 间接故意
2、 想象竞合犯
3、 刑事责任
4、 自首
二、 简述题(每题5分,共10分)
1、 我国刑法是如何体现对主犯从重处罚的?
2、 简述金融票据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类型。
刑事诉讼法学
一、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基本原则的规定增加了哪些新内容?(7分)
二、 刑事诉讼的被告人有哪些诉讼权利?(8分)
民法学
一、 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而()必然贯穿我国民法始终。
2、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有权()进行意思表示。
3、 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合同的约定或者()履行义务。
4、 附期限的民事行为,在所附期限到来时()。
5、 合伙经营期间发生亏损,退伙人已分担了合伙债务,退伙人对其参加合伙期间的全部债务()责任。
6、 保证人保证范围不明确的,推定保证人对()承担保证责任。
7、 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民事义务,侵害了财产所有权(包括经营管理权),人身权或()而产生的民事责任。
8、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符合两个条件:①具有独创性;②()。
9、 为()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则丧失继承权。
10、 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法律。
二、 简答题(共10分)
1、 如何认定胁迫行为?(3分)
2、 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受害人的损害能否得到补救?应由谁来补救?为什么?(4分)
3、 土地、山岭、森林、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权属发生争议和因侵权发生纠纷,应由什么机关负责处理?(3分)
民事诉讼法学
一、 举例说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4分)
二、 法院制作的生效调解书有何效力。(5分)
三、 如何认识督促程序中的支付令。(6分)
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
一、 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6分)
1、 行政处分
2、 行政司法
3、 行政指导
二、 简述题(每题5分,共15分)
1、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2、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3、 如何理解起诉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三、 案例分析(9分)
某国家机关综合处处长李某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从国外带回
若干违禁物品,受到海关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其所在机关了解情况后,又给予其撤职行政处分。李某不服,认为处罚、处分太重,便分别以海关和所在行政机关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上述处罚和处分。试析:
1、 人民法院应否受理李某的诉讼,为什么?
2、 法院如可受理李某提起的两项诉讼请求或其中的一项,那么何地何级法院享有审判管辖权,为什么?
3、 受诉法院审理后,可能作出哪几种形式的判决?并分别说明各自适用的条件。
1998
刑法学(共20分)
一、 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5分)
1、 犯罪集团
2、 集资诈骗罪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 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决定罚金数额。
2、 犯罪后自首又有()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 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中的私人财产,以公有财产论。
4、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定罪处罚。
5、 走私、()、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试述撤销假释的根据。
2、 我国新修订的《刑法》所规定的"持有型罪名"有哪几个?
民法学(共20分)
一、 概述下列概念之间的区别(12分,每题3分)
1、 人格权与身份权
2、 诺成法律行为与实践法律行为
3、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4、 相邻权与邻接权
二、 简答题(8分,每题4分)
1、 简述职务侵权的概念、主体、范围及责任。
2、 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民事诉讼法学(共15分)
1、 辩论原则的设立有何意义?辩论的内容有哪些?(7分)
2、 如何理解执行和解的效力?(8分)
行政法部分(15分)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7分)
1、 国务院有权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
2、 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依法制定和发布的()为依据。
3、 违法行为在()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4、 《国家赔偿法》第五条规定:国家不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5、 对到期不纳税款者,罚以滞纳金,以促使其纳税,这种措施在行政法学上称为()。
6、 行政公开是现代行政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旨在保障公民的()权。
二、 简答题(共2题,每题4分)
1、 现代行政程序法普遍要求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说明决定的理由,试述该程序规则的价值。
2、 宪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请阐述"根据宪法和法律"这一条件的内涵。
行政诉讼法(15分)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 新中国的行政诉讼最初由1982年制定的()作出规定。
2、 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 海关行政案件的上诉审一般由()人民法院管辖。
4、 在我国,行政合同案件目前由人民法院的()庭审理。
5、 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的,()是被告。
6、 对行政机关与非行政机关共同署名作出的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非行政机关作为()参加诉讼。
二、 简答题(共二题)
1、 简述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力。(4分)
2、 试述合理性原则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体现。(5分)
1999
刑法学(共20分)
一、 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5分)
1、 犯罪中止
2、 侵占罪
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抢劫、()、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的归责要素有:主观恶性、客观危害以及()。
3、 死刑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
4、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是指有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行为之一的。
5、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的,依照()定罪从重处罚。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试述我国刑法关于主犯的种类以及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
2、 简述信用证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类型。
刑事诉讼法学(共15分)
1、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91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的,应当裁定撤消原则,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请问:该条所说的情形主要有哪些?法律为什么作此规定?(8分)
2、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请问:该条所说的不起诉的实质和法律后果是什么?法律为什么作此规定?(7分)
民法学(共20分)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2、 无因管理
3、 婚姻终止
二、 简答题(共14分)
1、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有什么特点?(4分)
2、 无权代理有什么法律后果?(5分)
3、 什么是作品的合理使用?举3个离子说明作品的合理使用。(5分)
民事诉讼法学(共15分)
1、 为什么说"法定诉讼代理权的发生,完全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与被代理人的意愿无关,与代理人的意愿也无关。"(5分)
2、 说明法院主管与管辖的关系。(5分)
3、 不予受理与驳回起诉有何区别。(5分)
刑事诉讼法学(15分)
1、 根据1996年3月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于这些不起诉的决定,该法规定了哪些制约措施?(5分)
2、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哪些情况下应当终止诉讼的进程?在哪些情况下,它们应当分别作出哪几种决定?(5分)
3、 某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张某涉嫌抢劫一案,经过认真审理,认定检查官指控被告人有罪的关键证据--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等已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但是,被告人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始终保持沉默。请问:人民法院能否对被告人张某定罪判刑?为什么?(5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共30分)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行政职责
2、 行政主体
3、 特别授权立法
4、 行政裁决
5、 行政追偿
二、 简答题(共20分)
1、 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区别。(5分)
2、 行政监督检查的特征。(5分)
3、 如何理解司法审查中的"参照规章"?(4分)
4、 如何理解"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6分)
2000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 试述行政处罚设定权之规定。(8分)
二、 与《条例》相比较,《行政复议法》在受案范围方面有何具体变化?对行政审判将有何影响?(7分)
三、 如何理解行政诉讼本质上是一种司法审查制度?(7分)
四、 试述行政诉讼之判决种类及其适用条件。(8分)
民事诉讼法(共15分)
一、 何谓除权判决?(5分)
二、 诉讼请求与诉讼标的有何联系和区别?(5分)
三、 涉外民事诉讼中有哪些案件属于我国人民法院专属管辖?(5分)
刑事诉讼法(共15分)
一、 试就刑事自诉程序与刑事简易程序作一简要比较。(7分)
二、 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请问:该条文的规定对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何意义?(8分)
民法(共20分)
一、 简述设立监护制度的目的,并针对《民法通则》对设立监护人的主要规定,提出两条以上法律改进的意见。(5分)
二、 什么是相邻关系?处理相邻关系应遵循哪些原则?(5分)
三、 什么是债?举例说明产生债的主要法律事实。(5分)
四、 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的规则体现了我国继承法的哪些基本原则?(5分)
刑法(共20分)
一、 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数个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给分)(每题1分,共12分)
1、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刑法基本原则有()
A、罪责自负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E、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2、 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E、从新兼从轻原则
3、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有()
A、故意杀人 B、故意伤害 C、强**** D、抢劫
E、绑架 F、贩卖毒品 G、盗窃
4、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区别的界限在于()
A、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 B、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C、防卫行为是否造成严重损害 D、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且造成严重损害 E、防卫行为是否适时
5、 我国刑法规定的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行()
A、 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
B、 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C、 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
D、 窥探作案现场的行为
6、某甲与某乙有仇,企图借他人之手杀死某乙。一天,某甲故意将装好子弹的猎枪交给某丙,并骗丙说枪中没有子弹,叫丙向乙空枪瞄准射击以使乙受惊吓。结果乙中弹身亡。某甲、某丙的行为属于()
A、共同故意杀人罪 B、共同过失致人死亡罪 C、不属于共同犯罪
7、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 B、犯罪结果的个数 C、犯罪构成的个数 D、犯罪对象的个数 E、犯罪意图的个数
8、我国刑法规定的死刑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
A、罪大恶极 B、罪行极其严重 C、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D、主观恶性极其严重
9、某国家机关财务室出纳李某与无业人员王某相勾结,共同盗窃财务室保管的现金。一天晚上,李某用持有的财务室钥匙打开财务室大门,并在门口望风,王某进入财务室撬开了保险柜,窃取现金20000多元。然后二人又伪造窃贼翻窗而入的现场。李某、王某的行为构成()。
A、 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李某的行为以盗窃罪的共犯论处
B、 李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王某的行为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
C、 李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D、 共同诈骗罪
10、 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
A、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B、公私财产权利
C、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D、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11、 下列刑罚方法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的是:()
A、死刑 B、有期徒刑 C、罚金 D、拘役 E、没收财产
12、 根据我国刑法第269条之规定,犯罪分子犯盗窃、诈骗、抢夺诈骗罪而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是()
A、 实施了已经构成犯罪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B、 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C、 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D、 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E、 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犯罪
F、 使用暴力活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抗拒逮捕、窝藏赃物、毁灭罪证
二、 简述题(每题4分,共8分)
1、 简述共同犯罪中主犯的种类 及其刑事责任。
2、 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罪的构成特征。
2001
试题:
刑法:20分
一、 试述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限度条件5分
二、 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主犯种类及其刑事责任5分
三、 简述徇私枉法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5分
四、 案例分析
李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务。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
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正要离开时,恰逢保安员巡逻到此。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
门虚掩,即进去看看,与李某对个正着。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家中后
,李某恐保安员醒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刚刚返回单
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
问:对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论处?请说明理由。5分
民法:20分
一、 名词解释2分*5
1、 合伙
2、 他物权
3、 表见代理
4、 预期违约
5、 善意取得
二、 简答5分*2
1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与可变更撤消的民事行为的区别
2、抵押权和质权的区别
刑事诉讼法 15分
一、 我国刑法第39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和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
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请
结合这一规定,回答下列问题:8分
1、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一般分配原则是什么?
2、 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中,被告人应否承担证明责任?如果应当承担,被
告人与公诉人是如何分担证明责任的?
二、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
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消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
审判:
(一) 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
(二) 违反回避制度的
(三) 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请结合这一条文,回答下列问题7分
1、 你对第一审法院违反法律程序的法律后果是如何理解的?
2、 本条的规定对于维护程序法的尊严有何意义?
民事诉讼法15分
一、 简述民事审判权与管辖权两者之间的关系5分
二、 如何认识当事人的陈述?5分
三、 民事诉讼中的反诉的构成要件是什么?5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 填空题1分*15
1、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增设行政机构和人员,行政权力急剧膨胀,而且行政机关还被赋予了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打破了原来的分权体制和法律结构,这种现代国家被称为--
2、行政机关对经济活动行使广泛的管制权,其中对经济活动的准入控制在行政法学上称为--权
3、中国行政立法的征求意见和协商基本上属于内部程序,不具有典型的现代行政程序的特征,因为利益相关人的参与是由行政机关随意决定的,没有上升为相关人的--
4 《宪法》第108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消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这里的不适当从《--》的第一条和整个立法精神可以看出,应当理解为包括违法和不当。
5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进行审查,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即时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这种对行政机关职权的规定既是授权更是设定义务,用行政法学的专业术语来说,行政机关没有根据形势和政策进行--的余地。
6、受到行政罚款的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行政机关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后一个每日3%的罚款从其目的看属于行政法学上所谓的--罚。
7、非个人化是官僚制的一个特点,任何人执行法律秩序所规定的植物,都是一个--
8、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机关决定。
9、国家赔偿责任背后的理论是--原则,它取代了原来的主权理论,这样降低了公民个人的风险,也更公平。
10、《行政诉讼法》第18条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_和。
11、行政诉讼原告不限于行政行为的直接相对人,而包括所有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2、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超出授权乏味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起诉应当以--为被告。
13、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的判决
14、原告起诉要求撤消一个行政行为,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该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或者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
15、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与部委规章之间不一致的,有最高人民法院送请--作出解释或裁决。
二、辨析题 判断并分析以下命题:
1、只要相对人违反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就应当受到行政处罚。5分
2、禁止翻供的原则不适用于行政机关5分
3、行政诉讼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不信任与必要尊重。5分
02年综合课题
dongliang
法理部分(30,每题10)
1.现代法治的主要标志.
2.理想的法与现实的法
3.法与法律意识的关系.
法史(20)
一.每题3分.
1.封诊式.
2.三大经济纲领.
刑法(30)
一.简答(每题5分)
1.不作为犯的特征及作为义务产生的原因.
2.教唆犯的处罚规定
3.我国死刑政策及在中国刑法中的体现.
4.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价值.
二.案例.
1.关于中止犯,预备犯的.
2.略.
民法(30)
1.代理的法律特征.
2.合同的相对效力原则.
3.无过错原则的立法缘由及价值.
4.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的区别.
刑诉法(20)
1.和去年那道题差不多了,今年把那个维护程序法尊严的法条扩展了一下, 问:何谓公正审判
.此法条的立法价值.
2.当事人及我国刑诉法上当事人的种类.司法工作人员为何不是当事人.
民诉法(20)
1.无独立请求第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原因.
2.试述民诉法中再审制度的补救作用.
3.还有一道忘记了,不过好象很简单的,大概一道概念性的题吧.
以上均是凭回记忆,有的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大体如上吧,知识点错不到哪里去,正规的题目还是等诸位夏天去法学院买了试卷再说吧.
二.简答(每题7分)
1.唐代中央的监察机构设置
2.大清律例,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中的刑罚制度.
宪法.(20)
1.关于五六十年代最高法发的一个关于宪法能否应用于审判的司法解释,谈对此司法解释的理
解.(8)
2.中国的质询制度.(12)
行政法办(30)
1.行政法中的比例性原则.
2.关于行政法中举证责任部分中一句法条的理解.(记不清了,红皮书中有)
3.行政裁决及其特征.
4.为什么说行政诉讼法是司法审查之法.
恍惚
刚在想着该把网友们在其他帖里回忆出来的题目整理一下,正好看到这个帖,谢谢!有些题目好象不很确切,但我也记不清了,大家一起来回忆吧。
宪法部分,题目中出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援用宪法作为论罪科刑的依据复函》(1955年月30日)
新疆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55)刑二字第336号报告收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国家的根本法,也是一切法律的“母法”。刘少奇委员长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它在我国国家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规定了什么样事是合法的,或者法定必须执行的,必须禁止的。”对刑事方面,它并不规定任何论罪科刑的问题,据此,我们同意你院的意见,在刑事判决中,宪法不宜援用。
gentlelaw
民诉的另一题是比较移送管辖和管辖权转移。
会计 差错更正 预计负债的问题
题目中的逾期罚息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
法规标题: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或有事项
文 号:财会[2006]3号
发文单位:财政部
发文日期:2006年2月15日
实施日期:2007年1月1 日
第四条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一)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二)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关于第一个条件,由于公司已经违约,逾期未偿还借款,罚息已经是企业的现时义务。虽然甲公司预计在20×1年5月还清上述长期借款,但这只是公司的预计,在事情实际发生之前,都可以看作是吹牛逼。
关于第二个条件,公司履行罚息的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就是这笔罚息目前看来,是很可能需要付的(50%-95%的几率范围)。题目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证据说明公司在20x1年6月前必定能还款,相反内部资金筹措及还款计划是非常弱的公司内部证据,基本可以看作吹牛逼。但也不能把别人一棍子打死,说不定真的能还呢。如果题目给出了公司已经获得了其它银行的巨额信用额度,或者关联方或股东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那就是强有力的外部证据,要支付的几率低于50%,就不满足该条件,可以不确认预计负债。
第三个条件,金额很确定,没什么好讨论的了。
所以逾期罚息符合定义,应该确认。
附参考资料: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第十四章 或有事项
一、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
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是指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是在企业当前条件下已承担的义
务,企业没有其他现实的选择,只能履行该现时义务。通常情况下,过去的事项导致现时义务是比较明确的,但也存在极少情况,如法律诉讼,特定事项是否已发生或这些事项是否已产生了一项现时义务可能难以确定,企业应当考虑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可获得的证据、专家意见等,以此确定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现时义务。如果据此判断,资产负债表日很可能存在现时义务,且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一项预计负债;如果资产负债表日现时义务很可能不存在的,企业应披露一项预计负债,除非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的可能性极小。
或有事项准则所指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因合同、法规或其
他司法解释等产生的义务,通常是企业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调中,依照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履行的责任。比如,企业与另外企业签订购货合同产生的义务,就属于法定义务。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以及道路交通运输等高危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非,就属于法定义务。如果拟定中新法律的具体条款还未最终确定,并且仅当该法律基本确定会按草拟的文本颁布时才形成义务,该义务应视为法定义务。推定义务,是指因企业的特定行为而产生的义务。企业的特定行为,泛指企业以往的习惯做法、已公开的承诺或已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由于以往的习惯做法,或通过这些承诺或公开的声明,企业向外界表明了它将承担特定的责任,从而使受影响的各方形成了其将履行那些责任的合理预期。例如,甲公司是一家化工企业,因扩大经营规模,到A国创办了一家分公司。假定A 国尚未针对甲公司这类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制定相关法律,因而甲公司的分公司对在A 国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不承担法定义务。但是,甲公司为在A 国树立良好的形象,自行向社会公告,宣称将对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甲公司的分公司为此承担的义务就属于推定义务。
义务通常涉及指向的另一方。没有必要知道义务指向的另一方的身份,实际上义务可能是对公
众承担的。通常情况下,义务总是涉及对另一方的承诺,但是,管理层或董事会的决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并不一定形成推定义务,除非该决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已经以一种相当具体的方式传达给受影响的各方,使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其责任的合理预期。
(二)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指履行与或有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时,导致经济
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但小于或等于95%。
企业因或有事项承担了现时义务,并不说明该现时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例如,
20×1 年5 月1 日,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协议,承诺为乙企业的2 年期银行借款提供全额担保。对
于甲企业而言,由于担保事项而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但这项义务的履行是否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需依据乙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等因素加以确定。假定20×1 年末,乙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且没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好转。此种情况出现,表明乙企业很可能违约,从而甲企业履行承担的现时义务将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收入的确认条件是什么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1—5」某企业在20×7年末盘点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100万元,企业以该存货管理责任不清为由,将毁损的存货计入“待处理财产损失”,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予以反映。因为“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应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如果企业既不拥有也不控制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例1—6」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例1—7」甲企业和乙施工单位签订了一项厂房建造合同,建造合同尚未履行,即建造行为尚未发生,因此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甲企业不能因此而确认在建工程或者固定资产。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到,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例如,某企业赊销一批商品给某一客户,从而形成了对该客户的应收账款,由于企业最终收到款项与销售实现之间有时间差,而且收款又在未来期间,因此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在销售时判断未来很可能收到款项或者能够确定收到款项,企业就应当将该应收账款确认为一项资产;如果企业判断在通常情况下很可能部分或者全部无法收回,表明该部分或者全部应收账款已经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减少资产的价值。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其中计量起着枢纽作用,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在实务中,企业取得的许多资产都是发生了实际成本的,例如,企业购买或者生产的存货,企业购置的厂房或者设备等,对于这些资产,只要实际发生的购买成本或者生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就视为符合了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取得的资产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例如,企业持有的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对于这些资产,尽管它们没有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但是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话,也被认为符合了资产可计量性的确认条件。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这里所指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例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例如,某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对于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将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例1—8」某企业向银行借款1 500万元,即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负债。企业同时还与银行达成了2个月后借入2 000万元的借款意向书,该交易就不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应形成企业的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到,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企业承担了现时义务,但是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人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在未来有权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但是在实务中,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企业对于因借入款项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即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营业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鉴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显然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例1—9」某企业用银行存款400万元购买生产用原材料,该购买行为尽管使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了400万元,但并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它使企业增加了另外一项资产(存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当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确认为费用。
「例1—10」某企业用银行存款偿还了一笔应付账款1 000万元,该偿付行为尽管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1 000万元,但是该流出没有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是使企业负债(应付账款)减少了,因此不应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作为费用予以确认。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也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因此,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二)利润的来源构成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利润的确认条件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的概念,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高度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当然这种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有时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中,合并成本也是以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再比如,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往往是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另外,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三)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索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因此,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此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学原理中,对于会计要素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怎样的?要详细的讲解,不要太宽泛的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一般而言,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例如,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表明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经济利益的形式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形式,也可以是能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以及某些财务挂账等,由于不符合资产定义,均不应当确认为资产。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从资产的定义来看,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其中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在实务中,企业取得的许多资产都是发生了实际成本的,例如企业购买或者生产的存货,企业购置的厂房或者设备等,对于这些资产,只要实际发生的购买成本或者生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就视为符合了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条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企业取得的资产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例如企业持有的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对于这些资产,尽管它们没有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但是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话,也被认为符合了资产可计量性的确认条件。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这里所指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必须依法执行。例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形成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以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从负债的定义来看,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是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企业承担了现时义务,但是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若已不复存在,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按照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即为企业的净资产,是企业资产总额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反映所有者(股东)财富的净增加额。通常企业收入增加时,会导致资产的增加,相应地会增加所有者权益;企业发生费用时,会导致负债增加,相应地会减少所有者权益。因此,企业日常经营的好坏和资产负债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和资本的保值增值。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而且通常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要优先于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因此,所有者享有的是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因此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严格区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等。在实务中,企业某些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同时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分开核算和列报。例如,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应当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性工具部分进行分拆,分别确认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为什么会计中资产和负债规定必须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1、因为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就是已经发生的,一是具有真实性,二是其成本可确定;未来将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的事项也就无法确定其随之而来的结果,资产或负债都无法定义。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而不能是预期的,是企业在过去一个时期里,通过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至于未来交易或事项以及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则不属于现在的资产,不得作为资产确认。
2、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指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资产的分类很多,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3、负债实质上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之后必须偿还的经济债务,其偿还期或具体金额在它们发生或成立之时就已由合同、法规所规定与制约,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
发布于 2022-07-05 02:5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