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视频剪辑app-楞次定律视频讲解

本文目录一览:

求高中物理必修3-1的完整公式

高中物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物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 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 方法 ”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

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但还比较粗浅,尤其对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判断没有进行研究。本节教材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 总结 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则

长期以来, 教育 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 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上课前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学生会将结论记住,在课堂上机械的,剧本式的配合老师,没有深入的思考,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要求学生预习。

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 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 抽象思维 能力和 创新思维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 楞次定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

五.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 ,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整节课主要采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布局如下表:

SHAPE MERGEFORMAT

六.教学过程

( 一)实验引入,引发学生猜想与假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我们再来重复一下上节课的实验。

师(演示):磁铁插进螺线管和从螺线管拔出时,导致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

师:大家是否注意到,当我把磁铁插进螺线管和从螺线管拔出时,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大家通过以上的实验猜想一下。

生:可能与线圈导线的环绕方向,原磁场的方向,原磁通的变化方向有关。

师: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大家的猜想。

(二)学习新知,开始实验探究过程

1.学生实验,自制线圈,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

师:同学们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线圈的 绕制方向有关,所以我们必须弄清线圈的绕制方向。使用现成的线圈,由于导线的松动等 其它 原因,有时导线的绕向不容易弄清。下面我们同学自己动手绕线圈,这样有利于我们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分组实验:(分6组,每组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人,注意合作探究)

实验准备:一根长约20厘米的塑料管(两端锯出卡线槽);一根长约2米的导线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绕制线圈

2.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 计

师:线圈绕制完成了,我们还要弄清什么问题?

生: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

师:如何指示呢?有哪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

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A:利用电路改装实验中的表头,没有电流时,指针在表盘的中央,当电流从不同的接线柱流入时,指针的偏转方向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定电流的输入方向。

B: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二极管串连接入闭合回路,当二极管发 光,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的导流方向一致。

EMBED PBrush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体现,导致学习热情高涨)

师:该设计怎样的电路来查明电流方向与电表接线柱,或者是电流方向与二极管发光的关系?

学生活动:(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对不同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可行性评价)

师:(从同学的设计中,找到最佳合理设计)如图所示: SHAPE MERGEFORMAT

师:按照设计的方案,连接电路,辩明指示的方向并做简要的交代。

师:通过发光二极管也可以判断电流的方向,正向导电发光,反向不通电,不发光。

3、教师主导,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收集

师:我们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

生:连接闭合回路,让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相应的仪器来指示

师: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实现呢?

生:(交流互动,依据电磁感应现象,可能性最大的两种设计如下图所示)

SHAPE MERGEFORMAT

师:请大家利用小组内的器材,选择一种电路,连接器材并完成实验结果记录

(两种方案,设计两种学案)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3—2?“电磁感应”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涉及的要素多且关系复杂(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流方向等),其规律比较隐蔽,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因此,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也就成为本章教学的难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并对定律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建立在第二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基础上,虽说教科书中的实验都是前面教学中做过的,但是从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需要重新研究第二节中的两个学生实验。楞次定律对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转化的规律有普遍重要的意义,对右手定则的理解也有帮助,高考考试说明中属于二级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

(3)理解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反应。?

(4)、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索和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

(2)通过实验教学,感受楞次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楞次定律并能利用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难点:对楞次定律?“阻碍变化”?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在全市七所高中属于末流水平,数学功底普遍薄弱,理解能力较差。在每一个班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又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新课教学前吃透教材,熟悉学情,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最大潜力,同时借助物理实验,整合高中物理教学,备好 教学方法 。通过上一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本节课针对感应电流的方向做一个详细的实验探究。学生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2.学案问题导向教学法

六、实验准备

1.学生的学习:导学案、学生实验器材。?

2.教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前预习 学案,课内探究学案,问题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疑设问

检查落实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情景导入 展示目标?

创设情景?

视频介绍电磁感应新科技;楞次定律演示器改进实验;演示磁铁穿过铝管实验。?

质疑设问?:?

eq oac(○,1) 、闭合铝环、开口铝环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运动

eq oac(○,2) 、强磁性球和铁球为什么通过铝管后不是同时落地

2、引入实验 构建问题

eq oac(○,1) 、磁铁插入与拔出时指针的偏转相同吗?左偏与右偏意味着什么呢

eq oac(○,2) 、电流表指针偏转有规律吗

eq oac(○,3) 、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寻找感应电流的方向

3、确定主题 制订计划?

eq oac(○,1) 、指针的偏转不同说明电流的方向不同,那么电流的方向与指针的偏转有何关系呢

eq oac(○,2) 、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线圈的接法有关;(2)与磁铁的运动方式有关;(3)与原磁场的方向有关;(4)……?

eq oac(○,3) 、制订计划(如何去完成以上的验证)?

(1)、怎样获得感应电流?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线圈所对应的闭合回路。?(2)、要查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3)、要知道线圈的绕向怎样,以便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如何选择实验器材(5)、实验中要记录线圈中磁场的方向、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及其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等。?

指导学生对上面问题讨论解决以前学过的,得出本节课的主题:?

1、电流的方向与指针的偏转有何关系

2、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并提出猜想。?

3、确定计划具体内容?

(1)条形磁铁与线圈间的相对运动有几种可能

(2)为了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在物理学中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顺次控制。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1)、探究目标: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方向:从磁铁和线圈有磁力作用入手。?

(3)、探究手段:分组实验(器材:螺线管,灵敏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

(4)、探究过程?:详见课本P10图4.3-2

?(实验记录,完成表格内容)

N极 S极 磁铁在管上静止不动时 磁铁在管中静止不动时 插入 拔出 插入 拔出 N在下 ?S在下? N在下? S在下 原磁场B的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上?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 原磁场磁通量Φ变化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无 无 无 无 原磁场B与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关系 相反 相同 相反 相同 (5)、学生分组讨论:?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三节“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会用安培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同时,学生还必须能正确运用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安培定则解决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设计思路:

本节作为一堂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利用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手段,为此本课采用学生分组随堂实验探究的操作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实验操作来发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六、器材准备:

多媒体平台、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情景]:(引入课题实验──三个对比实验)

1.对比实验一:强磁性球和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2.对比实验二: 强磁性球和铁球分别通过甲、乙铝管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3.对比实验三: 强磁性球和铁球分别通过乙、甲铝管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学生思考回答]:

强磁性球和铁球是不是同时落地?

对比实验一中两球同时落地;对比实验二、三中两球不是同时落地。

[教师启发引导]:

1.强磁性球和铁球为什么通过铝管后不是同时落地?

(我们先来学习第四章第三节楞次定律)

二、重温实验,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情景]:(复习引入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1.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向哪边偏转

偏转;向左、向右。

2.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什么?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会改变。

3.感应电流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对比实验,合理猜想

[教师展示情景]:(二个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一:如图(4)所示,N极插入和N极抽出。

对比实验二:如图(5)所示,N极插入和S极插入。

[学生思考猜想]:

1.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A.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B.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有关;

[教师启发引导]:

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2.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归纳概括

实验目的:

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及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即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规律?

思考讨论:

1.条形磁铁与线圈间的相对运动有几种可能?

2.为了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在物理学中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探究方案:

顺次控制:(1)磁通量的变化(2)原磁场的方向(3)感应电流的方向

? ? 相对运动 ? ?

? 原磁通量的变化 ? ? ? 原磁场的方向 ? ? ? ? 感应电流的方向(俯视图) ? ? ?

实验前确定:

1.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的关系:

指针右偏——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灵敏电流表;

指针左偏——电流从负接线柱流进灵敏电流表。

2.然后“顺藤摸瓜”确定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实验步骤:

1.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与电流的方向的关系。

2.根据磁通量的变化分成磁通量的增加和磁通量的减少两大类进行实验。

3.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4.教师引领学生填写表格。

分组探究:

收集数据:

寻求“中介”归纳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高中物理的电磁感应现象与楞次定律

2. 高三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5篇

3.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知识点

4. 高中物理选修32楞次定律知识点归纳

5. 高中物理磁场公式大全

6. 2020九年级物理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什么是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闭合导体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其流向总是企图使感应电流自己激发的穿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能够抵消或补偿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或减少。或者说: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流向,总是使感应电流激发的穿过该回路的磁通量,反抗回路中原磁通量的变化。

楞(léng)次定律的表述可归结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它的原因。”  如果回路上的感应电流是由穿过该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那么楞次定律可具体表述为:“感应电流在回路中产生的磁通总是反抗(或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我们称这个表述为通量表述,这里感应电流的“效果”是在回路中产生了磁通量;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则是“原磁通量的变化”。可以用十二个字来形象记忆“增反减同,来拒去留,增缩减扩”。

如果感应电流是由组成回路的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那么楞次定律可具体表述为:“运动导体上的感应电流受的磁场力(安培力)总是反抗(或阻碍)导体的运动。”我们不妨称这个表述为力表述,这里感应电流的“效果”是受到磁场力;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是导体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从楞次定律的上述表述可见,楞次定律并没有直接指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它只是概括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原则,给出了确定感应电流的程序。要真正掌握它,必须要求对表述的涵义有正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电流的磁场及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

拓展资料

楞次(1804--1865)是俄国物理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出生于爱沙尼亚的多尔帕特。早年曾参加地球物理观测活动,发现并正确解释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海水含盐量不同的现象,1845年倡导组织了俄国地球物理学会。1836年至1865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兼任海军和师范等院校物理学教授。

楞次定律有哪些应用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它的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关于楞次定律

首先,磁通量定义为面积与磁场强度的乘积,也就是面积和磁场强度两个因素决定了磁通量。

楞次定律说明了,当磁通量变化时闭合回路将产生阻碍这种变化的效应。

当磁通量增大时,根据楞次定律,将产生阻碍“磁通量增大"的效应。

阻碍的方式是缩小面积。

求楞次定律的具体解释

具体解释如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楞次定律(Lenz's law)是一条电磁学的定律,可以用来判断由电磁感应而产生的电动势的方向。它是由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Lenz)在1834年发现的。

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F.E.Lenz,1804-1865)在概括了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称为楞次定律(Lenz law )。简单的说就是“来拒去留”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的主要内容。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

正如勒夏特列原理是化学领域的惯性定理,楞次定律正是电磁领域的惯性定理。勒夏特列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楞次定律在本质上一样的,同属惯性定律,同样社会领域也存在惯性定理。

楞(léng)次定律的表述可归结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它的原因。”  如果回路上的感应电流是由穿过该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那么楞次定律可具体表述为:“感应电流在回路中产生的磁通总是反抗(或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我们称这个表述为通量表述,这里感应电流的“效果”是在回路中产生了磁通量;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则是“原磁通量的变化”。可以用十二个字来形象记忆“增反减同,来拒去留,增缩减扩”。

如果感应电流是由组成回路的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那么楞次定律可具体表述为:“运动导体上的感应电流受的磁场力(安培力)总是反抗(或阻碍)导体的运动。”我们不妨称这个表述为力表述,这里感应电流的“效果”是受到磁场力;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是导体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从楞次定律的上述表述可见,楞次定律并没有直接指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它只是概括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原则,给出了确定感应电流的程序。要真正掌握它,必须要求对表述的涵义有正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电流的磁场及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41565.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1 02:14:28  回复
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1 11:46:34  回复
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1 05:03:02  回复
。? 探究一: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1)、探究目标: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方向:从磁铁和线圈有磁力作用入手。? (3)、探究手段:分组实验(器材:螺线管,灵敏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 (4)、探究过程?:详见课本P10图4.3-2 ?(实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