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造假退市对资本市场影响-因财务造假退市股票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谨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误导,极大地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对投资者来说,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发生的原因、造假企业的套路,学会利用财报分析规避造假标的,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前,A股上市公司进入年报密集披露期。作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指南针,财务报表集中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现金流、偿债能力等指标,是投资者选择购买A股标的的重要参考。然而,近年来A股市场不断上演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给价值投资蒙上了阴影。这些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误导,极大地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值得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

纵观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犹如“地雷”,充斥于几乎所有的资本市场,即便是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美国也不例外。1999年至2002年4年间,美国市场曝出大量财务造假案件,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2011年,中概股造假案件频发,多家中概股因财务造假在美国证券交易所停牌或被勒令退市。

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频发,给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统计2013年至2017年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发现,5年间共有59家上市公司牵涉财务造假,平均每年近12家被罚。在过去的2017年,共有雅百特、九好集团、山东墨龙、尔康制药等11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证监会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一般而言,毛利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投资者分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指标。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研究员高慧珂表示,毛利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反映,且相较于净利润等,毛利率最适合与同行业公司比较。除非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公司的毛利率一般会表现出以下特征。纵向来看,公司的毛利率一般比较稳定,不会有大的波动;横向来看,公司的毛利率与可比对象或行业平均值相差幅度不大,也较少会远远高于可比对象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所以,毛利率忽高忽低的企业,特别是那些毛利率远高于可比对象或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很高。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财务造假的多发地,既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也一直是市场监管的重点。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提醒投资者,随着近年来并购重组数量增加,有的上市公司承诺业绩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但重组标的资产后期很可能达不到承诺的业绩。对此,有人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粉饰业绩、虚假披露,对于这些违规行为投资者需要格外警惕。

内容来源:经济日报

为何要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应“零容忍”?

与欺诈发行一样,对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也应保持“零容忍”,也应该实施强制退市。

6月25日晚,金亚科技一则关于公司因涉嫌犯罪案被中国证监会移送公安机关的公告,揭开了其当年IPO时欺诈发行的面纱。目前,深交所已启动对金亚科技的强制退市程序,其股票存在被暂停上市及终止上市的风险。

若终止上市,金亚科技将成为继欣泰电气之后第二家因欺诈发行而退市的上市公司,也是创业板第二家退市公司。由于创业板没有重新上市的制度安排,这意味着金亚科技将与创业板彻底“诀别”。

作为曾经的创业板“28星宿”之一,金亚科技头顶各种光环。但证监会的调查表明,金亚科技为了达到发行上市条件,通过虚构客户、虚构业务、伪造合同、虚构回款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骗取IPO核准,其行为涉嫌构成欺诈发行股票罪。

此外,金亚科技相关人员还存在伪造金融票证、挪用资金以及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等犯罪嫌疑。因此,金亚科技面临终止上市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

金亚科技欺诈发行,最本质、最核心问题在于财务造假。其虚构客户、业务、回款,以及伪造合同等,客观上都是为财务造假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骗取发行资格与上市,从资本市场中获取巨大利益。

目前,相比欺诈发行来说,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也并非孤例。近年来,南纺股份连续五年虚增利润财务造假案、上海物贸连续五年财务造假案、键桥通讯连续四年业绩造假案、雅百特财务造假案、尔康制药财务造假案等,财务造假行为背后不乏利益勾连。

南纺股份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虚构利润,扣除虚构的利润,公司就是连续五年亏损。按照退市制度的相关规定,南纺股份早在2010年就应该被资本市场“扫地出门”。南纺股价的财务造假,无疑是出于粉饰报表与保壳的目的。

再如尔康制药2015年与2016年年报虚增利润2.48亿元,2017年实控人家族开始减持套现,金额高达12.5亿元。尔康制药通过财务造假,粉饰了业绩,“支撑”了股价,为实控人家族的高位减持创造条件,实现实控人家族利益最大化。

与欺诈发行不同,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监管部门往往是“一罚了之”。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的顶格罚款不过60万元,对责任人员的顶格罚款不过30万元。较低的违规成本与背后窃取的巨大利益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也成为上市公司频频实施财务造假的“动力”。

同样是财务造假,同样是为了获取不当利益,同样都对资本市场造成伤害,发行人的财务造假面临终止上市的处罚,而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罚了之”,不仅是处罚形式的不对等,实际上也不公平。

事实上,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往往属于恶意造假,而且造假者为了自身利益损害了资本市场与投资者的利益,造成的影响往往极大极坏。因此,对于实施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应认定为“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根据《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与欺诈发行一样,对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也应保持“零容忍”,也应该实施强制退市。

来源:新京报

企业财务造假是普遍性的问题吗 有什么危害

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我认为对资本市场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会让资本市场逐步恢复健康。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其行为是极其恶劣的,将会造成投资人判断失误,使多数小散们亏损掉血汗钱,其性质同骗子无异。

存货不实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费用资产化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入当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

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资产。企业通过将费用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固定资产价值虚假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后造成的无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打击财务造假,清退“空壳”公司,A股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先生的发言鼓舞了目前因连跌而有些信心不足的中国市场,同时他还在会议上强调了几个目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重点问题,一是部分上市公司未能聚焦主业,盲目跟风进去时下热门行业,导致公司业务虽多但都不精、公司规模巨大但盈利能力疲软;二是许多上市公司忽视研发,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较低、创新能力较差;三是有些上市公司和背后的大股东盲目募集资金,加大了企业的杠杆,为上市公司的财务埋下隐患。

除此之外,他还着重再一次强调了未来将加大打击财务造假的力度,并会逐步清退市场上的”空壳“公司。这无疑将对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该影响是正面的,将会满足此次资本市场改革的同时优化市场结构、淘汰部分能力不足的企业。

在过去,有诸多财务指标已经不满足在板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的方式给投资者交出了一份看似让人满意的答卷,比如今年年初被勒令退市的*st新亿。这样的行为不仅是违反了证监局、交易所所指定的法律法规,更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无知投资者的金钱并会给他们造成损失。加大监管财务造假,无疑是给市场带来一阵清风。

所谓的”空壳“公司就是指那些已经没有什么业务或者业务疲软的公司,他们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资金去满足背后控制人的目的。这些公司的盈利指标较差并且主营业务疲软,靠着上市早、财务指标达标的优势继续在资本市场是运行。而清除这类公司将加快A股市场的”新陈代谢“,为股民带来更多优质的投资标的。

财务作假不是只会影响市值吗?为什么会导致公司破产?

财务作假当然不单只影响公司市值,作假其实是想要掩饰公司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资不扺债的事实,这才是公司破产的根本原因。而且一旦上市公司被查实财务作假,这是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将面临被罚款,索赔甚至退市及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对公司就可能是致命打击雪上加霜。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2784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0 16:42:26  回复
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0 16:52:50  回复
,有的上市公司承诺业绩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但重组标的资产后期很可能达不到承诺的业绩。对此,有人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粉饰业绩、虚假披露,对于这些违规行为投资者需要格外警惕。内容来源:经济日报为何要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0 14:36:49  回复
的方式给投资者交出了一份看似让人满意的答卷,比如今年年初被勒令退市的*st新亿。这样的行为不仅是违反了证监局、交易所所指定的法律法规,更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无知投资者的金钱并会给他们造成损失。加大监管财务造假,无疑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