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联合社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计划-经济合作社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发挥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在服务农村建设中的

(一)高度重视“农合联”实体化,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对全县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实体化建设,搭建农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的平台。一是推进组织体系实体化。县级“农合联”要健全工作机构,科学设置职能,完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乡镇分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兴建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合作组织;二是推进工作队伍实体化。要加强“农合联”队伍建设,调配充实工作人员,保障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农合联”职能的履行;三是服务工作的实体化。要围绕适应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经营活动的需求,广泛开展产品交易、技术信息、技能培训、行业自律、维权代言等各类服务,创办“农合联”会刊,开设农合联网站,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发挥好“农合联”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积极兴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要把专业合作社打造为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密切与农民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一要加大兴办力度,提高规范化水平。继续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联合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经营大户,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和示范专业合作社,加大指导力度,加强规范建设,理顺分配机制,促进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二要推进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合作。通过组建行业协会、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破解单个专业合作社在市场开拓、资金借贷、规模经营和技术推广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三要密切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联系。要以资本为纽带,增强供销合作社对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与广大农民结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四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信用合作,发展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缓解农民融资难的问题;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兴办农机、用水和消费等各类合作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五要强化对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帮助专业合作社申报产品商标和产地保护标识,注重商标注册,创建优势品牌,使产品走上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路子,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提升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突出抓好行业协会建设,着力打造为农服务的新平台。发展行业协会,是“农合联”承接政府职能、提高社会地位、扩大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必须把协会建设作为重点,高度重视,扎实推进。一是加快行业协会发展步伐。要把行业协会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布局,积极推动协会工作开展。要以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为重点,继续发展一批新的协会。要继续抓好传统骨干业务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协会的作用。要不断完善现有协会的职能,引导协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会员诉求,提出行业发展和规划方面的意见建议,促进行业发展。要指导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努力建立健全自律管理制度,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支持协会开展综合服务,通过咨询、培训、资质认证、技能鉴定以及交易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增加供销社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广泛吸收和发展会员,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夯实协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协会之间的联合合作。促进协会之间的合作,重点是推动同类协会的联合。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为农服务的整体优势,不断增强协会的代表性,扩大社会影响力。

发展联合社应注意哪些问题?

从发达国家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情况来看,发展联合社既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组建,也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组建,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合作社是否存在联合的需求。但由于我国曾出现过自上而下合作化运动失败的先例,目前,在许多地方发展起来的联合社大部分采取的都是自下而上,即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当合作社感到有联合的必要时,才共同组成它们的联合社。联合社可以是由一个地区的几家合作社组成,随着联合社的发展逐步吸引其他地区合作社的加入。并且,可以按照这一模式组建更高一级的联合社。

联合社的运行应坚持独立、自治、民主的合作精神。组建联合社的目的不是替代而是服务各基层合作社,联合社的工作应是对基层合作社进行指导,包括法律、财务等事务以及合作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不应干预基层合作社的业务,从而保证各基层社独立和自治。另外,在联合社领导的选举、决策、控制等环节,要坚持民主管理。无论哪一级的联合社,其领导必须通过科学、公正、公开的民主选举产生。联合社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也要科学,既要发挥联合社现有组织的优势,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组织模式。

联合社应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联合社的吸引力。联合社除了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田间管理技术服务,还要依托区域主导产业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增强为基层专业社的服务能力。联合社应根据需要开展信息咨询、担保贷款、内部资金互助、互助保险、开展加工仓储、产品质量认证以及与政府等有关部门沟通等方面的服务。

联合社的建立与发展应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对于合作社联合社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但有个“度”的界限。由于合作社缺乏有效的动员能力,仅仅依靠合作社自己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组建联合社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政府利用自己特有的社会资源优势,作为第一推动者,填补了发起人供给不足的空缺。政府帮助指导组建联合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社会动员力和社会信誉度,在短期内将本地区有着相同需求的基层社聚集起来,而且在为基层社提供市场信息、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上也占据明显的独特优势。但这也可能会导致联合社的发展中往往会注入过多的政府意愿,而非基层社成员的要求,这就要求联合社应保持独立自治,在决策层人选、发展战略制定、重大投资决策等都应当坚持由基层社共同做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取而代之。政府部门也应根据联合社的发展规律,发挥好调控功能,防止过多干预联合社的运行,更要避免走上“非合作化”的道路。

经济联合社垮了如何办?

办理步骤: 第一步到工商局领取合作社用的《名称核准表》及附属表格; 第二步携带合作社章程(需要会员签名或盖章)出资人员名单及核准表到工商局审核; 第三步审核通过后在当地银行设立临时帐户; 第四步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 合作社或农村经济合作社就是股份制的雏形,与五十年代的合作社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是在计划统筹安排下,以行政手段强制性的传统农业经济集体,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几乎都实行分田分地到户,这一举措,使农业经济在七八十年代得到飞跃发展,进入21世纪,这种单干式小农经济,又再开始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资源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单干有他积极的功能,现在已进入市场竞争的阶段,如何发展是现代化农村的新命题.农村经济合作社是目前发展新农村必经手段,可以集中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积累财富,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地方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组建,一定要按照自由,公平,公正,公开的四公原则,按照股份制企业的模式进行操作. 本人认为如果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业务和流程,还有经营范围适当的调整,就是有所突破和扩大,那么可以成为商业银行在农村中的缩影。

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供销合作社现状及改革出路的探讨

;Id=2005060309215720947

建国以来,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村商业的主渠道,虽然几经变革,但始终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组织商品流通,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产与生活、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供销社商业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生存和发展都面临严重的威胁,这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供销合作社的现状,由笔者所了解的某县级市94年的情况便可见一斑。

该市供销合作社现共有企业60户,其中市营公司31户,基层供销社29户。现有职工6530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156人。全系统拥有固定资产7650万元,全系统94年贷款总额为26671万元,各种包袱累计24650万元。

会计报表数字反映全年销售额实现13121万元, 利润帐面体现亏损4483万元,税金实现63.4万元。60户企业中帐面体现盈利只有2户, 盈亏持平19户,帐面体现亏损39户。

企业的现状是:现有在职职工5374人,其中顶岗3875人,自谋职业和放假1500人,离退休职工1156人。

包袱现状:100万元以内的28户,100至300万元的20户,300 至500万元的4户,500至1000万元的3户,1000万元以上的5户。

经营状况:购销业务正常的约占三分之一强,处于打打停停的约占三分之一,处于停摆状态的近三分之一。

上述情况对于一个县级市的供销系统无疑是十分严峻的形势。但处于此类状况的供销合作社在全省和全国何止一个。供销合作社处于如此前所未有的困难状况,其原因何在,其出路又在哪里,这些必须认真地总结、分析和探讨。

一、困难产生的原因

供销合作社出现上述的困难局面,应该说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起来有主客观两个大的方面,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的变换使供销合作社系统出现了困难

供销合作社多年来按其职能主要是从事农村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从事农副产品的收购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农村商业的主体。因此,虽然受计划经济僵化模式的影响,存在总体效益不高、经营不灵活等问题,但全行业大面积的亏损现象却从未发生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开放搞活,农村中个体商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急风暴雨般给供销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农村日用工业品的供应,供销社没有个人摊点那样的灵活,价格上由于进货渠道和手段的不同,甚至由于个体商业可以通过非正常的形式取得低价优惠,供销社的商品对个体商业失去竞争能力。当然这只限于烟酒糖茶日用小百货商品,而高档耐用消费品,虽然个体商业无力经销,但是由于这类商品价值较高,人们为了放心稳妥,又多不愿在供销社购买而去城里大商场购买。因为这样做选择余地大,保修也较可靠,所以这类商品的竞争力也失掉了。至于服装布匹之类,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于追求式样,擀地名牌等消费心理,加之集市服装市场的冲击,供销社的此类商品更是很少有人问津。废旧物资的收购,几乎全部被个体收购所取代。可以这样说,除了农业生产资料按政策由供销合作社专营,棉麻收购专营之外,其余“阵地”几乎全被个体商业所占领。也正因上述原因,该县全系统职工5374人中有自谋职业和放假的1500人,约占全体职工的28%。

(二)供销社自身体制的转换滞后,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使供销合作社商业出现了困难

供销合作社系统是我国各行各业中体制变换较频繁的行业,建国以后与商业系统几分几合,在83年体制改革中确立为集体所有制。然而,多年来供销合作社根本很难体现集体所有制的特点。首先,从领导体制上,县联社仍然同其他行政管理机关一样,虽然在组织名称上改为理事会和监事会,但其产生、任免仍然体现不了合作商业的民主程序,仍然是行政任免。同时由于83年体改中明文规定,体改后全民所有制的干部和职工仍然不改变其体制。因而可以说,供销合作社仍然是沿袭全民所有制的领导体制,这样,当出现行业或企业亏损时,就不可避免地不影响管理者、领导者个人政治的升迁和经济上的收入。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领导层对基层业务的开展。显然,由于供销合作社面对的是农业、农村、农民,其行业的特点与国营商业、外贸、物资等行业有明显的差别,因此,这种领导体制与全行业的合作性质并不一致,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其次,产权关系不明晰,影响从上至下的事业心、责任心。众所周知,经营承包责任制已经实行多年了,供销合作社的承包已经历时两年多了。在承包期间,一般都是县联社主管机关作为集体所有制中所有者的代表,与企业承包人——经营者签订合同。而供销售合作社的资产,无论是县级公司还是基层供销社的资产的产权到底归属于谁,是国家的还是集体的?如果按照体制改革的说法应是集体所有。但是,作为主管机关的领导代表所有者,而其又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充其量只能说只有其十元二十元的资产(83年体改时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每人都交了股金)。而作为经营者的基层企业的领导显然更不是所有者。因此,对资产的保全还是损失,其关心程度是可以想见的。当然有的不止是不关心,甚至还损公肥私。另外,在承包中缺少必要的限制的条文,或者合同不完善,造成企业短期行为,也影响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活动,最终影响经济效益。最后,供销合作社如果是真正的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农民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社员,无论从经营还是管理上都应有参与权。既然是劳动农民集体所有,其职能也不应只是从事商品的买卖活动。因为,当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原来的单纯的种植业了,它已经是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农村经济了,全国乡镇企业的崛起已经不乏其例。因此,供销社这个农村商业主体,其体制仍然沿袭过去,购销调存也与国营商业采取同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必然难以适应突飞猛进发展着的农村经济。因此,必然要遭遇到经营上的困难。

(三)观念的更新赶不上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步伐,造成了困难

谈到观念,它包括商品经济观念、经营管理观念、企业竞争——风险观念、职工道德观念、企业群体观念、企业自主观念等。无疑,这些观念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都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仅就商品经济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商品生产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分权观念等一组观念群。所有这些由商品经济特征所产生的并与之相对应的观念都是商品经济观念。显而易见,这些观念的确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乃至企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大变革中,不能迅速地摆脱计划经济的观念的束缚,确立商品经济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就将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落后,就会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觉得看不惯、不顺眼、不规范、不正规,必然是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同时也就会觉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供销合作社系统也同其他行业,特别是同粮食、商业系统一样,有这样一段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是主观能动地缩短这一过程,就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丧失主动权。应该说国营商业或者说城市商业由于地处城市,观念更新快于农村商业,快于供销合作社商业,因此其遭遇到的困难要小,持续的时间也相对短。而供销合作社面对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同国营商业主要是面对城市居民消费者来说,观念上转变的取向也是不同的。城市商业观念的转变是如何适应开放搞活后,购销调存活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而供销合作社则必须从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的框框中跳出来,转向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一轨道上来。因此,供销合作社还未能很快地摆脱新旧体制转换所造成的困难。

除上述的原因之外,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队伍多半都是来自于农村,与产品经济、小商品经济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本领的能人自己去干,而素质较低的又离不开供销合作社,对付干,因而这个队伍的总体素质提高较慢,大、中专毕业生又都不愿充实基层,人员文化结构、能力结构也就是高层次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比例较低,整个企业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大多数基层企业粗放经营、管理较差也是供销合作社商业遇到困境的原因。

供销合作社面临的困境是严峻的,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如果长此以往,其生存难以保证。那么,其出路在哪里呢?退到计划经济的轨道上去吗?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是简单的,一个局部的困难,不能打乱市场经济的全局。显然,其出路只有改革,不改革便没有出路。众所周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从业人员在一个县里就有六、七千人,其人数仅次于教育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不可能实行解散和破产。那么怎样改革,向什么方向改革,中央和国务院在95年发了一个五号文件《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为供销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指出了真正的出路。改革的实质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生命源,缺了这一点,供销合作社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为什么供销社必须改革到为农服务的轨道上,如何把供销合作社办成为“农”服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大市场的组织,还没有成熟的方式可以遵循,还需要供销合作社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经济理论工作者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就此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出路

前已述及,供销合作社的出路只有改革,改革的取得是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通过服务取得经济效益。

(一)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必要性

为“农”服务包括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植业占绝对比重的农业,而是包括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和乡村工业在内的大农业。

历史地考察,商业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农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商品消费者。作为生产者需要必要的生产资料,作为消费者需要日用工业品的供应。而这些物资的取得不可能由单个农民到较远的城市去购买,因而需要供销合作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不同于工矿企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在农民个人承包了土地、果园,以至于乡镇企业之后,他们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指导,一句话需要服务。单从种植业这种典型的农业来说,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及时地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因此,他们需要有人收购其产品,使其商品价值得以实现,劳动耗费得以补偿。对于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他们需得到供应的同时更需要售前售后、产前产后的服务。现在,很多人收购农副产品、废旧物资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而供销社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让出了大块领地。很显然,农民需要供销合作社来为其服务。以前的困境表明,供销社还没有真正地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还缺乏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的经营思想和观念,没有把单纯的商品买卖转换到为农服务上来,而不是农民不需要供销合作社。

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决定必须转到为“农”服务这一轨道上来,通过为农服务取得服务效益。前述困境的产生已经说明没有转到为农服务上来就会造成效益低下,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如果从单纯的买卖活动中跳出来,转到为“农”服务上来,就可以改变目前的困境。所以,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思路、思维定式都必须转到为“农”服务上来,这是供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其集体所有制的体制所决定的。

(二)为“农”服务的可能性

供销合作社从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首先这个系统从资产和从业人员上看都是有相当规模的行业。笔者调查的某县级市供销系统固定资产就有7650万元,从业人员6530人,也有一批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多年来供销合作社遍布广大农村,其工作人员身在农村,了解农业,具有为“农”服务的基本条件。从设施资产上看,每个乡都有供销合作社,有从业场所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供销合作社多年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在为“农”服务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为“农”服务的一定经验。供销社点多、线长、服务方便。总之,从供销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上看,转向为“农”服务具有充分的可能性。

其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多种经营,乡镇工业、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地发展,所有这些都为供销合作社提供了广阔的服务空间,乡镇企业需要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推销,养殖业需要饲料、药品、蔬菜果品,种植业需要良种、地膜,并需要推销商品,等等。假如供销合作社通过为“农”服务把这一大市场占领,无疑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可能会使偏僻的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另外,国外的一些类似组织的做法也为供销合作社转换到为“农”服务上来提供了一定可供借鉴的经验。日本的“农协”就与我们的供销系统很类似,他们专门为农民解决种子、化肥、农药、农机修理等问题,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他们马上组织收购,并且迅速销售出去,远离市区的蔬菜几个小时就可以送达到城市。他们就是以服务为主的。上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做更多介绍。总而言之,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在客观上是必要的,实践上也是可能的。但供销合作社机制的转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从上至下转换机制,观念的转变还要有一个过程。但一点是明确的,为“农”服务,供销社责无旁贷,也非其莫属。

以上笔者粗线条地探讨了供销社当前困境的成因及改革出路,很不成熟。但是,只要经过供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理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供销合作社一定会走出困境,只要把思想转换到为“民”服务上来,肯定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

浙江省粮食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粮食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按照省人大颁布实施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全省各地高度重视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据初步统计,全省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粮食专业合作社已有56家,但大部分是今年新组建的。目前,我省粮食合作社根据其运作方式和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粮农合作型。这类合作社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建和运作,相对比较规范。社员以粮农为主,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如三门县丰安粮油专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互助合作和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2004年6月经工商注册登记。粮农以股金入社,现有社员131户,股金总额4.51万元。生产规模2280亩,年总产量1250吨,年销售量500吨。社内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应农用投入品、统一机耕、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加工销售等服务。合作社注册“丰灿”商标,实行品牌运作。在坚持社员拥有自主生产经营权的同时,社员将生产的粮食交合作社,合作社销售后,扣除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销售成本以及发起人一定报酬后,按社员交货量进行分配。合作社的“三金”积累到50万元以上的部分由社员大会决定,每年按股金进行二次分配。经一年多的运作,社员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不仅能以优惠价(一般为市场批发价)购买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以优惠价得到机耕、机收等机械化作业服务,而且经合作社统一营销后分配给社员的稻谷价明显高于市场收购价。社员每亩水稻能节本增收200元左右。合作社自身实力也得到了加强,合作社经营性积累已逾十万元,为今后发展壮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种粮大户协会型。这类粮食生产合作社由几户种粮大户联合组建,合作社内在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术、粮食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目前,合作社内还未开展生产经营方面的合作,没有建立财务帐。

3、粮食生产服务公司型。这类粮食合作社一般由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商品秧服务组织等演变而来。一般由几位农机大户或村干部联合出资组建,有的主要由工商企业主联合出资组建。合作社为种粮农户提供育秧、机耕、机插、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收等生产环节的有偿服务,合作社以营利为目的。大部分接受服务的种粮农户不是合作社社员。

4、企业订单型。这类合作社往往以稻米加工企业牵头,与乡镇农科站、村干部以及部分种粮大户共同入股组建。合作社在当地建立粮食订单生产基地,与粮农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农民按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生产。大部分粮农与合作社的关系较为松散,除了签约关系并接受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外,一般无其他经济关系。

从目前各地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情况看,组建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基层干部对组建粮食合作社有畏难情绪,认为种粮效益低,组建合作社缺乏经济基础,粮农对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组建难度较大。有的地方虽然已组建了合作社,但合作社内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和经营内容,仅仅是搭一个架子、挂一块牌子而已。有的组建合作社仅仅是为了向政府争取一些项目资金或为社员能享受粮油直接补贴等政策。有些合作社还存在着社员不实、出资不实等方面的问题。但象三门县丰安粮油专业合作社组建比较规范并运作较为良好,已初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新形势下工商联怎样开展工作计划

 做好工商联工作必须强化四种意识。强化政治意识,深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工作。工商联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功能,表现在团结、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任务上,就是通过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上求进步。同时,工商联通过召开非公有制人士在经济领域的专项表彰大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提高企业家的知名度,增强其光荣感、自豪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增强工商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增强中心意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力求一专多能,为服务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非公有制企业,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撰写调研文章,向县委、县政府和企业建言献策,提出贴近实际、具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充分发挥商会民间性的职能,广泛联络、协助政府职能部门,走出去,请进来,为企业招商、融资、开拓市场牵线搭桥。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商联的凝聚力。工商联是政府的助手,只有真正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脉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职能,才能增强工商联的凝聚力。在工作中,要树立群众观念、保持平常心态,建立起有为才有位的紧迫感,聚精会神地干工作,靠“联系、联谊、联心、联合”去做好“团结、教育、引导、帮助”工作。同时,要真诚地、满腔热情地为企业服务,通过多种形式,为企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信息、出谋划策等提供服务。

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工商联工作效能。工商联工作只有自觉适应新形势,启迪新思维,理清新思路,找到新办法,才能始终保持工商联工作的凝聚力和活力。一是机制创新。坚持商会领导带队调研制;坚持工商联会长、行业商会、异地商会会长例会制度,规范完善城区会员联谊活动机制;坚持工商联机关目标考核机制,营造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二是内容创新。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需求去研究工商联工作内容,从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引导企业家开阔眼界,提高素质,帮助企业实现向现代公司制转变和完善管理结构。三是方法创新。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不等不靠,敢闯敢试,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对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激情、感情、水平,是做好工商联工作的三大要素。

关于激情。工商联不是政府部门,工作没有硬指标,也不能仅靠觉悟、责任和职业道德,工商联干部工作的动力来自内心的激情。要做好工商联工作,必须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来培养工商联干部的工作激情,并努力保持和珍视这种激情。

关于感情。工商联和非公经济人士之间是统战关系。统战工作最直接、最广泛的形式是交朋友。朋友之交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感情的投入,一方有多少感情投入,另一方就有多少感情回报。工商联没有权力,不可能在审批、公证、仲裁、备案、融资、立项等方面帮助会员,工商联的团结、帮助、引导、教育以及支持和鼓励等等,主要体现在道义上,落实在感情上。工商联的广大会员,整天面对的都是冷酷的市场竞争,工商联要成为让他们感到温暖、可以倾诉也可以倾听的家。

关于水平。工商联工作看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工商联的工作则比较原则,具有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多一种性质就多一种复杂。工商联作为政府的助手,工作成绩不是体现在对某一专门领域的深入开拓上,而是体现在整合多种事物、多种资源、多种因素、多种力量的广泛覆盖上。提高水平的唯一办法是学习。在不断地、广泛地、深入地学习中提高水平,做好工作。

提升工商联经济服务工作的水平,努力把工商联建成开放型、商务型商会 。

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展开,从指导思想上为建设开放型、商务型商会定位。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桥梁和纽带的工商联,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商会功能,团结、动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不断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把建设开放型、商务型商会作为工商联工作发展的追求目标,从指导思想上定好位。只有这样,才会主动地、自觉地把工商联工作纳入开放型、商务型轨道。

开展多种形式联谊活动,为建设开放型、商务型商会搭桥。由于企业各自为阵,彼此之间很少接触,缺乏了解,因此,建立工商联会员俱乐部尤为必要。通过工商联会员俱乐部这一平台,为各会员企业交流牵线搭桥,使他们之间加深了解,促使新项目的发展。

鼓励外地创业者在当地建立商会,支持当地创业者在异地建立商会,工商联与外地工商联发展友好商会,为建设开放型、商务型商会搭台。要建设开放型、商务型商会,首先得为民营企业商务活动搭平台,创造条件,为他们招商引资、以会招商,提供交流机会。目前,我县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商会就是适应新形势的务实之举。

在新的时期,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工商联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展商会服务职能,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工商联的服务功能,构建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的平台,通过服务体现工商联的基本属性和政治优势,务实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工商联工作的新领域,探索新途径,提炼新方法,努力开创工商联工作的新局面。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原因及解决办法

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薄弱、消费下降、投资过度、对外经贸依存度过大、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这些重大问题解决不好,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5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7,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2: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2007年1月2日,美国《商业周刊》载文指出,经过20年的经济增长后,中国仍有2亿贫困人口,现已到分配财富、缩小繁荣差距的时候了。中共中央、中国政府已深感“三农”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于去年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深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唯一办法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富起来。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一场新变革的中心,只有通过变革实施农村土地私有化和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和发展,才能根治“三农”问题和让农民翻身致富,推动中国走向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06年的51%;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7%。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如果能建立可靠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那么就必然能降低预防性储蓄水平,并能保障较强消费需求,推动内需经济的发展。

须知,当前中国财政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已多次指出了这一点,强调现已到了全面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时候了。中央必须下决心从整体上加以尽快尽善地解决。解决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能再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必须痛下决心从全局上解决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利用现有强大的财政和外汇储备,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并且提高全国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工人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全国人民的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应和GDP的增长和国家经济发展成果成正比。中国的2亿贫困人口脱贫了,广大农民富了,工薪阶层钱包鼓了,中国的内需必然旺盛,市场必然繁荣,中国必然从外贸依赖型经济转向内需为主型经济,中国经济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200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45%,2006年达到50%。这种比例前所未闻。日本二战后发展的最高峰时期GDP增速已超过10%,但其投资占GDP的比重也未超过34%。中国投资过度的问题若不能有效遏制和解决,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隐患,潜伏着泡沫经济的危机。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仅以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者,随之而来的酸雨问题和呼吸道疾病等问题已严重困扰着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环境严重污染,不仅带来经济上的问题,也带来健康上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问题,现已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中国需要的是绿色GDP的增长,而不是以高耗费、高污染为代价的GDP增长。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必须从投入和法规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大力治理污染,否则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

四、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

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越来越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现已高达60%。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也迅速扩大。据官方统计,中国2006年的进出口总额为1.76万亿美元,增幅达24%,其中出口为9691亿美元,增幅达27%,进口为7916亿美元,增幅为20%,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2775亿美元;预计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将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出口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将再创历史纪录。这不仅进一步导致中国经济的不平衡,而且也影响到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平衡,影响到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势将再度引发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的不满和施压,从而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这不仅会造成中国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危及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总之,中国对外经贸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关系的一大包袱,现在是到了必须严加控制和逐步解决的时候了。再拖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这是中国政府必须百倍警惕、严加防范的。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9467.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7 18:54:40  回复
有协会的职能,引导协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会员诉求,提出行业发展和规划方面的意见建议,促进行业发展。要指导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努力建立健全自律管理制度,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7 08:22:36  回复
识。强化政治意识,深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工作。工商联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功能,表现在团结、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任务上,就是通过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7 12:31:14  回复
摆脱计划经济的观念的束缚,确立商品经济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就将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落后,就会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觉得看不惯、不顺眼、不规范、不正规,必然是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同时也就会觉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供销合作社系统也同其他行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7 13:46:21  回复
品、废旧物资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而供销社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让出了大块领地。很显然,农民需要供销合作社来为其服务。以前的困境表明,供销社还没有真正地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还缺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