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进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目录一览:

旬邑县的经济

“十一五”以来,旬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域经济全省排名从2005年的69位进到2010年的28位,前进41位,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3亿元,是“十五”末的4.3倍;农业总产值23.3亿元,规模工业产值55.5亿元;区域内财政收入5.7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是“十五”末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是“十五”末的2.5倍,净增26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是“十五”末的3倍,净增1044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

工业发展

1、煤炭:旬邑工业经济主要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旬邑县煤炭资源丰富,分布面积903.0451平方公里,共有资源量275819.89万吨。其中已探明地质储量219819.89万吨;地下煤层埋藏较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易于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全县共有煤炭企业12家,5个留守处。其中,生产煤矿10家,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98万吨,2010年,全县生产原煤700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

2、园区:已建成太村产业园、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3大产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1家。太村产业园区,投资1.53亿元,建成园区创业大道、科技一路、彬旬路、旬郑路,开工建设了科技大道东段、科技二路东段和园区配水厂,铺设了通信电缆,优化了园区发展环境。现已有大秦生态农业公司、卡斯巴瑞啤酒酿制公司、新矿机械设备公司、中盛源果蔬冻干公司、天鑫有机复合肥厂、蓝海果业、北山果业、佰群果业和延长石油等9家企业入驻发展。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建道路3公里,铺设供水管道4000米、污水管道6000米,架设高低压电路3000米。现已有陕西旬邑通达果汁厂、旬邑乳品厂、水氏乳品厂等企业入驻建设。

农业发展

旬邑是山区农业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主要以山地、塬面为主,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果、畜、菜、烟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苹果生产上,先后荣获中国苹果之乡、中国优质苹果重点县、中国苹果20强县、国家无公害示范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国家原产品地域保护区等称号。现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人均达到2亩果。2011年共完成果树大改形14.2万亩、强拉技17.1万亩、巧施肥35.5万亩、无公害35.8万亩;苹果套袋32亿只,果实套袋率96.7%,优质果袋使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鼓励支持蓝海、川兴、绿野等果业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市场对接,拓展营销空间,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出口创汇,苹果已成为促进旬邑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支柱产业。

畜牧生产上,2009年,旬邑县被省农业厅列为百万头生猪建设示范县,省财政每年投资30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存栏50万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大县。现全县共建成600头商品代种猪场35个、百头育肥场2575个,生猪存栏35万头、出栏26.2万头;奶牛存栏2600头、羊存栏15.3万只。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

大棚蔬菜生产上,全县共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780座,亩均收入万元以上,是目前比较效益最高、农民增收最快的农业新兴产业。种植品种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辣椒、圣女果、礼品西瓜、西甜瓜、芹菜、茄子等。

烤烟生产上,旬邑是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区、陕西省烤烟生产基地县、陕西省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县、陕西省烤烟种植四强县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底庙、湫坡头、职田、马栏、太村等5个镇。2010年,全县种植烤烟1.44万亩,收购烟叶4.48万担,实现总产值2737.6万元,为地方财政提供税金602.2万元。粮食生产上,旬邑县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和坡咀,山地次之。粮食主要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2011年,全县夏粮总产2.7218万吨。其中,收获小麦面积10万亩,亩产271公斤,较上年增产9.2%;全县种植玉米19.85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9.1万亩,预计总产可达13.7万吨。2010年,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组,对旬邑县职田镇青村和照庄村等20个行政村、1.042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进行验收,平均亩产达到868.1公斤,创造了陕西省旱塬地区万亩连片春玉米800公斤/亩以上的高产纪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旬邑县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20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0个,会员人数23689人,辐射带动农户34691户,为农户增加收入4127万元,年出售农副产品2.83亿元。 据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旬邑县就出现原始的手工制品,如石器、骨器、陶器等。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砖瓦生产。宋代的安仁瓷器颇有名气,境内始有零星采煤,其生产方式长期是人力开采。明代以后,土纺、土织遍及农村,酿酒、榨油、染坊、铁匠、缝纫等有所发展。清代民间手工业匠铺、作坊、工场均已规模可观。

民国年间,手工业继续发展。但由于旬邑县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长期受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工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步子缓慢。

1934~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曾兴办过一些工业,但因战争不断,只经历短暂的时间,有的停业,有的迁往外地。

建国以后,全县工业体制以国营、集体为主,规模增大,项目增多,技术革新步子较快,特别是煤炭、电力、制糖、制药、机械、建材等业发展较快。个体工业在1954~1978年曾受到限制或被取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业发展迅速,至1990年底,全县国营、集体工业51家,乡、村办工业620家,民间联办164家,户办4194家,从业人数逾万人,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253万元,年实现税利210余万元。 旬邑县崔家河和木嘴等处原始村落遗址及出土文物表明,这些原始人已培育了原始农业。约公元前1600年,公刘迁豳定居,拓荒务农,经十代人的努力,农业生产较前大有发展。其后,本境长期是西周辖区,记载这一时期农事生活的《诗经》中的《生民》《绵》《公刘》《七月》等诗篇,已表明本境农业生产关系变为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秦汉唐以至明代,本境一直是重要农业区,已基本形成了同关中其他地区一样的生产方式和耕作传统,奠定了近世农业基础。但由于旧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占人口约8%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县48%的良田,加之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栽培技术陈旧,农村经济落后。1949年粮食亩产44.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3公斤。

建国后,旬邑县农业经济总体变化巨大。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所有制单一化,追求“一大二公”,生产管理上高度集中和集权,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流通上忽视价值规律,限制商品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旬邑县1982~1984年,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基本依据。之后,运用区划成果,进行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以抓好粮食生产为重点,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到1990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76.63公斤,总产86813吨,比1949年增长3.2倍,在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000余亩,增长3000多人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增加249公斤。烤烟、苹果、养殖业均有显著增长,农业经济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发展。

云南省县域经济考核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分值

结合实际,县域经济监测考评范围为云南省129个县(市、区)。按照《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办法确定的指标体系、计算方法,采用2010年、2011年数据进行综合评分后排序,不划分类别,统一考核。

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报告。

中共聊城市委 聊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在全市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开拓奋进,夺取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创造聊城人民幸福生活的新胜利,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按照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在创先争优和全面提升活动的基础上,将争先进位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具体尺度,纵向比提速、比创新,横向比进位、比亮点,迅速掀起人人奋勇争先、个个力求上进的热潮,促进各项工作争先进、进位次,当典型、树品牌,转作风、塑形象,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二、目标任务

争先进位,既是对全市各项工作的统一要求,也是激励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一种理念、一种作风、一种精神。要把争先进位的要求落到实处,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努力取得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一)位次不断前移。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在全国、全省范围内确定赶超目标,力争实现进档升级、位次前移。特别是各项经济指标增幅要确保高于周边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要保持在全省的先进水平;争取资金、项目、用地指标等的数量要确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达到全省的十分之一以上;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全省的排名要有新的提升;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都要争取达到先进水平。

(二)争当先进典型。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努力开创新局面、创造新成绩,力争有更多单位成为全国全省的先进,有更多工作受到全国全省表彰,有更多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在各行各业进一步提高聊城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打造响亮的聊城品牌。

(三)工作明显进步。不能在全国全省确定位次的工作,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确定工作标准、目标、能力和成效提升的具体计划,促进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要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当工作先锋,争创一流业绩。

(四)作风切实转变。在活动中,大力弘扬执政为民、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争先进位的作风,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作风,切实戒懒、戒慢、戒散、戒庸,进一步促进机关效能提升和干部作风转变,营造更优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群众更加满意。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促进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各级各部门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六)塑造良好形象。深入开展“塑造聊城形象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严厉整治各种不正之风,加大对上对外宣传力度,着力塑造“自豪、创业、包容、奋进”的聊城形象,不断提高聊城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组织领导

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必须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宋远方同志任组长,林峰海、王忠林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考核办,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督促协调和考核评估。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都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落实责任。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认真制定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争先进位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岗到人,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有压力,个个为争先进位作贡献。

(三)严格考核。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把争先进位目标和措施上报市“争先进位年”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审核确认后实施。市级领导同志要抓好分管单位争先进位工作的落实,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抓好本级本单位内部争先进位工作的落实。市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督促考核,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四)广泛宣传。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搞好宣传发动,让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项栏目进行报道,及时宣传开展“争先进位年”活动取得的效果和涌现的先进典型,为“争先进位年”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陕西省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

继在2009年位列三甲后,府谷、神木和靖边三县在昨日公布的2010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中,依旧是前三名。此外,吴堡县进步最快,前进了26名。

挤掉韩城

彬县首次进十强

根据2010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排名前10位的县先后是: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吴起县、高陵县、志丹县、黄陵县、凤县、彬县和安塞县。它们收获了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称号。

颁奖时,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向府谷县委书记张惠荣竖起了大拇指。

相比2009年,彬县挤掉韩城市,跻身十强,也是唯一进入十强县的新面孔。而韩城市相比2009年的第7名掉落4位,排第11名。

十强县中,府谷、神木和靖边三县稳居三甲,高陵县保持在第5名,安塞县保持在第10名,吴起县和志丹县名次互换,分别是第4名和第6名,凤县进步1位,位列第8名。

排名后10位的县先后是:黄龙县、清涧县、镇坪县、佛坪县、紫阳县、白河县、岚皋县、镇巴县、佳县和留坝县。这些县或位于陕南,或是陕北资源匮乏的县。

同时,在2010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中,位列前5名的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和新城区获得2010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称号。排名相比2009年没有变化。

前进26位

吴堡县进步最快

吴堡县、合阳县、延长县、富平县、白水县、洛南县、镇安县、柞水县、永寿县、丹凤县等10个县荣获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其中,吴堡县进步最快,从2009年的72名进步到2010年的46名,前进了26位。

渭南市临渭区等5个区荣获2010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富县等10个县荣获2010年度“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

以上获奖县(区)获得20万~100万不等的奖励。

退了20位

陇县退步最快

不进则退,退步最快的10个县先后是:陇县、子洲县、汉阴县、石泉县、白河县、大荔县、平利县、宜川县、米脂县和紫阳县。其中,陇县退步了20位,紫阳县退步了10位。

记者从省统计局了解到,陇县退步最快是因为在31项考核指标中,18项退步,只有13项进步。

据悉,退步的指标中不仅包括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速等关键经济指标,还包括环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城镇化、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等重要民生项目指标。

县域经济

占陕西经济多一半

昨日,我省县域经济的整体状况也一同发布。据了解,2010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5244.6亿元,占全省的52.3%,已超半数。

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表示,陕西要实现“十二五”期间三个上台阶,经济发展是前提,“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是其中的基础”,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与中、东部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有些县至今没有支柱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对居民增收的带动还不足。”

县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要高于全省平均增速,”赵正永说,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城镇化建设和环保发展。

权威解读

未来考评更突出民生和环保指标

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晓光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要考核31个指标,经济好不是唯一标准,“还要看民生、城镇建设和环境等综合因素。”凤县和彬县能成为十强县,“民生工程发展和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张晓光称,彬县是首次成为十强县,也实现了咸阳市“十强县”零的突破。“它能进十强,不仅是经济发展,对于民生事业的重视相当重要。”

凤县位于秦岭深处,和府谷等县比没有能源优势,“但凤县一方面重视旅游这个绿色产业,一方面重视民生工程,尤其是重视全县的环境保护。”

赵正永指出,在未来考评中,将进一步突出民生和环保的考核指标,各县(区)必须全面发展。

县委书记谈发展

府谷

“争第一难 保第一更难”

府谷县委书记张惠荣坦言,争第一难,保第一更难。“位列前十的各县,发展各具特色,跨越奋进的步伐都很强劲。”张惠荣说。

但压力是最好的动力。据张惠荣介绍,府谷县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发展思路,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民企集团化的转型发展新路。

目前,府谷的能化工业向大型高端提升,产业体系向现代多元发展,产品项目向园区集中布局,发展方式向集约循环转变,已经初步摆脱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桎梏。

“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更加注重民生幸福的改善,”张惠荣说,“十二五”期间,该县提出了建设富裕府谷、文明府谷、平安府谷、绿色府谷、幸福府谷的发展目标,确定每年新增财力的80%要用于民生事业。

府谷也更加注重环保生态的改善,正在全力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确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筹集不少于1亿元绿化资金,每年植树造林不少于16万亩。

神木

“县域经济内核是民生经济”

在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看来,能保持第二名,源于该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内核,“就是民生经济”。

民生经济,“是民营经济和民生建设的结合。神木县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职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县域金融服务等多方面扶持。现在,民营经济在仅占煤炭资源3.7%的状况下,为地方财政贡献超过70%。”

民生建设,“就是提高民众生活质量,”雷正西说,“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就会有更高追求,对民营经济促进很大。”

虽然连续两年排名三甲,但雷正西仍表示压力很大,这种压力来自周边县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要求和省、市的期待,“同时,神木要转变发展方式,但增速还不能降,这个压力也很大。”

有观点认为,府谷、神木和靖边稳居前三是因为能源。但雷正西不这么看,“我们确实靠能源起步,但现在要围绕煤,更要延伸产业链,”他说,争取打破工业结构单一的现状。

吴堡

“要想大发展 就得靠项目”

进步26名,吴堡县是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中进步最快的县。提到进步原因,该县县委书记王勇直言要想大发展,就得靠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这是各地发展经验中已经被证明的道理。”

据王勇介绍,近年来,吴堡县主要是依托煤、盐和天然气资源不断发展,“去年,几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全县经济的提升,”他说,这种势头未来仍然不会改变,“吴堡县完全有信心明年还能获奖。”

同时,张晓光指出,吴堡等进步快的县依托能源优势进入了发展机遇期,“资源一直在那里,为什么之前没进步,而现在依托能源发展起来,主要是进入了机遇期,”他解释,这与全省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有宏观的联系,“而榆林市近年来对相对贫困的县的帮扶,也助力吴堡等县发展。”

工业发展是否会带来环境的破坏,王勇解释,吴堡县的项目都是在通过环评等前置审批后才开工。

“其实对于陕北,开发就是保护,”王勇说,陕北沟壑纵横,项目建设会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也算是对环境的保护。”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冯强 采写

2010陕西县域经济排名

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昨日召开表彰大会,对2010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进行表彰,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等10个县成为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10强县,其中我市高陵县排名第5。

十强县陕北占了7个

经对83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1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去年名列前10位的县(市)依次是: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吴起县、高陵县、志丹县、黄陵县、凤县、彬县、安塞县。

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县分别是吴堡县、合阳县、延长县、富平县、白水县、洛南县、镇安县、柞水县、永寿县、丹凤县。

同时,经过对2010年107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行排位对比,昨日的表彰大会还对陕西省工业增长速度前10名的县(市、区)予以表彰。依次为富县、佳县、吴堡县、麟游县、宁陕县、长武县、旬邑县、平利县、永寿县、横山县。

府谷神木靖边名列前三

在10强县中,依靠能源产业支撑,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名列前3,资源优势明显的陕北占了7席。其中,府谷县仍然连续两年稳居第一,而彬县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由上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9位,跻身全省10强县行列。

在2008年的10强县排名中,府谷排名第3,2009年首次由第三跃居第一,取代了神木县连续5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相关人士分析,府谷居首,靠的是较快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指标,特别是很多增长速度指标位次前移。

根据2010年监测指标,府谷县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等都明显超过位居第二的神木。但与此同时,神木县的部分总量指标仍然稳居第一,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

十强县6%人口创造18.1%GDP

2010年,10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创造了18.1%的GDP。

据统计,去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5244

.6亿元,占全省的52.3%。其中,10强县GDP为1809.81亿元,分别占全省和83个县(市)的18.1%和34.5%。同时,10强县县均GDP180.98亿元,是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2.9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381.8亿元,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49.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3个百分点。

链接

西安连续两年包揽五强区

陕西五强区榜单昨揭晓

昨日,2010年度陕西十强县、五强区等备受关注的榜单新鲜出炉。

其中,西安市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荣获2010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西安市连续两年包揽陕西五强区。

经对24个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0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10年度名列前5位的区依次是: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即2010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据了解,在2009年,西安继2008年占据五强区其中四席后再进一步,新城区进入前五强,因此西安市已经连续两年包揽了城区发展五强。

去年,陕西五强区人口占全省的10.4%,创造了20.6%的GDP。五强区GDP为2066.81亿元,分别占全省和24个区的20.6 %和43.1%。区均GDP413.36亿元,是24个区平均GDP的2.1倍。

背景

十强县五强区如何脱颖而出

“十强县”、“五强区”如何从陕西众多区、县中脱颖而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要参考四大类指标,多达30余项,最后对指标加权计算出综合分值进行排名。

什么是县域经济社会?

据悉,县域经济社会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社会。根据我省实际,县域经济社会监测考评范围为全省107个县(市、区),重点监测考评83个县(市)。

监测考评有哪些指标?

去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检测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其中83个县(市)监测考评指标为31项,24个区监测考评指标为30项。资料分别来源于统计、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

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等,前三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是监测考评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指标。

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城镇化率等。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实绩。

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有线电视入户率等。主要反映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等,主要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最后,监测考评以功效系数法对监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处理,加权计算出各县(市、区)监测指标的综合分值。

十强县、五强区如何奖励?

按照省政府有关奖励办法,对年度通报表彰的“十强县”、“五强区”和争先进位前10名县、前5名区及工业化发展单项奖前10名县(市、区)进行奖励。

首次进入“十强县”和“五强区”的县(市、区)将各获得100万元的奖金,其他“十强县”、“五强区”以奖励50万元为基数,对照上年位次,每进1位增加奖励10万元,每退1位减少奖励10万元,减完为止。

亮点

神木县和雁塔区居民最富

去年陕西县域经济比重占全省半壁江山。记者了解到,去年陕西县域、城区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神木县GDP位居全省县域之首

据统计,去年我省83个县(市)GDP为524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52.3 %,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县均GDP 63.19亿元,较上年增加13.2亿元。其中,神木县GDP达到604.94亿元,位居全省县域之首。

神木县和雁塔区居民最有钱

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5元,83个县(市)中,有58个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在上年7223元的基础上,再次突破8000元大关,达到8672元,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水平4567元和2753元。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较上年增加1566元。其中41个县(市)和20个区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雁塔区分别达到22301元和23517元。

神木县财政收入最高

去年,全省县均财政总收入7.56亿元,较上年增加1.75亿元,增长30.1%;区均财政总收入28.21亿元,增加6.65亿元,增长30.8%。有13个县(市)和17个区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最高的神木县达129.32亿元。

在财政支出中,全省教、科、文、社、卫、农和住房保障支出比重为57.6%。其中,83个县(市)比重为63.7%,高出全省水平6.1个百分点;24个区比重为65.4%,高出全省水平7.8个百分点。

府谷县城镇投资最高

去年,我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83个县(市)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9.43亿元,较上年增长30%,22个县(市)超过50亿元,最高的府谷县达到182.72亿元;24个区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2.6亿元,较上年增长29.1%。雁塔区固定资产投资最高,达到808.17亿元。

同时,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5%,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有26个县(市)和6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5个县(市)和 6个区达到或超过50%,比上年增加4个和2个,最高的眉县达到70%。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也是政府职能和作用在经济中充分显现的区域经济。2004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并从2005年开始,开展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但从目前看,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因此,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认清和确立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首先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二、完善政府体系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政府要不断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在财政体制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调动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实现增强市级财力与壮大县区财政的目标,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积极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在县域经济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举措。首先是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引导,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实现就业目标中的作用,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研究适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第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它中介机构。企业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并参加保险,从而分散风险。第四是实施有区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银行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县域经济的巨大差异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进行资金调节。

 (三)县级政府部门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合理定位

 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当前,这种转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减县乡政府人员,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清理对企业和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区外生产要素来发展县域经济,比实施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更为重要。四是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要实现城乡联动,必须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城市大市场之间的畅通联系。有了市场体系,还要积极培育农村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总之,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三、安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切入点

 (一)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1、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这是因为,我市的县域多为欠发达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活力不足、后劲不足、投资不足,缺少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经济的蓬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寻求新的突破,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就是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间资本的积累。一个县域,人人能自谋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生长点,形成县域经济的\"星火燎原\"。

 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市现在也有一些自己的产业和企业,无疑它是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但这些产业和企业都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农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些是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实践证明;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的,也支撑不了地方财政。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县域经济是典型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经济,因此,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包含领域大、内容多,包含管理升级、质量升级、市场升级、科技升级和服务升级,应尽快使社会经济主体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于一体的局面。

  3、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经济增长表明,人才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之其它因素越来越大。现在,我市人才远离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滞留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市县域大多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激励固有的人才潜能,就要大胆放活政策、放活机关干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产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优秀人才,激活潜在的人才队伍,做到充分调动全社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来。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要通过全方位的具体措施方能实现。因此,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

  1、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精心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开发步伐。全力招商引资,是加快资源转换、抢先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招商要以引进兴办民营企业为主,同时不放弃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项目。要把优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当然,招商引资离不开载体建设,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科技园区是较好途径。对园区的管理,坚持给予优惠,坚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坚持内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则,并要全方位优化经济环境,靠好的环境激活企业投资办厂的热情,使整个县城经济宏观放开、微观搞活。在引资中,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强化效率观念,从减掉一批\"公章\"入手,对政策之外的事例,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根据投资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投资者满意,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特别是政府机关要以承诺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资业主合法经营,保护投资者权益。

 2、以主动务实的态度,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战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谁工作主动务实,谁就能抢占开发先机;谁拥有好项目,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参与西部开发,我们各县区必须主动出击,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和项目争取工作。从我市县域自身的实际出发,形成项目开发、储备、实施等一系列运行机制。立足于我市县域的实际,要突出抓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科技普及五个重点,尽快筛选出一批生态、交通、水利、城市基础建设、农业开发和农牧副渔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强化项目责任制,确定和制定项目落实策略,广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场取向。另外,还要加大对自身人文、环境、政策、资源的宣传力度,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

 3、着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我市现今至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林牧业、培育龙头经济组织和企业。

  4、围绕商贸搞活,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市县域要按照市场兴产业、强经济、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构筑以县镇、建制镇和基地区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当前,我市县域市场建设要以启动民间资金为主,运用政策引导、民间建设、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断探索市场建设新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办法,做到产权、体制、机制一步到位。

  5、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市县域基础设施落后是较突出的问题。要加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因素,又是经济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基础;既是引来外地人开发资源的\"平台\",又是当地人走出落后封闭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用电低价,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现有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培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和主导产业,再造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城镇工商企业的机制完善,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涉农企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也应及早准备,抓紧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选择那些在县域经济中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产品,千方百计做强做大,积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联合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发展各环节,发挥市场机制推动微观经济发展不竭动力源泉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742.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1 08:38:33  回复
为百万头生猪建设示范县,省财政每年投资30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存栏50万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大县。现全县共建成600头商品代种猪场35个、百头育肥场2575个,生猪存栏35万头、出栏26.2万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1 07:21:08  回复
亿元,较上年增长30%,22个县(市)超过50亿元,最高的府谷县达到182.72亿元;24个区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2.6亿元,较上年增长29.1%。雁塔区固定资产投资最高,达到808.17亿元。同时,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5%,较上年提高0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