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有个美国脱口秀节目 是个黑人男的 讲过各国教育孩子的方式 见过去自己故乡闻见一股屎味啥的 还有各国风俗
- 2、美国小学是怎样对待黑人问题学生的
- 3、一部外国电影,一个黑人母亲教育失明儿子如何坚强的电影叫什么?
- 4、瞧瞧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有多狠心
- 5、黑人父母教育孩子如何面对警察:这世界不一定
- 6、请教外国一个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
有个美国脱口秀节目 是个黑人男的 讲过各国教育孩子的方式 见过去自己故乡闻见一股屎味啥的 还有各国风俗
Russell Peters(罗素彼得斯)的脱口秀:Outsourced
Russell Peters(罗素彼得斯)1970年9月29日出生于安大略省多伦多市,脱口秀主持人、演员、制片人。
加拿大籍的Russell Peters是印度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最顶尖的笑星之一。他的父母都是印度裔移民。本名Russell Dominic Peters,有过婚史现单身。除了作为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外,Russell Peters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和制片人,曾出演过多部喜剧电影。
彼得斯于1989年在多伦多开始演出,曾经获得4次双子座奖提名。
Russell Peters是一位优秀的喜剧天才,他很会抓住不同国家人们的特点并惟妙惟肖地模仿他们,从用词到口音都非常传神贴切,丰富的表情动作和肢体语言更是让观众忍俊不禁。
他的脱口秀搞笑题材多来自他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各种族不同文化和性格特点的冲突上。拿不同种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来搞笑,是个很边缘的问题。
不深入,不够“笑果”;太过火,会引起其他种族的反感。但是彼得斯的脱口秀将这些差异拿捏得恰到好处,成为许多让观众捧腹的笑料,再加之他本人的生动演绎,每一个段落都会使人狂笑不止。
其2006年脱口秀节目Outsourced曾经搞笑了其故乡印度风情(如所提到的一下飞机就闻到屎味,就知道来到了印度),以及欧亚对孩子教育的不同方式之处。
美国小学是怎样对待黑人问题学生的
,也就是说“非洲裔美国人”,因为直接用颜色来描述人种是种族歧视。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各个角落都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种,非洲裔,亚裔,拉丁裔,犹太裔,德裔,爱尔兰裔,数不胜数。。。在美国的种族融合过程中,最有争议的种族应该就是非洲裔,也就是黑人,黑人的祖先从被贩卖到美洲当奴隶开始,就一直为自己的地位而抗争着,到了今天,连美国总统都是非洲裔的时候,黑人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的提高了,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白人,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还是存在的。
我们居住的城市,有着不少数量的黑人公民,他们聚居在某些社区,在那些街区,经常可以看到辍学的黑人孩子在街头游荡,社区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很差,学生素质不高,所以很难吸引到好的师资,这些黑人孩子,很多都来自单亲家庭,母亲带着孩子的居多,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母亲往往没有正式的工作,或者干脆靠社会救济生活,这样的家庭很少会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黑人孩子行为举止和学习成绩都远远落后于白人的孩子。
如果说在黑人社区中的孩子们都是像如上描述的那样,那么在白人学校里读书的黑人孩子,则大不一样了,这些家庭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一、孩子来自健全的黑人家庭,父母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在白人社区买了房安家落户;
二、孩子被白人夫妇收养,或父母一方是黑人;
三、重视孩子教育的普通黑人家庭,父母期望孩子到好的学校学习,将来有出息,因此到白人社区租房居住。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来自第三类家庭的黑人小男孩的故事。Danno (化名)
,现6岁,是去年九月从芝加哥黑人区搬来,他和四年级的哥哥,母亲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母亲靠打零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之所以搬到这个城市,是因为Danno的妈妈想要让两个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像自己那样生活,而这个学校又是这座城市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
Danno的妈妈从早到晚都忙着打工赚钱,所以兄弟两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学,
Danno的哥哥瘦瘦的,个字很高,爱打篮球,
Danno则是个胖墩儿,跑两步就气喘嘘嘘的。
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
Danno就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他的行为举止和别的孩子差的太远,老师说我给你们读本书,请大家都坐下,
Danno不坐,他到处闲逛,老师劝他坐下,他说“NO,NO”然后尖叫。。。
Danno尖叫的分贝很高,害得老师没法上课,不得已老师只好请来校长,把他带到校长办公室单独教育,
Danno平均每天都要去校长办公室很多次,要知道在美国去校长办公室可能是对学生最严重的惩罚了。对于Danno在校长办公室都做了些什么,我曾经有过很多邪恶的想法,例如,校长把他狠批一顿,或者叫来他的妈妈一块批评,或者让他乖乖站在墙角反省自己的错误等等。。。可是,这些都没有发生,恰恰相反,他在校长室做的是音乐BREAK(就是听一些轻松的音乐),还有玩具BREAK(玩一些爱玩的玩具)。
Danno非常喜欢去校长办公室,
有时会主动问老师,我的BREAK时间还没到吗?老师就会打电话到办公室,询问是否可以送他过去,
Danno每次去之前都很毛躁,去过之后心情好多了,所以捣乱也少了。对于Danno身上的问题,校长和老师采用了下面的方法帮助他:一,针对Danno情绪激动,注意力集中不了的症状,校长建议Danno的妈妈带他看医生,医生针对Danno的情况,给Danno开了药,(PS.
美国这边多动的孩子多数都会吃药);二、每天Danno都会跟心理辅导老师单独见面,进行心理辅导;三、Danno每天上下午在校长办公室有两次BREAK的时间;
四、整个班级的同学,只有Danno可以不限时间享用他的早餐和午餐,吃饱了他就不爱闹。
说实话,学校对Danno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处理方法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刚开始我都不敢相信,至少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我没见过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教育方式,但是,这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对于问题学生,学校没有排斥和歧视,更没有放弃,而是采用各种正面的措施帮助他一点点进步。
一部外国电影,一个黑人母亲教育失明儿子如何坚强的电影叫什么?
看看是不是
灵魂歌王 Ray (2004)
导演: 泰勒·海克福德
编剧: 泰勒·海克福德 / 詹姆斯·L·怀特
主演: 杰米·福克斯 / 雷吉娜·金 / 凯丽·华盛顿
类型: 剧情 / 音乐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4-05-29
片长: 152 分钟 / 178 分钟(加长版)
瞧瞧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有多狠心
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看上去狠心,实际上不是,而是注重让孩子从困难中独立和成长,变得更加坚强。譬如孩子从小就要有家务清单,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去社区或者其他地方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且自己攒钱,建立小金库,平常要自己付款,学会理财。这些故事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写的文章分享。这里给你摘录一篇博客里的文章。供你参考。
(一)自己不吃饭,那就活该挨饿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
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说话要算数。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国婆婆听了,眉头直皱:你们这不是虐待孩子吗?饭都不给他吃。
洋媳妇回答说:不是我们不给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后果当然由他自己负。
中国儿子大卫也劝妈妈:妈,您别管了,这小子不好好吃饭,是该让他吃吃苦头了。
中国婆婆不想和儿媳妇当面闹僵,只好作罢。
大人们回到桌子上吃饭,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东西,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开始孩子还坚持,要求妈妈给他吃,无效,就哭,大声哭,还是没用,一顿饭就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
洋媳妇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其实,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吃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他就自作自受。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二)鞋穿反了,自己改正
还是大卫家里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卫家里做客,正好孩子准备出去和小伙伴玩,就看见他在玄关处穿鞋,准备玩具,当时中国奶奶也在场。当孩子穿好鞋准备出门时,中国奶奶突然大笑着叫住他:宝贝,你的鞋子穿反了,来,来,奶奶给你穿好一下。
洋媳妇马上拉住中国婆婆说:随他去,别管他。
孩子见没事,就一阵风似的就跑出去玩了。
没过多久,孩子又跑回来了,说:妈妈,妈妈,我的鞋子坏掉了,穿着不舒服!
妈妈马上说:是鞋子不舒服吗?你请杰瑞进屋里来,看看他的鞋子和你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将信将疑地把杰瑞叫了进来,然后仔细端详起杰瑞的鞋子来。终于,孩子发现他的鞋子和杰瑞的鞋子弯曲弧度的方向不一样,杰瑞是朝里弯,他是两只鞋朝外弯着。孩子指给妈妈看,妈妈说,你把两只鞋调换一下左右脚看看呢?
孩子马上听话地自己脱鞋,然后调换左右脚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这下他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中国婆婆看着孩子一蹦一跳地和小伙伴又出去玩了,才问洋媳妇:不就是一双鞋穿反了吗?你给他换回来,他就知道了,何必费那么大劲。
洋媳妇说:不一样的。一向都是他自己穿衣服穿鞋,他自己的事情都得让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也不会代替他做。做错了,他尝到了后果,下次他自然就会改过来。就比如这次鞋穿反了,他看见小伙伴们的鞋都不是这样穿的,他自然就知道鞋是穿反了。如果摔倒了,他就会知道,这鞋这样穿着不舒服,容易摔跤,摔跤会疼。
果然,从那以后,大卫家的小鬼头的鞋子再也没有穿反过。每次看见别的小朋友的鞋穿反了,他还会去矫正别人,告诉别人应该怎么穿鞋。可爱死了。
洋媳妇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有人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大人应该尽量帮他们矫枉过正,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错,少受挫折,少一些伤害。
其实我倒是很同意洋媳妇的观点,孩子的路要让他们自己走,即使犯错,即使摔跤,也要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改正。
我不太喜欢家长一边骂骂咧咧,责怪抱怨孩子不中用,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一边又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全部答应,像母鸡一样,时时处处保护孩子,样样包办。我最喜欢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办法,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
(三)自己的社交问题,自己处理
我们社区的老美邻居麦克先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马克,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他,总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给小朋友们骑。因此,每当马克玩自行车的时候,他都是独自玩,因为他怕小朋友们缠着他借车。
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换玩具了。
过了一阵,马克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他开始想念和小朋友们一起疯玩的感觉,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可是,孩子们似乎也记仇,大家都不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马克没有办法,只好跑回家跟麦克先生说: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帮我去跟小朋友们说一声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我也想玩杰弗瑞的小火车,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麦克先生听了之后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
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就很不一样。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中国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谁敢欺负我们家孩子,我们找他算账!
大人们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根源其实还是父母不懂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四)美国孩子同样重亲情
很早以前,就听国内的朋友说过,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如何如何冷漠,连一家人一起出去吃个饭,也要AA制。
我在美国这些年看到,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国人家庭的情况,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国?
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少的家庭观念也很浓,像意大利,爱尔兰,犹太人德国人他们很重视家庭,只是在经济上,他们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以给大家造成一个“冷漠”的印象。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是让孩子健康乐观,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励创新”。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替孩子安排未来,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也是很体恤的。尽管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很“残忍”,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但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就会感谢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许多孩子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后,都不会给他们养老钱(其实美国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钱)。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管父母,不照顾父母。
假期里,儿子女儿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父母那里小住,孙子孙女还经常打电话请教爷爷奶奶怎样做那道好吃的菜。
还有美国孩子不会跟父母住在一起,因为父母也不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父母需要照顾时,在美国有家庭护士,费用有保险公司支付,但孩子们也来帮忙照看
我的朋友苏珊娜,就非常懂得照顾她的父母。她父亲生病,她把父亲接来一起住,便于照顾。还有我的朋友大卫,他父亲心脏出了毛病,要依靠一个人工心脏生活,在等待心脏移植的那段时间里,他办了休假,专门在家里照顾陪伴父亲。另外,约翰每周会给妈妈打一两次电话,杰夫会把自己的相片发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一起分享。
黑人父母教育孩子如何面对警察:这世界不一定
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影响的。所以对于黑人父母来讲,这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在孩子心里就会留下阴影。
所以我们常说家长的行为举止,以及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是深远的。
请教外国一个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
【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
前天读报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跟儿子在户外玩。儿子爬到墙上想往下跳,让父亲在下面接住他。 在他准备跳下来之前,父亲跟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也有一位父亲跟儿子。故事中的父亲是美国的一个富翁。这个富翁的儿子有一天爬到一面墙上往下跳,富翁张开双臂在下面等着接住他的儿子。可是当他的儿子跳下去的时候,这个富翁却闪身躲开了。
富翁的儿子摔在地上,一面哭一面很困惑地看着父亲,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富翁跟儿子说:“我让你摔这一跤,是为了让你学到一课:这个世界上就连父亲有时也未必信得过,何况是其他陌生人!”
讲完了富翁与儿子的故事,这位讲故事的父亲也伸出双臂,对儿子说:“来,跳下来吧,我会接住你。”这时儿子的心里已经不安起来,这个故事使他对人性产生了怀疑与恐惧。
可是在父亲地连声催促之下,儿子还是咬咬牙闭上眼睛跳了下去。他以为自己会重重地摔在地上,但当他睁开眼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躺在父亲的怀抱里。父亲对他说道:“我也想让你学到一课——有时连陌生人你也可以相信,何况是你的父亲!”
我们常人都有一种疑心病,即使是对身边相处亲密的人,也难免不存一丝提防的心理。以往的生存经验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轻信别人尤其是陌生人,应该说是一种合理的防范,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疑心发展成为一种太过敏感而近乎神经质的心理,就成了很难医治的心病了。比如说看到别人在一旁讲话,就连忙侧身上前去打听人家在说什么,转过身来就疑虑别人在讲自己的不是。这是我们许多人身上都有的通病。
再比如你和一个单位同事在路上相遇,当两人走近的时候,你连忙扬起手来跟对方打招呼,不料他(她)却根本没有搭理你,径直从你面前走了过去。遭遇这种尴尬情形,你就会立刻生起烦恼,觉得对方是有意轻视你。进一步联想这个同事在单位里的种种表现,你甚至会觉得他(她)其实是处处都在有意为难自己。其实呢?可能你跟人家在路上偶遇的时候,正巧赶上人家亲人故去,对方正在低头一门心思地考虑治丧的问题,根本没有注意到你就在对面打招呼呢。
像这样过于敏感心理素质,常常使人无法察觉事情的真相,陷入无可救药的自以为是与孤独自闭之中,把自己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有这种心理特质的人想要学佛修道都难,因为他们谁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一颗疑心。
发布于 2022-07-04 15:34:55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4 14:3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