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生活试题-高中经济生活计算题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题目

题目是要求“根据下图信息推断”,所以3和4是不符合的,因为不能从图中推出3和4,答案自然就是A。

简单地说

1中的“最高限价”也就是以一个低价格便宜地卖商品,而且这个低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既然商品如此便宜地出售,消费者当然是乐意购买。然而对生产商来说则相反,因为商品没什么钱赚。

2中的不多解释。主要考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可以百度“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练习题。

1、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与监管,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调节企业和消者的行为

科技史第一生产力,企业应当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树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生产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杜绝浪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消费者,应当不断提高消费意识,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摒弃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杜绝浪费。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调节生产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联系,加强科技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全球性政府间的多边贸易经济合作组织

作用: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些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3、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我国的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的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

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引进先进技术等,促进经济发展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题目

巧用“口诀”解答《经济常识》计算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政治部分频频出现经济常识计算题,尤其是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虽说数据不大,计算过程也不太复杂,但是学生在解答这种试题时仍是头疼不已,面对考题无从下手。此类计算题的口诀,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则能有效解答问题。口诀是:“提高加,降低减;正比乘,反比除”,先算加减,后算乘除。试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口诀。

【例1】(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33题)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按照口诀“提高加”,可以得出1+25%,又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根据口诀“反比除”可得出1÷(1+25%)=0.80元,因此选B。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第24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劳动者数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均增加或提高10%,“提高加”,得出“1+10%”;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正比乘”,所以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1+10%)=11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不仅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而且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根据口诀“提高加,正比乘”,所以2008年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1+10%)×(1+10%)=121亿元。故选C。

【例3】(2008全国文综卷Ⅰ卷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此题曾是最难的计算题,不知难倒了多少老师和学生,如果运用口诀,则能轻而易举搞定这一题。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提高加”,得出“1+50%”;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反比除”;货币贬值20%,意味着货币购买力降低,“降低减”,得出“1-20%”;货币贬值,通俗地说就是货币不值钱了,要买到同样多的商品需要花更多的钱,即货币贬值(降低),花钱更多(提高),故二者成反比,“反比除”。所以2008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是:[15元÷(1+50%)]÷(1-20%),计算可知M=12.5元。故选B。

【例4】(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解析】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那么他们生产M商品的平均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了。而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变,价值总量是不变的。我们先把价格总量算出来:10×6+8×10=140万小时。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提高加”,得出“1+20%”;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数量成正比,“正比乘”,即10×(1+20%)。其他条件不变,用价值总量除以M商品数量就是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了:140÷[(10×(1+20%)+8]=7小时。故选B。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做好这部分计算题的关键是思路清晰,知识掌握准确,尤其是知识间的具体关系,加上巧妙利用口诀,结合题意,一定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分数拿到手。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试题

5元。

根据第一句你可以算出2010年m商品用甲国货币表示为4元,

接下来的公式为:4(1+0.25)/[(1+0.25)(1-0.2)]=5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材料题怎么答

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

第一,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

第二,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

第三,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

注意

要求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专业术浯,如经济常识中的通货膨胀、价值规律、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质变、认识、实践、人生价值等等。

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家政体、共和制、民主权利、依法治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时政性语言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等等。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47646.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1-16 07:05:38  回复
要劳动时间了:140÷[(10×(1+20%)+8]=7小时。故选B。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做好这部分计算题的关键是思路清晰,知识掌握准确,尤其是知识间的具体关系,加上巧妙利用口诀,结合题意,一定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分数拿到手。以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1-16 12:14:28  回复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解析】此题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