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天津的美国黑人-美国黑人来自

本文目录一览:

段义孚的简介

在西方,华裔社会人文学者不像理工科学者那样容易进入学术主流,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华裔学者多是以研究中国见长,其学术声誉都来自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美国有人说,在社会人文学界里,常常是黑人研究黑人问题,妇女研究妇女问题,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只有白(男)人研究everything(所有的问题)。这种说法听起来不舒服,有歧视味道。不过,在段义孚这里却有所不同。段义孚虽是出生在天津的道地的华裔,但他研究的是贯通整个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20世纪的后20年,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无论是谁,不拜读Tuan的书,就不能完全融入当时的人文地理学术话语。

1998年,段义孚曾应邀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学术生涯”(Life of Learning)演讲。“学术生涯”,是该大学高级荣誉演讲的固定名称,只邀请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讲稿事后要刊印单行本。此前地理学界只有希拉丘兹(Syracuse)大学的历史地理学家D.梅尼(D.Meinig)受过邀请。段义孚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治学历程,也特意提到早时中国生活带给他的长存的感受记忆――他曾经历日本侵华的乱世。

段义孚1930年生于天津,后随家到澳大利亚、菲律宾。在牛津大学读大学。1951年入美国伯克利大学为研究生,1957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教书。自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始,段义孚在地理学上贡献陡增,声名鹊起。 1973年,获得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授予的地理学贡献奖,1987年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他Cullum地理学勋章。

段义孚本来学的是地貌,但他后来却完全关注人的问题。他注重人性、人情,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systematic humanistic geography),以人为本,就是他的“地学”的特征。大概因为有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经验,段义孚深知文化的影响力。他指出,爱与怕是人类情感的基本内容,而被文化转化为种种形式。就“爱好”与“惧怕”这两个重要主题在人文地理中的表现,他各写了一部书,一个是《恋地情结》(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另一个是《恐惧景观》(Landscapes of Fear)。其中《恋地情结》是他的成名作,此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学景观专业的必读教材。

段义孚所关注的人类的“爱好”与“惧怕”,并不是那些繁荣壮丽或悲惨苦难的社会整体性的大喜大悲,而是在街道上、校园里,在日常炊洗琐事中,在男女老少的闲逛中所包含的与地方场所相对应的爱与怕,他说这些都构成人文地理的内容,值得研究。正如他自己倡导的那样,他成功地将“这些寻常事物后面的暗中关系、隐藏含义,以新鲜有力的语言揭示出来”。他说服了20世纪后20年的学术界。

人对于环境反应的内容是复杂多范畴的,在这个主题下,看起来不相关的学科,如哲学、心理学、城市规划、景观构建、人类学都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说明。段义孚对问题的思考往往纵横于这诸多学科之间。在人的环境心理分析上,他是高手、大师。人们说,段义孚是地理学家,也是优秀的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界的确授予过段义孚学术奖,段义孚自己谦称这是“偶然的”,而事实上这一点也不意外。

人是在群体中生活的,但有着个人感受、个体意识,段义孚以此为线索,考察了个人隐私空间的发展。在中世纪的欧洲,生活是公众的、公开的、社交的,缺乏隐私,即使是家中的餐桌也仿佛是个公开的场所,一家老小在吃饭时也须端正仪表。段义孚说:他们“有自我,但没有自我意识”。19世纪晚期,个人隐私发展,欧洲房子达到了“分割性”的顶点,房间各备功能,还包括“仅供个人与他的书和他的思想独处”的小室。

在《支配与喜好》(Dominance and Affection:The Making of Pets)一书中,段义孚也探索了人对地的改造的问题,这是当今地理学的主流话题,但他研究的不是人类经济行为对地的改造,而是基于心理情感的一类改造。人将自己设定的美丑爱恨的标准施之于自然,把野狗变成不会奋斗只会享福的“宠物”,将林木泉石按人的喜好重新设置,成为失掉自然原生野气的“苑囿”。结合这些问题,段义孚也讨论了权势(power)的负面意义,这也是西方人文社会学界大谈特谈的题目。不过,与人们常说的权势与利益分配、话语控制的关系不同,段义孚讨论的是权势与“玩”的关系。玩是一个动听的字眼,可当权势与“玩”结合时,是件相当可怕的事,这种结合对环境的破坏正方兴未艾。经济对环境的破坏可以通过可实验的办法对其限制,而“玩”的破坏尚无法测试,无法限制。

段义孚所讨论过的人与环境的问题很多,且饶有趣味,因为他往往从你的身边说起。当然他的趣味来自于他的智慧,许多是你见到却没有想到的。他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与人切近,不尚高远,但求深省。Humanistic(人本主义的)一词在地理学界,与Yi-Fu Tuan一名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段义孚的著作颇丰,仅著作就有约15部之多。他在《学术生涯》演讲中提到的主要著作,除上面说过的书,还有《割裂的世界与自我》(Segmented Worlds and Self:Group Life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宇宙与炉台》(Cosmos and Hearth:A Cosmopolite’s Viewpoint)。其中《逃避主义》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张春梅翻译成中文,2005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有趣的著作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启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大大小小的事情、观念和经验。段义孚先生思考的中心主题是文化,他认为文化是人类逃避自然、逃避人类自然本质的必然产物。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著作因为它是以一种最为积极的方式进行阐述的。该书语言新鲜 力,极具创造性,反映了作者绝妙精辟的洞察力。

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和现状!

在美国历史上,各族裔集团在移民美国之初,往往是聚族而居,但一旦站稳脚跟,这种居

住上的界线就会被打破。而黑人却不同,从他们大批进入城市起,聚居的方式保持至今。据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表明,60%以上的黑人生活在大城市,而且是高度聚居,

他们生活的社区内五分之三的人是黑人,社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众所周知,黑人聚居

区在当今美国城市里是所谓的"问题街区",普遍存在着贫穷、失业、犯罪、单亲家庭等社

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黑人聚居区形成和现状的分析,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治理的出

路,黑人聚居区的治理也是美国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

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00-1940年:聚居区的出现。(2)1940-1970

年:聚居区的发展。(3)1970年至今:聚居区的恶化。

在1900年前,无论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不

是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1870年时这个数字是

80%,当时城市化率是极低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北方劳动力奇缺,南方农业

经济的衰弱,这两方面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使得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前往北方

寻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1910年

至1920年间,57.2万黑人离开南方,1920年代是87.7万人,1930年代因大萧条的缘故,

人数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47.3万人的势头。 大批黑人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寻求工作外,

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探讨黑人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上,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

人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而是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的缘故。 换言之,就是白人对

黑人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的产生。白人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暴力,1900-1920

年期间,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

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这样,黑人为了躲避种族灾难,逐步

形成了自己社区,这些社区被白人称为"黑带","黑城",甚至"黑鬼城"。随着黑人社区的

扩大,白人采取的方法也从单纯用暴力,到采取一些"合法"的隐蔽方法,如成立社区组织,

名为提高社区安全和房价,实际上是为了防止黑人搬入,维护种族界线,他们用罢买来威胁

卖房子给黑人的地产商,不光顾与黑人有商业来往的商店,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限制住

宅契约"来约束业主,业主必须声明,不出售或租借他们的房产给黑人,若违反,业主就会

被起诉,直到1948年最高法院判定"限制住宅契约"违法。

在1940年前,北方大城市较著名的黑人聚居区有洛杉矶的瓦茨区、纽约的哈莱姆、芝加

哥的南区等。南方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时间上落后于北方等原因,1940年以后黑人聚居区

才在南方城市中开始形成。

黑人聚居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40年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城

市人口急剧膨胀,房屋紧张外,联邦政府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加速了黑人聚居区的发展,使得

规模更大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黑人聚居区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再次离开南方边远地区,涌入大城市,20世纪40年代是170

万人,五十年代是150万人,60年代是140万人, 人数上超过了第一次黑人大迁徙。在1950

年至1970年的二十年间,黑人在芝加哥的人数比例从14%上升到33%,费城从18%上升为

34%,克里夫兰从16%上升为38%,底特律从14%上升为44%,1970年时纽瓦克的黑人比

例是54%,华盛顿是71%。 黑人人数的骤增,再加上因为参战,国内不少住房建设项目停

顿,战后大批军人复员,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到来,房屋紧张成为社会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

是黑人,黑人聚居区拥挤不堪。

造成战后黑人聚居区发展的问题上,联邦政府的作用不可推卸。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政府资助的一些相关住房项目,明显带有种族歧视倾向;二是"城市更新运动"没有解决黑

人居住问题,而且使之更加严重化。

1933年政府成立"房主贷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简称HOLC),目的

是保障城市居民得到合理的住房贷款。在40年代及50年代又相继成立联邦住房署(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 简称FHA)、退伍军人署(Veterans Administration, VA),FHA 和

VA在战后注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贷款资金进入住宅业,推动了住宅业,尤其是郊区的快速发

展。在其贷款发放上,这两个机构沿袭"房主贷款公司"的将住宅区分为四类的做法,分类

决定了贷款的流向。黑人聚居区被划为第四类,为红色区,是"危险地带",基本得不到贷

款,而且FHA还公开声称,"为了使邻里保持稳定,有必要使房产继续为相同社会和种族等

级占有"。 如1934年-1960年间,黑人人口占40%的圣路易斯市与以白人为主的城外郊区

圣路易斯县相比,圣路易斯县获得的贷款总数近6倍于圣路易斯市。由于FHA等级划分的

权威性,也影响了私人贷款的流向,使得内城黑人聚居区资金流动缺乏,房地产市场买卖萧

条,房价下降,许多房屋陷入空置和遗弃的境地。

依《1949年住宅法》和《1954年住宅法》,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城市出现了"城市更

新运动",就是地方当局在联邦资金的帮助下,对城市进行改造,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或称为

内城的贫民窟。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应该是对黑人聚居区有利,但实际效果却是相反,当时

就有舆论批评"城市更新运动"就是仅仅意味着"黑人搬家"。 原因是,由于黑人聚居区大

多靠近市中心商业区,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开发商在这些地区进行商业用途的开发,

而不是改造成穷人尤其是黑人能够负担得起的住宅。以亚特兰大为例,因为清理邻近"中心

商业区"(CBD)的低收入社区房屋,使得大批居民失去住房,到1968年底,这些人中95%

是黑人, 而代之的是体育馆及一些商用建筑。此外,在"城市更新"中,往往是"推倒的

房屋永远比再造的多", 尽管1968年联邦政府三令五申,要求任何城市不得拆除更多的房

屋,而不建造新房屋,但还是造成了黑人聚居区人口膨胀,房屋短缺。

由于白人的抵抗,因贫民窟清理而失去房屋的黑人居民的再安置变得十分困难,出路只有

迁到远离CBD的业已存在的黑人聚居区去。还是以亚特兰大为例,60年代末新建及即将竣

工的低收入住宅区(公共住房)均坐落在城的西区和东南区,这些地区是传统的黑人聚居区。

而当时西区和东南区已经人满为患了,不能再接受居民了,此地的学校和市政设施也不堪重

压,亚特兰大的黑人领袖认为市政府的再安置项目就是再造黑人聚居区,呼吁应该在城的北

部和东北部(白人住宅区)建造低收入住宅,遭到白人的强烈的抵抗。"城市更新运动"对

于亚特兰大的黑人而言,结果就是人口高度密集,1967年时,该市88%的高密度地区是在

黑人聚居的西部和东南部,1959年时,黑人社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5.7%,所占土地是16.7%,

1965年人口为全市的43.5%。占地仅为22%,居住隔离指数也从1940年的87.4,发展到1950

年的91.5、1960年的93.5,名列全国第三,黑人聚居区的拥挤度4倍于白人社区,40%的

黑人居住在过于拥挤的住房中。

为了能在黑人聚居区内充分安置黑人,开发商也为了节约成本,公共住房向高层建筑发展,

如芝加哥的罗伯特*泰勒住宅区,长达2英里,跨4个街区,共28座16层塔楼,目前是美

国最穷的社区之一,而它的原址在40年代就是芝加哥传统的黑带地区。

由于黑人的高度集中,居住环境的恶劣,为60年代黑人的城市暴乱埋下了伏笔。

黑人聚居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1970年以后,尽管美国经历了民权运动及经济繁荣,

但内城黑人聚居区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糟,而且由于黑人中产阶级开始离开内

城,黑人聚居区的阶级分化也开始出现。

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三个民权法案,尤其是1968年的住宅法,给予了黑人自由择地而居

的权利,但由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及经济原因(少数黑人中上阶级除外),黑人的绝

大多数还是生活在内城的聚居区,而且60%的黑人集中在全国30个大都市里。下表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种族歧视和偏见是黑人聚居区存在的根本原因。

望采纳

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是怎么样的?

如下:

历史上被欧洲殖民者劫运到美国的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又称非洲裔美国人。属尼格罗人种。其中2/3为黑白混血种人。通用英语。主要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部分人信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美国黑人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屡立战功。对发展美国的经济文化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一直是美国农业的主要力量;在钢铁工业中黑人工人约占1/3,在汽车工业中约占半数;在音乐、文艺、体育方面;,黑人的成就更为显著。

美国黑人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美洲沦为欧洲殖民地的时期。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 (主要是西非、刚果和安哥拉 )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 ,其中半数以上运入今美国境内,主要在南部诸州的棉花、甘蔗种植场和矿山当苦工,深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残酷剥削和虐待。随着美国工业的发展,南方的黑人陆续迁往北方和西北方城市。1861~1865年南北战争后,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是黑人仍受种族歧视和压迫,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居住等方面很难享受到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他们处在美国社会的底层,时刻受到失业、贫病和死亡的威胁,因此,他们曾进行长期的反抗斗争,仅1968年的一次黑人抗暴斗争就席卷包括华盛顿在内的168个城市。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4703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2-14 00:53:11  回复
的拥挤度4倍于白人社区,40%的 黑人居住在过于拥挤的住房中。 为了能在黑人聚居区内充分安置黑人,开发商也为了节约成本,公共住房向高层建筑发展, 如芝加哥的罗伯特*泰勒住宅区,长达2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2-14 02:38:02  回复
高度集中,居住环境的恶劣,为60年代黑人的城市暴乱埋下了伏笔。 黑人聚居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1970年以后,尽管美国经历了民权运动及经济繁荣, 但内城黑人聚居区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糟,而且由于黑人中产阶级开始离开内 城,黑人聚居区的阶级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2-13 21:57:14  回复
人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居住等方面很难享受到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他们处在美国社会的底层,时刻受到失业、贫病和死亡的威胁,因此,他们曾进行长期的反抗斗争,仅1968年的一次黑人抗暴斗争就席卷包括华盛顿在内的168个城市。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2-14 00:31:51  回复
经济对环境的破坏可以通过可实验的办法对其限制,而“玩”的破坏尚无法测试,无法限制。段义孚所讨论过的人与环境的问题很多,且饶有趣味,因为他往往从你的身边说起。当然他的趣味来自于他的智慧,许多是你见到却没有想到的。他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与人切近,不尚高远,但求深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