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和摩托车的维修艺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本文目录一览:

读书——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场对价值的探究

“所以在维修摩托车(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内心的平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工作时也是一样。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的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平静。”

而培养内心的平静,最重要的莫过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当一个人“没有与所做的工作有疏离的感觉,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

最大收获,尽在于此!

经典摘录:

P15. 肖陶扩,又译肖托夸,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美国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起自纽约的肖陶扩一地,以集会为教育形式,包括娱乐、演戏、音乐、讨论、报告等。

P15,人类历史中有些时代,思想的河道挖掘得太深,以至于无法改动,从而再也无法出现任何新气象,这时“最好的”就成了僵化的教条——但我们的现状并非如此。目前,思想的河流似乎早已漫过两岸,丧失了主要的目标和方向,淹没了低洼地区,把高地孤立起来,并切断了它和其它地区的联系。

P21, 除非他真正感觉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别人的介入只会引起他的厌烦 。

P28,只有在情绪不对的时候,身体上的不适才会凸显,那时你满脑子不快,看什么都不对劲。但是如果情绪正常的话,身体上的不适就无关紧要了。

P46,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傲慢而自负地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盲目地信仰着。

P53,通常我会选择一本他不懂的书,然后备对答之用,我先读一两个句子,然后等他一连串地发问,然后回答他的问题,之后再读一两个句子。用这样的方法读经典作品很有用,它们一定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

P57,每一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

P58,如果彼此相处太久,个性上的不同注定要显露出来的。

P59, 如果有人不懂心存感激,而你当面告诉他,那么就等于是在骂他 ,这样你什么事都解决不了。

P62,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都不见了。

P109,如果你能够了解我这种感觉,你就能了解真正的恐惧是什么—— 恐惧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

P128,一个实验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被称为失败了,只有它的结果无法检验假设的真假时才会被称为失败了。

P133一个人会做这样的工作(生物化学),必然有接近教徒和爱人的奉献情操,他每天的努力不是靠刻意的筹划,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动力。

P136,运用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许多假设中找到正确的一个,这就是科学的目的。然而我们从科学的历史来看,事实恰恰相反。各种资料、史料、理论和假设不断地大量增加,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

P144, 西方文化主要从理论角度理解人的存在,东方文化则从美感的角度理解人的存在 ……

P150,以前为了生存需要承受不少痛苦,现代人预支相比,无疑有了进步,而产生这种进步的唯一来源就是理性。

P161,我对这个连续性(摩托车先验假设)真的非常感兴趣,也喜欢这种边讨论边思考的方式,所以不想与其他人共进午餐,因而在态度上有些冷淡。……,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

P167,梵文教义被推崇备至,“彼即汝”,它宣称, 你认为你所是的与你认为你所感的是不可分割的 。完全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就是开悟。

P177,由于他对理性这样缺乏信心,所以才会有这么狂热的研究态度(因为缺失,所以才更用心去追寻答案)。……,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他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P189, 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

P195,工作的艺术不仅依赖与机器的物质层面,还依赖于你自己的思想和心灵,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内心平静。……,有时候你只要把新手或蹩脚的人和高手作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老手根本就不会照着指示去做,他边做边取舍,因此必须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刻意这样做,他的动作和机器之间也自然地有一种和谐感。他不需要遵照任何书面的指示,因为手中物质的本质决定了他的思路和动作,同时他的思路和动作也在不断改变他手中物质的本质。所以物质和他的思想一同不断地改变,直到他的内心与物质同时达到正常与平静。

P207,(写作)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原则,只是把他们认为对的东西写下来,然后回头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修辞不妥,可以再修正。

P209, 这个时候,他感到内心前所未有地宁静。此时此刻,他就是他自己,而不是被他或别人所期待成为的什么人 ,方寸之地,包容如许……。

P219,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就有多少条路。

P224,很奇怪,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乎别人说过什么。而把题材缩减到一块砖就突破了她的瓶颈。因为很显然,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

P225,一旦他们能自己直接观察,就会明白有无穷的题材值得写,这是一种培养信心的训练,虽然他们所写的看似微不足道,但终究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模仿别人之作。

P230,(重返学校)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他不需要别人强迫他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

P233,越聪明越认真的学生越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越懒惰越愚笨的学生则越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P235,目标缺失是致命的……

P238,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P246, 任何追求个人荣誉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

P257,如果你把登上山顶作为目标,你会辛苦得多,而这只是名义上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体验登山的每一分钟,同样是到达山顶,却要愉悦的多。我们慢慢往上爬,不把怨怒背在身上。

P273, 一旦你被训练得轻视自己的喜好,那么当然你就会对别人更加顺服——变成好奴隶 。一旦你学会不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你就会为系统所接受。

P279,一般哲学家研究的要么是一元论,比如说上帝,将世界解释为单一事物的表现;要么是二元论,比如说心与物,将世界解释为两种东西;也可能研究的是多元论,将世界解释为无限多的事物的表现。

P289,我认为如果能够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形而上学就是好的,否则就忘掉他吧。

P290,“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现实。

P301,很少有人提到,拓荒者在本性上,一定是麻烦制造者。他们只看见自己高远的目标,而完全忽略自己所制造的各种混乱。

P311, 一个事实越普遍,越是值得珍惜 。那些能够多次使用的比很难出现的更好。比如,如果只有个体而没有种群,也没有遗传机制使孩子更像他的父母,那么生物学家就没有办法建立生物科学。

P327,(写作)卡住是最常碰到的一种麻烦。如果你想一下子说太多东西,往往就会这样。你要做的就是,不要强迫自己立刻写出来,因为这会使你更写不出东西。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边想要说什么,一边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所以要先把他们区分清楚,列出要说的事,然后再排出先后顺序。

P335,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衡量被卡住的情形。这时你的大脑一片空白。其实它可能不是最糟糕的,而是最好的状况。毕竟这是禅宗花费许多功夫想带给你的: 经由调息、打坐,让你的心灵腾空一切杂念,产生像初学者一样谦虚的态度 。

P345, 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好的工作,反之,则是坏的。

P346,内心的平静有三个等级。其中生理的平静虽然有许多层次,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精神的平静,也就是消除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但是价值的平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欲望,只是单纯地过自己的日子,这似乎是最难的。

P347, 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与工作融合为一,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和自己的工作疏离。我提到的那种优秀的技术人员就不会如此。据说他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他在工作时非常“投入”,这种“投入”的原因就是,在意识的前沿,没有任何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疏离。

P347,佛教的禅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工作),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 当一个人没有与所做的工作疏离的感觉,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

P348,所以在维修摩托车(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内心的平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工作时也是一样。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 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的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平静。

P356,一个人如果能保持长久的安静,看见、听见、感受到真正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进取心。

P364,在价值的陷阱中,最常出现又有害的是价值的僵化。这是指固守以前的价值观,无法从新的角度衡量事物。

P372,禅修也和枯燥有关,因为他最主要的活动——打坐——就是世界上最乏味的活动。

P381,你需要修身。 使你避开各种陷阱的是你的生活态度,它使你看清正确的事实 。你想知道怎样画一幅完美的画吗?很简单,先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再顺其自然地画出来,这就是所有专家的方式。

P443,一个人只要望着地平线,或许就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P445,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就不难,事实上难的是要有正确的态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2018年3月,霍金与世长辞。他曾经说过:

“我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本书一样使人们觉得,他 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就在一年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波西格去世了,享年88岁。

这本书出版自1974年,曾经遭到121家出版社拒绝,但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迄今销量超过了1000万册,热度仍然不减,可以和同为70年代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以及《少有人走的路》一起,成为不朽的经典 。乔布斯,NBA禅师杰弗逊,都是该书的拥趸,而它更是硅谷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必读宝典。

本文作为一篇读书笔记,从背景、小说、哲学、商业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梳理。但是书中的内容实在过于庞杂,应该没有任何书评可以囊括全部,要了解波西格的全部观点和思想,必须得读原著。

理性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始自古希腊,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后开始复兴,进而发展出了近现代科学、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创造了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验、环境污染、上帝已死留下的信仰缺失,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同质化生活,以及快速变化的各种思潮给人们造成的焦虑。于是,西方社会,尤其美国,在二战后掀起了一股反主流、反理性的文化,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后现代、嬉皮士、摇滚、大麻、禅修等等。

该书虽然是小说,但本质上是一本哲学著作,探讨的正是西方现状的思想根源以及借鉴东方哲学的智慧给出的解决方案。

上世纪60、70年代,有很多反主流的作品,但真正穿越了时代留下来的凤毛菱角,《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正是其中之一,这源自作者的深刻、真实、传奇以及积极向上。

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我第一次买了此书,根本读不进去,索性将书送给了朋友。一年后,机缘巧合,对哲学和信仰产生了兴趣,又重新买了一本,前后花了半个月读了两遍。

该书讲述了一位中年父亲,带着11岁的儿子和一对朋友夫妻一起,骑摩托车跨越了大半个美国旅游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大量的哲学反思。阅读该书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忽而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大草地,忽而耳边是父子俩动人的对话,忽而满脑袋的思想辩论,各种意识流,各种悬念。

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你会看到一篇游记。

波西格一开始就介绍了摩托车旅游的美妙之处: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 ,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拦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然后整本书时不时的会详细描绘路上的各种风景,有旷野、有森林、有山川、有河流、有小镇、有大海,走各种地图上都没有的小路,饿了就吃,累了就停,困了随处露营。

然后,你会看到一个徐徐展开的,充满冲突和悬念的故事。

波西格自己是个技术男,他精通摩托车工作原理,热爱保养和维修摩托车,而他的朋友约翰夫妻则完全相反,他们享受摩托车带来的各种好处,却对维修摩托车一窍不通且十分反感,他们买的是当时十分昂贵的BMW,因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容易出问题(宝马摩托车被誉为上一个和苹果电脑有着相同气质的产品)。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科技和艺术,一路上的哲学反思就从他们对待摩托车的不同态度展开。

他和11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在亲情和柔情之余,时常夹杂着矛盾,儿子还不时的发一下脾气,独自一人离开大部队,原来儿子有过轻微的精神疾病。途中经过一个多年的老朋友家时,作者发现自己有一大段过去的记忆消失了。而与此同时,在他进行哲学思考时,头脑中又会经常蹦出一个叫斐徳洛的人来,他已经死去,但波西格知道他生前的很多事情和思想。

波西格还经常做一个梦,梦里一面玻璃门把自己和妻子、儿子隔开,她们彼此都拼命的呼喊,他想把门打开,但是怎么也打不开。

直到书的结尾,整个悬念才彻底揭开。斐徳洛就是作者自己,他是一个天才,智商170,15岁就考上了大学学习化学,但后来退学去参加了韩战,回来后又去印度修行,然后到大学学习了哲学。他对现代西方哲学不满,自己发展了一套哲学系统,却在思考中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分裂,被送到医院进行了20多次电击治疗。儿子不懂,以为是父亲故意抛弃了他和妈妈,从而产生了隔阂。几年后,波西格出院,这次旅行就是他修复创伤,找回自我宁静的精神之旅。

同时,你还会经历一场哲学之旅,从古希腊到近代的休谟、康德、黑格尔,再到现代的爱因斯坦、彭加莱。最后,你会看到一个被埋在历史废墟深处的哲学秘密和阴谋,而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其“幕后凶手”。。。

本书在美国被归类为哲学著作,所以必须先讲哲学,尽管这部分对没有基础,或者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十分枯燥。

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都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民主和哲学,而科学和哲学更是一脉相承。

哲学的最大特点有两个:第一,追求终极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有没有真理?人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工具是理性思维,包括形式逻辑、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其实上述终极问题,宗教和艺术也在探索,但是宗教用的是信仰,艺术用的是感悟,只有哲学用的是理性思维。科学就是把哲学里的逻辑、数学、实验、经验证实拿了出来,独自发展壮大而已,其所有的根源都来自西方哲学。

在文艺复兴甚至工业革命之前,西方文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但是后来则超越了所有其它文明,成为世界的核心和主流。所有西方文明的成果和弊端 ,都可以在西方哲学里找到源头。

真理和假设

波西格学的是化学,他很年轻时就发现了科学研究的问题。科学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导和实验基础上的,但是这些必须有个前提,你得有假设。假设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不知道它是否正确,是真还是假,没法证明,你只是当作它是真的。

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验的增加,假设会越来越多,因而理论必须不断的迭代和更新,以至于科学理论越来越多,而新的理论能够存在的时间越来越短。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不断出现的新理论,造成人类思潮的不断更新,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从而产生了社会性焦虑。

爱因斯坦说,所谓的真理,远非永恒为真,只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存在一个比其它理论更优的选择而已。波西格甚至认为这个都达不到,我们不是离真理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二元论

波西格后来转向哲学去寻找答案。但是他发现,哲学问题更大。哲学非常宏大,但是其根本思想有一条,就是二分法(哲学也有一元论,但整体不如二元论成功):主体和客体、人和世界、精神和物质、唯心和唯物、表象和本质、理性和感性。哲学用的是理性的思维方法,而理性首先就是分析,分析首先就是二分法。这种二分法造就了哲学和科学的辉煌,也带来根深蒂固的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艺术美学的对立,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对立,理性和感性的对立。

我们在现代文明里感受到的不是关心、重视和美,反而是冷漠、距离和丑陋。

波西格在书中通过一件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对立。摩托车就是科技的产物,它可以带给人很多方便,但是维护和保养摩托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外出旅游,荒山野岭里出了事情根本没地维修,只能靠自己。但是,像约翰夫妻这种,他们骨子里是恐惧和憎恨科技产品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摩托车要造这么复杂,为什么会出问题,为什么要求他们自己去维护。

书中讲到了波西格的一个朋友竟然对着说明书没法安装好一个简单的烤肉架。而日本人的自行车说明书开头第一句话甚至是:“安装自行车,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

波西格用了古典思维和浪漫思维来描述这种对立,古典思维对应的是理性和逻辑,浪漫思维对应的是感性和美学。这个命名其实已经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对于中国人来说,理性和逻辑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感性和美学对我们来说才是古典。

波西格是古典思维,约翰是浪漫思维。

善于分析是古典思维,习惯整体是浪漫思维。

看重性能是古典思维,关注美感是浪漫思维。

良质(Quality)

早期的波西格,也就是书中的斐徳洛,立志用理性来解决这个理性的问题 。

为此,他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 -- 良质。这个概念无法定义,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它是反传统理性、反逻辑的,它是心和物,精神和物质,理性和感性之外的第三元素,甚至它是终极原因,是那个一,从而消除了二元论和两分法。

虽然无法用语言去准确定义,但是波西格认为可以用抽离法来证明其存在,如果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原环境无法正常运行,就说明它存在。比如:抽离良质,第一个受伤的是艺术。如果艺术无所谓好坏,那么艺术就不存在了。诗歌会消失,因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运动会消失,因为单纯的分数失去了意义,就只是空洞的统计。市场也会发生变化,只会买卖一些基本的商品,而没有品牌。电影、舞蹈、戏剧以及宴会也一样。抽离良质的社会,就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只剩下单纯的功能和实用。

斐徳洛在大学里教授的是修辞学,也就是语言的艺术,他认为这就是良质的一种。但是在哲学界,修辞学是不被重视的,斐徳洛不满意传统的分数制的教学方法,也不满意哲学界的现状,在他眼里,不管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其理论都是丑陋的,充满了理性的丑。

他骨子里是一匹狼,他不安于现状,他打算与权威战斗。

为此,他研究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越研究,越有问题。

他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是强词夺理,苏格拉底的很多辩论是撒谎。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他们共同对付的是当时的另外一个哲学流派,智者派,又叫辩士派。智者派认为理性是有限的,真理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放弃追求真理 ,去追求善和美,其工具就是修辞学。

善、美、修辞学,不就是良质吗?

但是,可惜,智者派输了,于是我们在后世的哲学作品中看到的智者派学者,永远是loser,甚至是小丑。人类步入了理性时代,去追寻绝对的和永恒的真理。

然而,我们并没有找到什么永恒的真理,我们的各种理论的寿命都越来越短。

斐徳洛不满足于传统的经典哲学著作,他要继续往前追溯,追溯到神话时代。其实苏格拉底距离今天也不过2000多年,但是人类有智慧的历史至少也是几千甚至上万年,只是之前太少文字记载,给人错觉是个很短的过程。

他发现,在古老的传说中,在《伊利亚特》的诗歌里,人类最重要的是道德,是品行(Virtue),但是这个单词是被篡改的,它原来的意思是 -- 卓越(Excellence)。

卓越,这不就是良质吗?

一切水落石出了。

整个古希腊文明一直都是以“善”为核心的,直到苏格拉底把“真”变成了第一位,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善的地位进一步降低,成为了伦理学。

与恶龙缠斗,终将变成恶龙。斐徳洛发现,他陷入了困境,他和哲学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专家们斗争的过程中,它不断的对良质进行定义和论述,而这恰恰违背了他的初衷 -- 良质是不能被定义的。

他无法用理性去和理性斗争,但是他是狼,他又不能放弃斗争。

于是他沉默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无法自拔。

他被送进了医院,进行电击治疗。

斐徳洛死了。

波西格疯了。

出院后的波西格变了,或许是治疗起了作用,或许是人到中年,或许是他真的想通了。

其实本书并没有深入的介绍禅学以及修行的方法,他只是借鉴了禅学的最核心的理念 -- 不立文字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波西格不再诉诸于理性,那是死路一条,他把眼光放到了东方哲学上,放到了行动上,在日常的生活中追求良质 。

波西格深知西方思想的问题,现代科技的弊端,但是他不认为约翰夫妻那种对立的态度是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对立的双方都应该采用追求良质的态度,而这个核心就是关心。科技产品的设计者应该对使用者关心,尽量设计得简单易用,而使用者也要对科技本身关心,不能一味的恐惧和逃避。

这其实是东方哲学的方法,一元论,不用逻辑分析,采用感悟和行动。

汤因比说,西方哲学和东方佛学的接触,是20世纪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事件。

相对当时的很多禅修者来说,波西格的选择更加积极和进取。他没有走入另外一个极端,陷入彻底的反科学、反理性 ,虚无主义,他对科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要求,展现对对方的关心,追求良质,化解原来的矛盾和危机。

这就是本书为什么历经40多年还畅销不衰的原因。

阅读的过程中,你很难不想到乔布斯,想到苹果。

这本书简直就是提前几十年写就的产品设计指南。

读过《乔布斯传》的朋友一定知道,乔帮主的确深爱这本书,他不仅本人早年去过印度,修练过禅宗,而且苹果产品的设计中,也深受本书理念的影响。

比如,苹果在Macintosh电脑时代,就十分注重说明书的设计。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说,微软的操作系统,说明书像一本书那么厚。他们的软件就是设计给专业人士用的,他们假设使用者都是计算机高手,所以说明书越厚越显得产品高级。而苹果采用的是相反的理念,我们假设苹果电脑的使用者都不懂技术,于是我们的说明书越薄、越简单越好。大家也看到了,甚至到了苹果手机和ipad时代,乔布斯所幸取消了说明书,他说,苹果的产品,连儿童都会用。

这就是波西格说的,产品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关心。

微信的张小龙给团队成员每人发了一本女性心理学,他的理念是,微信要让天生技术盲的女性用户都喜欢才能成功。无独有偶,淘宝的成功,也赖于成功的打动了女性用户。

乔布斯说苹果的成功在于把科技和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苹果电脑是最早应用艺术字体的,苹果电脑的电路板,哪怕是绝大部分用户一辈子都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做到尽善尽美。在他离开苹果的日子里,有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微软在商业上是的确是成功的,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缺少一些品味 ,很可惜,全世界的用户都只能用一个二流产品。乔布斯说的,就是良质。

商业界不断的有人出来谈论这本书的价值和作用,2012年《福布斯》杂志上,Mahendra有篇文章讲,风投大佬Brad说,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读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没有谈到一点和创业相关的东西,但是,它对创业者有三方面的启迪:

1)优秀的企业必须平衡处理科技、艺术和宗教;

2)优秀的企业必须在经营中融合逻辑和直觉、理性和情感 ;

3)优秀的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一种灵魂,当你真正用心去设计产品时,用户会感觉到的。

波西格说: “有的人可以谈论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我却只想谈论如何维修一部摩托车,我认为我必须说的这些更具有长远的价值。”

其实,波西格参透了东方禅宗的智慧,所谓的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

是的,整个西方文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波西格并不认为解决方案在于创立新的哲学,或者宏大的思想和政治运动,而就在每天的生活中。

这,其实是一种信仰。

保持内心的宁静

我们工作,可能是为了赚钱谋生,或者是为了取得世俗成就,获得他人认同,但是, “ 最后真正重要的,是要达到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要有良质。 ”

波西格说的“内心的宁静”,类似于后来积极心理学家说的“心流”。它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达到物我两忘时感受到的那种宁静和喜悦。

如何达到内心的宁静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内心的宁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让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状态。所以,在波西格看来,一位出家人在打坐,一位将军在前线隆隆的炮击声中凝视作战地图,都不应该影响自己产生内心的宁静。这也是书中著名的那句话想要表达的, “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

然后,波西格把内心的宁静分为三种,分别是,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和价值方面的宁静。而最重要的是价值方面的宁静,它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没有贪念和妄念,只是单纯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他不会羡慕其他人,因为工作本身已经给予了他莫大的回报(脑补稻盛和夫的《活法》)。

能量管理

波西格特别强调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积极的进取心。而实现这点,需要劳逸结合,储备能量。他举了钓鱼的例子,人在钓鱼时,只是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心中并不会刻意去想什么,也不会担心什么。进入钓鱼的状态后,一个人内心的紧张情绪和挫败感都会消失。只是静静地等着工作成果出现,也就是鱼咬上钓钩。

这既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又是一个储备能量的过程,很多人在钓鱼过后,都会进入一种兴奋和紧张的状态,来迎接新的工作和挑战。

这其实就是现代心理学里强调的,能量管理。

面对挫折和焦虑

波西格把追求良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称为陷阱,陷阱大体上分成两类:因为外在的环境而使人放弃,他称之为“挫折”;而人内在的因素引起的,他称之为“忧虑”。

1、环境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因此要把第一类陷阱,也就是挫折,当做一种试错和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不要人为的定义为失败。

2、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又分为三种:第一种陷阱是价值的陷阱;第二种会阻碍认知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种叫做肌肉的陷阱。

2.1、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因此也值得用最多的时间来描述,它包含了:1)价值僵化; 2)自视甚高;3)过度担心;4)枯燥:5)烦躁。其实,这部分是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谬误和情绪管理,再次印证了本书理念上的领先。

2.2、真理的陷阱。真理的陷阱同二元论有关。二元论,也就是非黑即白,是或者不是。但是,在是和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而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把我们带到完全不同的方向。

2.3、肌肉的陷阱。这个陷阱主要指的是工具的不足,所以, “ 要尽可能买最好的工具。你永远不会后悔的。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追求卓越,追求良质,从工具开始。

这本书的书名很特别,也很有寓意:

禅,代表了作者重生后的解决方案,放弃了西方的理性和逻辑,转向了东方的修行和领悟。

摩托车维修,是作者熟悉的,也是小说中正好碰到的,但其实它代表的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艺术,把维修这么枯燥的事上升到了艺术和美学的高度,代表了对良质的追求。

书中最后一段写道:

“当然,试炼永远没有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nbmm 提取码: nbmm

简介:是关于父子旅行的书籍,讲述了父子二人和一对夫妻在旅行过程中的美景,露营的经历,机车维修技术以及上升到的对于人生的感悟和禅的艺术。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4181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2 04:46:06  回复
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 P348,所以在维修摩托车(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内心的平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工作时也是一样。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 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2 08:01:16  回复
须平衡处理科技、艺术和宗教; 2)优秀的企业必须在经营中融合逻辑和直觉、理性和情感 ; 3)优秀的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一种灵魂,当你真正用心去设计产品时,用户会感觉到的。 波西格说: “有的人可以谈论如何改变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2 01:05:52  回复
而不是被他或别人所期待成为的什么人 ,方寸之地,包容如许……。 P219,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就有多少条路。 P224,很奇怪,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