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最了解衰退的人: 疫情后经济复苏会很慢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认为,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借贷、消费等恐怕很难出现迅速反弹。更何况全球化条件下,只有各国都对抗疫情成功,才会有全球复苏的可能性。
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在5月11日周一接受采访时称,从 历史 上看,大规模经济危机之后,最难恢复的是人们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可能会造成人们不再去借贷,甚至希望更多地储蓄。对疫情后的经济来说,这意味着难以形成足够的复苏动能。
辜朝明还认为,由于人们在这次疫情后将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因此央行注入到市场的流动性未必会在疫情结束后流入消费和投资领域,转而会被居民和企业存储起来,这意味着通胀曲线在疫情之后依然有可能较为平缓。
根据对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与日本长期衰退的研究,他在《大衰退》一书中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的理论,对市场影响深远。辜朝明也被很多投资者视作“最了解经济衰退”的人。
01
从 历史 上来看,为什么疫情之后经济复苏会很慢?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正在复工之际,人们期待经济能够有V型反弹。
在发达国家,由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占比最大,市场都希望消费者在疫情之后能够出现“报复性消费”。
从 历史 上来看,这种情况可能吗?
辜朝明称:
02
为什么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当前的危机中是必要的?
市场目前还担忧,由于政府的刺激计划规模巨大,政府也不得不大量举债,这样一来,央行就不得不卷入其中。
辜朝明称,在这次疫情之前,他一直是QE、“直升机撒钱”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坚定反对者。但如今的疫情,让他认为,这些措施可能会是有效且必要的:
03
疫情之后,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吗?
辜朝明认为,是否会在疫情后出现“报复性消费”,也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情况。
04
疫情之后,会有超级通胀吗?
随着央行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各国政府纷纷举债,市场担忧,在疫情后,这些钱将可能带来超级通胀。
但是在辜朝明看来, 超级通胀未必出现 :
人民财评:市场回暖拉动经济复苏!经济复苏需要哪方的努力?
人民日报财经新闻评论市场回暖拉动经济复苏,而经济复苏还需要以下几种努力:
要加强对疫情的灵活控制。我国已经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很多地区也都开展了各种动态清零,社会面的动态清零以及划分中高风险等级区域的科学方法。但对于某些地区来说,这些方法未免太过于死板,出现疫情之后单独将中高风险的人隔离起来,时间达到了一个月左右,这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因此各地区一定要对疫情有着比较灵活的控制,可以实现更加的精准化措施,例如把中高风险区域的疫情精准锁定在某一条街道或某一小区范围内,而小区范围内的其他所有居民都可以按照正常的以前管控措施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样可以不耽误经济的发展。
要加强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在疫情管控期间,我国关闭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随着全球的疫情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多国家对疫情也都放松了,控制国内的往返贸易油轮和航班开始加多,特别是与欧洲以及北美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这是经济复苏最重要的一方面。贸易往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的层次,我国也一直秉持着对外经济和对内经济共同发展的策略。
要加强稳定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的风险。经济的复苏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但是一部分人在疫情之下丢失了自己的工作,没有办法获得经济来源,整个社会可能就会出现经济发展缓停的现象,因此各地区一定要加强就业岗位的保障措施,为失业人员保驾护航,提供更多的失业保障办法。
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
1、新冠疫情继续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眼下,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迅速传播,导致许多经济体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而供应链持续不畅导致的供给紊乱也将继续拖累经济活动。
2、通胀高企继续困扰全球经济。报告显示,2021年美国供应链瓶颈持续,港口堵塞、陆路运输限制及消费者需求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欧洲地区化石燃料价格几乎翻番,能源成本大幅攀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也带来了通胀上行。
短期内全球通胀或将保持在高位,直至2023年才有望出现回落。不过,随着相关行业供给改善、需求逐渐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且部分经济体退出疫情期间的非常规政策,全球供需失衡状况有望缓解,通胀形势或将好转。
3、在高通胀环境下,部分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预期愈加明显,将导致全球金融环境趋紧。目前,美联储已决定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并释放提前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信号。
美联储将从2022年3月起启动加息步伐。欧洲央行此前也宣布,将如期结束为应对疫情实施的紧急资产购买计划。
美联储提前加息会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汇率带来压力。更高利率水平将使全球范围内借贷成本升高,导致公共财政紧张。对于外汇债务高企的经济体来说,财政状况趋紧、货币贬值以及输入性通胀上升等多重因素将带来挑战。
各经济体政策制定者需要严密监控各类经济数据,为紧急情况做好准备,及时沟通并执行应对政策。同时,各经济体应进行有效国际合作,确保全球在今年摆脱疫情困扰。
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复苏
中国政府在2022年开年定下了促增长的基调。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反弹,2022年前两个月经济增长势头增强。然而新冠肺炎病例增加以及严格的防控措施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2022年第二季度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0.4%。
与之前的病毒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传染性强,因此难以控制。自3月中旬以来,为遏制病毒传播,全国部分城市采取封控措施。从3月底开始,上海封控了两个月。另外,北京和深圳等城市也实施了部分封控措施。2022年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导致物流、运输和供应链中断。
三、随着新冠肺炎病例数下降以及刺激措施出台,经济呈现复苏态势
令人鼓舞的是,5月份每日病例增速放缓。地方政府逐步放宽限制。为了在缓解疫情影响和社会面病例清零之间取得平衡,卫生健康部门要求大城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与此同时,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刺激措施重振经济。
1. 工业生产引领整体复苏
工业生产在经历4月份收缩后,5-6月份迎来了显著反弹。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需求强劲,采矿业产量增长在所有行业中表现强劲。同时,得益于对数字化和本土技术的需求,高科技行业的表现也强于其他行业。
2. 零售销售复苏乏力
零售销售在连续三个月萎缩后,5-6月份略有反弹。新冠疫情间歇性暴发和病毒防控措施大大限制了线下的面对面服务。过去两年,旅游和餐饮等消费服务是中国经济的主要薄弱环节。尽管如此,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好转,消费支出将在2022年下半年逐步反弹。但是,消费的实质性复苏则取决于就业和收入前景的改善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的放松。
3. 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稳定投资增长
4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导致投资大幅放缓。5-6月,基础设施投资在稳定投资增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尽管增速逐渐放缓,但前六个月制造业投资仍保持健康增长,同比增长10.4%。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仍是公共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在公共投资中的份额越来越大。政府计划升级中国的增长模式,并在美国加强对中国技术限制的背景下培育本土技术。
4. 房地产行业尽管持续疲软,但已显现出好转的迹象
4月和5月,房地产行业表现疲软。6月,中国30个大城市的房地产日销售量有所回升。被压抑的需求和房地产政策的放松都起到了提振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放松了限制,并宣布了新的优惠措施支持房地产交易。根据最新的监管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可将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下调20个基点。此外,为了刺激房地产需求,中国人民银行(PBoC)将作为房屋抵押贷款利率基准的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了15个基点。
5. 出口因疫情中断后迅速反弹
对中国出口的强劲需求是疫情时期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选择“与新冠病毒共存”,取消了保持社交距离的限制,撤回了刺激措施,今年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新一轮疫情导致出口中断。但由于上海放宽限制,以及国内供应链恢复,5-6月出口增长超预期反弹。
6. 由于通胀率不高,中国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
受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能源制裁的驱动,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球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增大。然而,中国的低通胀与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持续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和直接面向家庭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不仅支持了经济复苏,也抬高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相比之下,中国的货币宽松政策较为克制。中国的财政刺激措施主要促进了投资,推高了生产者价格。然而,在中国,从生产者价格到消费价格的传导是有限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间歇性暴发、疫情防控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低迷对消费恢复构成了压力。6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后的年化核心通胀率保持在1%的较低水平。因此,在通胀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维持货币宽松政策,这与发达经济体的快速加息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实现2022年5.5%的增长目标,需要额外的刺激措施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22年下半年经济有望持续复苏。政策制定者将借助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关键的逆周期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来拉动总需求。持续的财政刺激措施不仅将支持增长势头,还将提振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额度基本已经6月底前完成。提前发行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此外,6月1日,国务院指示政策性银行增加人民币8000亿元基础设施信贷额度。在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宣布增加人民币3000亿元金融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2]。
尽管传统基础设施的规模依然很大,但政策制定者优先考虑“绿色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3]。“绿色和新型”基础设施是中国增长模式升级和实现减碳目标的关键。3月23日,中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表明中国在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稳步迈进[4]。此外,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制裁名单不断增加,凸显出发展独立自主技术的紧迫性。
增值税退税、补贴以及扩大社会保险延期缴纳范围,将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等纾困发展。此外,考虑到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政府还计划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
与世界其他地区收紧货币政策不同,我们预计,由于通胀前景温和和国内需求疲软,中国人民银行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表示,中国的政策利率处于低位,目前重点是增加信贷供应[5]。
前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将有助于稳定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投资有望在近来的低迷之后恢复稳定。许多地方政府放松了对房地产行业的限制,并出台了支持房地产交易的扶持措施。监管机构也放宽了限制,以缓解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融资困境。
预计2022年下半年出口增长将放缓。基数效应、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快速紧缩以及消费支出从商品向服务持续转移,可能会减弱对中国出口的需求。美国政府可能取消部分中国制造商品的关税,这是一个小小的利好。但这无法抵消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虽然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可能会降低,但潜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及由此导致的封控仍然是中国经济前景的主要下行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国家,新一轮疫情正在蔓延。坚持防控政策不放松将继续对消费者支出构成压力。不过,卫生健康部门宣布了一些放松疫情限制措施。例如,6月28日起,对入境人员和确认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时间从14天缩短到7天[6]。
发布于 2022-10-09 20: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