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评审-气候投融资指导意见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电话

95566。

1. 广东省分行率先在中山市翠亨新区支行探索开展“零碳网点”示范点建设,成为全国银行业最早实现装修建设及日常营运碳中和银行网点,“低碳”建设方面。网点在设计、选材、装修等方面贯彻绿色理念,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开展建设。通过购买碳汇并注销7吨中国自愿减排项目CCER(产生于济南玮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1×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抵消因装修需要使用的建材、建材运输及网点装修过程中石化燃料及外部购入电力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颁发碳中和证书。

2. 广东省分行与广州市南沙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气候投融资合作协议,4月设立广州南沙气候支行,成为监管部门批准的全国最早成立的气候投融资支行,签订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合作协议,设立“气候支行”。广东省分行率先与广州市南沙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暨气候投融资合作协议,新增配置200亿元专项绿色信贷规模,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3.广州市南沙区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工作,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气候示范区,广东省分行在广州自贸区分行正式挂牌全国首家气候投融资特色支行--广州南沙气候支行。与传统支行相比,气候支行主要将信贷资金侧重于投向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领域、行业、客户,综合运用组合绿色贷款、产业基金等工具,搭建日益丰富的气候投融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广东省分行结合区域特色,紧抓绿色金改重大机遇,2018年,在广州花都区率先成立建行广州花都绿色分行,并设立系统内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2020年,广东省分行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创新中心管理架构及运营模式,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同时,花都绿色分行也升级为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分行。

拓展资料

广东省分行-依托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明确创新导向,打造创新队伍,配置激励费用,支持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工作。先后创新了10余个绿色产品。其中,“绿色养殖支持贷”开创了“保险+期货+银行”模式支持生猪项目先河;“绿色租融保”为广州公交车项目提供了17亿元的融资服务,碳减排量达20万吨/年,产品助力广州获得C40城市“绿色技术奖”。

国办印发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9〕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区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规划建设不够集约节约、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改革创新和全方位开放不够深化等问题。为促进新区加大创新创业力度,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实体经济发展高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大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二)基本原则。

——实体为本,持续增强竞争优势。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国际标准,适应发展趋势,遵循市场化原则,科学培育并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新旧动能顺畅转换,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刀刃向内,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赋予新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发挥综合功能平台优势,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探索,巩固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强化政策性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注重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相得益彰,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主动对标,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支持新区率先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经验,对接国际先进规则,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不断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尊重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新区规划建设。准确定位、突出优势和特色,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先为与后为、快为与慢为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防止盲目建设和无序扩张。

二、着力提升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三)打造若干竞争力强的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重大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互推动。高水平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释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都科学城等创新平台活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优先在新区设立科研中心、研发机构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优先在有条件的新区布局,鼓励建设主导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鼓励由优秀创新型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强化攻关,力争在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

(四)完善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支持新区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营服务、维权援助、仲裁等工作力量,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打造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

(五)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支持新区探索更加开放便利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和服务管理机制,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按规定在新区兼职兼薪、按劳取酬。支持有条件的新区开展优化非标准就业形式下劳动用工服务试点。充分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等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和规模化推广。鼓励省级层面对新区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实验设备购置等予以补助,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创投、风投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新区企业“双创”支持力度。

三、加快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引导新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入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企业技改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加速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推动制造业强链补链固链,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实施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增加对新区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规模。

(七)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新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专业化和创新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瞪羚”企业、新领军者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探索“区块链+”模式,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八)精准引进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支持具备条件的新区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外资项目和国家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新区布局。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区与东部地区建立精准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长效机制,探索完善地区间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经济统计分成等跨区域合作机制,采取共建园区等形式深化产业合作。

四、持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九)优化管理运营机制。优化新区管委会机构设置,健全法治化管理机制,科学确定管理权责,进一步理顺与所在行政区域以及区域内各类园区、功能区的关系。允许相关省(区、市)按规定赋予新区相应的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研究推动有条件的新区按程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功能区与行政区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完善新区管理机构选人用人和绩效激励机制,经批准可实施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允许实行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薪酬制度。

(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复制借鉴京沪两地优化营商环境先进改革举措,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开展体现新区特点的营商环境评价,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开展“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对确需保留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开展“先证后核”等改革。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强化省级层面对相关数据交换和数据服务的支撑,推动将具备条件的政务服务事项全面纳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实施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

五、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一)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引导新区企业树立精益管理理念,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则、高端标准和品质要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新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鼓励采取“一园多区”等模式,承接重大外资项目,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财务、采购、结算等功能性机构。支持有条件的新区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鼓励新区共同搭建招商平台,开展联合招商,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引资水平。

(十二)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鼓励新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新区结合实际按程序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支持在确有发展需要、符合条件的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推动国际货运班列通关一体化,在有效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研究依托内陆国家物流枢纽实行启运港退税的可行性。支持新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复制推广成熟经验做法。

六、高标准推进建设管理

(十三)加强规划统领与约束。推动各新区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着眼长远,高质量编制发展规划。严控开发强度,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注重规划留白留绿。建立新区各类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相关保障措施,实现“多规合一”,实行网格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确保规划严肃性、权威性,一张蓝图干到底。

(十四)探索高品质城市治理方式。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主城区与新区功能布局,推动新区有序承接主城区部分功能。提高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增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功能,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把宜居、绿色、便利等理念体现到规划建设的各个细节,创造体现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职住平衡要求,严禁大规模无序房地产开发,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行为。支持有条件的新区创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十五)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方式。坚决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强化开发强度、投资强度、产出强度、人均用地指标等要求。建立“人地挂钩”、“增存挂钩”机制,鼓励探索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有关省(区、市)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等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和保障新区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国家统筹。在坚持和完善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标准地”出让、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工业用地配置方式。因城施策调整用地功能分区,适度增加混合用地供给。

七、组织实施

(十六)落实主体责任。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狠抓任务落实,加大力度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在确定本省(区、市)年度财政预算支持规模时,要充分考虑国家级新区承担重大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强化财力支持保障。各新区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作为、锐意创新,完成好重大改革创新任务,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培养担当敬业、干事创新的干部队伍。

(十七)加强指导支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新区建设发展全过程。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资金安排、体制创新、试点示范、扩大开放等方面对新区予以积极支持。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新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方面强化统筹指导,建立健全统计体系,完善监测评估办法,加强动态跟踪和科学评估,协调解决新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12月31日

原标题:国办印发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怎么考碳排放管理员?

等级考试和报考条件 :

碳排放管理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考核共划分为 3 个级别:初级碳排放管理师、 中级碳排放管理师、高级碳排放管理师。

1、初级碳排放管理师:

1)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连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 1 年及以上,并经培 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以上条件需满足其中一条)

2、中级碳排放管理师:

1)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 2 年及以上,并经培训达规定 标准学时数。

2)具有环境工程与科学、能源等相关专业大专学历,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 时数;或取得非相关专业大专学历,连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 1 年及以上,并经 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3)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4)取得碳排放管理师初级证书,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一年。(以上条件需满足其中一条)

3、高级碳排放管理师:

1)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连续从事相关工作满 3 年及以上,并经培训达规定 标准学时数。

2)具有环境工程与科学、能源等相关专业大专学历,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 时数;或取得非相关专业大专学历,连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 2 年及以上,并经 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3)具有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能源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并经培训达 规定标准学时数;或取得非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 1 年及以上,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4)取得碳排放管理师中级证书,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一年。

5)能源、环境、循环经济教科研单位的相关领域技术、工程人员、节能及环 境交易所相关人员等,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以上条件需满足其中一条)

责任践行者年会圆桌对话|践行ESG理念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不久前,以“提升公益效能,塑造美好商业”为主题,由澎湃新闻()主办的“2020澎湃·责任践行者年会”,邀请了参与公益事业的业界学界资深人士,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公益效能,塑造美好商业。其中,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引起了热议。

圆桌论坛主题:

可持续发展:践行ESG理念

主持人: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 刁凡超(左一)

对谈嘉宾: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 | 张立(左二)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李志青(右二)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顾问 | 刘洋(右一)

当下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依托中央环保督察,环保公益已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政府、环保组织、企业与公众等多方合作的局面。环保组织逐步认识到,环保公益不仅仅意味着曝光污染事件,更要跨界合作,调动各方力量推动问题切实解决。随着环保督察持续深入,企业的环保意识空前提升,环保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第三大公益领域。

同时,ESG(Environment环境、Society 社会 、Governance治理)投资理念方兴未艾。这一理念说明了企业做公益或具有战略意义。其中,环境居首位,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现场展开了主题为“可持续发展:践行ESG理念”的圆桌对话,并公布了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榜单。

以下是圆桌对话全文:

主持人

对谈嘉宾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 | 张立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李志青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顾问 | 刘洋

刁凡超:大家好,本环节由我主持。这场圆桌讨论的内容和上午榜单的发布相呼应,这是澎湃新闻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首次合作,发布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榜单,这份榜单涉及到几千家企业,有大家熟知的制造业,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金融业。我们首先有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顾问刘洋介绍一下这份榜单的评价背景。有请。

刘洋:在座各位嘉宾都已经很熟悉国家提倡了很多年的生态文明政策,在生态文明政策下,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首次设专章提出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重要前提是信息公开,如果没有信息,公众就无法有效参与,也无法实现有效的多元共治。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要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理应通过一些合理的渠道对公众披露排污状况。

2015年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强制性的披露机制;2016 年,央行、财政部、发改委、原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对属于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需严格执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随之,证监会更新了对于上市公司年报、半年报披露内容和形式的要求。目前,从政策法规角度来讲,涉及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公开披露自己的排污和重大环境违规信息。我们做这个榜单核心的目的就是这一项工作政策的基础设施已经在那里了,但是我们看到企业意识方面不足,行动力不足。这几年政府推动数据公开,这些数据对于公众来讲并不是那么容易收集和分析。我们机构这么多年做了蔚蓝地图的APP,大家感兴趣可以下载,我们把这些内容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分析,呈现给公众。政府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环境管理情况通过我们的分析呈现,会增强对公众和市场的透明度,这种透明度有助于今天大会的主旨,塑造更美好的商业。

刁凡超:是的。今天上午的榜单前100名,我印象中除了三家企业不属于制造业,好像其他97家企业都属于制造业,是不是说明制造业环境表现很好?

刘洋:我们今天提的ESG是环境、 社会 和公司治理,我们此次的评价更集中在环境领域。每一次市场化大规模的系统性变革都需要一个抓手,需要一个支点,如果什么都推,很难推动。这次我们评价的时候聚焦在环境,聚焦在上市公司,聚焦在涉及到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更聚焦在他们被政府公开披露的环境监管记录上,其实是一个合规管理问题,是一个底线问题。

在这当中,绩优榜有一个前提,首先我们框定了一个特定的评价范围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企业表现很好,希望他们得到激励和鼓励,但并不是说这些企业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我们把评价范围扩展,还是可以看到其非重排的关联公司中还是存在不少环境监管记录,因此我们希望这些企业能够先行一步,进一步扩大环境信息披露、提升环境管理,这是企业履行 社会 责任应该考虑和做的事情。

刁凡超:我刚刚听到一个关键词说了很多遍,聚焦,聚焦,再聚焦,希望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环境绩效的表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环境表现,这是一个很好的“牛鼻子”可以去牵。

建筑行业整体在榜单排名中处于中上游的水平,这与SEE基金会前两年推动的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密不可分,下面有请张秘书长介绍一下房地产行业为推动环境绩效表现这两年采取了什么行动?

张立:我是张立,来自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2008年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成立的,2014年升级为公募基金会。我们虽然叫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2019年为例,我们三分之二以上的善款来自于 社会 公众,会员的会费占不到三分之一。

我们阿拉善SEE900多会员企业,大约三分之一来自房地产行业。中国作为碳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建筑部门能耗2018年约占总终端能耗的20%。2006年,我们启动了中国房地产绿色供应链项目,目前包括100家房地产企业,以及3000多家建材的供应商参与到房地产绿色供应链行动中,这个项目并不仅是要求房地产商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动员这些上游的供应商来进行相应的环境达标。

目前绿色供应链已扩充到十个品类,包括钢铁、水泥、木材、铝合金等等,我们在2019年的时候,通过与100家房地产企业合作,我们培训了近百位采购经理人,通过我们的努力,在2019年,按照我们制定的高于国家环境标准的白名单采购标准,绿色采购实现了51亿采购额,2020年和中城联采的合作实现了白名单采购额超过100亿。

什么意思?我们要求上游供应商实现环境达标、污染物排放达标、木材实现合法化来源、保温材料去除有致癌物的化学品。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甲醛,我们会员企业做了一个调研,一张板子,如果用不含甲醛的黏合剂比用甲醛的黏合剂贵20块钱。我们房地产企业可以要求供货商使用不含甲醛的黏合剂,可能采购成本多一点,但是对于消费者、公众 健康 ,特别是对孩子的 健康 有很大的保障。白名单的标准就是高于国家的环境标准。

通过白名单采购是一个商业模式,我们的口号是“不绿色,不采购”。达不到我们的白名单标准,对不起,你的产品没有办法纳入这100家房地产企业采购的名单里面去。这是动态的名单,我们现在有3800多家白名单企业,这是动态的,我们和IPE的合作当中,不断筛查白名单企业的环境信息,不合格就从白名单中剔除,评估合格再进入白名单,这是动态的。很高兴,我们今年开始制定绿名单,加入更严格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在绿名单的制定中,要配合国家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国家大目标,我们要制定更严格的绿名单。如果你的企业进入绿名单,那就会优先采购。同时,我们还有黑名单,屡次披露不整改或者排放一直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那我们把它列到黑名单,黑名单绝对不采购,这是利用商业的模式,采购的手段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刁凡超:“不绿色,不采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而且我刚刚听到一个很好的消息,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把气候指标纳入到接下来的采购标准当中,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消息。

回到上午榜单的发布上,在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排名中,证券、银行这样一些金融企业,他们也是在榜单里面,而且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原来这些公司在它的关联企业和子公司里面,有很多重点排污单位,而这些企业可能因为环境违规受到过罚单,导致这些上市公司绩效排名不是很好看。

请问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主任,你怎样看待这样一种现象?

李志青:谢谢主持人。从学校机构换到刘海粟美术馆,讨论环境责任问题,我个人感觉非常有意义。

回到主持人的问题,为什么我说这个地点选得很有意义?我们要怎样理解环境责任的演进和企业 社会 责任的演进。ESG前身,最早讲责任是讲企业不能经营毒品、枪支弹药,这是18世纪的时候。可以想像,到今天这些概念,如果一个企业再定义这些,是刑法的责任问题,不是 社会 责任问题。这就意味着环境责任对于企业约束的演进,代表着 社会 的进步。

这种进步最早的阶段聚焦在企业的排污行为,刚刚两位都和不同的行业有关系,房地产企业包括一般的制造企业,为什么企业的责任在环境方面一直很难?大家都知道,从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排污者,经济学称为外部性,我们排放的时候,我们受益了,但是外部的 社会 承担了很大的成本。这种不对称性意味着我们的法律、制度很难约束,只能靠自觉。

我们在企业责任和环境责任演进过程当中,最早都是自发地开展,包括通过信息的披露、供应链的改善,包括刚刚两位讲到的很多现象。慢慢地随着责任的严谨或者说普及,后面就有人关注,企业的经营难道就是企业自己的责任问题吗?是不是和企业相关的行业,比如说主持人讲到的金融行业,它有没有责任?我们回到四十年之前,1980年的时候,美国那个时候出台了很重要的法律,国内称为超级基金法,它的全称是,环境责任赔偿法,为什么叫做超级基金法?因为在这个法律里面第一次把银行这样一个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排污行为挂钩在一起。

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企业不负责任的排污,你还要给他贷款、融资,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叫做贷款人环境责任。我们一般很难理解艺术馆和环境保护,环境责任有什么关系?就好比如说一开始我们很难理解,这么高大上的银行怎么会和环境污染有关系?从金融角度、文化宣传角度,艺术角度从 社会 动员的角度,是否承担起了推动企业,推动整个 社会 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今天我们没有讲到法律的意义,只是讲它是一个责任。意味着很多的时候,它都是自发的行为。这种自发的行为随着 社会 的演进,一开始毒品也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我们不会理解为枪支、弹药是责任问题,这是法律问题。

今天我们刚好处在全球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把法律、经济、文化、 社会 、政治所有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形成推动可持续发展合力的发展阶段,在这里,回到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金融机构既然作为很重要的资本或者资金的提供方,你是不是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运动过程当中发挥起你的作用?

最后,回到我刚刚为什么说这里特别重要?我们对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从绿色本身跳出来,跳到了经济、金融,跳到了社区、 社会 以及艺术界。我们怎样通过各自本身的工作,动员起一切的力量,让 社会 投入到低碳、绿色、清洁的生产和消费的行为过程,这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刁凡超:现在国家的政策对于绿色金融或者引导金融投资者投向更加绿色的项目之上,有没有相关的政策?

李志青:非常多。有比较硬的一方面,如果你不做,法律有约束,这上升到制度和法律层面。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开始试点,展开一些市场化的手段,你做的时候,我给你一些激励和补贴。在上海垃圾分类的政策过程当中,我们没有忽视宣传教育、媒体、各方面的力量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动作用。这三个方面,最硬的到最软的,我们都在齐头并进地做。

刁凡超:谢谢李老师。

我们再请问刘洋老师,对于企业如何提高环境绩效您有怎样的建议?

刘洋:我想从两个方面说:

第一,如何看待这个榜单。

第二,提出我们的建议。

我们倒数的排行榜叫“关注榜”,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用心,我们希望企业能够重视和关注这件事情。我们此次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公开的环境监管记录,是合规问题,是公司管理的底线。我们看到榜单里面很多的上市公司都是非常大的企业,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做 社会 公益事业,他们在提升“上线”的时候,不能忽视自己的“底线”,要把自己的环境合规管理做好。这个重视,既是呼吁企业的重视,也是呼吁市场重视、呼吁 社会 重视。看到这个榜单,大家首先要重视这件事情,有了重视,就可以寻找解决的方案。

同时,我们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多元共治的格局下,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它如何解决问题。我们设立了信息披露的渠道,只要企业正视自己的问题,披露自己环境治理的信息,愿意接受 社会 的监督,就有利于推动其环境管理的提升,势必也会推动它的排名提升。

另外,我们这次的榜单是动态的榜单,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我们的同事都在收集各种各样公开渠道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实时计入企业的表现里面。只要企业积极面对问题,选择以更公开、透明的方式改善环境管理,它的排名也会动态地改进。动态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企业要持续做这件事情,在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持续更新的,企业的表现也是被持续跟踪,因此企业应该有长期承诺,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升。

建议方面,刚才我们提到几个关键词,信息公开、多元共治、绿色发展,“十四五”马上就要到来了,在新的时代下企业仅仅做好基础的污染防控工作是不够的。刚刚张秘书长也提到了关于低碳的问题,习主席在最近几次国际大会都提出了我们国家的碳承诺。明年中国要在昆明举行生物多样性大会,如果我们再扩展来看ESG,里面还有更多 社会 和公司治理的议题,对于资本市场来讲,这些都是非财务因素,以后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得到市场的追捧、得到 社会 和市场资源的倾斜?单单赚钱是不够,这些非财务的因素,即ESG因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给企业的建议是积极拥抱绿色发展的时代大潮,迎头赶上,未来可以在这个市场当中取得更优秀的位置。

刁凡超:谢谢。刚刚刘老师说到一个词是关心和重视,今天在座有很多品牌企业,包括今天看我们直播的人,也有很多是品牌企业ESG的项目负责人。首先一件事就是要关注,一方面要关注自己的品牌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另外,也要关注品牌的关联企业有没有问题,只有关注和重视了下一步才能够推动改善。

请问张立秘书长,对于房地产行业,如何持续推动“不绿色,不采购”,把这个理念很好地践行下去?

张立:IPE在十年前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的时候,当时并不能掌握所有的环境信息。十年后的今天,包括主管部门推动企业的污染环境公开,已经把所有数据公开。在这样一个信息公开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是可掌握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企业的环境责任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两年前,有一个生产 汽车 零配件刹车片的小企业,因为污染排放没有达标,被停产了。结果牵扯到很多成车生产线没有这个产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注意它的污染排放。如果不整改,消费者不会买单,因为消费者掌握购买权,所以我不担心后面的企业不会改变。

刁凡超:口号已经摆在那里。我相信这些企业,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包括和NGO良性的沟通,提高自己的环境绩效。

那说到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最后一个问题,留给李志青老师,我们怎么发挥经济、金融的手段,引导企业改善环境表现?

李志青:非常好的问题。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企业的经营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做了ESG和企业的关系的调查,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ESG做得好的,信息披露比较完善的,可以从几个方面,包括合规,企业债务成本,企业融资的便利性方面去影响到企业日常的经营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觉得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经营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最近我们国家特别重视,除了碳中和这个目标之外,还提出一个革命性的词,叫做全面履行转型。大家知道全面在五中全会的报告里面用到的都是党的领导要全面,绿色转型要全面,这意味着以后企业经营过程当中,你做的绿色,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反过来,如果你进入后面的名单,受到的限制会越来越多。也就是环境成本会越来越高。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我们以后不用提绿色的概念,因为所有的都是绿色,绿色可以生存,非绿色无法生存。对于公众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以后开车,有很多欧洲国家已经停止生产燃油 汽车 ,这个节奏很快,未来全部都是电动甚至无人驾驶等新的技术。

在这里,我想呼吁大家,转型发展趋势很快,企业需要打持久战,不要以为过一阵就松一松,以前确实有过这种情况,现在不会了。包括碳中和达峰,我们已经向国际承诺了,必须要做,这需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重要的出路就是搞绿色创新,不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在这样一种绿色的竞争当中生存下去,或者生存得更好,你只有搞创新,技术创新、模式的创新、产品甚至是制度的创新,各个地方政府也在相互竞争,希望做得更好。

最近国家为了应对碳中和,已经提出要开展气候投融资的工作,各个方面都在申请试点,意味着在城市方面开展创新。在这里,借这个机会呼吁我们的产学研各个领域,包括我们的媒体,共同形成很好的方案,为我们的企业,为我们的 社会 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更好的支持。

刁凡超:谢谢。今天在座有NGO的代表,学界的代表,基金会的代表,形成了多方的合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做更多的事情,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希望明年这个榜单发生一个新的变化,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企业上到前一百,以前做得不好的企业变成优等生,期待这样的变化。感谢三位老师!

校对:刘威

谁宣布实施全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

世界银行日前宣布最新《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之前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30吉瓦可再生能源(足够为1.5亿户居民供电),扩大世界能源产能,为1亿人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协助至少40个国家制定气候智慧型农业投资计划。

据悉,这份计划旨在未来5年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帮助发展中国家为实施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历史性气候协定而提交的国家气候计划。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履行世行在2015年10月宣布的承诺,即:在其成员国支持下增加气候融资额,争取到2020年达到每年290亿美元。

据了解,这份计划重点帮助各国调整政策、利用私营部门投资。世界银行成员机构国际金融公司的目标是将气候年投资额从目前的22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到2020年率先每年从私营部门撬动130亿美元增量资金。除自有资金外,世界银行还打算在未来5年动员250亿美元商业贷款投入清洁能源。世行还将继续努力协助各国实行碳污染定价。此外,世行计划为15个发展中国家的1亿人口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到2020年将能够快速救援遭受自然灾害或经济冲击人口的社会安全网覆盖人数增加5000万人。与此同时,世行将在15个城市试点一种新方式,目的是通过基础设施、土地利用规划与灾害风险管理一体化,增强城市韧性。

行动计划还提出,在未来5年增加3倍资金加强交通系统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到2020年投入至少10亿美元促进节能和增强韧性。世界银行将协助至少40个国家制定气候智慧型农业投资计划,到2020年协助50个国家设计可持续森林战略,并促进气候知情型渔业管理。世行也将推动银行、养老金和资本市场采取协调一致的方式实施国家和全球所需要的变革,帮助金融业实现“绿色”发展,并建立特殊团队协助各国准备充足的贷款后备项目库,重点放在屋顶太阳能等领域,促进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分布式太阳能。

“遵循巴黎气候协定,我们必须立即采取大胆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造福子孙后代。”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我们紧急行动起来帮助各国完成重大过渡,增加可再生能源,减少高碳能源,建立绿色交通体系,为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构筑可持续的宜居城市。发展中国家需要我们的帮助来实施国家气候计划,我们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积极促进围绕什么开展的投资协作

碳中和

2020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积极促进围绕()开展的投融资协作。

A:碳排放B:碳清零C:碳汇D:碳中和

答: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40057.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05 19:08:34  回复
员起一切的力量,让 社会 投入到低碳、绿色、清洁的生产和消费的行为过程,这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刁凡超:现在国家的政策对于绿色金融或者引导金融投资者投向更加绿色的项目之上,有没有相关的政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