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跪求我国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为题的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票据业务也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是由于我国票据业务存在一些问题,反过来,影响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速度。针对我国票据业务存在的票据市场不成熟,功能尚不完善,票据市场工具单一,票据的结构须待创新,信用环境存在阻滞,票据业务存在潜在风险等主要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建立有效机制,促进票据市场的不断完善。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通过改善信用环境,促进票据业务发展,以及建立完善的支付保障体系,加强票据市场电子化建设,以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票据市场 主要问题 解决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票据业务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是由于我国票据业务存在一些问题,反过来,影响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速度。有鉴于此,笔者拟就我国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几解决途径谈几点拙见。
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票据市场不成熟,功能尚不完善。票据市场的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调整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引导了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得关注,主要有:一是不规范操作行为增多。其主要表现:(1)承兑申请人和贴现申请人在同一法人或为同一集团的子公司;(2)对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不作认真判断,即行签发;(3)承兑日和贴现日间隔时间短;(4)以滚动签发承兑汇票达到长期融资的目的;(5)保证金科目使用不合规。二是严格的授权管理制约了票据市场发展。三是票据市场工具单一。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即不利于商业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扩大票据融资。四是不正当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五是企业票据总量缺乏有效约束。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有时被多家商业银行选为重点客户,多家商业银行同时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条件进行授信,造成某一企业的授信额超过企业的真正需求,形成隐性风险。六是过高的门槛将众多中小企业挡在票据市场门外。保证金比例过高、严格的贴现规定,让企业和银行都无能为力。七是央行的调控力度被削弱,货币政策意图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主要表现是再贴现利率水平偏高,既不利于引导和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再贴现利率准确传导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2、票据的结构单一,须待创新。近几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有的地方票贴现业务已出现了萎缩趋势,据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票据查询难。根据有关业务操作规定,办理贴现要以联行电报形势查询汇票的真实性。通过调查发现,电报查询这一做法不能完全满足查询汇票的真实性需要,尤其在防凡“克隆票”方面。二是操作不合规范。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各商业银行在办理贴现时,首先向人民银行申请办理再贴现,如果人民银行同意办理再贴现,则商业银行就为申请人办理贴现,反之则不办理,形成倒逼机制。三是手续太繁杂。基层办理贴现业务程序较多,时间较长,影响了融资工具的吸引力。据调查,企业办理一笔贴现业务要花费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时间,有时等一笔贴现业务办下来,企业已坐失良机。四是兑付不及时。按现行业务操作规定,贴现票据到期以委托收款方式收回资金,但是,个别承兑银行故意拖延付款的时间。
3、信用环境存在阻滞。一是商业票据市场缺乏正确定位,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充分。我国在1995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仅规定了银行本票,对重要的商业本票并未作出规定,并强调票据的真实交易,债权债务关系,这种狭窄的定位致使商业票据功能仅限于信用结算功能,商业票据的融资功能未能得到发挥。二是企业信用状况低下,缺乏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近年来,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产权不清,企业经营效益仍未转换和改善,加上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制约了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同时商业票据的功能创新脱离真实的商品交易并独立存在,这只能加大商业票据市场的风险性,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想要规范风险必须进行评估,但我国目前仍缺乏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公认的权威资产评估机构,投资者必须自己进行评价。三是缺少专业性票据经营机构,市场主体参与热情不高。四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观念差,法制不健全,影响了票据贴现的发展,企业经营效益差,不符合银行签发汇票的标准,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企业范围狭窄。
4、票据业务存在潜在风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票据当事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遭受的损失情况时有发生。按我国现行票据法解释,银行票据指汇票、本票、支票。票据当事人主要有出票人、承兑人、保证人、付款人、持票人等。由于当事人在票据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票据业务潜在风险也不同,主要有出票人风险、承兑人的风险、保证人风险、付款人风险、持票人风险和国际风险。
5、票据市场电子化程度低。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初具规模,但除信用基础薄弱外,市场建设滞后是主要问题之一。票据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中唯一没有实现电子化的市场,故实现票据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功能增强,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实现电子化产生了很大的要求。但是目前票据市场信息不对称,地区分割,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贴现率与再贴现率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价格,只有在电子化联网后,市场交易才能充分,价格机制才合理。同时,正因为票据处理电子化程度低,金融票据诈骗案件时有发生,效率也难提高。
二、促进票据业务发展的几个途径
建立有效机制,促进票据市场的不断完善。
首先,央行通过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管,完善汇票业务管理机制,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改善市场环境,防治金融机构以降低利率等为条件的不正当竞争;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严把承兑关,保证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防范融资风险;同时,规范操作和管理票据业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企业办理承兑的条件,降低保证金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敞开银行承对之门,增强企业运用票据进行结算的主动性。扩大对县辖商业银行的授权,加强县域票据市场建设,丰富充实交易工具,活跃票据市场。一是要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扩大票据承兑、贴现量;二是要大力扩大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尽快建立和实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制度和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以及商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制度和抵押担保资金,稳步推进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三是实施推广使用银行本票,尝试开发9个月以内的短期票、大额票据、无担保票据、大公司票据和资产支撑票据等商业票据;四是不断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允许私营企业和民间票据进入市场,增强票据市场对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能力,适当调整再贴现利率。
改进票据操作,促进发展票据业务。人民银行要出台适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票据签发、贴现操作办法,是全国金融机构在签发票据程序上一致,避免就简。同时,要指定票据查询办法,并采取约束、惩罚措施。另外,制作防伪性能高的汇票凭证,加强空白票据的管理,加大打击制假票据的力度,切实防范票据风险,促进票据流通。
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要不断完善《票据法》,该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对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因此,笔者认为票据法的制定更应从票据的本质出发,即票据的流通性、无因性、要式性、提示性、返还性等五方面充分考虑,发挥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节省正常的流通费用。如票据必须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客观上限制了票据的流通转让,使用范围也难予推广,如支付瞻仰费、文教费等,无法满足给付对价,或债权债务关系的要求,而作为支付人的银行,审查也有难度,与国有银行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改革目标不符,届时其监督职能会被强化,经营职能会被弱化。同时,《票据法》对重大违规行为限制性条款应明确,如取消其票据签发权,支付权,建立一个良好的票据使用环境。随着我国入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票据行为或《票据法》更应国际化,要兼融或包涵国际上通行或认可的先进法律条款。
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才能起到制约和规范的作用。否则,信用仅靠道德意识的约束,只能使守信者失去信用,不守信者行为更加放肆。这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时常经济是不相融的,也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向世界的庄严承诺不吻合。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对提高国民素质,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都有现实的意义。但对票据行为而言,通过资信系统查询,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规范操作,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人的黑名单内,这样就可减少票据风险的发生。
3、改善信用环境,促进票据业务发展。
一是科学定位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方向,完善现有票据市场基础条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独立的商业信用,把企业融资直接推向市场,减轻银行及银行风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具有建设性意义,修订《票据法》有关条款,对商业本票作出必要的科学界定,在有条件下完善票据基础条件,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的进程中,要致力于票据基础条件的完善。
二是改善票据运做环境,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票据运做环境包括法律环境、仲裁环境、监管环境和竞争适应性。致力于法律建设,使票据行为从始至终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才能增强社会对票据的信赖度,使之具有广泛的运做基础,建立权威性的资信评估机构,加强对票据业务活动中的交易风险和可能出现纠纷进行仲裁,保护合法票据持有者的合法正常稳定的交易运作程序,为票据当事人提供良好的经营空间。要加大对票据行为的监管力度,要特别注重保护交易的真实性,对融资性票据行为要加以必要限制,监管所有票据当事人特别是金融机构守法合规经营。要营造票据业务的竞争环境,促进票据业务时常按规有序运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利率调节市场的杠杆作用。
三是扩大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建立专业性的票据交易机构。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理顺关系,使商业汇票的业务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近年来,货币资金作为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已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专业性的票据交易机构,其组织形式可以是有限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范围为: (1)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和贴现业务;(2)办理商业票据的担保业务;(3)办理票据的业务;(4)办理票据的抵押业务;(5)办理票据咨询服务业务,为商业票据的开发,交易提供相关服务;(6)创造条件开办债券、金融债券、建设债券等买卖业务。在监管上,准许票据经营机构将所持有者的已承兑、未到期贴现(含转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在交易品种上,先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再过渡到办理经济效益好信誉优良企业的商业承兑汇票。在市场价格上,允许票据专业机构在经营票据买卖时,给予利率调整一个浮动空间,真正使票据价格与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基本吻合,为过渡到试行商业票据的商业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创造必要环境和条件。
4、建立完善的支付保障体系。
一是支付系统。银行作为支付人,应充分发挥其网多面广及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支付防伪系统,如本行票据号码的识别系统、专用票据的防伪鉴别系统、如专用印章、印油、密押,防止假票案。二是查询系统。对跨行,跨系统票据,建立一套资源共享的查询系统,该系统提供大额票据签发的时间、金额、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及票据号,根据票据要素在系统上能够确认,并将已解付信息输入,防止克隆票、假票。而管理行,监管行还可通过查询系统,结合其他资料,对出票行进行非现场监管,必要时进行现场稽核,防范内联外盗的票据风险。三是票据保证系统。每年评出票据管理安全行,并授权这些单位为有资格承兑或保证银行票据的行。这样做的目的:(1)提高这些行的知名度及信用度,证明其有一批懂票据,懂法律,懂国内国际支付的专业人材队伍,票据业务由该行办理,风险小;(2)创国内银行品牌,使其能早日参与国际市场范围内的竞争,维护国内企业的合法利益,规避国际结算风险。同时也扩大这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票据保证系统的创办,也使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新的票据业务品种手续更完善、更科学,管理更严谨。
5、加强票据市场电子化建设。
目前,票据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必须进行市场创新。从国际趋势来看,实现票据市场电子化是必然选择。从电子化的基础上看,在技术,政策,市场需求各方面,我国票据市场电子化的建设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一是有政策上的支持。近年来,人民银行加强了对货币市场的建设,在票据市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票据市场风险得到控制。票据业务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得到空前改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2003年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要统筹拟订货币市场发展规划,继续支持票据市场的拓展。二是市场发展的推动力。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已基本市场化,而当票据融资占到银行与企业间间接融资的一定比重时,贷款利率因为票据融资的广泛运用并与货币时常利率挂钩,也已在市场化了。贷款利率市场又倒逼商业银行对负债业务利率进行市场化管理。因此,利率市场化天然地选择了票据这一融资工具作为其最佳载体。事实上,由于票据业务竞争激烈,转贴现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并基本接近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水平。此外,票据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基础上加点浮动,转贴现利率随行上市,这种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初步形成,不但促进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2002年以来,中国票据业务创新初见端倪,先后出现了票据贴现买方付息,企业贴现回购、商业汇票保证和贷款协议回购等。另外,有些商业银行正积极试办大额票据抵押分拆和融资租赁协议回购等金融资产票据化业务。一旦商业本票立法,票据创新必将成为金融业务中最活跃的金融工具。对票据市场业务的重视使金融机构和企业对票据市场基础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票据市场电子化要求日益强烈。三是技术上的可行性。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一部分,在中国目前的货币市场中,同行拆借与债券市场已实现了电子化,其市场构架与技术积累为票据市场的电子化打下了基础。我国银行间的电子交易系统在1994年开始建立,目前已涵盖外汇,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从技术上看,依托货币市场交易系统进行票据市场的电子化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实现票据市场电子化具有技术上的保障。
基于上述情况,加强票据市场的电子化建设是有基础的,也是可行的。通过建设计算机票据业务自动化处理与信息查询系统,提高风险票据防范能力。
票据业务的发展历程
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主要有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类工具。从国际金融历史来看,早期的商业票据主要指汇票(Bill of exchange),以交易的商品为标的,由出票人向收款人签发结算票据。汇票最早产生于英国,在发达国家如美、日、法等发展迅速,1990年以来出现下降趋势。现代金融中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主要是指无担保的本票,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该类票据在18世纪产生于美国,1960年以来发行量每10年增长3~4倍,2000年底,美国的市场余额约为15600亿美元。
中国目前的票据市场指的是汇票市场,即企业签发的用于结算的票据,具有真实交易背景,商业票据的签发只面向与出票人有商品和贸易关系的收款人。票据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一般不超过6个月。中国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货币市场一样,发展经历了几次起伏。在数次整顿之后,自1998年开始进入相对规范、快速发展时期。
(1)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从市场成长的过程看,中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88年。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当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人行开始试办再贴现业务。由于商业银行管理操作没有经验,票据市场上违规现象、假票问题严重,1988年各商业银行基本停办票据业务。�
第二阶段:1994~1997年。1994年下半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的企业货款拖欠、资金周转困难和部分农副产品调销不畅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行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和棉花、生猪、食糖、烟叶)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发展,在几个有限城市形成小规模票据市场。1996年《票据法》颁行,为票据市场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至今。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成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票据市场发展。改革贴现率、再贴现率确定方式,将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分开,再贴现率成为独立的利率指标。商业银行可以在再贴现率的基础上自主确定贴现率,但不能高于同档次的贷款利率,同时取消了再贴现行业比例限制。为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调控票据市场的交易与其他货币市场的交易,1999年6月中央银行将再贴现率下调至2.16%。中国票据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票据市场发展状况
1998年以来,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较快。一是票据业务量稳定增长。1994~2004年,年度票据签发量由640亿元增加到3.4万亿元,年均增幅约50%;金融机构年度票据累计贴现额由470亿元增加到4.5万亿元,年均增幅约70%。2004年全国票据贴现余额为1.02万亿元,占短期贷款余额的12%,签发和贴现商业票据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二是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武汉、郑州、天津、沈阳和大连等十个中心城市的票据签发、贴现占全国1/3以上。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设立票据专营机构,如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票据营业部,并先后在北京、天津、西安、沈阳、郑州、重庆设立了票据分部。票据专营机构设立以后,带动了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四是中国票据网建立,票据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咨询和沟通。1998年以来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见表12-8。
2004年,票据市场上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累计票据贴现4.5万亿元、再贴现2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和下降79%。2004年末,已签发的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票据贴现、再贴现余额分别为1万亿元和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下降96%。
2004年票据业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票据业务发展有效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全年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1.5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80亿元,约为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1/10;票据贴现余额1.02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43亿元,约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9%。二是贴现余额逐月下降,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资金依赖明显减少。三是银行承兑汇票仍是票据市场的最主要工具。全年银行承兑汇票累计签发量、当月签发量、未到期余额均占商业汇票总额的97%以上。四是相对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交易较为活跃。全年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发生额约占全部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发生总额的66%,比2003年增加7个百分点;其票据贴现累计发生额占全部票据贴现累计发生总额的52%,比2003年增加8个百分点。
(3)中国票据市场运行特征及其作用
第一,票据市场发展定位和业务变化与货币政策调控密切相关。
1998年以来,中国票据市场快速发展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政策推动和影响关系密切。首先,票据市场发展受到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的重要影响。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了贷款限额的手段,促进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等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为充分发挥再贴现工具在基础货币调控中的作用,人民银行改革了再贴现率、贴现率生成方式,再贴现率成为一种独立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促使再贴现成为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其次,票据市场业务量变化受到货币政策调控取向较大影响。1998~2001年,货币政策调控取向是防止通货紧缩,货币政策操作鼓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包括通过票据贴现的形式发放短期贷款。这期间商业汇票签发量迅速扩大,年均增长50%左右,2000年和2001年金融机构票据贴现金额增长超过140%。2002年,货币政策调控适度紧缩,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票据市场融资增长放缓,2002年商业汇票签发量增长8%,金融机构票据贴现金额增长26%,比前两年大幅度减速。2003年8月,人民银行为抑制信贷增长过快,对冲外汇占款,将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使得一段时间金融机构流动性紧张,中小银行转贴现困难,票据贴现率迅速上涨,票据市场运行受到较大影响。
第二,票据市场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具有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票据市场所独具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通过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直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货币市场中惟一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子市场。金融机构同时参与票据市场及其他银行间同业市场,使整个货币市场具备了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由于票据市场能够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所以票据市场资金流动会对实体经济不同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从1994年起,人民银行就注重通过再贴现引导票据市场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通过增加再贴现限额,专门用于对“五行业、四品种”等国家重点行业的票据办理再贴现,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领域内严重的企业拖欠问题。为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行业的资金需求,人民银行在1997年颁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及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分支行对国家重点产业、行业办理的再贴现不得低于再贴现总量的70%,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再贴现不得低于总量的80%。1998年以后,适应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转变、金融体系多元化等变化,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发展,人民银行取消了上述比例限制,陆续开办了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在内的各中小金融机构再贴现业务,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市场所占比重持续增加。
第三,票据市场主体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在票据市场所占的份额增加。
1999年以前,参与票据承兑与贴现的市场主体主要局限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少数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2000年以来,商业汇票的推广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参与的市场主体逐步增加,众多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已开始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2002年末,在票据承兑、贴现总量中,中小金融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在一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票据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成为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看,票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推动业务创新、改善金融服务以及增加经营收入的重要手段。对银行来说,票据业务特别是贴现业务,与短期贷款业务相比,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等特点。对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银行贷款有授信额度限制,贷款在期限上也不很灵活,而票据业务恰恰能弥补银行贷款的上述不足。近年来,各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通过大力发展票据业务,提高资产质量,增加经营收入,中小商业银行也逐步将票据业务作为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改善服务的重要手段。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纷纷加快了票据业务创新的步伐。
第四,票据业务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市场所占比重的增加,票据业务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所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从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看,凡是票据市场发展迅速的年度,都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好的时期。1994年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当时“五行业,四品种”领域非常严重的企业拖欠问题。虽然票据的承兑主体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企业,但经过票据的多次背书转让,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成为最终的持票人,持票中小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而最终获得资金支持。1998年以来,随着票据业务又一轮加速发展,票据市场再次成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渠道。
第五,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市场主体信用观念和完善信用制度。
票据市场是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市场中的子市场。票据业务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高流动性资产和改善金融服务的手段,而且直接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进行再贴现操作,从而增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灵活性。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完善和深化货币市场,也为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效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增强金融调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票据本身是一种有价证券,对收款人而言是一种债权凭证,对付款人而言是一种债务凭证,所有票据当事人都必须依法行使票据权利,依法履行票据责任。因此,票据业务的发展,对规范经济秩序、约束市场主体行为、优化信用环境,以及健全信用制度等,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六,票据市场发展促进了货币市场成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
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国际来看,商业票据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美国票据市场的交易额远高于联邦基金和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额,相当于三者之和的80%。近年来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短期融资和市场交易行为,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而且,诸如资产证券化、货币市场基金等的发展离不开票据市场发展。值得指出的是,融资性票据实际上是短期企业债,因此融资性票据的发展与企业长期债券市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
(4)中国票据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
第一,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于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票据融资所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还较小。尽管近年来票据市场发展较快,但是相对于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而言,票据市场依然比较滞后。2004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交易总量约为13.4亿元,而票据市场累计贴现票据4.5万亿元,不到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的1/3。到2004年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仅相当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总量的8.4%,票据贴现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不足6%。
第二,票据市场工具单一,交易量较小。目前票据市场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在交易性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占比又高达95%以上,商业承兑汇票不足5%。受社会整体信用基础薄弱的影响,商业承兑汇票在大部分地区仍难以被市场主体接受。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商业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滞后。目前票据市场缺乏公正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和全国统一、全面的信息查询、交易、监管系统,造成票据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主体管理票据风险的难度,妨碍了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违规经营票据业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不依据贸易背景签发、承兑商业汇票,个别商业银行不依据贸易背景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违反规定或超过自身实力办理承兑业务,导致银行信用过度扩张,出现承兑垫款现象。个别商业银行制度不完善,操作规程执行不严,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5)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建议
中国发展票据市场要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需要相适应,应把发展票据市场作为加强货币市场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来进行安排。我们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发展票据市场工具,扩大交易品种。
鉴于社会信用环境和票据市场初期的实际情况,应按照先交易性票据,后融资性票据,从以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为主,逐步推出本票(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业务的顺序安排,发展票据市场工具。从建立、健全票据市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入手,在规范票据行为、整顿票据流通秩序、防范票据风险的同时,以发展具有贸易背景的交易性票据为重点,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发展票据承兑、担保授信、见证等传统中间业务,改善金融服务,并使票据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经营手段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大力发展票据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提高票据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提高票据贴现占信贷资产总量的比重。
其次,支持商业银行系统内建立票据专营机构,使其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票据业务效率。
在商业银行系统内设立票据专营机构,而非独立法人的票据交易所,主要是考虑到有利于防范票据风险,规范票据市场秩序。票据专营机构应设立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集中、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应当探索在这些中心城市建立若干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形成票据转让、贴现的集中交易,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票据业务发展。票据专营机构可以作为票据做市商,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其业务范围主要是票据承兑、担保、见证、承销、经销以及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回购交易,同时兼营其他货币市场工具。票据专营机构作为中央银行票据再贴现和票据回购的对象,势必逐步发展成为传导货币政策的中介。
最后,建立票据业务信息系统,加强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
逐步建立票据业务信息查询系统、交易系统和监督管理系统。一是发布票据市场信息,包括地区间、金融机构间的票据分布情况,票据市场利率行情及金融机构的票据供求状况。二是为金融机构办理票据贴现和金融同业间转贴现和票据回购提供业务查询服务,包括票据的真伪及票据要素查询,出票人及承兑银行的基本资信情况及其履约支付商业票据票款的历史记录查询。三是为金融机构间的票据转贴现和票据回购交易提供报价服务,使交易双方通过该系统寻价达成意向交易协议。四是为中央银行监控票据市场和进行票据操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注重运用计算机手段,提供信息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票据发行和流通转让的现代化水平,以解决票据市场效率较低和市场主体间缺乏交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票据无纸化交易。(摘自社科院《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设立背景
商业汇票是主要的票据品种之一,兼具支付结算和短期融资功能,对满足企业支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费用,提高商业银行支付服务水平、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以及丰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手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在银行票据业务方面,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电子化,安全性和效率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纸质支票处理的部分电子化;2008年,银行本票和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的业务通过小额支付系统进行清算,实现了电子化处理。但是,相对而言,商业汇票的电子化步伐比较滞后,其业务处理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手工、纸质方式,效率低、风险高,不利于商业汇票的进一步发展。2005年开始,虽然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在票据电子化和电子票据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票据集中登记机制和跨行交易平台,业务开展受到了极大限制。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1月决定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6月正式立项, 2009年10月28日建成投入运行。
电子商业汇票在系统中有那些状态
1,回购式贴现已签收。
2,回购式贴现已至赎回开放日。
3,回购式贴现已逾赎回截止日。
4,回购式贴现赎回待签收。
5,回购式贴现赎回已签收待清算。
6,回购式贴现赎回已签收已排队。
7,回购式贴现赎回已签收。
8,买断式转贴现待签收。
9,买断式转贴现已签收待清算。
10,买断式转贴现已签收已排队。
11,买断式转贴现已签收。
12,回购式转贴现待签收。
13,回购式转贴现已签收待清算。
14,回购式转贴现已签收已排队。
15,回购式转贴现已签收。
16,回购式转贴现已至赎回开放日。
17,回购式转贴现已逾赎回截止日。
18,回购式转贴现赎回待签收。
扩展资料:
主要功能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由一个核心功能模块即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两个辅助功能模块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系统和商业汇票转贴现公开报价组成。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功能模块是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核心模块,通过该模块可为各行客户签发的电子商业汇票实行集中登记存储,并提供互联互通的流通转让平台,实现电子商业汇票出票、承兑、背书、保证、提示付款、追索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
同时,与银行、财务公司行内系统及人民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连接,可实现电子商业汇票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融资交易和提示付款的即时转账结算,同步完成票据融资交易的交割,实现票款对付。
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功能模块是系统参与者必须参加的模块,它能够为纸质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质押、质押解除、挂失止付等票据行为提供登记查询服务,实现纸质商业汇票票面信息的集中登记存储,便利纸质商业汇票的贴现、质押业务查询。
商业汇票转贴现公开报价模块能够实现电子商业汇票和纸质商业汇票转贴现公开报价,为银行、财务公司进行询价交易提供信息。目前商业汇票转贴现公开报价模块暂不开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发布于 2022-09-07 00:37:53 回复
发布于 2022-09-06 18:32:34 回复
发布于 2022-09-07 02:2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