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镇改革的好处-发展乡镇经济的意义

本文目录一览: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涉及八个大类,其中最大的亮点是?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涉及八个大类,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地方机构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省市县统筹、党政群统筹,根据各层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理顺权责关系,改革方案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深化地方机构改革,要着力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省市县各级涉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的机构职能要基本对应。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突出不同层级职责特点。

允许地方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规定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统筹设置党政群机构,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市县要加大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力度。

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适应街道、乡镇工作特点和便民服务需要,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扩展资料: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为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

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下决心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

4、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依规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依法履行职责。

依法管理机构和编制,既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又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做到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首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城镇化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乡改镇对老百性有什么好处?

1、撤乡设镇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撤乡设镇可有效促进企业和人群向集镇集中,有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城镇格局,进一步强化小城镇的中心带动作用,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象达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经济运行更加发达。

2、撤乡设镇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3、撤乡设镇有利于资金项目的争取。撤乡设镇后,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撤乡设镇后,各级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建设项目将会进一步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4、撤乡设镇有利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5、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放宽建镇标准,实行镇管村体制,对于加速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乡改镇的相关规定

一、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二、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三、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四、凡具备建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暂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应在乡人民政府中配备专人加以管理。

各地在建镇工作中,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搞好规划,合理布局,认真把这项工作做好。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撤乡设镇

百度百科-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

贵池牛头山为什么那么有钱

因为经济发达的原因。贵池区牛头山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六办四中心揭牌仪式在镇政府大院举行。牛头山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建机构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区乡镇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开启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

此次经济发达镇的改革,将破除制约牛头山镇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该镇发展内生动力,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镇来源

牛头山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宋朝抗金名将岳飞曾率兵出征来到该镇驻兵牧马,留下了马料湖美名,如今的马料湖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让游人流连忘返,吸引了众多垂钓者纷至沓来。

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升金湖是候鸟的天堂。黄湓闸是升金湖流经长江的唯一出口处,古时的黄湓是徽商水上主要通道,金黄湓银大通美誉流传至今。

体制改革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⑴我国政治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⑵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

其一,健全民主制度.

其二,加强法制建设.

其三,抓紧机构改革.

其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其五,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其六,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二)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民主,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三)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以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四)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五)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民主,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六)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如何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使得经济发达镇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模式,出现了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现象,因此,经济发达镇的行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应当是:给予经济发达镇政府更多的权力,增强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激发镇域更大的活力,促使经济发达镇更快地向现代化的小城市迈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分类推进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采取务实的态度和针对性的措施分类推进。要综合考虑常住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土地面积、地理区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相应地把经济发达镇大体上划分为超级发达镇、比较发达镇、农村中心镇。对于那些位于大城市周边范围或与大城市接壤的超级发达镇,由于经济规模巨大、常住人口很多,可以统筹考虑区域行政区域规划,重新研究设市和设区的条件,进行行政调整,撤销镇建制,将其归并为大城市的市辖区或整合设立新的县级市。

对于位于大城市范围内或县(市)政府所在地的比较发达镇,由于经济规模较大、常住人口较多,可撤销镇建制,向街道办事处为主的派出机构转型。对于离市区较远的农村中心镇,由于具有规模效益高、建设和管理水平高、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等方面的优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其部分县的职能,合理设置综合部门。

二、转变和改善政府职能,实行较为动态的人事编制管理。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经济发达镇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加强其在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

采取灵活的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级别或者对主要领导实行高配,比如,县委副书记或县委常委兼任镇党委书记,或者镇主要领导享受副县级待遇等,同时对人权、事权进行调整。在放宽小城镇户籍的同时,把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常住人口规模等作为主要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定编标准,在总编制不增加的情况下,按各镇综合指数动态核定编制,实行分类管理,使其既能适应履行职责任务的需要,又不会出现管理和服务缺位。

同时,在加大政府雇用人员比例的基础上,创新政府法定机构建设和购买服务的有效形式。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减少冗余人员,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形成养事不养人的社会事业提供机制,既保证政府职能的完全履行和不断加强,又使政府人员规模不会无限制膨胀。

三、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经济发达镇的财政体制。积极研究按实际人口管理规模来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考虑经济发达镇已有外来人口的负担,解决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治安、公共服务和环境问题。在目前财税体制未改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轻经济发达镇的财政负担,比如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规定由上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得转移给镇承担。

对于那些确需镇政府配合的有关工作或承办的有关事务,要赋予其相应的办事权限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例如,在经济发达镇范围内收取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除规定上缴中央的部分外,地方留下的部分可向经济发达镇倾斜。经济发达镇确实十分缺乏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支持经济发达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经济发达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

四、强化经济发达镇的规划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的规划审批权集中于县政府的现状,要进一步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促进县和镇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按功能区划分进行规划的方法,创新行政区和功能区相互协调配合的新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导向明确、分区联动等原则,将全域划分为城市综合服务区、生态保障区、农业保养区、现代物流区等特色鲜明的功能区,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功能区。同时,强化规划的硬性约束,防止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因随意制定、变更规划导致发展无序、重复建设、自我竞争等现象,影响经济发达镇的建设和发展。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2632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5 11:19:19  回复
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5 15:13:40  回复
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5 06:55:53  回复
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5 15:02:42  回复
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二)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民主,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