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新发展格局 有何深意

【导读】近段时间,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同时也引起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热议。中央在此时提出“国内大循环”有何深意?新发展格局将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国内大循环”是否是个孤立的概念?

多位权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很多专家指出,从这个概念不断清晰、完善、深入的时间线上,可以看出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全局性战略。在当下关键时间节点上,中国正在谋划的是一个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是主动而为还是被动选择?

近期中央多次提到新发展格局,一个明显信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正加速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驱动为主。“加速”一词,意味着转型并非临时起意、无奈之举,而是主动作为、长期谋划的选择。

时至今日,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经贸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的可能。

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要闭门造车?

中国是在开放环境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绝对不能把国内、国际“双循环”割裂开。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

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两个循环畅通互动,经济运行才能“气血充盈”。

“双循环”将如何运行?动能在哪里?

其一,中国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其二,根本途径还是深化改革。要看到,扩大内需还存在不少短板,如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仍有不少障碍,商品物流成本过高,企业融资难题犹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其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疫情之下,我国上半年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等众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这些进一步印证,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四,要保持定力,苦练内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智者而言,危机中往往孕育机会。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有很大挖掘潜力;再比如,破解发展不平衡,中国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

总之,面向未来,挑战不小,但空间很大,希望也很大。需要沉心、静气,保持定力与进取。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这一新发展格局时,提到了“持久战”一词。多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

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背景和有利条件及优势是怎样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如下:

一、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好,调整适应能力强

经济发展韧性好,是指经济发展的调整适应能力强,并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较快地恢复正常状态。

二、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有平稳增长的广阔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是因为支撑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项条件是充分有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1、广阔的市场资源。70年新中国的建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年的洗礼,我国形成了其他国家的空前巨大的市场空间,近14亿人,9亿名工人,8亿互联网用户和1.7亿年与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和技能,1亿多个市场主体,这些经常数亿市场资源和空间,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竞争优势。

2、国内需求依然强劲。在消费方面,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有4亿多人处于中等收入阶段。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和优质供给的后续,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3、新和充满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大力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

三、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具有战略纵深

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主要表现是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进退空间巨大。

1、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国土辽阔,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区域发展梯度明显。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将继续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

2、完成行业类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行业领域的持续努力,为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的克服困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制造大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同联合国工业分类的各类工业国家,工业产品500种居世界首位,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而且产业链非常完整。

3、宏观调控的空间很大。市场经济需要及时适度的反周期调整和自由裁量。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箱”中还有大量的政策储备,可供选择的工具很多。既可以打“组合拳”,也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扩展资料:

为了给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必须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国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显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

在行动上,中国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根据需要促进产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流动;

二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推动建立反映新兴经济体发展利益的国际规则;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应对发达经济体追求自身利益优先的政策调整,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向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据报道,日前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相关负责人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内涵十分丰富,体现了对新的开放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报道称,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我们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通过深层次改革,形成制度优势。

形成新格局方面应坚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经贸地理新格局,继续努力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形成以优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平衡,促进贸易利益增长为目标的贸易增长新格局,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拓展新空间方面应推进区域合作,拓宽经贸合作广度,强化规则建设,拓展经贸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升经贸合作高度,从而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形成以全球配置资源为目标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希望中国经济的全新格局可以早日形成!

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战略思想,是事关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们要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扩展资料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不仅是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的主动战略调整,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搞闭关锁国、内卷化的经济循环,而是强调在世界范围实现经济循环。

因此,我国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必须进一步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厚植传统优势,增强领先优势,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增大。中国经济今年尽管面临着下行压力,到了下半年但是全年要实现年初确定的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七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将有限。粗略估计,肺炎估计会拉低2020年全年GDP增速0.1到0.2个百分点,他还说应对疫情的负面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关键是要稳定大家的信心。如何稳信心,货币政策要保持宽松的态势,有必要降准降息。同时,去杠杆政策的力度也需要有明显的放松。财政政策可以结构性地发力,而这需要财政政策空间的支持。因此,财政赤字率没有必要拘泥于百分之三这个红线,应该灵活调整。

2020年是我国,新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目标年,不出大的意外事件,人均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可提前实现,真正的经济困难或危机可能发生在2020至2030年间,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挑战,人均GDP将翻番,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最有利的资源禀赋,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是天赐良机,增量改革,区域递进,出口导向是成功的路径选择,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精英化,提供了组织与制度方面的基本保障,归根结底,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我国确实走过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但这条道路是一系列,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偶然相遇的结果,正如所有模式都有其局限性一样,中国以往成功的经验或模式也不可能普遍适用,更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2020年前,经济规模及市场容量巨大,地区间产业梯次升级空间广阔,储蓄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等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仍会继续存在,加之求富裕,谋发展的强烈意愿不减,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因此,发展能力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但阻碍发展的因素也在累积,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导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的技术支撑脆弱,内需不足,资源约束突显,环境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际关系趋于恶化,这些障碍如果不能成功破解,完全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经济停滞,倒退和社会动乱,因此,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起跳阶段,是确立全球性领袖国家地位的力量积蓄阶段,因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立于不败之地。

其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立足本国优势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势在必然。自人类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科技创新及与之相联系的产业革命已经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几个阶段。

现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

围绕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因此,我国要抓住机遇,立足本国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既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将为全球企业发展开拓新机遇。

其二,经济全球化处在十字路口,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动力势在必然。经济全球化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这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经济全球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得以形成。

近年来,逆全球化沉渣泛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兴风作浪,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面对逆全球化浊流,我国必须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能,稳定全球经济循环,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作出重要贡献。

其三,疫情严重冲击和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势在必然。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一些国家借口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实现经济复苏,提出制造业本地化的战略诉求,以政府提供资金补偿方式帮助制造业回流,个别国家利用极限施压手段打压别国,这些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为全球经济增长提振信心。

我国努力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积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但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为世界共同发展创造新机遇。

其四,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调整发展战略势在必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充分利用要素价格低廉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这条发展路子已越走越窄。

靠跟踪和模仿技术已经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大减弱。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

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24086.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7 15:48:09  回复
出的主动战略调整,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搞闭关锁国、内卷化的经济循环,而是强调在世界范围实现经济循环。因此,我国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必须进一步深度融入国际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7 13:45:37  回复
现年初确定的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七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将有限。粗略估计,肺炎估计会拉低2020年全年GDP增速0.1到0.2个百分点,他还说应对疫情的负面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关键是要稳定大家的信心。如何稳信心,货币政策要保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7 17:14:08  回复
强烈意愿不减,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因此,发展能力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但阻碍发展的因素也在累积,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导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的技术支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8 00:05:42  回复
化几个阶段。现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围绕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因此,我国要抓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