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经济发展历程-佛山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目录一览:

佛山市南海区有什么辉煌的历史?

一.现在的南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南海,曾经是一个古老的名字,而现在只是一个城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区,隶属于佛山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佛山市的东北部,同时贯穿佛山市的中部到南部。南海区东连广州市的白云区、荔湾区、番禺区,西邻三水区、高明区,南接顺德区,与江门市蓬江区、鹤山市隔西江相望,北濒广州市花都区,中南部与禅城区接壤。

南海区,辖区面积1073.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3万人,共下辖1个街道6个镇。南海区是历史文化名城,涌现出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邹伯奇、何香凝、陈香梅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二.曾经我是“省级”区划——南海郡:

南海区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南海属于中国百越地区中的南越分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派出50万大军南征百越。当时的百越地区,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支系尽数被秦朝征服。秦朝并于百越故地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大郡。

秦朝时期的“郡”是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区划。今天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最早便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设置的南海郡,也是“南海”之名之开始。秦朝时期的南海郡,下辖番禺县、四会县、博罗县、龙川县共计4个县,治所在番禺县(广州城),辖地相当于今天的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北地区之和。

三.曾经佛山只是我的一个镇,现在我是佛山的一个区:

宋朝时期的南海县,朝廷曾将番禺县、四会县一起并入了南海县;明朝时期,从南海县分设出顺德县、三水县,即今天的顺德区、三水区;清朝时期,从南海县分设出花县,即今天的广州市花都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将佛山镇从南海县分出,成立佛山市。后来又撤消佛山市建制,恢复佛山镇建制,重新划为南海县管辖。由此可见,现在经济发达的佛山,最初的时候只是南海县的一个镇。

1983年6月1日,粤中行署和佛山市进行合并,自此顺德县、南海县、高明县、三水县、中山县等皆正式隶属佛山市管辖。当然后来的南海县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就是1992年9月23日的时候,南海撤县设市——成立县级南海市。可惜好景不长,2002年12月8日的时候,县级南海市被撤销,被改设为南海区,归属佛山市管辖。自从,南海成为佛山市的一个城区。

结尾语:

时代变迁,风水轮流转,南海从秦朝时期辉煌的南海郡,一路发展到现代,却成了一个小小的城区。

佛山陶瓷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粘贴于佛山政府网政务公开专栏)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佛山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陶瓷产业的发展对佛山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陶瓷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形势的发展,佛山陶瓷产业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受内外因素影响,佛山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峻局面。

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佛山陶瓷产业的现状,包括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后,展望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前景,指出其发展的方向是:走可持续道路、做强区域品牌、增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等。

关键词:佛山;陶瓷产业;发展历程;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谈及陶瓷,就不得不令人想到佛山。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佛山的历史文化多种多样,而陶瓷文化无疑是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传播最广的。石湾陶瓷则更是佛山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使佛山获得“南国陶都”的桂冠,并延伸发展了“大佛山陶瓷”地域经济的概念。

一、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

佛山是镶嵌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佛山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南风古灶,五百年窑火不断,石湾公仔,享誉中外。佛山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国以前的辉煌与没落

佛山石湾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高温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代中叶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佛山的陶瓷业由停滞而趋向衰弱。国民党统治时期,佛山陶瓷业不但不能发展,而且日渐萧条、衰退,洋瓷输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至解放前夕,佛山的陶瓷业已奄奄一息。尽管如此,它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二)建国之后的重新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我国陶瓷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陶瓷工业体系。在这一时期,佛山陶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石湾为中心,生产美术、化工和建筑陶瓷产品,在国内及出口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出口量在70年代占全国的20%。

但佛山陶瓷产业的高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以石湾为龙头的佛山陶瓷业抓住千年未遇的发展良机,迅速调整生产布局,引进先进设备,改革生产技术,开发建筑装饰陶瓷,创造了千年陶都的再度辉煌。在只有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佛山陶瓷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80年代末。佛山建筑卫生陶瓷开始起步,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的兴起。1982年广东佛陶集团率先在中国大陆引进第一条意大利年产30万平方米彩釉砖自动生产线,80年代中期,佛陶集团又率先在中国大陆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条现代化的卫生陶瓷生产线,标志着中国陶瓷业迈出了告别传统工艺和传统生产方式的第一步。期间主要以国有企业为骨干,政府在投资、技术装备引进或开发等方面大力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广东佛山陶瓷集团可以称之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的领军企业,当时的条件下,该企业在投资、生产、技术、产品、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培养了大批陶瓷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为佛山陶瓷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佛山陶瓷集团作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基地,聚集了当时各方面技术力量,生产不断上升,企业效益不断增长,因此带动了当地一些国有及集体陶瓷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陶瓷产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由于当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许多设备要引进,投资大,项目建设审批、贷款等环节较多,建设周期长,生产技术门槛较高,所以生产的发展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形成了卖方市场,企业的效益极好,压砖机被喻为“印钞机”。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佛山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实现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发展,供需达到平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适逢由佛山直接管辖的四个县接连改为由佛山代管的县级市,如南海县改为南海市、顺德县改为顺德市,这些刚成立的县级市政府为发展经济,鼓励发展陶瓷产业,石湾周边的乡镇,如顺德的乐从和南海的南庄、西樵、罗村大建乡镇陶瓷企业。同期广东率先进行企业转制改革,个人资本开始进入陶瓷产业,部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开始转制为民营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变,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生产格局。同时佛陶集团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采取技术入股的形式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咨询,促进了陶瓷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佛陶集团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这时的技术装备仍以进口为主,由于技术引进投资大、投资成本高、资金筹措难,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不断有新的国产设备投入,如大型球磨机和喷雾干燥塔等。随着陶瓷企业数量的增加,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佛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佛山陶瓷产业在这一阶段获得快速发展,与政府的鼓励分不开。但是,因政府对陶瓷产业没有统一的规划,随处建厂房,还没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佛山出现处处冒烟现象,陶瓷无序竞争现象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此时,佛山陶瓷产业供需达到平衡,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产品的内销主要靠本地和各地的陶瓷批发市场,产品的出口以补偿贸易为主,出口量不大。

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这是佛山建筑卫生陶瓷发展提高时期。一些乡镇企业及私人企业,在当地政府(主要是镇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以其机制灵活、资金有保证,借助国内开发出的大型喷雾干燥塔、大吨位压机、宽断面辊道窑、抛光线等装备及新的生产技术,以低成本进入、低成本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佛山陶瓷产业的主角。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的一年时间里,佛山地区就有近200条新生产线上马,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增幅达到60%,业内人士称之为“白色恐怖”,供大于求的局面开始出现。由于市场竞争开始升级,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因管理机制落后,设备经十多年的使用,已显落后,同时因没有技术改造资金,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下降,最后被自己培养的竞争对手打垮,只有选择退出。与此同时,从国有企业出来的各种技术人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始从事与陶瓷相关的配套产业,如化工原料、色釉料、陶瓷机械及广告公司等,促进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产品经销制和展厅销售的出现,也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内销还是靠批发市场销售为主,据统计1998年佛山石湾的陶瓷批发市场就有13个之多,但因产品的品种和花色增加,部分企业已开始建大面积的展厅来展示产品,直接面向顾客销售,同时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到全国各地推销。因企业购买的设备主要是国产设备,出口补偿贸易逐步减少,一般贸易增多,但增速较慢,至1999年,佛山陶瓷年出口金额大约为7000万美元。

第四阶段是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佛山陶瓷开始走上技术创新、产品品牌战略和市场开拓的发展之路。因国内市场供大于求,陶瓷生产企业开始注重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大吨位压机、先进的宽断面辊道窑及自动化的新型布料系统被广泛使用,陶瓷产品品种不断创新,天然石类抛光砖、仿古砖、高档釉面砖和大规格的瓷砖等被开发出来,产品不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而且部分达到国际水平,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这一时期,佛山陶瓷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的建设,在产品展示、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出现了较多知名的品牌。在这一阶段,佛山陶瓷产业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2006年佛山陶瓷企业547家、工业总产值572.74亿元、工业增加值164.92亿元、资产总计323.94亿元、利润总额21.41亿元、税收总额21.93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51280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59.9%、245.9%、270.7%、51.4%、1197.6%、192.8%和31.8%,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1%、23.0%、24.4%、7.2%、53.3%、19.6%和4.7%。2007年,佛山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366家、工业总产值614.45亿元、工业增加值184.62亿元、出口交货值65.05亿元、资产总计293.72亿元、利润总额36.44亿元、税收总额18.09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24180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5%、7.3%、7.9%、3.5%、6.6%、9.2%、5.9%和7.8%。2007年佛山陶瓷产品出口总值14.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5.7%,市场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轻工商会公布的2005年中国陶瓷出口50强中,佛山有13家,占全国的26%,占全省(23个)的56.5%。

二、佛山陶瓷产业现状

作为全国陶瓷产业中心之一的佛山,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一)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成就

1、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目前,佛山有陶瓷生产线1000多条,建筑、卫生陶瓷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40%和16%,全球的25%和5%,陶瓷机械约占全国的80%,陶瓷色釉生产约占全国的50%。

2、形成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及会展中心

目前,佛山形成了青柯、置地、华艺、沙岗、河宕等五大陶瓷专业批发市场,中国陶瓷城和华夏陶瓷博览城两大陶瓷展示和会展中心,江湾路和南庄大道两大陶瓷专业街,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同时,佛山拥有佛山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中国陶瓷城两大会展场馆,经过2004年的陶瓷会展业整合之后,形成了陶瓷产品展(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陶瓷工业展(佛山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和陶瓷艺术展(陶艺节)三足鼎立的陶瓷会展格局。

3、已形成产业集群和成熟的产业链

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关的配套产业如陶瓷机械、陶瓷原料、耐火材料、陶瓷配件和陶瓷包装等专业生产厂家也迅速在佛山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佛山还有陶瓷研究所、陶瓷产品检测中心、专业院校、发达的专业媒体、广告公司、运输公司、陶瓷批发市场和展览场所,目前佛山市这类相关企业和部门就有1千多家,形成了很长的产业链,聚集效益明显。据专家评估,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在全国领先,已与意大利著名的萨斯索罗镇很相近。

4、技术在全国领先,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三十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我创新,佛山陶瓷产业已在技术上自成体系。从生产装备看,虽然总体水平与发达的陶瓷生产国意大利、西班牙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佛山都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创新技术看,佛山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块彩釉砖、水晶砖和抛光砖等,可以生产出国外还不能生产的弧形砖,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部分技术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从研发中心看,广东佛陶集团陶瓷研究所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建立的中国建陶研发中心是国家级陶瓷研究所,而且部分企业内部还有省、市级技术中心。从产品检测机构看,佛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陶瓷实验室是国家级建筑卫生陶瓷检测实验室、佛山质量检验监督检验所陶瓷实验室是广东省陶瓷技术监督检验站。众多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及检测中心为佛山陶瓷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5、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成就了区域品牌

涌现出佛陶、鹰牌、东鹏、新中源、新明珠、嘉俊、蒙娜丽莎、博德精工、欧神诺和能强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同时,培育出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品牌。目前,佛山陶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东鹏、新中源、新明珠、蒙娜丽莎、ARROW),“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2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8个。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佛山陶瓷的区域品牌,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己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佛山陶瓷”的普通商标。“佛山陶瓷”已成为让世界认识佛山,让佛山走向世界的漆金名片,成为弘扬佛山历史文化和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

6、造就了大批陶瓷产业相关专业人才

由于产业的集聚效应,各类陶瓷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齐集佛山,为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佛山陶瓷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瓶颈

1、资源瓶颈

一方面是能源紧缺。陶瓷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行业。在陶瓷的生产中,燃料成本约占30%,近两年油价飙升已使燃料成本提高到约40%,这对以燃油为主要原料的陶瓷企业产生特别大的冲击。随着石油价格上升,化工原料、色釉料、包装材料等也跟着上涨,加上技术工人短缺,人工费用增多,佛山陶瓷产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陶瓷产品的价格却并未出现相应的上扬,把企业逼到了困难的境地。另一方面是瓷土资源紧缺。市场需求逐年攀升,陶企“断炊”的威胁将是陶瓷行业的切肤之痛。

2、环保门槛不断提高

陶瓷产业的废气、二氧化硫及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均居各行业中的前列。而佛山陶瓷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多数企业家的环保观念不强,不注重环境保护,对环保方面的技术改造投入不够。目前,佛山市政府已意识到陶瓷产业与城市发展不相融洽的被动局面,正大力对佛山陶瓷产业进行大力度的产业优化升级改造,勒令不达标的企业必须整改或关停,但这一过程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佛山陶瓷的技术装备国内领先,但与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技术创新和改造方面,大多数企业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能力,出现偷技术、产品同质化、技术纠纷多的不良现象,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设计方面,新产品数量不多,大部份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仿效性严重;产品开发方面,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和实用型之路。另外,佛山也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企业,品牌战略与品牌经营水平与国内江浙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佛山陶瓷在市场上未树立应有的品牌和价值。

4、出口阻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佛山陶瓷的出口大幅增长,佛山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但是,这对国外的同类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通过设立技术壁垒、反倾销及关税等其他贸易壁垒来阻止我国陶瓷出口,佛山陶瓷出口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佛山陶瓷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主品牌、出口单价太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等。

三、佛山陶瓷产业展望

佛山陶瓷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其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发生了相对变化,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减弱,而资本、技术、生产管理水平等构成了佛山的优势要素。佛山陶瓷行业往前发展,必须要有新高度的目标定位,不是仅仅发展制造业,而是发展整个产业链,技术、文化、品牌都涵盖其中。为发挥佛山陶瓷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佛山陶瓷产业与城市的发展,佛山陶瓷产业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狠抓环保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陶瓷行业持续发展。陶瓷行业虽是佛山市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佛山市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陶瓷行业由于资源、能源、污染等问题,与城市建设极不相融,因此必须强调节约资源、强调清洁生产。陶瓷产业作为典型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和必然出路,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二)做强区域品牌,生产文化陶瓷

佛山陶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发展创新的典范。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品牌并不容易,它需要文化和市场的繁荣。陶瓷行业在佛山不仅是做砖做洁具那么简单,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广泛,具有广阔的文化内涵。目前,佛山陶瓷已经成为佛山一个强势的区域品牌。而佛山陶瓷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认知度高——原料、能源、运输、人力等成本却比其他区域要高,因此,佛山陶瓷只有走高端品牌之路,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国际产业竞争已由加工、制造的生产阶段转移到包括研究开发和营销、品牌在内的自主创新阶段。目前,佛山陶瓷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应推动其从跟踪模仿阶段向以技术、品牌、标准为主的自主创新阶段演进,实施差异化战略。一是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和发展现有的陶瓷生产装备,二是应用高新技术,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陶瓷新产品。

(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并举

陶瓷产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适合目前佛山经济发展的状况,必须从生产加工低端的价值链环节升级到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佛山发展的需要。陶瓷产业升级即从以前生产大、营销与科研小的“腰鼓型”,转变成生产小、营销与科研大的“哑铃型”产业结构,使产品的价值链尽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而陶瓷产业是专业性生产比较强的行业,从行业中完全退出来并不容易,许多企业更多地选择把价值链上处于低端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在佛山保留企业总部和产品的研发部门,从而推动佛山陶瓷产业升级。另外,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环境污染等也将促使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PS: 陶瓷是一个大产业当中有很多的素材可供创作,有其他问题可以HI我,我会尽量为你提供素材

佛山的变化

中国·佛山,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全市面积3813.64平方公里,总人口335.85万人。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明清时代已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明清时代民族英雄“黄飞鸿”的故乡。历来商贸云集、物流畅顺。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佛山经济总量迅速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68.66亿元。工业总值2687.89万元,佛山经济基础雄厚,工业是佛山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经多年改革调整和发展,佛山已建成了陶瓷、纺织服装、房地产、电子、电器、塑料、建材、机电、印刷包装、食品机械等行业为骨干的主导产业群,随着佛山五区归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用水受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治理水环境,改善饮用水质量,势必需要更新和引进大量的给排水及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已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刚刚结束的佛山市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得知,政府将投资47亿元启动生态环保工程。以珠江、汾江整治为重点,全面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

据悉,佛山市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中提出,今年全市计划兴建22间生活污水处理厂,其中11间可以在今年投产。目前,禅城区沙岗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估计今年可以投入使用;南海区和顺德区要求各镇污水处理厂在后年底前全部建成,其中南海区今年在建或者即将动工兴建的污水处理厂总共有10间;三水和高明中心城区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张施工,今年年底可以进行调试,另外,三水的金本、乐平、芦苞、南边和高明的富湾、杨梅、三洲污水处理厂也有望在今年动工兴建。

佛山――巨大的商机!一定会成为厂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佛山高明区发展历程事例

高明文化历史光辉灿烂,曾有过"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美誉,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岭南诗人"区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国第一个华人牧师梁发,现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师冯公侠,武术家、外科专家夏汉雄,教育家、数学家何衍璇等。高明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明人民在爱国主义革命先驱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三谭"的影响和带领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水资源充裕,充分利用境内江河纵横、水库星罗棋布的优势,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全区供水可充分保证生产和生活所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稳步推进,城乡电网结构日益完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设的区文化中心大楼、新改造的高明影剧院、新扩建的区图书馆相继投入使用;村村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区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一座;有 8个文学艺术协会,拥有会员500多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在校学生60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1%, 2004 年高考录取率达 86.3%。 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成绩喜人,体育场馆建设喜获突破。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 144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0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7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29张,医疗卫生设备先进。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 12600人,其中高级职称240 人,中级职称3000人。到 2004 年底,实施科技项目 92 项,开发科技新产品 48 项,申请专利 737 项,有 64 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 47.3 %。 佛山市高明区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较快,全市七个镇三个区先后建起了电信综合楼,实现了城乡电话程控化,全市现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5.24万门,移动电话信道271个,开通了高明--佛山光纤电路,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均可直拨全国各地。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内全市的程控电话总容量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万门,实现建成“电话市”的目标。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政府所在地荷城以“园林化”城市为标准,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被誉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出台 《佛山市高明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的原则性意见》 ,把高明总体定位为“山林水都”,确定走组团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组团的发展模式,推动“西江组团”的建设进程。 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 39.8%的时间处于“优”的水平,有57.3%的时间处于“良”的水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377万平方米,占城市面积19.2%;同时,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9.6%,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高明区域形状狭长,东西最长处达55公里,南北相距 42 公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最宽处42公里,大部分地区属冲积平原区,包括三洲区、人和镇、西安区、富湾镇和荷城区及明城镇的一小部分地区,是由河流沉积物形成,属堆积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区,包括合水、更楼、杨梅、新圩镇及明城镇大部分地区,是大量花岗岩侵入形成,属侵蚀地貌。 据1981年土壤普查资料,高明辖区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即:水稻土、红壤土、赤红壤土、堆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土。红壤土或赤红壤土在高明区分布较广。

自然资源

高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林牧副渔皆宜,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境内水资源充足,沧江河及其15条支流横贯全区东西,汇入流经本区的西江,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14种,富含花岗岩、石灰石、铁、锰、金、银等,其中西江畔 的银矿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独立银矿床,银储量规模达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0%,2000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2001年,区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处处蓝天、碧水、绿地,在工厂林立的珠三角构筑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其中更合 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龙窑遗址、灵龟塔,杨和西坑水库、万宝山庄、皂幕凌云是其主要景点。2007年,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获广东省首批“绿色名县(区)”称号。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农业 2004 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18.69 亿元,依照“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种蔬菜、花卉等高值作物 ,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有新发展,有更合粉葛等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农业综合开发有新突破,是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最多的县(区)之一。 工业 工业自成体系,“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200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 278.28 亿元,共有工业企业 1269 多 家 ,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130 家。已形成以纺织、化工、塑料、建材、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为主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广东溢达集团、万和电器、伟雄集团等一大批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明星企业。 沧江工业园 沧江工业园规划面积 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挂牌,分东、西两园。工业园定位为轻污染、无污染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及制造业基地,规划有生物科技园、食品加工园、出口加工园、新材料产业园及科教园等多个功能区。东园重点发展生物医学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涂料与特种化学品、光电子信息材料和高性能金属材料6大产业;西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精细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沧江工业园已被列为佛山市十大重点发展的工业园之一。2003年4月,东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第37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03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中心授予“火炬计划实施十五周年先进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业园。 招商引资 全区各级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诚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1 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 9080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9.2 %;全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 87 个,其中工业项目 83 个,合同投资总额 10.35 亿元。招商引资有效拉动了镇 ( 区 ) 经济发展,有 7 个镇 ( 区 ) 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 20 %。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培育了石化、电子电器、特种印刷、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撑起高明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特色产业 拥有派系列服装、威鹏牛仔服、波顿服装、万和消毒柜、顾地排水管、正野电器、串屋食品等一批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合粉葛、鸿基龙眼、荷城黑鹅、“高绿牌”大米等一批国家绿色产品享誉海内外。 商贸投资 商贸流通畅旺, 2004 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1.92 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 30.51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40.61 亿元。合同利用外资 13123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2339 万美元。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高明区辖1个街道(荷城)、3个镇(杨和、更合、明城)。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县。解放后曾与鹤山县合并,称高鹤县。1981年12月恢复建制。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57号)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国函[2002]109号)批准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撤销县级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以原县级高明市的行政区域为高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文汇路。 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 1920年-1994年高明县、高明市、高明区的乡级区划沿革: 民国9年(1920年),高明县分设6个区:第一区明城;第二区更楼、新圩;第三区合水;第四区杨梅;第五区普安、崇步(均为现在的西安);第六区三洲、秀丽(荷城)、大沙(人和)。 民国25年(1936年),撤并为3个区,第一区为原第一、四区,即明城、杨梅;第二区为原第二、三区,即更楼、新圩、合水;第三区为原第五、六区,即普安、崇步、三洲、秀丽、大沙(现在的西安、三洲、荷城、人和)。民国时期,泰和围(富湾除石洲村委会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东秀丽河西北部分)属高要县,1951年底划归高明。 建国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县由原3个区划分为6个区(1949年),再由6个区并为3个区(1950年);1951年,泰和围划归高明后设4个区。1952年,高明、鹤山合署办公;1953年高明境内划为5个区,分别是版村(现更楼)、三洲圩(现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窦圩(现西安、富湾)、明城镇(现明城、杨梅)、合水圩(现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两县分开建制后,高明县再调整为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明城、新圩)、合水区(现更楼、合水)、三洲区(现杨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窦区(现西安、富湾)。 农业合作社时期(1956年)。全县设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现在的明城、杨梅、原新圩);合水区(现在的合水、原更楼);三洲区(现在的三洲、人和);西安区(现在的西安、富湾、荷城)。 1957年广东省撤销区建制后。高明县划分15个乡;1958年上半年15个乡并为10个,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乡改为公社,高明10个乡改为8个人民公社后再并为4个公社(大体为原来4个区域),同年高明、鹤山两县合并;至1963年,几经调整后的高鹤县设公社15个,其中高明片设6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现明城、原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现西安、富湾)。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湾公社,共9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荷城)、大沙(现人和)、西安、富湾。 1981年高明仍设9个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9个区建制。 1984年,经省批准增设高明镇;从三洲区划分出秀丽围(现荷城街道)归高明镇,调整后全县设置9个区、1个区级镇。 1986年,9个区改为9个镇共10个镇。 1994年,高明撤县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镇更名而成)改为街道建制,其余保留镇建制。 2000年,高明市辖3个街道、7个镇。总人口301041人,各乡镇人口: 荷城街道 134123 三洲街道 15615 西安街道 27267 合水镇 22604 更楼镇 18579 新圩镇 9968 明城镇 29010 杨梅镇 18652 人和镇 13719 富湾镇 1150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高明区辖3个街道(荷城 三洲 西安)、7个镇(杨梅 人和 更楼 合水 明城 新圩 富湾)。 2003年9月,高明区调整镇级行政区划:更楼镇、新圩镇撤并为更楼镇,原属新圩镇的“飞地”苗迳村委会划入西安街道办事处管辖。2003年底辖3个街道、6个镇: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湾镇、人和镇、杨梅镇、明城镇、合水镇、更楼镇。 2005年5月27日,广东省民政厅批准(粤民区[2005]27号)调整佛山市高明区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以外)设立荷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荷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功迳村委会以外)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24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总面积178.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办事处驻原西安街道办事处驻地。(2)撤销杨梅镇、人和镇,设立杨和镇。调整后,杨和镇管辖原杨梅镇、人和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7个村委会,总面积246.2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5920人。杨和镇政府驻原人和镇政府驻地。(3)撤销合水镇、更楼镇,将合水镇和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合并设立更合镇。调整后,更合镇管辖原合水镇和原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348.9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607人。更合镇政府驻原更楼镇政府驻地。(4)将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划入明城镇。调整后,明城镇管辖原明城镇、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1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总面积186.4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2244人。明城镇政府驻地不变。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明区辖1个街道(荷城)、3个镇(杨和、更合、明城)。 荷城街道办事处(440608004) 辖24个居委会(河江、庆洲、跃华、荷美、长安、华山、中山、玉成、健力、竹园、福源、岭南、民乐、金华、安泰、玉泉、月明、星河、育才、永兴、石岐、三洲、江湾、照明)、14个村委会(上秀丽、罗西、孔堂、仙村、尼教、铁岗、伦冲、石洲、南洲、塘南、泰兴、泰和、范洲、王臣)。 杨和镇(440608106) 辖3个居委会(人和、河东、河西)、7个村委会(对川、岗水、园岗、豸岗、清泰、沙水、石水)。 明城镇(440608107) 辖1个居委会(明城)、11个村委会(明东、明南、明西、明北、明阳、光明、崇步、潭朗、新岗、苗迳、罗稳)。 更合镇(440608108) 辖3个居委会(更楼、新圩、合水)、19个村委会(版村、泽河、珠塘、大幕、白石、平塘、歌乐、官山、香山、布练、小洞、白洞、吉田、水井、巨泉、界村、良村、宅布、高村)。 [农业]200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9亿元,比亡年增长6.6%o为提高农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高明区对具有开发价值和区场潜力的名、优、特、稀、新农产品实施重点扶持和优先培育,着力打造高明的农业“名牌”。2001年,全区共创出了4个农业品牌:合水粉葛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更楼鸿基农场的龙眼继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后,再获得“国家环保总局中华(华南)绿色环保产品证书认证”;万丰粮油食品公司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产的“高绿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认证,成为佛山区首个获得该项认证的优质米品牌;荷城区荷馥生态农业示范园获得“中华(华南)绿色环保食品奖”。这些名牌的创立和推出,提高了高明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区场竞争力,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工业]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高明区经济综合实力。200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38.85亿元,增长12.6%。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17.8亿元,增长1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8.1%,比上年高出2.9个百分点。全区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7.14%,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工业已经成为高明区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高明区对外贸易的支柱,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综合实力。 [招商引资]全区各级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诚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较好成绩。200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0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全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87个,其中工业项目83个,合同投资总额10.35亿元。招商引资有效拉动了镇(区)经济发展,有7个镇(区)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20%。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培育了石化、电子电器、特种印刷、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撑起高明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财政金融]2001年,认真执行中央一系列财政政策,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全区财税总收入(不含关税)6.8亿元,增长33.15%,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2.53亿元,增长49.02%。金融运行平稳,信贷秩序良好。2001年,全区金融部门存款余额46.66亿元,增长6.1%,贷款余额52.67亿元,增长1.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畅旺,集贸活跃,外贸出口形势趋好。2001年,流通业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有利时机,着力采取抓内联外、改善经营、积极拓展区场等措施,商品销售保持良好的势头。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区,如永安、升平、嘉业商场,使高明区零售贸易业档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乡集贸兴旺,供应充裕,集贸成交额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企业改革。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化解历史债务,妥善解决转制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进一步明晰了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至2001年底,区属两级公有企业已转制365家,转制面85.7%,其中属产权制度改革的259家,占转制面71%。2001年,高明区转制企业37家,其中股份合作制4家,资产转让1家,转换经营机制11家,关闭19家,关停1家,组建有限公司1家。 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01年底止,全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5.58万人、工伤保险人数3.39万人、失业保险人数4.55万人,社会保险参保单位达3582个,社会保险费收缴率达97%。提高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救济金和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继续推进再就业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努力化解各类劳资矛盾,依法清还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殡葬改革顺利进行。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由于宣传教育工作到位,措施得力,使殡改工作顺利实施,全区火葬率达100%。

急!!!佛山的历史与发展

【佛山得名】相传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尔有位名叫达毗耶舍的僧人,渡海来到佛山搭棚寮讲佛经,还在塔坡岗上草建塔坡寺。达毗耶舍回国以后,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铜佛像,可能就是寺内原祀的佛像,遂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于是取地名叫"佛山",并刻石为记,佛山于是得名。此后在塔坡岗一带陆续聚居了许多人,平土冈,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与相邻的京果街、祥安街成为塔坡墟(明代以后改称普君墟)的闹市。

一 概况

嵌镶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风和日丽,人杰地灵。城区、石湾、顺德、南海、三水、高明,正以无愧于共和国重托的自信和豪迈,走向繁荣,走向民主,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历史悠久的佛山,曾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曾有过商业鼎盛,街市繁华的辉煌;曾有过“南国陶都” 、“南国红豆”的美誉。

然而,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东方古国的大门,佛山亦曾历经百年离乱,百年求索,百年抗争。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抹去祖庙的积尘,扶正梁园的断垣,佛山人民勃发鼎新革故的活力,创造了且还在创造着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联合国评定的全球98个人类住区优秀范例城市之一;全国“十佳工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洁净城市”、 全国“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城” ……犹如一束束报春花,佛山人以其传统的勤劳与智慧,以其放眼世界、瞩目未来的气魄与胆识,编织着繁花似锦的明天。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召唤,佛山没有褪尽千年文明的荣耀, 并将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城市的对接。一个科技振兴、繁荣富庶、文明进步、 整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将崛起于珠江之滨,为祖国、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 自然地理

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北纬22°38′-23°34′,东经112°22′-113°23′之间。距广州、江门、中山、肇庆、珠海、东莞、清远等工商业城市均在50公里左右,离香港、澳门也在100公里左右。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临近海洋,温暖多雨,四季常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490.6毫米。低山丘陵多发育红壤、赤红壤,有少量黄壤,平原则为水稻土、堆叠土。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属和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产资源等。

三 人口面积和区划

1998年,佛山市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总人口324.98万人(非农业人口达139.8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7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44平方公里,人口46.84 万人(1949年,佛山市人口总数为14.3万余人)。佛山属广州方言语系,有汉、蒙、回、壮、苗等19个民族,汉族占99.97%。 历史上佛山曾属番禺、南海、广州管辖。1949年10月16日,佛山解放,1951年1月12日正式改镇为市建制,称佛山市;1958年设立佛山专区,辖佛山、江门、石岐3市和中山等13县;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辖14个县(市);1983年6月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1985年以后,所辖区域全部划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佛山市现辖城区和石湾区,代管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均为县级市),目前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2242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7:43:27  回复
动电话均可直拨全国各地。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内全市的程控电话总容量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万门,实现建成“电话市”的目标。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政府所在地荷城以“园林化”城市为标准,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被誉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出台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08:05:08  回复
S: 陶瓷是一个大产业当中有很多的素材可供创作,有其他问题可以HI我,我会尽量为你提供素材佛山的变化中国·佛山,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全市面积3813.64平方公里,总人口335.85万人。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6:27:06  回复
.5%。二、佛山陶瓷产业现状作为全国陶瓷产业中心之一的佛山,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成就1、成为了全国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2:08:28  回复
金融部门存款余额46.66亿元,增长6.1%,贷款余额52.67亿元,增长1.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畅旺,集贸活跃,外贸出口形势趋好。2001年,流通业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有利时机,着力采取抓内联外、改善经营、积极拓展区场等措施,商品销售保持良好的势头。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区,如永安、升平、嘉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2:20:34  回复
人的成绩,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成就1、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目前,佛山有陶瓷生产线1000多条,建筑、卫生陶瓷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40%和1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