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河南 县域经济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趋势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发展县域经济要开拓新思路编辑本段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首先必须建立一个产权明晰、权责统一、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产权与经济管理体系。在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并不大,比较有利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县级所有的企业产权明晰及各种经济资源要素(资金、劳动、土地)自由流动不会遇到多少阻力,既得利益集团在县域的势力一般不强,这正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在县域内完成的。第二,发展县域经济要努力加强数目字管理(黄仁宇,1997),县域经济系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形态,运转较为灵活,历史包袱不重,但在数目字管理方面较为落后。要较快地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对县域内的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及现有社会资本存量等的数目和结构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有了数目字管理,就可以与其他地区作横向比较,与自己作纵向比较,找出自己发展优势与不足,更好地设计未来的发展战略,以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要把重心放在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上编辑本段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产品制造业。努力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做文章,不要做那些假大空的事情。大力发展与本地居民相关的服务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努力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诸如技术推广、销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雅、具有活力的生活与生产之所,这是县域经济重要的一环。用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带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充分促进与发挥劳动、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活力,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特别注重人力资本的有效培育。重视义务教育,尤其要注重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这是县域人力资本的最基本的提升手段。同时,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加强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促使其人力资本保值与增值。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改革与制度创新为动力编辑本段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并加以巩固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最为关键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是金融企业改革与县域金融体制创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私有合法财产的有效保护制度也应及时跟进。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开辟为中小企业及农户资金融通的畅通渠道。现有的金融体制很不利于中小企业与农户的资金融通,从而使他们的生产与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思维,没有健康、活跃思维的经济体系是不会长期有效运行的,更不会有多少活力。建立有效、适合中小企业与农户资本运营的金融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有着巨大的空间,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就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发展前途。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中央精神与有关决定的实质,县域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才会跃上新的台阶,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不断改革与制度创新,县域经济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长效发展的动力。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特色经济为方向编辑本段

我国大部分县域都有有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或以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如祁东的黄花生产与加工),或以一种或几种工业制成品(如娄底的小型机械制造业)生产为龙头,或以旅游业为龙头(如资兴)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这样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规模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自己的资源禀赋作后盾,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各地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形成毫无特色的经济模式。

有特色的龙头产品或龙头企业不是一两年可以形成的,必须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应该充分研究自己的县情,找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认真研究自己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连续执行。计划与发展战略不应因领导层的更迭而有大的变化,这一点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充分注意。

展县域经济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编辑本段

在我国县域大中型企业较少,国有经济成分一般不大,这正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天地。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使之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要让民营经济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预期。政府各部门应该多为民营经济服务,不要有任何门户之见。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力,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兴,则县域经济兴。

县级政府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服务与引导部门。县级政府首先是为县域内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质优价的公共服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有序竞争与合作的经济环境。只有政府部门的服务做好了,县域经济发展才会更加顺畅。政府部门应为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约束其遵守,引导他们向现代企业发展。政府应当好裁判,而不是去做运动员。同时,政府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也是相当重要的。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体制编辑本段

县域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但是县级政府承担着太多的事责,而行政权力有限,尤其是受到地市级政府的行政与财政约束。现有的财税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相当不利。县级政府可用财力相当有限,而所要作为的事项又多,财政负担重,这也是农业与农民经济负担重、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域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分配体系,大力降低地市级的行政约束,较大程度地提高县级财税留成的比例。同时,加大中央政府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对西部及中部落后县市更为必要,这样我国县域经济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我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潜力,我们应该抓住现有的大好时机,使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回良玉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着重做好六个领域的工作。包括:着力建设现代农业,拓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尝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县域金融改革,缓解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回良玉还表示,要扩大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县域转移的规模,打破行政界限,逐步形成县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的格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中国的县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布局是什么

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一)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要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城市间快速交通体系,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供水系统,构筑城市生态防护林和沿黄生态走廊;大力发展电力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化学和新型建材工业等优势产业,抓好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使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在发展各自产业优势的过程中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成为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

努力建设大郑州。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现代都市格局;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发展和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生态郑州、数字郑州,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龙头,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经济社会的核心增长极。

(二)豫北、豫西和豫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三市要充分发挥工农业基础较好,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钢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豫西地区的三门峡市要发挥矿产、林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铝工业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区的南阳市要加快发展,形成中药生产、纺织基地和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三)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

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市,要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加快农区工业化步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制药等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将黄淮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猪、肉牛、肉羊、油料生产加工基地。重视劳务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省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扶持力度,力争使其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注意发挥县级城市(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省定25个重点县市要加快发展,增强实力,逐步发展为中等城市,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较好、有一定潜力和区位特点的巩义、永城、邓州、固始、项城等市(县)要努力扩大城市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尽快成为对周围地区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县域经济在竞争中加速调整、迅猛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为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区位、资源禀赋等多方面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大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推进经济强县与中等发达县市、贫困县市的同台共舞、携手并进,实现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县域之间的基本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各有特色。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握特色产业的培植,在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上进行重点突破。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措施,形成了合理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进一步发展中,国家应针对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分别制定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国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鼓励创新创造,引导县域之间立足自身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主选择创新发展的路径。三是制定更加细化、范围更广,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与绩效考核等。四是简政放权,扩权强县,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五是制定完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县域经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关于河南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的资料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 诊断 对策 河南省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是城乡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之处。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要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县域经济。河南省共有108个县级市(不包括济源市),全省县域总人口为8031.1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2.22%,县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0.7%,发展县域经济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05年的数据为准,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协调等方面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县域GDP达7249.8亿元,占全省GDP的68.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1%,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财政收入达201.9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66个,超3亿元的有19个,超5亿元的有10个,分别比2003年增加17个、16个和10个,县级财政困难状况有了根本缓解。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值上,河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产值为1700.8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759.0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789.9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3:52:15。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支持优质小麦、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70%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0多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各类畜禽养殖小区2700多个,初步形成覆盖94个县的六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42家,粮食、肉类、乳品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200万吨、390万吨和145万吨。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县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70.58元,比2003年增加634.9元,年均实际增长7.8%;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3.61亿元,占全省的58.8%,比2003年增长38.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21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1.8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3年的48.2%下降到2005年的45.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不平衡,县域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都较弱,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河南省县域农业虽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济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时常优势;县域工业虽然企业众多、门类齐全,但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及经济效益差和品牌产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从结构上看,县域企业组织分散,经营水平低下,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有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总的来看,县域经济仍然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资源开发为主、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偏低,经济发展缺乏特色,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经济效益较差。

2、县际发展不平衡,发展思路不清晰。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发展布局,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最好,其次是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发展最慢的是黄淮地区。2002年,河南省尚有贫困县31个,省级贫困县13个,农村还有116.8万人尚未脱贫。中原城市群GDP和财政收入均已占到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近50%,分别比黄淮地区高出83%和67%;县域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高出黄淮地区86%和70%。GDP和财政收入最高的巩义市分别是最低县的12倍和13倍,巩义市的人均GDP和新郑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最低县的6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县(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不能适时改变观念和工作方法,不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多数县由于信息和高技术人才的短缺,在经济发展突破口的选择上举步维艰,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无所适从。

3、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在农业方面,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单位产出率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在工业方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本、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使用效率低;多种所有制成分比重不够,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2001年全省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23户、私营企业5.76家,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4%、36.25%;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河南省人口的比重为2.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均注册资金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和90.6%。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协调水平低、经营管理落后、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较少等问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4、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理体制不顺。多数县政府在思想观念、管理公共事务水平方面和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缺乏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手段处理问题的经验,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经济发展中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很多地方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有相当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县级政府没有最后决定权;上级垂直机构过多,县级政府缺乏有效手段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多数县财政状况不佳,债务负担沉重。有相当一部分县本级财政收入不足以维持县乡政府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县乡镇财政实际已经“亏空”,历年滚存债务已相当于本年度财政收入的几倍;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也加剧了财政困难。多数县没有与其应履行的职能相匹配的充足财力保证,上级财政对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1、强化发展意识,增强紧迫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改革逐步到位,但县域出现了边缘化的迹象。据此,应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充分认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石。其次,县域经济是以农民为出发点、以农村为主战场、以农业现代化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形态,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再次,县域经济是一种基本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稳定农村基层政权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力、实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是壮大县域经济和带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河南省有849个建制镇,4000多万人口聚集在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所以说,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河南省农村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有生力量。如何使河南省的小城镇尽快发展起来,让小城镇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循环与流动过程中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面,认真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借鉴省外的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逐步消除户籍樊篱,切实解决土地流转方面“落脚不落户”、“落户不落业”、“进厂不进城”、“返乡无田耕”的问题。其次是营造小城镇发展强势。小城镇担负着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艰巨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因此,不仅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还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镇,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积极发展成为小城市。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繁荣。

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4、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对河南来讲,欠发达地区就是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许多重要经济指标已经居于全国前列。但按人均指标来计算,河南的位次比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量大面广,人口众多。针对目前河南省强乡镇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的状况,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要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采取措施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使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乡镇发展壮大起来,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166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1 23:40:22  回复
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9:05:24  回复
潜力和区位特点的巩义、永城、邓州、固始、项城等市(县)要努力扩大城市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尽快成为对周围地区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1 21:29:43  回复
工业走廊建设,使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在发展各自产业优势的过程中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成为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8:01:09  回复
入分别高出黄淮地区86%和70%。GDP和财政收入最高的巩义市分别是最低县的12倍和13倍,巩义市的人均GDP和新郑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最低县的6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县(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不能适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