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北京2001GDP
- 2、能源消费量统计原则是什么?
- 3、求辽宁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2008,谢谢
- 4、求能找到各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网站,特别是河北省的,我在河北省的统计年鉴上没有找到相关数据,求帮忙!
- 5、谁有06年--11年河北省各地区统计年鉴,跟经济有关的,要全省各个地区的数据,越详细越好
- 6、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是哪年的数据?
北京2001GDP
北京2001年的GDP为3708亿元。该数据已经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和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进行了修订。
能源消费量统计原则是什么?
【能源生产量统计】 能源生产最统计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果和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编制能源生产计划、检查能源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能源合理构成,研究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按能源的成因分为一次能源产量和二次能源产量。
【一次能源生产量】 是指生产一次能源的企业(单位) 在报告期内将自然界现存的能源资源经过开采而产出的合格产品,如煤矿采掘的原煤,油田开采的原油,气田开采出的天然气等。人类通过发电装置生产的电力,应作为二次能源,但为了在统计中便于处理,将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电视为一次能源产量。
【二次能源产量】 二次能源产量是指报告期内将一次能源经过各种加工转换设备(如发电设备、洗煤装置、炼焦炉、工业锅炉、炼油设备、煤气发生炉、煤制气、油制气、焦制气装置)所产出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各种合格能源产品。如电力、热力、洗煤、焦炭、各种石油制品、焦炉煤气、城市煤气等。
【原煤产量】 开采出来的煤有选前选后之分,选前煤一般称毛煤,毛煤经过用人工或重介质方法拣除大块矸石(一般指50毫米以上)之后的煤称为原煤。
原煤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不包括用作燃料的低热值煤炭(如石煤、泥煤、风化煤、矸石煤)。
原煤产量包括矿井产量(回采产量、掘进产量、矿井其它产量),露天产量(采煤阶段产量、剥离阶段产量、露天其它产量)。其它产量,多是不由生产费用开支而获得的原煤,如基建工程煤,更新改造工程煤,大修出煤、矸石中拣出的煤以及组织退休工人和家庭以非独立核算形式开采的窑煤等。
原煤产量统计的质量标准是绝对干燥,灰分含量在40%以下,并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人工拣矸而未筛选分级的煤炭。经批准开采或有固定销路的,不符合上述质量标准的劣质煤应单独统计,不计入原煤产量。
【洗煤和筛选煤产量】 洗煤是指应用重力选矿的原理,以水为介质对原煤进行洗选除去矸石,生产出的低灰分精煤。选煤的主要产品有洗精煤、其它洗精煤、洗煤泥。
【发电量】 发电量是指发电机进行能量转换产出的电能数量。发电量的计量单位为“千瓦时”。
发电量包括全部电力工业、自备电厂、农村小型电厂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其它动力发电(如地热能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和生物能发电)。发电量包括发电厂(包括自备电厂)自用电量(通称厂用电)、新增发电设备未投产前所发电量以及发电设备大修或改造后试运转期问的发电量;凡被本厂或用户利用,均应统计在发电量中,未被利用而在水中放掉的则不应计入。发电量中不包括电动的交直流变换机组、励磁机、周波变换设备的发电量。发电量按发电机组的电度表本期与上期指示数的差额计算,电度表指示数以期末一天的24时为准。
【厂供电量】 厂供电量是指发电厂向社会提供的电量。计算公式为:
厂供电量=发电量-发电厂自用电量
【热力产量】 热力是可提供热源的蒸汽与热水的统称。其产量是指工业锅炉、电厂在生产或发电的同时对外供出的热水、过热或饱和蒸气的实际供热量。
热力的计算:蒸汽和热水的热力计算,与锅炉出口蒸汽、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有关,计算方法:
第一步:确定锅炉出口蒸汽和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温度和压力值,在焓熵图(表)查出对应的每千克蒸汽、热水的热焓;
第二步:确定锅炉给水(或回水)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温度和压力值,在焓熵图(表)查出对应的每千克给水(或回水)的热焓;
第三步:求第一步和第二步查出的热焓之差,再乘以蒸汽或热水的数量(按流量表读数计算),所得值即为热力的量。
如果企业不具备上述计算热力的条件,可参考下列方法估算:
第一步:确定锅炉蒸汽或热水的产量。产量=锅炉的给水量-排污等损失量;
第二步:确定蒸汽或热水的热焓。热焓的确定分以下几种情况:
(1)热水:假定出口温度为90℃,回水温度为20℃的情况下,闭路循环系统每千克热水的热焓按20千卡计算,开路供热系统每千克热水的热焓按70千卡计算。
(2)饱和蒸汽:
压力1—2.5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27℃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20千卡计算;
压力3—7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35—165℃,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30千卡计算;
压力8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70℃以上,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40千卡计算。
(3)过热蒸汽:压力150千克/平方厘米
200℃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50千卡计算;
220—26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80千卡计算;
280—32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700千卡计算;
350—50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750千卡计算。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热焓,乘以产量,所得值即为热力的量。
对于中小企业,若以上条件均不具备,如果锅炉的功率在0.7兆瓦左右,1吨/小时的热水或蒸汽按相当于60万千卡的热力计算。
【原油产量】 原油产量包括天然原油和人造原油(即页岩原油、煤炼原油)。原油产量必须扣除水份、泥沙等,按净油量计算。
天然原油包括从采油井采出的原油和从其它井中获得的原油。从采油井采出的原油是指进人集输系统的原油。从其它井中获得的原油是指从报废井、未交采油单位或未具备生产条件的各种井口所获得的原油;在井下作业过程中放喷所获得的原油及从天然气中回收的凝析油(轻油)。天然原油不包括生产井采出后因事故、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落地油。只有已销售、已利用和已回收进入集输系统的数量,才能计算原油产量。
人造原油包括用油页岩经干馏,从干镏气中回收的轻质油和重质油;烟煤经过低温干馏或加氢炼制的煤炼油。不包括机械化焦炉、简易焦炉和机械化煤气发生炉回收的高温焦油。
低温焦油和高温焦油的区别是:(1)最终加热温度不同。低温焦油最终加热温度一般在550—600℃,高温焦油最终加热温度一般在900—1000℃;(2)成分不同,低温焦油含烃类化合物较多,经过加工后主要获得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石油产品。高温焦油含化工原料较多,经加工后主要提取苯类,酚、萘、蒽等化工产品,因此低温焦油包括在原油产量中,而高温焦油则不作原油统计。
【石油炼制品产量】石油炼制品是指原油及外购原料经炼油装置加工炼制出来的各种合格产品,包括已经销售的和可供销售的成品以及已销售的石油半成品;炼油企业工艺加热炉、自备电站、自备锅炉所用的燃料油,以及设备润滑用油品和基本建设部门、非生产部门用的油品应统计在内。
在计算石油炼制品产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为提高石油产品质量而加入的各种添加剂(如四乙基铅液、润滑油添加剂),是石油产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计入产品产量。
2.外购石油产品在本厂进一步加工成另一种产品时,只计算加工后的产品产量。
3.某些产品本年报过产量,又调合成其它产品或改变品种时,应把调合前的产品产量扣除,另报调合后的产品产量。
4.供本企业化工生产用的某些石油产品,若有返回部分,其返回部分不需再加工,则应用返回量冲减供应量,按其净量计算产量,如返回部分尚需再加工,则视同外购原料油,不冲减产品产量。
5.经正式鉴定合格的新产品,新建装置试车生产的产品,本厂科研单位小批量试产以及提供给国家科研部门试验鉴定的合格产品都应计入产量。
6.石油产品产量的计算,成品以经验收合格入库量和自用量为准,半成品以销售量为准。
【天然气产量】 天然气产量是指进入集输管网和就地利用的全部气量。包括气田天然气产量、油田天然气产量和煤田天然气产量。
天然气体积随温度和压力而变化,计算天然气产量时按标准状态下(压力为760毫克米汞柱,温度20℃)的体积计算。
1、气田天然气产量是指从井口产出经过油、气、水分离,进入集输管网和就地利用,第一次计量的全部气量。
2、油田天然气产量指经过油、气、水分离后进入管网和就地利用,第一次汁量的全部气量。
油田伴生气的产量计算,在计量不完善的情况下,则可根据天然气销售量,企业自用量和长输管线输气损耗量倒算而得。
3、煤田天然气产量只包括抽放系统抽取量利用的当期气量,即用于生活或工农业生产的瓦斯气量,不包括抽取出但尚未利用的排空瓦斯量。
在计算天然气井口产量和天然气产量时。气田中的油井所产生的天然气应统计在气田产量中;油田中的气井所产生的天然气应统计在油田气中。
【城市煤气供应量】 城市煤气供应量是指城市煤气公司生产和购入的各种可燃气体,通过管道输送,供应生产和生活消费的数量。包括管网损失,但不包括生产收采过程中的自用量、损失量和放散量,一般以立方米和千焦作为计量单拉,城市煤气的种类很多.天然气、炼厂气、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以及其它煤气等均可作为城市煤气使用。
【能源生产量的综合计算】 能源生产量的计算:1、首先是将各种能源产品分别按实物量统计,实物量统计仅反映各个能源品种的产量,不是能源产品的生产总量。2、为了综合反映能源生产总量,必须将各种能源产品按各自不同的发热量计算出共同的换算标准。我国采用标准煤计算,每千克标准煤含热值为7000千卡。能源生产总量并不等于各种能源换算成标准煤之和,因为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转换产生的,所以能源生产总量只能是各种一次能源生产量标准煤之和。
求辽宁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2008,谢谢
正是因为人口太多、增长太快,中国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由于农村大量超生隐瞒,中国实际人口早就超过15亿,甚至达到16亿了。其实笔者在《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一文已经分析,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最夸张估计,到2005年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达到15亿[1]。统计数据最权威的要算国家统计局了,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比2000年底时增加了4050万人。这是经过2005年底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后,汇总出的最新数据。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表彰暨技术业务总结研讨会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目前人口调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数大于各地汇总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3年时统计局经过自己调查测算的全国总人口数为12.92亿人,而各地汇总数只有12.60亿人,两者差距3200多万人;2004年这一差距竟然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2]。就是说2005年底的13.07亿人口有超过4600万的水分,实际各地汇总人口只有12.6亿。与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测完全一致[3]。4000多万中国人哪儿去了?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是流动人口问题,各地都从本地的角度考虑,不希望人口数高于户籍人口和规划指标,以致影响人均指标和政绩。但是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发现2005年底流动人口数只有1.47亿人,这1.47亿人口能够误差4600万?其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水分开始于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2.426亿。这个数据比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总人口少1648万,比1998年年底少549万。于是按照人口普查办公告的1.81%漏报率(却不考虑重报)进行校正,将这个数据修正为12.658亿。就是说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经有2322万。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界也认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成为“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报率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漏报是否严重?我们比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于当时流动人口不多,被人口学界公认是很准确的。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近年每年儿童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从上表可见,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时候的10-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万人,1990年普查为90759万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万(照道理说,2000年普查应该减少1997万才是,因为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说明重报多于漏报2000多万。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时候的18-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73097万,1990年普查为73192万,1982年普查为73677万,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万,比1982年普查少580万。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万人口(0-37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0750万;1990年的73192万人口(8-45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1582万。但是2000年的时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却还有73097万,说明重报多于漏报,18-55岁人群净重报2000万左右。人们担心流动人口导致漏报增加,但其实流动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报。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旷旷的,人都静止在家里,挨家挨户计算人口,能够比较得到准确的数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离开家,这个时候计算人口,一个人在蔡锷路被数了,到中山路又被数一次,到黄兴路可能还被数一次,当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没有数到,但是被重数到的概率毕竟比没有被数到的概率大。同样的人口,只要动起来,就会给人城市人满为患的感觉。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是18到40岁的青壮年,那么我们看看2000年18到40岁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这个年龄段2000年人口普查为50555万,1990年普查为50196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2.2%),1982年普查为50324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万(逻辑上应该少1104万),比1982年普查少231万(逻辑上应该少1993万),说明2000年普查重报明显多于漏报(净重报1000多万)。有人说低年龄组存在严重漏报。我们再看看低年龄组的漏报情况。1990年普查显示0-9岁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人口为22743万,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万,每年多出来116万,似乎1990年0-9岁人口漏报5.4%。但是2000年后历次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却支持1990年普查结果,提示2000年对于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报。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为10664万,比2000年普查的11379万少716万,每年少143万;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为10252万,比2000年普查的10928万少676万,每年少135万;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为22339万,比2000年普查的22839万少499万,每年少50万。结合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两次人口普查,发现1990年普查的低年龄组净漏报也不严重。再拿1982年0-9岁年龄组(1973-1982年出生)为例,1982年普查显示该年龄组为20544万;1990年普查显示为20700万,比1982年只多出156万,每年多15.6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为20444万,比1982年普查少100万,每年少10万。就是说1982年普查的低年龄组也是准确的。有人根据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生育率,说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有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毛入学率的分母。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0%。由于有留级等现象,毛入学率往往大于100%(发达国家也在103-110之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依照《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04-110%之间[8];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20%左右[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中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15-120%[10]。广少奎等国内学者也认为2001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是123%[11]。地区越发达,小学毛入学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阳区2000年都还是123.6%[12],那么全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20%是可信的。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阳区)的局部抽样可以掌握准确的毛入学率,但是国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学率的分子(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教育部的分母来自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经过“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出生人口的话,必然导致15-20%的虚高。等于是教育部从计生委借来分母,而人口学家又从教育部借来分子来推测分母,等于将计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结果当然与计生委和统计局的一致。有些学者用小学招生人数来推断中国的生育率,认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报。我国小学入学年龄是满6岁,由于入学时间是9月,意味着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接近7岁,大多数人已经超过6.5岁。《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中国1990年以来小学平均新生年龄为6.9-7.0岁。因此小学新生相当于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们比较一下小学招生人数与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别。 1990年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万,2000年显示有2621万,如果说是1990年漏报的话,那么为什么单独那一年数字突然变化那么大,而1989、1988年却没有那么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暂不考虑。从上表可见,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小学招生人数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来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来漏报严重。但是需要考虑另外一些因素:1、一年级也存在重读现象(虽然这个比例在降低)。2、我国小学净入学率不断升高,现在已经在99%以上,缀学率不断下降。3、农民工孩子的流动性:1990年代虽然有农民工,但是当时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松和民工学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学校因为小学人数剧减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农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后大量进城。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导致他们孩子的流动性,在农村学校入学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A小学入学一次,再过几个月又在城市B小学入学一次。4、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城年轻农民工的数量增加,几年前进城的年轻民工结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进城的民工孩子的绝对数也不断增加。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漏报并没有想象的严重,有10%的漏报就不错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么加上10%的漏报,生育率也只有1.3,远没有人口学界和统计局所认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报,生育率也不到1.5。就算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1283万左右有10%的漏报,那么也只有1411万,比统计局修正的1711万要少。就是说,即便低年龄组有一些漏报,但总体来说,重报远远多于漏报,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亿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应该修正成12.658亿。那么我们再来看2000年之后的人口水分为什么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6413万,平均每年分别出生1388、1316、1283万,这些数据是连续一致的,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学界认为是出生漏报,将生育率修成为1.8左右,经过修正后,2001、2002、2003年的0-4岁人口变成了9287、8896、8553万,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观数据多出450万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虚报出2270万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万,总水分就达到4600万,这就是现在客观数据与公布数据的差值!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采纳统计局总人口(2005年底13.0756亿)推测中国今后人口高峰在13.4亿[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亿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亿),那么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中国人口高峰估计连13亿都难以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远比目前的认识要严重。
求能找到各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网站,特别是河北省的,我在河北省的统计年鉴上没有找到相关数据,求帮忙!
河北财政年鉴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出版年鉴 河北出版年鉴编辑部
河北金融年鉴 河北金融年鉴编辑部
河北经济年鉴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北经济普查年鉴 河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河北科技年鉴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志编办室
河北农村统计年鉴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北省开发区年鉴 河北省开发区年鉴编辑委员会
这里都可以查下的哦
谁有06年--11年河北省各地区统计年鉴,跟经济有关的,要全省各个地区的数据,越详细越好
河北统计年鉴
中共邢台年鉴
承德五十年
清河年鉴
唐山统计年鉴
海港区年鉴
保定经济统计年鉴
邯郸县年鉴
中国·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
晋州年鉴
河北省2000人口普查资料
河北省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
新河北五十年
衡水年鉴
保定年鉴
河北农村统计年鉴
辉煌新唐山
玉田年鉴
廊坊年鉴
河北出版年鉴
河北财政年鉴
鹿泉市年鉴
大厂年鉴
平泉年鉴
河北经济年鉴
河北省广播电视年鉴
怀安年鉴
迁安年鉴
深州年鉴
中共高邑年鉴
滦县年鉴
平山年鉴
河北乡镇经济年鉴
河北经济普查年鉴
藁城年鉴
河北金融年鉴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年鉴
河北省开发区年鉴
张家口经济社会统计年鉴
秦皇岛年鉴
栾城年鉴
沧州教育年鉴
石家庄年鉴
新河北60年
奋进的唐山四十三年
邢台年鉴
井陉年鉴
中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
峰峰年鉴
邯郸60年
河北教育年鉴
邯郸农村统计年鉴
张家口年鉴
石家庄统计年鉴
沧州年鉴
唐山年鉴
迁西年鉴
衡水统计年鉴
河北科技年鉴
廊坊经济统计年鉴
邯郸统计年鉴
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是哪年的数据?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
发布于 2022-07-11 21:29:55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1 22:0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