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日本为什么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们可以得哪些启示??
- 2、日本为何能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3、日本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 4、简要分析二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5、日本经济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 6、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日本为什么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们可以得哪些启示??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
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
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
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
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
.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
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
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
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
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
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
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
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
政府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
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
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
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
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
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
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
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
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
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
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
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
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
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
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
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
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
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
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
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
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
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
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
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
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
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
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
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
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
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
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
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
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
.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
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
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
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
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
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
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
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
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
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
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
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政府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
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
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
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
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
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政府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
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
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
规划面积275公顷,政府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
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
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
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
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
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
5%,政府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
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
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
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
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
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
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
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
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
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
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
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
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
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总书
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
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
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
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
,从法律上对地方政府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国仅有单项
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我国有必要制
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
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虽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
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政府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 要像搞“两
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 也
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
术创新的主力。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
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政府对企
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
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
源投入。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
源释放出来。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
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
金。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
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
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 需
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我国产业政
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
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如:我国VCD 生
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
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
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
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
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
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
【参考文献】:
(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
(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
(4)AOTS讲义《日本经济》
(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
(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
(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
(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
(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
(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
(14)神户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
(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业发展史》
日本为何能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
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
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
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
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
.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
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
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
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
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
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
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
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
政府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
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
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
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
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
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
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
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
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
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
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
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
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
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
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
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
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
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
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
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
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
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
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
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
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
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
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
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
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
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
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
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
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
.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
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
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
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
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
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
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
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
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
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
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
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政府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
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
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
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
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
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政府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
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
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
规划面积275公顷,政府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
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
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
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
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
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
5%,政府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
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
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
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
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
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
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
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
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
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
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
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
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
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总书
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
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
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
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
,从法律上对地方政府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国仅有单项
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我国有必要制
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
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虽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
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政府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 要像搞“两
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 也
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
术创新的主力。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
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政府对企
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
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
源投入。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
源释放出来。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
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
金。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
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
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 需
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我国产业政
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
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如:我国VCD 生
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
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
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
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
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
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
【参考文献】:
(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
(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
(4)AOTS讲义《日本经济》
(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
(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
(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
(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
(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
(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
(14)神户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
(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业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特征:全球化的幸运儿和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日本自身资源匮乏,依靠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提供原料,并依靠世界庞大的市场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使得一个弹丸之国能够在世界上起到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但是,出口导向的最大不足在于,其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于是国际上风吹草动都会紧紧牵动日本神经。 启示:必须要扩大与世界的联系,这样才能在世界体系中有更大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发展内需,才能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简要分析二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术型人才,这是国家战略的基础部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技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的要借签日本的“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适时进行产业升给,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型的经济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科技型的经济类型,加快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动力,日本在从一个制造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强国做的非常好。
日本经济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启示:
@@@@@客观原因
战后初期的民丅主改革是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鼓励日本人民培养起争取个人自由,尊重日本人权,特别是宗教、集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愿望。并鼓励日本人民建立的代议制的团体。”民丅主改革涉及到修改宪法、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进行劳动改革等,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其次,战后日本利用国际原料、燃料价格低,特别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利用国际上廉价的石油能源来发展经济。”加之当时工业品价格偏高,对于资源贫乏的日本极为有利。第三,美国经济上的扶持和本国军费的锐减。美国出于“冷战”全球战略需要,在经济上大力扶植日本。随着美苏对峙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美国就把日本纳入它远东战略计划之中,使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亚洲的基地和反苏的堡垒。据统计,“1946年至1950年6月底,美国对日本的各项援助和贷款累计金额达30亿美元。”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日本没有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军费开支在1944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9%,1977年降为0.88%,是资本主义强国中最低的。”军费开支的骤减使日本经济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第四,美国的军事定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立即变成美军的兵站和军需的供应基地,大批量的各种军事定货,使处于萧条状态的日本经济运转起来,犹如一颗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使徘徊不前的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据统计,“自战争爆发至1953年7月签定停战协定止,‘特需’累计达24亿美元,到1955年则达36亿美元。”在随后的60年代日本又大发战争财,“因越南战争得到40亿美元的军事定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战后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第五,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日本经济的飞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到“60年代末日本淘汰了30%的传统工业,新技术、新产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主观上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丅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政丅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战后初期日本政丅府制定许多经济计划,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通过这些计划,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资本总量。1、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日本在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比率达23.6%。”政丅府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1950年教育经费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在当年预算中占20%。”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数量的优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资源。2、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50年代日本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数量:“1950-1954年度为446件,1955-1959年度为577件,1960-1964年度为2039件。”可见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统的、大规模的引进3.1万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引进主要以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的方式进行,再结合本国特点改造提高,结果使日本工业在短时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而且节省了巨额资金。“据统计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亿美元就得到了国外耗费1800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技术。”当时日本人有个口号:“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重教育、重和谐、守纪律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有利于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有利职工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忠诚心理,对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人员专家化、方法科学化、技术自动化、机构高效化,这些独特的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推行高投资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战后日本迅速掀起投资热潮,“按照经济企划厅的估计,1956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将比上一年增长7.8%,然而实际上却增长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了115倍以上。“日本政丅府投资额占政丅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丅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固定资本的投资的重点是对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和电子、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和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门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了企业技术设备和现代化水准。
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日本利用所处太平洋上优良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给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日本“60年代后半期,输出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贸易黑字1968年为25亿美元,1970年达到40亿美元。”日本将这些巨额利润一部分再投资到生产领域,继续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同时外汇储备迅速增多,据统计“1970年末为20.05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长至183.6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
五、自民党长期的执政,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党和民丅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丅主党(简称自民党)。由于自民党在议会中占据决大多数席位,所以“1955年体制的实质就在于,他实际是保守的自由民丅主党一丅党执政的体制。从此,日本开始了由自由民丅主党长期执掌政权的历史。”从50-60年代的执政实践看,历届政丅府对内对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方面,自由民丅主党政丅府广泛的干预经济生活,制定计划,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了促进资金积累的特别措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政丅府制定了和颁发了一系列以实现稳定为目标的法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丅主党的对外政策,各届政丅府都竭力追随美国。
综上所述,日本政丅府和人民在二战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三十年,就将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笼罩在核恐惧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就其发展的诱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
1.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
3.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发布于 2022-07-11 01:5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