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政治经济制度-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本文目录一览:

隋唐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

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 。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臣下避居该职,形同虚设,故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科举制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真正成型于唐朝。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学者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何忠礼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

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奠基期。唐代科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

房玄龄

径。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而从天宝元年(742年)以后,朝廷还下令举子于考试前将平日所作诗文交纳给主考官,以供核实并知其所长,这种形式叫做纳“省卷”。

唐代开诗赋取仕之风,大大促进了诗歌的繁荣。通过科举考试,把作诗投入仕之道,这必然促使世人对诗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当时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歌作者,诗成了知识分子学习、钻研的必修科目。这种重诗风气对唐诗的促进是可想而知的。除知识分子之外,科举普遍地吸引中下层社会的人入仕。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其诗作题目材与生活更加贴切,内容更加丰富,意境更加高远,这正是唐诗千古不朽的魅力所在。唐代大多数诗人都走过科举之路,唐诗百花纷呈的繁荣局面与科举增设诗赋密不可分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新变化及特点。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

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管理体制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还算是比较进步的,多民族融合是一个重要因素。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而隋唐科举制度的创新又是对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重要补充,通过实行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机构较高效率地运转。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唐创立了租庸调制,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之风日盛,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瓦解,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改变原有的赋役制度,创建了两税法。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最强盛时间,期间的政治文化制度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隋唐的政治和经济

政治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治上,在中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设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撤销郡一级行政规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其主要官员有皇帝任免。

经济

经济上,清理户口,整理户籍;继续推行均田制。按户口多少分配天地;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调整租调力役制度。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国家的统治,隋炀帝征发数万民工,开凿了一条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作用是: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政治

1名族政策

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与少数名族搞好关系。唐太宗时期,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武则天时期,为了有效管理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北边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区域。

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出嫁吐鲁番首领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玄宗,说吐鲁番和唐朝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约定双方各守现有边界,互不侵犯。

2科举制的确立

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至唐朝,唐太宗扩充了国学规模,同时,大力推行科举制。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科举制日趋健全。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科举制的作用: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3000多年。

经济

唐朝时,都城长安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建筑宏伟,布局严谨,规划合理。

经济繁荣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农业方面:①水利事业发达;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发达;②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结合自己知识所给出,没有复制别人的,望采纳~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14497.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1 06:48:10  回复
际性的大都市。结合自己知识所给出,没有复制别人的,望采纳~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0 22:26:06  回复
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0 20:59:47  回复
国家的发展(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 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管理体制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还算是比较进步的,多民族融合是一个重要因素。 隋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1 02:08:22  回复
效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在中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设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撤销郡一级行政规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其主要官员有皇帝任免。经济经济上,清理户口,整理户籍;继续推行均田制。按户口多少分配天地;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调整租调力役制度。为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0 21:55:34  回复
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