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经济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经济对大陆经济的影响

本文目录一览:

台湾的大陆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磊指出,未来两年是台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中的一个较为关键的阶段。如台当局顺应形势采取对大陆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将会对台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明显的加分效果。

文章分析指出,在台湾地区未来两年经济发展趋势上,一方面,台湾经济增长速度难以出现大幅提高,而产业结构升级会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在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摆脱大陆”经济政策路线的前提下,台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会放慢,整体经济转型和发展难以出现大的飞跃。当前台湾经济正处于又一轮重要转型期,其未来两年发展有五个显著趋势:

第一,总体经济维持低速增长。台湾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6%以下的中低速区间。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处于1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由于经济规模基数较大,台湾经济很难出现以前那样年均9%的高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台湾政治环境对消费和投资的负面冲击也制约了经济增长速度。台湾经济出现这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民进党上台执政几乎同步发生,两者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首先,走“台独”路线的民进党上台,造成岛内朝野尖锐对立和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大大提高了台湾的政治风险,严重影响了民众消费和企业投资的信心与意愿。

其次,民进党缺乏执政经验和技术官僚团队,而且其经济施政与策略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与“拼选举”色彩,无法形成稳定的政策运作机制。民进党的诸多政策如停建“核四”、处理基层金融改革等举措,引发严重的政治震荡和社会风波,动摇了民众与工商界对当局的信心。

再次,民进党执政后“朝小野大”,朝野政治上的尖锐对立使其很多经济政策受到在野党的杯葛,经济政策的决策与运行成本因此大大提高。最后,“政党轮替”使传统的政商关系重新洗牌,岛内相当一部分靠政商利益起家的传统大企业集团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上必须重新进行调适。

总之,2000年“政党轮替”所带来的政治环境与经济运行体制方面的巨变,已使长期处于较稳定环境下的台湾经济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且这一调适期预计在未来两年仍将继续。

第二,主导产业升级面临挑战。自1990年代开始,台湾IT、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加速外移,以致无法给后起产业提供从容的成长、适应空间。因而从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台湾已逐渐出现“产业空洞化”的迹象。依据后雁行模式理论,创新或二次创新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在政治、经济环境方面为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创新机制提供保障,就会产生新兴产业迅速外移而后起新兴产业成长乏力的被动局面。在未来两年,台湾如果继续目前的政治局势不稳定、经济政策不一贯的情况,企业创新机制将难有大的改善。

第三,财政与金融状况很难改善。从1990年代中期后,台当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出现赤字。民进党上台以后,台当局财政收支加剧恶化。近年来,台“中央政府”总预算每年产生的财政赤字均在2500亿新台币左右。据台湾当局预估,2005年底台当局债务总额将达3.7万亿新台币,占前三年度平均GNP的比重为35.9%,未来即使不再扩张支出规模,到2009年底债务总额占GNP比重也将逼近公共债务法40%的上限,达到39.1%。如果再加入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以及大量隐藏性债务,岛内专家估算应占GNP的60%-70%左右。在股市方面,自民进党执政后,台股持续下跌,台湾全体股民的财富值缩水了1/3甚至一半左右。此外,岛内失业率升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象日趋严重,也将困扰台湾经济未来两年的表现。

第四,适应国际经济波动能力有限。2000年以来,台湾吸引外商投资连年递减,岛内产业则呈加速外移之势,岛内人才近来也出现大量外流现象,台湾已连续多年由过去的资源净流入地区转为资源净流出地区。特别是随着90年代中后期台湾电子产业生产基地的加速外移,台湾电子工业生产重镇的地位正在逐渐式微。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台湾正在逐步失去作为生产基地的角色,台湾在今后的亚太产业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正面临新的选择。

第五,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继续增强。近年来,大陆对台商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按照台当局的统计,从1999年到200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由17.5%迅速上升至25.8%。按照大陆海关的统计,2005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实际已达到39.4%。台商投资大陆大型化趋势也日益明显。2005年台上市、上柜的大型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已在大陆投资,且家数和金额还在持续增加。台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台制造业对外投资的2/3以上集中在大陆,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海外投资地区。

文章最后总结说,台当局未来两年的经济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两岸经贸往来及台湾经济发展。如果台当局继续执行“摆脱大陆”的两岸经贸政策,台经济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瓶颈就很难突破,其转型阵痛期将大大延长,很难摆脱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反之,如台当局顺应形势采取对大陆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将会对台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明显的加分效果

有关于台湾的资料(经济情况、与大陆互相帮助的事例)

海岛型经济与发达的交通

从60年代起,本省就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体的海岛型工商业经济,但对时常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冲击。主要有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制糖、电子等轻工业和机械、钢铁、造船、炼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现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其中高雄是本省最大的工业区。台湾岛陆上交通发达。铁路总长1229千米,还有许多窄轨铁路和糖业公司专用铁路。公路线主要有环岛公路、横贯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西部平原集中了90%的运输线,有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的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各大洲

台湾经济发展情况

来源:中国台湾网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年)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1960年的32.3%增至1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

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年,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1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入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10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0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3)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出了牺牲,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4)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5)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10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并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的19.7%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2.8%。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分别从1993年的3.0%和0.1%增至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别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收支增长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1992年度财政赤字为2946.92亿元新台币,到1995年增至4889.20亿元。财政状况趋于恶化,使台湾当局在基础建设上的财政能力有限,重大公共设施建设进度一拖再拖,导致台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为解决财源不足的问题,台湾当局采取了发行公债的办法,公债发行额增长很快,占岁出的比重从1990年的18.0%增至1996年的52.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增至8.2%。公债比重过大加重通货膨胀压力,导致财政赤字陷入不断增大的恶性循环。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崛起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中国的崛起对台湾的影响是直接的,是长远的。简单地说:

一 政治方面:

在国际上确保地区和国际政治组织承认“一个中国”,防止台湾问题国际化。

用台湾政客的话来说,就是“打压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实则是打压台独的国际生存空间。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加,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治组织都不再敢轻视中国。就连美国等曾长期与中国敌对的国家,也不得不从其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大局出发,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二。在军事方面:

在过去多年,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台海军事实力对比中,台空军和海军曾一度强于解放军。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军力来断增强。在陆海空的军力对比上,解放军已占有绝对优势,一旦台海战争爆发,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解放军将完胜台军,从而在军事上威摄台独分子的任何冒险行为,确保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被分裂。

此外,随着中国的军力的增强,特别是拥有多种战略核武器,特别是拥有海基核导弹(用核潜艇从海上发射),具备了二次核反击能力,最近更是能击毁被称为“现代战争的眼睛”的大空上的卫星。 因而中国一旦受到敌对国家的核攻击或将受到灭国之灾时,中国将有能力让敌对国升起蘑菇云,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从而确保任何超级大国不敢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因而不敢轻易用武力染指台湾,以此用军事实力保证台湾不被独立或不被他国军事占领。

三。在经济上

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世界各国与中国的经济交往密切,从各自国家的利益出发,都要修好与中国的关系,从而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此外,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了,台湾经济受益极大,两岸交流来断加强, 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也将不断增强,台独观念和意识将越来越没有市场,中国的和平统一将最终实现。

加强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系,可以为台湾省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好处太多了,台湾商人可以用比别国商人更便宜的价格拿到地皮,而且具有优先权。可以用更低的关税把商品和各种农产品卖到大陆。所以,他们的产品价格更低,更有竞...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14321.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0 23:35:12  回复
“摆脱大陆”的两岸经贸政策,台经济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瓶颈就很难突破,其转型阵痛期将大大延长,很难摆脱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反之,如台当局顺应形势采取对大陆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将会对台经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