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2、关注有关会计准则的新制度、新变化,写一篇体会?
- 3、对中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急)
- 4、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毕业论文怎么写
- 5、我国会计专家早期对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有 哪些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必须遵循的标准和依据,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反映和监督,所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经济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不知道你提该问题的目的或者说需要是什么。你的经济活动不必顾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只要看是否违法违规就行。
如果硬说有关系就是:《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是国家强制要求的财务会计管理、核算和反映企业、公司经济活动的标准和依据。
关注有关会计准则的新制度、新变化,写一篇体会?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摘要:2006 年2 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它将推动中国向更现代的经济模式过渡,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变化 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 个方面: 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据悉,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准则将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根据调查,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不能提供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相一致的会计信息。存货先进先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准备如果高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补提损失准备;如果低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冲回已提的损失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调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 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2007 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这些“隐藏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从上市公司实际计提的减值准备来看,一些公司的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这些公司若在2006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利润将大受影响。 4、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 《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条件,提高了该准则适用的精确性。在会计处理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会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值得投资者关注。 5、 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 ——所得税》的相关精神,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实行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所得税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合理性受到重视,不允许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任何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算,除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6、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1)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实质上并非是双方都认可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是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因此,相当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甩掉了亏损帽子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2)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使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或子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 立足中国的实际, 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和审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财务报告决策地位和会计审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意义重大。”我们要应用好新会计准则,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面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标准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使我国的企业通过执行新会计准则在优胜劣汰的变革中随机应变,最终成为适应国际大环境的赢家.
对中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急)
一、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会计标准的制定必然与经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同步发展,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国的会计标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的目标始终贯穿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唯一的投资者,会计必然为国家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的主要任务;随着中国投资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国有企业从拨款改为贷款,会计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同时。向债权人(国有银行)提供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等方面的有用信息,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需要考虑的又一个方面;随着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利改税、税利分流。工效挂钩等政策的实施,为分离国家作为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职能,反映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为国家(社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银行),税务部门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的首要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开始将视角转向中国这块处女地,我国在接受外国资本投入时也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1992年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资本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不只是少部分人(或部门)使用。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开始重视和使用会计信息。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适时制定并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要求资本保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向社会公众(包括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转变所有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成为会计标准制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议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主要目标。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有限的社会资源向优化的企业流动,利用会计信息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希望,由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交易的事件多次发生,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本身天然的矛盾,带给了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更多的思考。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确立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以符合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为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有关会计资料真实性的要求,防止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虚假交易以达到上市,配股的目的,会计标准制定者将目光转向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的方向。为此,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资产减值的概念,修订后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后,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市场经济共有的特性带来的性质相同的交易不断出现,中国的会计标准制定者。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普遍认同,在相同环境下产生相同的交易,不应该运用不同的会计标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并对相同环境下相同的交易采用与国际相同的会计标准。例如,固定资产,存货。中期财务报告等会计准则所确定的标准,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体现了相同环境下相同交易与国际会计标准一致的目标。
二、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启示
1.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为会计标准改革提供了前提。会计标准要与国家的法律。经济环境等因素相适应,中国会计标准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充分体现了两者的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机会,而相应地,会计标准的改革也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正是有了资本市场的建立,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为各种目的改制和发行股票并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计标准作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提升,适时调整会计标准,陆续发布了适用于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没有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会计标准也不可能在20年中有如此大的变化。
会计标准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推进的过程,她是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升华,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业务,随着会计理念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或提升的过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更早期间,人们不可能想象如今会产生如此多的衍生金融产品业务以及所带来的诸多会计问题;社会实践中也不存在股票期权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因以股权为基础的支付应确认为费用还是附注披露问题的争议;人们也无法预测当今社会出现如此多的企业购并行为,以及所带来的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讨论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会计标准的建设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创新业务的不断出现而不断调整、提升和修正的过程。
2.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体现了渐进式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与发展并存的过程。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破除旧有会计标准对人们长期的影响,又要建立新的会计标准,而且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真正理解会计标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会计准则和制度在实践中往往是逐步建立。分步实施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始终瞄准资本市场信息需求这一主要矛盾,以夯实上市公司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布或修订会计制度或准则,并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扩大至国有企业。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渐进式过程,与其经济。法律环境相适应,避免了过多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引发市场震荡,也避免了所有企业齐步走可能影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如果1993年“两则”、“两制”时,要求所有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即一夜之间将原由国家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政策改由企业自行确定,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税收征管的困难。从实际情况看,2001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时,某些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由公司自行确定仍然存在着适应的过程,在实务中也出现诸多随意调整折旧政策的情形;如果在1998年要求所有企业实施已发布的八项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在2001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可能会引起在当时环境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国有企业资产损失金额如何确定、如何确定资产损失批准核销程序政策等。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见,会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渐进的过程,而会计标准的实施也采取渐进的方式,即新发布的会计标准首先在上市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并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这种渐进式的实施策略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接受程度。
3.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会计协调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都为会计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每次经济的发展变化,每项新型交易的出现,会计都适时地为其提供相应的会计标准,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中国的会计标准如何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何适应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减少筹资成本,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是我国会计标准制订者面临的重要任务。20年代,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积极应对资本市场不断提出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应对各种挑战。例如,积极应对因修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所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以及会计国际化的大讨论,表明态度并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标准修订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又如,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引起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减少和市场参与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疑虑,我们在与证券监管部门协调下,采取会计标准与监管指标计算分离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上市公司的实际问题。每一次挑战,我们都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标准体系。实践证明,会计本身具有其局限性,会计标准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所有的问题,会计标准是提供信息有用性的基础,但是会计标准不能解决如监管、信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其次,会计标准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如果会计标准太超前,脱离其实施的环境,再好的会计标准也将无人间津。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教训:但是,如果会计标准滞后,成为阻碍创新业务的瓶颈,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会失去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良机。20年来,会计始终跟随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有今天的硕果累累。
4.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体现了资本市场信息需求不断提升的过程。
中国会计标准改革始终围绕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目标而展开。资本市场的理性投资者不断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信息透明度问题变得更加重要而被提到议事日程,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备加关注,因为只有高质量。透明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用。正是有了“琼民源”利用关联交易构造利润事件,才有了资本市场参与者要求披露关联交易的信息,由此才有了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和实施,以及其后其他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和运用。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社会责任也逐渐增强,会计信息为国家组织税源。资源流动、创造就业、资源配置,发展经济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呼声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会计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自我完善发展。
5.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辰的过程是相关各方博弈的过程。
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会计标准制定者,要处理好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会计标准的影响和要求、处理好环境对会计标准的适应性。处理好透明度与暗箱操作的关系等。来自各方的压力以及多重的考虑,伴随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所以会计标准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会计标准制定者与会计标准使用者等相关利益各方博弈的过程。当然,正是由于存在特殊的环境因素以及相应的正确处理,使我们的会计标准改革取得了如此多的成果。
6.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伴随会计信息相关各方能力和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
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和关注,不仅是会计标准制定者的责任,也是所有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的责任。为此,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提升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对会计标准的理解能力,始终贯穿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会计信息应由具备一定会计知识的人能够理解,因此,中国的会计标准制定者在制定会计标准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信息监管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新的会计标准,以提高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
三、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一)会计标准的建设及实践面临的挑战
时值今日,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诸多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会计标准建立与完善。随着会计国际协调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对相同交易或事项采用同一会计标准共识的逐步形成。各国都为本国利益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而中国也已融入国际会计协调之中,并正以积极的姿态在各种场合发表我们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以及采取积极的态度消除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但是,我们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中。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第二阶段对已发布的第3号准则又作了部分修正,如果我们与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协调制定发布了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的第二阶段又作了修订后可能会出现新的差异。二是国际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会计处理方法及理念与我国现有的社会实践存在某些不适应。第三,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过程中。面临着正确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难题。国际会计准则有其制定的背景和准则体系的协调一致性,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除了正式发布的解释公告外,通常不对其准则进行个别解答,我们对其有理解和消化的过程。第四,在建立新的会计标准的同时,还要考虑现有会计标准与之协调。例如,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如果区别共同控制和非共同控制下并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这将会影响已发布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投资等相关准则。在建立和完善中国会计标准体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难题,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迎接挑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会计标准的建立与完善的关系,并采取积极和稳步推进的方式,做到在建立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
2.新兴业务的出现催生会计标准。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在外国资本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兴业务,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着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新局面。国内企业在加强公司治理的同时,开拓市场、创新业务,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由此也对会计标准提出了新的需求。例如,资产证券化带来了金融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问题,一些金融企业在境外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也同样带来了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以及确认计量的需求。这些我们过去不熟悉的交易或事项的呈现,需要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规范由此产生的会计问题,即,既要学习不熟悉的交易并能够熟练驾驭,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由此产生的会计处理问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3.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通常而言,会计标准的制定仅涉及少部分人,而执行会计标准则涉及广大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会计标准的执行,特别是执行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会计标准制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交易事项的不断涌现,会计标准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交易事项,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个别案例考虑其经济实质并根据会计原则作出判断,才可选择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职业判断的引入,给予会计标准的执行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
(二)积极探索会计标准建设与实施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1.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在协调中建立和完善会计标准。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或者适时发表我们的意见,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更多地考虑除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标准,在法律和经济环境适应的前提下对于相同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以减少制定和运用成本,为加速中国会计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赢得时间。同时,在制定会计标准时应当考虑使用者的方便,尽量以简洁的语言。恰当的概括和表现形式、可理解的指引增加会计标准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实施性。
2.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会计标准建设出谋划策。在会计标准建设中:(1)应当动员理论和实务界的专家积极参与,并为其出谋划策。(2)充分调动各地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单位的积极性。(3)积极引导企业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实务工作者将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新业务及时提供给会计标准制定机构,便于我们掌握并适时作出处理规定或者解释。
3.利用各种途径,提升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对于会计标准的学习、理解有其渐进的过程,为此,除了制定和发布各项会计标准以及相关解释外,还需要:(1)通过各种杂志,报刊进行广泛宣传。(2)借助国家会计学院的力量,以各种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指引会计标准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会计标准。(3)组织专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提出会计处理时应重点关注的要点,并通过各种方式{如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公开专家讨论的意见,结论和理论依据等,以便广大实务工作者在遇到相同交易或事项时充分考虑专家的意见,建议以及采取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4)加强监管,防止随意理解和运用会计标准,以提高会计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毕业论文怎么写
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准则是关于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可取。 OO 搜 1134++++6343++++77 希望可以合作 我们是专门做收费代写服务的 需要的话可以联系 若有打扰 深表歉意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天成论文网 代写毕业论文包通过!!代写职称论文包发表!! 【我们的代写/代发优势】 本联盟汇集所有行业近30名兼职专家教授学者,学历均在硕士以上,文章质量绝对有保证。出自本联盟的每篇文章都是原创,版权归客户所有,而且绝对为顾客保密。我们跟各行业学术期刊均有业务联系,任何学科的论文均可保证发表。 【我们的代写/代发范围】毕业论文 外语论文 中级职称论文、高级职称论文、学术论文、公务员论文、本科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办公文书、演讲稿、报告总结、各种文体互译等服务。
我国会计专家早期对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有 哪些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因为保守主义的信条是: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算足可能的损失,无视可能的收益。其极端是一贯地、蓄意地、一概地多计费用和损失,少计资产和利润。甚至建立秘密准备,人为操纵利润。造成信息误导。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依据和效果,一是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会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需要谨慎;三是使会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的基础上,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四是可以抵消管理者过于乐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正确决策。
谨慎性原则是在客观性原则的条件不存在时的补充原则,并和一致性原则相违背。它容易导致低估资产、收入、高估负债、费用,从而影响到净利润计算的正确性。因此,应用谨慎性原则要谨慎。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提供正确职业判断和良好职业首先。
运用谨慎性原则的事例有:预提应收账款中的坏账损失,建立坏账准备;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以“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新准则以及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
发布于 2022-07-09 17:43:1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9 14:54:43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9 22:28:21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9 15:47: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