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主要经济支柱-高州市经济排名

本文目录一览:

高州金山开发区的工业发展

金山开发区近年来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高州发展工业的重要窗口。本着改革开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园区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工作思路,以热情诚恳周到的服务,积极吸引广大客商投资置业,使金山逐步形成劳动密集工业加工区及外贸出口工业加工区。近年来,高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的高州市工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各有关单位抽调人员成立园区建设办公室,制定园区管理和发展制度,努力把金山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万亩工业园。目前,金山万亩工业园已初具规模。目前,街道内共有企业190多家,形成了皮革系列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乙烯后续产品加工和五金铸件等五大支柱产业。

2013年以来,金山工业园引进知名企业20家,包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总投资32亿元,其中,兴盈、鑫大、长信等企业投资都超亿元。同时,积极引导本地骨干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发展。两年来,该市共有近10家骨干企业搬迁落户工业园。这些企业入园后通过增资扩营,生产水平及规模均大幅提高。如创建铸造企业,搬迁到园区后,年产值翻两番,年产业超8亿元。此外,街道重视绿色园区建设。以申报第四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为契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去年初该市已经完成向省政府报送《第四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申报材料。在招商过程中,街道做到汰劣扶优,迎拒结合。对污染大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推动了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企业相继落地,初步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制衣、电子、乙烯后续产品加工和金属制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2014年,金山工业园(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7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税收6812万元,同比增长34.3%。新增项目9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总投资为6.33亿元。至目前止,该产业园已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6家。目前街道正在培育园区大北农农牧、创建铸造、兴盈不锈钢、双胞胎饲料、安佑生物等工业企业成长为年产值10亿元的骨干企业。

2015年,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成功申报成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这是高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的一重大成果。成为茂名市继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之后,第四个晋升“省级队”的产业园区。这得益于高州市近年来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加快项目招商引资及落地等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高州市华侨中学创办于1987年9月,原名陈垌中学,位于高州市金山开发区陈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占地面积86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为6390平方米,生活用房为9520平方米。配备了教学仪器室、图书室、电脑室等设施。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办学业绩骄人、享誉社会的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茂名市美丽校园”、“日常行为养成先进学校”、“先进党支部”“先进团委”、“文明安全小区”,多次被评为“高州市文明单位”,连续十五年被评为“茂名市治安事故为零”学校。

高州市金山实验中学创办于2014年1月,是一所按省一级学校的要求建设,具有时代示范性的特色学校。以她自成一格的校园环境,设备齐全的教学硬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名师荟萃的师资队伍,挺立在高州大地,谱写出高州教育的崭新华章。

高州市金山中心小学是金山街道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和科研阵地,是一所饮誉粤西地区的名校。

高州市金山幼儿园是经高州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投资大、规模大、起点高、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参照省一级幼儿园标准建设的高级幼儿教育办学机构。园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宽敞明亮、安全舒适、视频监控,拥有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多媒体投影教学室、活动室、舞蹈室、空调睡室等幼儿教育平台和大型幼儿游乐设施及现代最新的蒙氏教具设备。 茂名市东南技工学校创办于1989年,位于金山开发区教育大道。该校是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按国家技师学院标准建设并通过评审的全日制高级技工学校,是省级重点技工院校、省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基地。2000年被评为国家创新技工教育示范单位,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创新示范学校。2012年被评为省重点技工院校。

高州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经广东省教育厅备案、按国家技师学院标准建设的全日制中等专业教育学校,至今已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万多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00多亩,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0多名学生在此学习生活。校园规划科学合理,分为教学、实训、文体、生活四大区域。学校已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生活便利人性化、教育娱乐网络化,教学大楼、师生公寓、实训中心、体育场、师生饭堂、购物超市等基础设施及价值3500多万的实训设备配套齐全。

广东南方技师学院茂名分院创办于1988年,是国有公办、信誉可靠,学校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83)138号文批准建立,由广东省政府办学,是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公办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 。

广东省茂名市南海工业科技学校创办于1991年,是经省教育厅备案、市教育局主管的一所规模宏大、师资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全日制的综合型技术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世界500强企业人才培训基地,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将学校列入万人技工人才工程计划单位。学校创办二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粤西地区培养科技专业人才的重点院校。

高州的地理环境

高州市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日照年平均1945.3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09385.2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2.8℃,最高温度为37.6℃,最低温度零下1.5℃。1月平均气温为15.1℃,7月平均气温为28.4℃,年温差明显,为13.3℃左右。年积温约8176℃,无霜期361天。年均降雨量为1892.7毫米。降雨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雨季为4月—9月,以南风为主;旱季10月至次年3月。

高州市气候区划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区:

1、东北部山区冷凉气候主区。本区大部分地势较高,山岭重叠,形成冬冷夏凉的小气候。1月平均温度14℃,7月平均温度27℃。夏季降雨多。气象灾害有秋季寒露风,冬季低温霜冻。

2、西部中部丘陵温热气候主区。本区大部分为丘陵地带,亦有较开阔的小盆地、小平原和低矮群山。本区1月平均温度14.4—16.3℃,7月平均温度28—28.7℃。本区西部大多数年份有春旱和秋旱现象。

3、南部低丘台地温热气候主区。本区除少量低丘外,大部分地势平坦,为台地平原区。1月份平均温度16℃,7月份平均温度28.2℃。阳光资源丰富,热量条件优越,但降雨不足,常有春秋旱,冬季偶有冷害。

4、高山冷凉气候副区。本区以等高线为区划原则,海拔700米以上。区内多高山密林,终年温度较低,年平均温度15.9—20℃,有严重的低温阴雨、寒露风、霜冻。 高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分布着一江十河,及众多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错,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十分之一以上。高州土壤由变质砂岩、花岗岩、混合岩、凝灰岩风化物和浅海沉积物及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花岗岩、片麻岩及其风化物分布在市内的东北、西北、中部,是高州山区和丘陵区结构主体。砂页岩及其风化物分布在西南部,浅海沉积物及河流冲积物,是西南浅丘平原的结构主体。高州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阳春、信宜、陆川、化州、茂南、电白)要冲,近代为广东下四府(高州、雷州、琼州、廉州)之首。

高州位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分布着一江十河,及众多的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错,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为种植树农作物的和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高州市地形复杂,地势大体是东北高,西南低。从高空腑瞰,南狭北宽,像展翅飞翔的彩蝶。境内东北部是连绵的山地,中央腹地是起伏的丘陵,西部、南部的台地、小平原,山地及河谷小盆地相互交错,山川纠结。锦山地面积占51.5%,丘陵面积占31.9%,平原面积占16.6%。地势最高点是东北部的棉被顶,海拔1627.3米,最低点是西南部祥山鉴江河床,海拔11.5米,高低相差1615.8米。

云雾大山、云开大山和大榕山伸延入来,构成大体为东北—西南走向的7条山脉:尖峰岭—马头岭山脉,棉被顶—大细垌山脉,棉被顶—青山岭山脉,尖峰岭—崩山岭山脉,王江坑岭—蜈蚣塘大岭山脉,大近岭—那射岭山脉,鸡公岭—豆腐岭山脉。高州市地貌类型可分为如下5个区。(1)东北浅切割低山区。海拔500—1627米,相对100—1000米,包括马贵镇、古丁镇、深镇镇、大坡镇以及长坡镇、石龙镇(2005年时划归长坡镇管了)、云潭镇、新垌镇等4个镇交界区。(2)东北高丘陵区。海拔300—500米,相对100—200米,包括大潮镇北部,深镇镇、古丁镇西南部,平山镇东部,石龙镇东北、东南、西南部,新垌镇东部、云潭镇北部及大坡镇一部分。(3)中部中丘陵区。海拔50—300米,相对50—100米,包括东北高丘陵区以西,窦江—鉴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东地区。(4)西北部中丘陵区,海拔100—300米,相对50—200米,包括窦江—鉴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西地区。(5)西南浅丘平原区,海拔11—50米,相对5—40米,包括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祥山镇、镇江镇大部及顿梭镇、沙田镇南部。其中石鼓小平原是高州主要的平原地区,与茂南相接。 高州市林业用地面积286万亩。10年绿化广东大地时开展绿化达标活动,人工造林110多万亩,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资源进一步发展。高州市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带,植物地理分布大体和气候带等自然环境相适应,多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由于高州地形复杂,丘陵台地、山脚和山顶的气温和水温都不同,所以森林资源分布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划分布特点。

东北部山区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南部丘陵台地有热带树木如樟树、橡胶、椎树等。全市森林资源分布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区划林带:东北部山地林区。属云开山脉南向伸延地带,多高山密林。林业用地200多万亩,植物繁茂。用材林以杉、松、竹、阔叶树为主。北部山地有一望无际的松林,现有松林面积150多万亩,年产松脂4000多吨。经济林有油茶、橡胶、紫胶等。大力发展多层次、立体综合开发山地林业,搞“林果药”、“林畜果”立体种养,综合开发,集约经营大林业。西北部阔叶林区。此区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及信宜县山区。属丘陵地带,林业用地较多,植物繁茂。用材林有松、桉、红椎、白椎、楠、竹等。其中石板镇和顿梭镇的楠木闻名全省,楠木种植面积近万亩,是广东省的楠木生产基地。荷花镇的红椎、白椎优质用材林面积数千亩,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林有油茶、橡胶。木本水果有荔枝、龙眼、芒果、柑橙、菠萝蜜等。中部西南部低丘台地粮果林多种经营区。属中低丘台地、平原地带。林业以经济林和木本水果为主。用材林有松、桉、竹等。主要经济林是橡胶。至2013年为止,全市国有、民营橡胶达30多万亩,年产干胶6000多吨。成为广东省主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西南低丘台地平原地区是高州市主要粮油糖渔区。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已建成东部(根子、分界、泗水)荔枝生产基地、西部(沙田、镇江、荷塘、顿梭、荷花、南塘)优质龙眼生产基地、中部香蕉生产基地、北部黄榄生产基地等。目全市水果总面积100多万亩,总产量80万吨,产值25亿多元,成为“全国水果第一市(县)”。 高州的水果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据史载,荔枝、龙眼始于秦,世界上最古老的、有1500多年树龄的古荔枝树就生长在高州。早在唐朝,高州荔枝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汉代,龙眼成为重要的贡品,《汉书和帝记》有“旧南海(沙田)献龙眼”的记述。早在清朝高州就有将桂圆加工成桂圆肉的传统,自古深受人们喜爱,高州桂圆肉已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州香蕉栽培历史久远,最早产于曹江一带,古代民间《竹枝词》中曾有“郎君欲问曹江路,只依蕉荫绿里行”的诗句,可见此地当年种植香蕉的盛况。高州香蕉为广东四大香蕉优良品种之一,久负盛名,上世纪五十年代,高州香蕉被国家列为出口农产品出口到苏联,是解放后茂名地区最先的出口农产品。

高州盛产南亚热带优质水果,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鲜美的水果。水果品种资源丰富,质优味佳,早熟,产量高,饮誉国内外。高州出产的遁地雷香蕉、白糖罂荔枝、储良龙眼均为全国特有的优稀品种,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水果业是高州一大特色产业,是高州农业的重要支柱和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高州已成为庞大商品性集中生产的水果基地。主要盛产的传统特色水果及品种有:

荔枝(三月红、妃子笑、白糖罂、中华红、白腊、黑叶、桂味、鉴江红糯荔枝、糯米糍、进奉、马贵荔等);龙眼(储良广眼、双孖木龙眼、石硖龙眼、大乌圆龙眼、红核龙眼、青皮龙眼);香蕉(遁地雷香蕉、巴西蕉、泰蕉、梅花蕉)、大蕉、粉蕉、菠萝蜜、橄榄(黄榄、乌榄)、芒果(关堂芒果、象牙芒、紫花芒、鸡蛋芒、仙桃)、黄皮果(红阳无核鸡心黄皮果)、杨桃(中国红阳桃、刘十杨桃)、柑橙、山楂、三华李、油甘子、柿子、桃子、地菠萝、香木瓜、番石榴、柚子、柠檬、台湾青枣等等。

储良龙眼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荣获“岭南十大佳果”称号,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

双孖木龙眼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遁地雷香蕉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蕉类总分第一名。

白糖罂荔枝被评为广东省早熟优质荔枝品种第一名。

鉴江红糯荔枝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白腊荔枝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银牌。

储良龙眼、双孖木龙眼、石硖龙眼、白糖罂荔枝、鉴江红糯荔枝、白腊荔枝、桂味荔枝、黑叶荔枝和桂圆干品荣获“中囯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1986~1993年,全县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业方面,全县根据市场需要,抓好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建立起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创出一条具有高州特色的“三高”农业路子。199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2.81亿元,比1992年增长3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第二产业增加值8.93亿元,增长69.2%;第三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54.8%。1993年,农业总产值为24.14亿元,比1992年增长11.37%,比1985年增长6.87倍。工业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改革,推行承包责任制,使工业生产迅速增长。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5.13亿元,比1992年增长70.14%。

2014年高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135.53亿元,增长35.6%;新增规上企业34家,规上工业增加值67.5亿元,增长38.3%;外贸进出口总额4.51亿美元,增长43.2%;实际吸收外资3967万美元,增长48.4%;财政总收入45.88亿元,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6.2%。 1991年冬开始,全县农村执行“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西南部8个镇和北部古丁镇等9个镇实施“8+1”乡镇调整作物布局。是年,这9个镇的早稻面积从上年的20.4万亩减为15.5万亩,减24%;而主要经济作物(花生、糖蔗、黄烟、蚕桑等)面积从上年的7.14万亩增至9.14万亩,增加了28%。水果种植从上年的15.18万亩扩至1992年的22.7万亩,增长49.4%。

到1993年,全县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区域化生产基地。是年,全县水果面积达99.27万亩,产量达44.08万吨,产值达10.45亿元,分别是1980年的19.23倍、85.53倍和229.62倍,粮经作物面积比例由1980年的8.1∶1.9调到1993年的4.5∶5.5。

2012年,高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47亿元,增长3.3%。新发展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4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在茂名市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高州工业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考证:商周时期,高州先民已懂得陶器制作;隋唐时期,已能烧制半陶瓷及瓷器;青铜器的制作,可远溯至战国年代,南塘镇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一件具有典型的百越文化特征的青铜短剑,东岸、平山等镇出土的10多面大型铜鼓,也是汉至隋唐期间的青铜文物。东岸镇良村发现的一处开采滑石矿的坑道及附近出土的滑石量具和制作工场,经考证是西汉文物。据《唐书》载,唐代潘州剌史冯子游曾以当地开采和冶炼的黄金进贡唐高宗,可见当时高州冶炼技术已达相当水平。长坡镇白淦村遗存有宋代的炼铅、炼铁遗址。明、清时期,日用品及生产工具的制作,农副产品的加工,多数仍依附于农村家庭作坊进行,只有极少数的匠铺、作坊在集镇从事专业生产。清末,高州城及各大墟镇的手工作坊逐渐增加,但规模都很小,一般只几个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州知府在城郊秋林开办高州瓷器厂,先后雇请江西、湖南瓷业技工来作技术指导,生产瓷器用品。同年九月,高州知府设立官纸局高州分局,专司印制契据、票据和账簿等印刷品。清宣统二年(1910年),官府又在县城北较场开办贫民习艺所,购置有织布机、印刷机,这是高州活字印刷和机械织布的近代工业之开端。

辛亥革命(1911年)后,私营工业有所发展,棉麻纺织、服装、印刷、食品、铁器锻铸、火柴和日用玻璃制品等行业纷纷兴起,经营方式逐渐由单家独户式的经营转向以师带徒、雇用工人或小股合营;由农工兼营转向专业经营,但规模仍然很小。民国后期,日寇入侵,政局动荡,赋税加重,通货恶性膨胀,私营企业处境困难,难以发展。民国32年(1943年),县城兴办了一间小型火力发电厂(由广南医院基金会及县商会出资兴办),后因亏损严重于民国38年(1949年)6月停办。1949年11月茂名县解放时,全县有私营小工业企业24户,个体手工业396户。此外,农村还有许多兼营纺纱织布的农户,一些土纸作坊以及季节性的糖寮、砖瓦窑、石灰窑。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7.2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6%(按1952年不变价计)。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开始注意发展工业。刚解放不久,就把解放前停办了半年的电力厂修复投产,增添设备,提高发电供电能力。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兴办了一间制革厂。同时,发放贷款,扶持手工业生产,组织原材料供应,对其产品进行订货,统购包销,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至1952年底,工业户数(含国有、私营和个体户)由1949年的421户增至730户,工业总产值由177.28万元增至413.18万元,增长133%。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后,县先后建起了粮食加工厂、松香厂、酒厂和大井陶器厂。又对私营工业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成了秋林陶器厂、印刷厂、玻璃厂、火柴厂、机械厂、锅厂等六家公私合营厂。对广大手工业劳动者,则动员他们按自愿互利原则,组织生产合作社(组),到1956年,实现了合作化。195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44.7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8%,比1952年增长152.8%(按1952年不变价计)。

1958年,在“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口号鼓动下,全县建起了小土高炉2000多座,办起了石鼓煤矿、石油厂、缫丝厂等一批国营工矿企业,将公私合营工厂和手工业社(厂)转为国营企业。1958年底,国营工业企业增至36个,职工增到9371人。一些新建单位在原材料供应、技术和管理工作上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维持。后来,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压缩,关闭了一批条件不好的企业,缩小了一些过于膨胀的企业规模,把一些转国营的集体企业退回原来体制。至1962年底止,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压缩为24个,职工人数减缩到1648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4.08万元,比1957年增长56.41%。手工业社也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条例和规定进行了整顿。1965年,全县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共有112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08.88万元,比1962年增长65.77%(均按1957年不变价计)。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高州县工业生产的冲击和破坏颇大,尤以国有工业为甚。1969年国有工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32.7%。“文革”中、后期,重建生产管理秩序,生产逐步回升,全县还增建了10多间工厂,其中国有5间,二轻系统2间,街道工业5间,其产品多数都是当时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如氮肥、农机、自来水、自行车和人力车的内外胎、面粉及其制品等。同时,一些企业还把目光瞄向国际市场,开发了日用瓷器、塑胶、皮革制品、彩色灯泡和特级松香等出口产品。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共有288个,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比1970年增长193.5%(按1970年不变价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工业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体制上,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挥各种经济成份的作用,私营联合体和个体工业、外商投资企业蓬勃兴起;在产业结构上,克服了单纯为支农的狭窄思路,从本地实际出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行业、新企业和新产品纷纷出现;产品方面,有些产品已由粗加工转向精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化方向发展。橡胶制品、化肥、松脂化工、灯泡、瓷花等项目发展较快,一些产品已步入全国或全省先进行列。从1981~1985年,全县新建镇以上工业企业30家,其中经委系统企业4家,二轻、街道、乡镇和部门企业共26家。

1993年底,全县镇以上工业企业达267个,比1985年增69个。全县工业企业达到9340个,其中轻工业企业8411个,重工业企业929个,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化工、建材、采矿、橡胶制品、皮革制品。造纸、制糖、印刷、食品、饮料、五金制品、家具、服装、电器仪表、工艺美术雕刻为主体的多门类的工业湾系。全县工业总产值25.13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总产值为5.8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2%;集体工业总产值为5.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5%;其他类型工业总产值为14.1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3%。其他类型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之和。 2012年,高州工业总产值197.2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33亿元,分别增长42.3%和74.3%。新增规模企业19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6家。 历史上高州的商业贸易比较发达。从高州的出土文物中考证,西汉时期的滑石量具制作已成规模,销往邻近各县;外地的天然玛瑙珠饰等艺术品也销往高州。唐代,高州的商业贸易扩展至境外及海外国家。在高州境内,可见到湖南长沙窑出产的贴花壶和东南亚一带国家的铜质昆仑奴人像雕塑等艺术品;高州境内出产的茶叶、香蕉、红烟等产品也大批输往邻近各省及海外国家。清代,县城及各墟镇商店林立,其中在县城开设的振大林笔铺,前店后厂,所产毛笔远销两广。民国时期,县城和墟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同期,由于工业、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被称为“小佛山”的石鼓墟,成为粤西一带商贾云集中心,当地生产的土纱、土布、蚊帐布、织带、毛笔、火石以及小五金制品等远销海南、广西一带,还出口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组建了国营商业机构,设置了商业管理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统一生产、统一调拨、统一物价、统一市场的商品流通体制。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逐步把粮、油、布、糖和主要工业用品统管起来。1955年,对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巩固国营商业和供销集体商业的主导地位,使整个商业活动完全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之中。1956年,对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减少商业网点。1958年,将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改为国营商店,取消个体商店;把供销社并入国营商店,关闭农贸市场,商业只由国营商店独家经营。1959年,国家对粮食、食油、副食品、棉制品和耐用消费品实行凭票供应。1961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开,恢复合作商店和个体商店。

“文化大革命”初期,供销社又和商业局合并。不准农村社员做买卖,关闭农贸市场,商品网点大减。1973年,恢复商业局、供销社,增设对外贸易机构,商业渠道逐渐畅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商业体制,开放农村贸易市场,放宽商品购销限制,实行统购统销、计划收购、合同订购、选购、代销、展销、联营等多种商品流通形式,逐渐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把计划编制、选点进货、物价管理、费用开支、劳动管理和奖金分配等下放到各类专业公司,扩大商业企业的自主权。国营商业伸展到农村,农村供销社进城设店,农民进城经商,工厂、农场也经营商业。1984年,实行商店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允许租赁经营。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合同订购;取消生猪派购,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价格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价内按一定幅度上下浮动;基层供销社可以到外县设点经营;集体、个体商贩和农民均可长途贩运。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商业迅速发展。1986年,全面推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使各商业公司、商店成为自由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87年以后,实行联销联利计酬的浮动工资制,经营方式和规模日趋灵活,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企业全面发展,贸易成交活跃。1993年,全县共有各类商店1.57万个,从业3.21万人。商品购进总额15.64亿元,销售总额16亿元。

你熟悉茂名吗?茂名那个县,那个镇地方经济较好???

做建材的话直接来茂名市区吧,茂名地区建材特点是:建材基本在茂名市区批发去县镇乡的,也就是说茂名市区是集散地。

湛江和茂名也是一样,都是充当地区集散地,所以没必要走到那些县镇乡去的。

如果真要去的话,茂名就高州,化州,电白好不错, 湛江就吴川,廉江,不错

广东茂名高州详细介绍

高州市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 3276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 377 万亩,耕地面积 65 万亩,现有人口 155 万,辖 27 个镇和 6 个街道办事处。市区现有面积 18 平方公里,人口 20 万。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 高州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为历代州、郡、路、府、道、专区的治所,曾是粤西的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高州市自然资源..

高州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经济作物,如荔枝,龙眼,香蕉等;以前是劳保手套出口;引进的企业,如彩虹公司,生命一号,电子厂等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1236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14:34:33  回复
镇调整作物布局。是年,这9个镇的早稻面积从上年的20.4万亩减为15.5万亩,减24%;而主要经济作物(花生、糖蔗、黄烟、蚕桑等)面积从上年的7.14万亩增至9.14万亩,增加了28%。水果种植从上年的15.18万亩扩至1992年的22.7万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8:53:49  回复
消费品实行凭票供应。1961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开,恢复合作商店和个体商店。 “文化大革命”初期,供销社又和商业局合并。不准农村社员做买卖,关闭农贸市场,商品网点大减。1973年,恢复商业局、供销社,增设对外贸易机构,商业渠道逐渐畅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商业体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13:24:39  回复
~1993年,全县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业方面,全县根据市场需要,抓好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建立起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创出一条具有高州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19:15:59  回复
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的高州市工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各有关单位抽调人员成立园区建设办公室,制定园区管理和发展制度,努力把金山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万亩工业园。目前,金山万亩工业园已初具规模。目前,街道内共有企业190多家,形成了皮革系列制品、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10:12:27  回复
制,开放农村贸易市场,放宽商品购销限制,实行统购统销、计划收购、合同订购、选购、代销、展销、联营等多种商品流通形式,逐渐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把计划编制、选点进货、物价管理、费用开支、劳动管理和奖金分配等下放到各类专业公司,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