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经济政治文化-秦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本文目录一览:

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简单介绍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秦始皇,赢政,赵氏(因生于赵国而取以为氏),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4岁。公元前247年,其父庄襄王(名子楚)死,赢政代立为秦王,时年十三,秦王政二十六年(BC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全国,秦王政改称始皇帝,定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二世胡亥嗣立。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玄立子婴(胡玄兄之子)。是年十月(秦历岁首,公历为BC206年),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秦人祖先原为西方古老部落,周孝王时,其酋长非子为周人养马于 、渭之间,被赐姓为赢(又称秦赢)。周宣王时,秦部落酋长庄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七千,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隶制国家,因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制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秦国日益强大,至秦王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秦世系

1、秦仲——2、庄公——3、襄公——4、文公——5、宁公——6、出公——7、武公——8、德公——9、宣公——10、成公——11、穆公——12、康公——13、共公——14、桓公——15、景公——16、哀公——17、惠公——18、悼公(以上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19、厉公——20、躁公——21、怀公——22、灵公——23、简公——24、惠公——25、出子——26、献公——27、孝公——28、惠文王——29、武王——30、昭王——31、孝文王——32、庄襄王——33、秦始皇——34、二世(胡亥)--35、子婴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先秦时期的经济

经济——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1、农业:

(1)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左右,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使用石刀石斧石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社会上生产力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集体劳动,平均消费。

(2)商周时期;普遍使用木制的松土工具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井田制下,奴隶主驱使奴隶及平民集体耕作。

井田制: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有,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交纳贡赋;庶民和

奴隶集体耕作。

瓦解: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大量私田出现;诸侯纷争,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商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步推广;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四川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和郑国渠(陕西关中平原号称“千里沃野”);使用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生产模式,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弊端:允许土地自由转让和买卖,造成土地兼并和社会两极分化,政府无法从根本

上解决。

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特点:以一家一户为一个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易错易混点

2、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商周时期,手工业完全官营。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并存。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小部分产品投放市场。

(3)主要行业与成就: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有了织机。西周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冶铜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是手工业的代表,因此,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冶铁业: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制瓷业: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1)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西周交通比商朝更发达。

(2)商代出现职业商人,以“贝”做为货币,商周推行“工商食官”政策;

"工商食官"制度:

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抑商政策。

重难点解析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中华文化史》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器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其统治者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据叶显思《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分散性:耕作方式有集体劳动转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材料二封闭性:产业结构体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材料三生产目的表现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根据史料4及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并作分析评价。

历史地位: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评价: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古代政权的安危。封建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不思进取的故步自封的守旧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封建社会相近代社会的转型。凄惨与实现认识井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

先秦时期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分封制崩溃。阶级上,社会下层的“士”受到各国统治阶级的重视。思想上,私学兴起。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A.儒家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思想核心:“仁”

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文化典籍: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上: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哲学观:朴素的辨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地运动,矛盾的双方是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哲学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就能获得思想上的自由。

C.法家: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主张:法治思想,君主要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历史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影响:将君主权威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墨家:墨子

政治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3、影响

(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基础。

(2)各学派之间相互批驳,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总结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孔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化身和象征。

(二)科技文化成就:

(1)科技: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天文历法: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石申用赤道造表记录了八百多个恒星的位置,后人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夏朝时《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史最长的纪日方法;春秋时开始采用19年7润的方法;战国是历法有了“月令”。

(3)数学:商代十进位计数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数法。

(4)文学:先秦民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5)文字: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春秋战国出现大篆。

(6)绘画:远古时代的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7)乐舞:春秋战国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先秦时代主要文化区:

1、华夏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夏族、商族(华夏化后的商人)、周族(华夏化后的周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陕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战国以后扩展到今长城附近),东到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北部(西周后扩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和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一带。主要文化特征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汉字(二里头文化四期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篆文),讲上古汉语(属原始汉藏语系汉白语族,有大舌颤音,无双音节词,发音近似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到西周以后奉行“周礼”,有先进的制度文明。对应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燕文化、卫文化、郑文化、晋(三晋)文化等。

2、东夷文化区:主要族群为东夷人(包括商族),有时也包括孤竹人、山戎、东胡(均属原始阿尔泰语系东部分支),甚至可以包括后来建立吴国、越国的扬越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到今浙江省中部,西到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东到今渤海、黄海、东海(甚至可以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重视巫术,有神秘主义色彩,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强,通用古汉字,周代以后逐渐接受“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部)、先商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齐文化。在两周时代东夷文化已经与华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狄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北狄人(属原始阿尔泰语系),通常包括东部孤竹人、山戎、东胡。地理范围大致南到今陕北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河北省中北部,北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以南,西到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到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适应游牧生产,贵少贱老,有收继婚的婚姻形态,男子从小训练骑射,服饰为“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肃慎文化、中山(鲜虞)文化、早期匈奴文化。

4、西戎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秦人在内的西戎,实际上包括了原始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属原始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和塞种(即“斯基泰人”,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还有汉藏语系原始藏缅语族的氐羌族系。地理范围东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陕西省西部宝鸡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地区(后扩张至黄河以西),西到欧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到马其顿——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呼罗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一线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今泰国南奔和清迈以北)。主要文化特征是游牧文化,贵少贱老,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境内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齐家文化、羌(藏)文化、吐火罗文化(高昌文化、楼兰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蛮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楚人、吴人、越人在内的南蛮,其实分为苗蛮(汉藏语系原始苗瑶语族)、百越(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原始侗泰语族)、百濮(原始南亚语系)三类,有时还包括全部西南夷(即一部分氐羌民族)。地理范围北部大致到今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南部,东到太平洋(有可能到大洋洲复活节岛),东南到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北岛,西南到非洲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西到长江三峡(或者到川西高原)和云南省中部楚雄州(或者到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征是断发、纹身、赤足,语言复杂多样,崇尚火,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饮食习惯以生吃为主,不遵守“周礼”。在中国境内对应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有时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间,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秦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把与秦朝采取的措施有关的知识?

政治上: 加强中央集权,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三公。

经济上: 保护私人财产;统一度量衡。

思想上: 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文化上: 统一文字,推行小篆、隶书。

军事上: 奖励军功,修筑长城,抗击匈奴。

分阶段概括秦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不少于2000字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历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后来秦王嬴政(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最后都城咸阳于公元前206年陷落,秦亡。

扫灭六国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加强统治权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

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农民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弟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秦朝的版图疆域和政区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使得中国的版图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接着由于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

秦朝没有采用分封制,而是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

御使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弹劾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地方官制

郡:郡守

郡尉

监察使

县:县令

县尉

乡:三老

游徼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亭长

里:里正

经济状况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社会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文化与科学

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更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 460 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 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 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这项政策对文化上的伤害仅次于汉朝的“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相对并不大。2.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3.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坑儒〃及后世的“独尊儒术”。

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赵氏,传说周孝王因秦祖先秦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于秦,作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获封为诸侯,伯爵,秦始建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嬴政在前221年称始皇帝,中国历史进入皇权专制时代。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秦朝。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原文链接:https://527256.com/1188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6:30:12  回复
危。封建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1:32:50  回复
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1:26:00  回复
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石申用赤道造表记录了八百多个恒星的位置,后人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夏朝时《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史最长的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8:07:39  回复
里海——呼罗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一线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今泰国南奔和清迈以北)。主要文化特征是游牧文化,贵少贱老,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在中国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7:48:36  回复
兴起。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A.儒家思想:(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思想核心:“仁”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