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201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政府采用了什么宏观经济政策
- 2、从使用角度分析中国2015-2019的宏观经济
- 3、2019年对于失业政府采用了什么宏观经济政策
- 4、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
- 5、试论2019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措施,效果?
201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政府采用了什么宏观经济政策
还是对经济的一些出现的政策把,毕竟今年实在是太多的在那了
从使用角度分析中国2015-2019的宏观经济
文档介绍:2018-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张立群一、中国经济基本面明显改善 2015-2018年工业增长率 2014-2018年季度GDP增长率专栏:增速换挡与经济新常态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稳增长”。但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活动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始终较大。2016年,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增速换档基本完成,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1-2016年投资增长率2008-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2010-2015年房地产投资2011-2016年制造业投资(一)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日本经济持续恢复,已保持较长时间。明年面临进一步提高消费税、宽松货币逐步回调等因素影响,预计增长水平略有降低。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态势总体较好,但基础仍不稳固,美国贸易保护、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预计将产生较明显影响。拉美等一些复苏基础脆弱的经济体,发生金融、经济震荡的可能性较大。欧盟及英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及美国,目前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受美国贸易保护、加征关税、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影响,经济增长趋弱。移民问题助长了欧洲的民族情绪,离心政治力量扩大阻止了结构性改革进程,使欧洲政治前景存在不确定性。2019年欧洲经济增速预计小幅下降。美国的投资和就业持续恢复,经济保持复苏态势。但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势与特朗普政府的财政政策存在较大矛盾,未来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另外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浪潮涌动,对未来贸易投资环境的影响仍需观察。2019年经济增速预计小幅下降。综合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贸易争端加剧、原油价格上涨、利率水平提高等因素,将对复苏进程产生一定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预计较2018年略有降低。2017年以来中国出口形势总体向好,但仍然不容过度乐观。考虑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发展,预计2019年
2019年对于失业政府采用了什么宏观经济政策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为什么失业问题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作为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转换一下思路,调整一下视角.例如,失业问题的中外论著大多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分析,单纯宏观分析及由此制订的政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那么,从微观角度考察失业是否也是一条有价值的路径呢?宁光杰博士的论著《失业问题研究——一个微观分析框架》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自19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宏观经济学需要有微观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是新凯恩斯学派.受此启发,作者认为,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也应该有微观基础.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失业理论.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西方学界对失业进行微观分析的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但远没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够将已有关于失业微观分析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补充,力图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般规律,从中提取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那么,失业的微观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本书强调微观分析可以是寻找失业的微观原因,例如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局内人对工资的影响形成工资粘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失业.也可以是宏观原因的微观基础,例如总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是微观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单个工人的消费行为.更可以是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例如当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企业如何根据预期调整价格和工资. 因此,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失业问题研究的微观分析框架,相信这种微观分析会使失业问题的解释更丰富、更清晰、更准确.但本书的分析及观点并不完全是结论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观分析失业的一种思路,一个框架.强调微观分析的意义并不是说微观分析可以解释失业问题的全部,我们仍不能忽视失业的宏观原因,微观分析必须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业理论. 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业的原因.
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
整体来看,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呈现如下三大特点:
其一,政策更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增加了“可持续性”,意味着政策目标将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结合,更着眼于跨周期政策设计和调节。
其二,强调政策不急转弯,意味着一方面会转弯,政策会继续边际收紧;另一方面,不会急转弯。前期为经济恢复和内需扩大而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将随时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相机抉择、灵活调整,保持相对平稳和有序的退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避免出现信用过度、过快收缩所导致的“踩踏”事件以及不良资产过快反弹。针对小微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已确定将延期。
其三:强调把握好时度效,意味着政策将更加精准有效,注重观察时机、力度、效果。
一、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疫情冲击导致总需求显著降低,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财政政策成为2020年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回顾2020年,财政政策在总量积极扩张的主基调下,注重平衡增长与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格局,着力民生支出,调整产业布局,结构性特征明显。
展望2021年,基于经济复苏与财政平衡考虑,预期积极财政力度有望趋缓,财政政策或回归常态。从表述上看,2019年强调“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疫情以来则变为“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而目前则重回疫情前的提质增效,又新加了“更可持续”的提法,这是跨周期调节的具体体现。同时,去掉了“积极有为”及“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意味着财政赤字和专项债规模应会有所下降。
具体而言,总量上,经济复苏下“稳杠杆”重新成为政策重心,2020年特殊情境下采取的超常规融资将有序退出。预计抗疫特别国债大概率退场,不再安排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适当缩减,或在3-3.5万亿;减税降费的规模保持平稳、不再增加;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适当降低至3-3.5%,广义赤字率或从2020年的10%以上降至2021年的8%以内。而支出方面,基于“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预期2021年在上述广义财政收支目标下,基建投资有望实现4%左右增长。
结构上,财政政策作为传统结构性政策,担负着“十四五”开好局的重要任务,从年度部署来看,主要任务从“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变为“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预期财政政策将进行更多结构性安排,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化科技类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强化财政贴息等措施;在产业升级方面,加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引导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消费方面,加大民生支出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二、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在跨周期调节框架下,货币政策从传统总量政策向“结构性”和“审慎性”转变,同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回顾2020年,跨周期特点贯穿货币政策全年动向。
展望2021年,伴随经济逐步复苏,尤其是一季度在低基数效应下经济或现两位数增长,预期货币政策将回归稳态,表现为总体中性、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具体而言,总量上,经济持续复苏为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提供空间,超常规政策或有序退场,比如,2021年到期的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中,用于抗疫和复工复产的8000亿元大概率退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1-12%)同名义经济增速(10-11%)基本匹配”,对比10月以来央行提出的“货币供应应和基于潜在产出的名义增速相匹配”略超预期,这预示着2021年社融增速和M2目标增速的收缩幅度会低于此前市场一致预期。但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总量政策,货币政策仍承担重要的逆周期调节任务,中期来看,货币政策将基于经济复苏进程,提升逆周期调节能力,适时进行政策微调,总体维持货币中性。
结构上,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预期货币政策将更加突出结构性特征,全面深化市场化利率改革,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资源在区域、产业、周期上的配置,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延续的是10月以来央行一贯说法,预计2021年科技、小微、绿色贷款会有较大的政策扶持;相反,房地产贷款则继续受到抑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未提及,说明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有所下降,银行让利亦将暂时告一段落。
三、监管政策:严监管态势延续,防风险侧重点凸显
当前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疫情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叠加经济下行期因素,银行业传统金融服务受限,监管政策将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特别是当前房地产作为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监管将持续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1.73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新提取贷款损失准备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疫情带来的金融风险存在一定时滞,预计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不良、特别是小微企业不良资产上升压力较大。
2021年,预计监管政策将持续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态平衡,不断增强政策措施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引导银行业做实资产质量分类,备足抵御风险“弹药”,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同时要严控增量风险。资金面宽松背景下市场乱象易反弹回潮,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以新面目卷土重来,未来监管部门将会健全统计监测,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聚焦突出问题和风险点,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设立“禁区”,坚决防止影子银行回潮和结构复杂产品死灰复燃。
试论2019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措施,效果?
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类型:
1、财政政策类型:
财政政策类型分3种:第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定义是有预算赤字;
第二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其定义是有预算盈余。
第三种介于二者之间,叫做中性的财政政策。定义是既无预算赤字、又无预算盈余。
2、货币政策类型:
货币政策类型分2种:第一种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种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国目前执行的所谓“稳健型”货币政策,其实是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首先要防止对13亿老百姓杀伤力最大的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其次再兼顾GDP增长速度。
发布于 2022-07-08 14:38:43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8 22:08: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