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万山区委二届十次全会

本文目录一览:

2022年我国要坚持什么工作总基调?

2022年我国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要求。我们要按照会议要求,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的经济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经济政策

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是重要抓手。“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被放在明年各项工作之首,预示明年稳增长的当务之急是刺激消费、扩大投资,可关注消费券、公共消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细化举措。

也要关注基建可能的发力方向,包括重大项目等传统基建和新能源、轨道交通等新基建。保障房建设有望加速推进。本次会议把“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明年地产政策的首位,预示保障房有望成为明年地产投资的着力点。

结合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谈谈如何理解”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准确判断后的英明决策。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一味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把握好时机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体如下:

1、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

2、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3、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宏观政策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稳增长关键在落实

提升各地区各部门责任感,加快构建正向激励机制,推动中央部署落在实处。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关键在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有效落地。只有政策直达市场主体,激活市场活力,才能将中央的部署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

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提升工作的责任感,不忘初心,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工作。同时,要加快构建正向激励机制,让广大领导干部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更有开拓精神,肯干实干,促进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是什么?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是:

1、会议提出了七大政策组合拳,即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发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2、“七大政策更好地将经济短期运行与中长期发展有效衔接,更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并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彦斌向本报记者分析,要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框架下重视结构政策的配合。通过结构政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畅通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在最优结构下实现短期平稳运行和长期稳定增长。

3、七大政策是一个较为系统完备的、有指向性的、可操作的政策体系。此次明确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4、七大政策对不同领域进行了定调,反映了政策的调控能力和精准度在提高,有利于保持我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稳住国内经济。

5、在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方面,会议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要研判。对于这一“药方”,陈彦斌分析,“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的新思路能够更好地平衡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经济结构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之内平稳运行。

2022年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提升效能,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等政策协调。更加注重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实施新的减税降费,以退还企业尚未抵扣的进项税款为主要手段,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对基本民生、对重点领域、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更加注重可持续,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适当降低赤字率,合理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重点要把握以下方面。

(一)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延续实施部分2021年到期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研究出台新的政策举措,显著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

(二)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适当下调赤字率至2.8%左右。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优先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的重点项目和科技攻关、生态环保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三)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并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四)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

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加大省级财政财力下沉力度,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三保”工作。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推动资金快速精准下达和使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1.4%,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惠及近千万家庭。

——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一年,成绩得来殊为不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一年,成绩得来殊为不易。我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从全年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宏观政策延续疫情发生以来行之有效的支持路径和做法。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港口等运输保障。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信贷投放,继续执行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继续压减涉企审批手续和办理时限,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加强和创新监管,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消博会等重大展会。新增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新举措。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科研自主权。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新的支持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农资供应,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推动乡村振兴,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标准。将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把更多常见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严格药品疫苗监管。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我国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上勇创佳绩。经过精心筹备,我们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也一定能办好刚刚开幕的冬残奥会。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5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继续开展国务院大督查,深入实施“互联网+督查”。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化解信访积案。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去年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等灾害,各方面积极开展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来源:中国政务网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对违反财经纪律、肆意挥霍公款的要严查重处,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增强公共就业服务针对性。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推出优化不动产登记、车辆检测等便民举措。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加快建立健全全方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GDp增长是多少?

目标是在基础上再增长百分之6。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表示,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7%。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各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年度经济增长率同比大幅下滑,GDP增长2.3%。一方面,鉴于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由于基数作用,2021年经济增长率将明显反弹,超过6%,甚至达到更高水平;另一方面,鉴于中国政府突出的抗疫表现和有效、有力、有度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已全面实现复工复产且积极向好,成为2021年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随着欧美国家疫情防控力度重新加大以及疫苗的大范围使用,海外疫情有望得到控制,世界经济有望进入疫后加速复苏阶段。我国经济的外部增长环境和政策环境在2021年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出口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国内环境方面,随着就业和收入恢复常态化增长,以及预期的改善和信心的恢复,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将会明显改善。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居民消费增长将会得到制度和政策的有力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卞靖认为,6%以上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合理的增速目标能为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提升发展质量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也能使社会各界对整个‘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增速形成良好预期,既有利于年度目标与五年目标的平衡衔接,又可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卞靖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文凯认为,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要求每年保持一个接近5%的GDP增速,今年设置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保证经济增长,是实现远景目标的保证。“按照疫情前两年平均接近6%的增速看,今年6%以上的GDP增速目标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应该能实现,主要是要打破限制经济循环的各种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目标增长6%以上。当前,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6%以上经济增速目标,要放在202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综合目标中才能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含金量”。2021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系列发展目标综合反映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据人民日报3月5日最新报道,我国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定下,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中国2021年GDP雨即将增长超6%(目标还是比较偏保守的)

2021年GDP增长目标是6%,表示在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下,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24701.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23 09:44:51  回复
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