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 2、天津出台绿色金融支持31项措施,绿色金融是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
- 3、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 4、什么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5、金融业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 6、银行业、保险业加力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勇于担当,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机制建设。地方高校应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大学科的联合、人才的协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行业进步的新模式、新机制。我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内部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专职服务队伍,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地方高校资源和资金相对缺乏,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刀刃上。近年来我校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设立学科特区,根据不同学科层次,在人财物的政策上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实施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探索“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瞄准产业需求,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突出教师之间的专业互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互补。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地方高校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新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我校构建了“一校多企”的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目前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和“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并已跻身科技部的“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单位。
四是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不仅对师生积极参与创新行为形成有效激励,培养大家养成良好的创新行为习惯,而且能够凝聚人们的创新共识,协调人们之间的创新关系。地方高校要在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习惯,形成创新风尚等方面有所作为。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深入挖掘学校文化的创新内涵,鼓励创新,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天津出台绿色金融支持31项措施,绿色金融是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
绿色金融通过形成了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流资服务,能够加强客户推广和项目的储备,积极的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服务,而且能够与实体经济拥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当然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便利关系。
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就是给企业或者个人提供贷款,消费贷款,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什么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命题。金融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而是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
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创新的支持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创新性经济活动,金融体系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其资金可得性,而且包括创造一个有效率的“试验场”,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发挥金融筛选创新的功能,并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提供支持。
拓展资料: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多维度的,不应将眼光局限于融资服务。金融最基本、最原初的功能就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但这并不是金融服务的全部内容。
实体经济要有效运转,除了需要资金周转,还需要便利的交易方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等。
在这些方面,金融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正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这些需求,金融形成了四大基本功能:融资中介,支付清算,信息咨询,风险管理。金融为实体经济而生,金融的功能也是围绕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不断衍生的,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
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服务的功能不断拓展,服务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如果片面强调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就容易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简单化为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如果仅仅将金融服务的视野局限于资金支持,就既不利于全面评价金融服务的效率,也不利于金融本身的创新发展。
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金融创新还不够。与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不同,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金融创新不足问题,还不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金融创新必须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带来一系列风险,但也不能为了防风险而禁锢金融创新的步伐。
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业主要依靠自我服务、内部循环实现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创新,造成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最终无法维持。
有鉴于此,我国应注意限制复杂、衍生、自娱自乐式金融创新,让金融创新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围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和实体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互促共进、共生共荣。
金融业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可行的做法如下:
1.首先,服务实体经济理念跟不上实体经济发展形势,致使服务节奏落后。近年来,金融业无论在银行信贷上还是资本市场融资方面,都存在“重大轻小”、“重国企国轻民企”倾向,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展动态、状况及现实需要知之甚少,或不愿去了解,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
2.其次,资金流动方向跟不上实体经济需求节拍,致使支持方向错位。金融机构由于受高利驱动,无论信贷市场还是资本市场,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严重,导致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加杠杆和高泡沫化倾向,使中央政府各种金融政策难以实施到位,或被“截留挪用”:一方面使实体经济陷入“嗷嗷待哺”困局,一方面金融泡沫又推动了中国产业经济泡沫的加剧。
3.再次,金融服务模式与实体经济运行客观现实脱节,致使服务有效性不足。这方面,银行机构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实体经济几乎都按大型国有企业要求,实行“全面”、“严格”的担保抵押贷款制度,过分强调防范自身风险,而实体经济多为民营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一些成长性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为此,大量中小微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大门之外,导致银行贷款难放和企业贷款难两难尴尬困局,大大抵消了银行信贷的有效性。
4.最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特点不相容,致使服务力度不准。目前,金融产品创新可谓日新月异,尤其中间业务理财产品多达几万个品种,平均每天都有数百个品种诞生,但仔细研究,针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不多,大都为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而“创新发明”;无论银行信贷市场的贷款品种、理财产品,还是资本市场融资规定,都有向大型国企倾斜迹象;且推出的中间业务或理财产品往往成本高,实体经济难以承担。如此,金融服务手段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对实体经济实现精准扶持,最后使支持实体经济陷入“疲软无力”状态。
银行业、保险业加力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我觉得银行业和保险也需要尽可能给实体经济提供相应的贷款支持,同时也需要在服务费率上有所优惠。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本身的发展情况就比较艰难,很多实体经济的主体只不过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门店而已。对这些企业来说,因为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本身就比较少,融资难度也比较高,如果想要有效帮助这些实体经济发展的话,我们就需要从经济上主动支持这些实体经济的中小微企业和门店,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振兴实体经济的后续发展。
银行业和保险也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为了进一步帮助到中小微企业和个人门店,全国范围内的银行业和保险业会重点关注实体经济的这些主体,同时也会提供相应的普惠型小额企业贷款。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实体机构申请贷款的难度会进一步降低,申请贷款的额度会相应提高,服务费率也会有所减免。
我们需要给这些企业一定的贷款支持。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想要帮助这些实体经济的主体恢复生产的话,我们需要真正明白这些实体经济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帮助。对他们来说,因为新冠疫情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很多企业已经处在长期亏损的状态之下。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的话,我们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与此同时,我个人建议给这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人门店主动降低贷款费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多提供普惠贷款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运营能力。如果这些机构不能在短时间内偿还所有欠款,银行业和保险业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展期服务。
发布于 2022-09-15 00:58:08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5 06:03:19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5 09:59:04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5 00:3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