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选择影响宏观经济吗-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国际化战略

本文目录一览:

试述国际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摘要:对外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它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各种政策之间存在相关性,一种政策的实施效果,还受到其他领域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政策也不例外。然而研究其他经济领域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探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旨在说明不同经济管理领域间关系密切而且错综复杂,并引起同行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性;国际贸易;传递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政策的制定主要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出口、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其中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是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由政策的相关性(coherence)我们知道,一种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除了取决于该政策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其它相关领域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具有直接相关性,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理论研究比较多,理论体系也比较完善。然而关于国内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影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与对外贸易政策相关的国内重要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与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传递渠道,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和国际贸易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而我们对这两种政策的相关性,及其相互作用则知之甚少。可以说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对外贸易影响经济活动的结构、水平、稳定以及经济增长。进口和出口对一国经济收入和就业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实践经验也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正如对外贸易影响宏观经济一样,一国国民收入水平、总体价格水平、总投资、就业以及消费的变化都会对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国内经济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原来生产出口产品的资源转向生产供国内消费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在出口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非出口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同时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使得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如果一国消费滞后,就会迫使国内生产商不得不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出口增加,对外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存在着“外溢效果”。通货膨胀削弱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样使得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收支恶化。

从外部看,国外市场价格变化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强的小国更是如此。相对于国内价格,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会鼓励该国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另外,进口价格的上升使得以进口产品为生产投入的成本增加,进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出口产品价格会增加出口交易的利润,增加出口公司的资金流动,从而刺激企业将生产非出口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转向生产出口产品。国外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从而对对外贸易收支产生影响。

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政策极其敏感。例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使一国总消费支出增加,包括用于进口商品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与国内经济增长相似。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会刺激资本流入或者流出,因而它又可以成为利用国外可利用资源对经常帐户赤字进行融资的决定性因素。

宏观经济要素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尚缺乏实证分析。下面就以经济衰退和宏观经济不稳定两种情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经济衰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源自于国内总需求的降低(因而会降低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而间接影响则源自于国内部分企业或产业寻求政府保护的压力,以使这部分企业或产业免受来自国外竞争。同时,一国贸易保护措施的不断增强会引起他国(贸易伙伴)的贸易报复。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面对国内需求的不断下降,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一些国家不得不高筑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生产商,使其免受来自国外竞争的冲击。然而,贸易保护主义使国内疲软的需求进一步恶化,加剧了经济萧条程度,延长了经济萧条周期的时间。国内需求的急剧下跌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宏观经济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传递” 渠道是外汇市场,即通过外汇汇率的变动和国内价格水平变动来影响国际贸易。实践证明,稳定的汇率和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有着极强的相关性。相对于遭受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来说,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贸易更为频繁和集中,并且所形成的贸易伙伴关系也更为密切和稳定。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如果成员国之间汇率固定,并由超国家的货币联盟当局调控,将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至少不低于优惠贸易安排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表1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进口增长和宏观经济不稳定之间的关系。该表的回归分析结果,是根据114个国家的有关数据,对1980-2000年间最惠国平均关税水平、年均进口的实际增长与GDP平均增长的比率,以及GDP增长的标准偏差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国家进口增长对GDP增长的依赖和对进口管制水平的依赖,从而能够得出宏观经济波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重要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增长与GDP增长正相关,而与关税壁垒的程度负相关。

表1 进口增长和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回归分析 变量 估计系数 统计值 常数 1.181.16 GDP平均增长 1.14 11.55 最惠国平均关税 -0.14-4.24 GDP标准偏差 -0.32-381 R Square=0.64 资料来源:来自于《2004年世界贸易报告》。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变量变动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宏观经济的变动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呢?

二、宏观经济变动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传递渠道

以上分析只是说明了宏观经济变量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宏观经济的变动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或者说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影响国际贸易的呢?一种是通过外汇市场。根据Eichenbaum 和 Evans(1995) 的观点可知,外汇汇率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不稳定会导致市场价格和一国支出大幅度波动,而这种波动又会反过来改变外汇市场状况,迫使一国调整外汇汇率,最终结果是影响国际贸易。另外一种重要渠道是通过金融部门。如通货膨胀会对投资和贸易专业化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对于企业来说,即使他们在一个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经营,只要他们在一个具有增长趋势的市场运作,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Corbo(1992)等人认为,高通货膨胀环境下期望通过关税等措施,消除价格扭曲而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不但不利于实现预期效果,反而会扭曲投资决策。同样,由于金融部门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银行部门会更乐意给愿意出高利息率的借方贷款,即使这种贷款存在着高风险。这种在通货膨胀环境下所做出的“逆向选择”会扭曲一国专业化分工模式和贸易增长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经济的不稳定也是通过金融部门这一传递渠道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外汇汇率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国政府会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其需要对本币对外币的汇率进行调整。比如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口持续超过出口,在外汇市场上将表现为对外币的过度需求超出了外币的供给,即外汇的供给不足以满足外汇需求。此时,外币价格具有上升趋势。为了改变外汇市场上外币供求不对称的状况,一国政府将会调整本币对外币的汇率,即通过本币贬值的方式来改变国内对外币的需求。一国政府对汇率的调整将产生两种效果(以本币贬值为例):一是本币贬值会使得从国外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进而抑制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反,本币贬值,会增强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本国产品出口以及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二是本币的对外贬值会使得国内出口或进口商品相对于非出口或进口商品的价格改变,这种国内价格的相对改变不仅仅改变了该国出口和进口的增长状况,同时也改变了国内需求和投资状况。

(二)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说明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汇率变化对国内市场均衡的影响。在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国内市场的均衡会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由国民收入均衡等式Y=A(Y, i) + NX(Y, Yf , e P*) (式中NX表示本国净出口,Yf, P*分别代表外国国民收入和价格;e代表汇率) 可知,汇率是总需求的一个决定因素,汇率变动将导致IS曲线的移动。具体影响过程如下:

在国内商品价格P和国外商品价格P*给定的情况下,本国货币贬值会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促使本国净出口NX增加,从而使得IS曲线右移,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相反,本国货币升值会降低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促使本国净出口减少,从而使得IS曲线左移。据此,当本国利息率高于国外利息率时,即ii*时,本国货币升值,IS曲线左移;当本国利息率低于国外利息率时,即ii*时, 本国货币贬值,IS曲线向右移动。由此可见,在汇率调整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作用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制约和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图2所示,当一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例如减税、减费或增加政府开支、加大政府采购等,会导致IS曲线右移,IS曲线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移到E’点(短期均衡点),此时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张,国内产量不断提高,对货币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并导致利率上升。由于受到高利率的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流入国内,从而导致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就表现为对本币的需求超过本币的供给,这时候相对于国外货币而言,由于供不应求的关系,最终导致本币升值。

本币升值后,由于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货物价格上升,削弱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本国出口受到抑制,但进口增加,IS曲线将向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如图2所示,IS曲线最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一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到一国外汇市场,即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反过来,外汇市场汇率的改变(即改变一国贸易状况)又会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目的。

相反,如果一国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例如增加税收或者是减少政府开支,则会产生一个相反的运动过程。

(三)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如图3所示,最初国内均衡点为E点,假定一国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M,由于在价格P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LM曲线右移,因货币供给增加,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利率会下降,这样就会刺激国内投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此时最初的国内均衡点移至E’点。由于国内利息率低于国际均衡水平,导致国内资本大量流出,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就表现为对本币的供给超过了对本币的需求,这时候相对于国外货币而言,由于供过于求的关系作用,最终导致本币贬值。 本国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最终平衡点移至E’’点,在这一点,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利率的上升。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结果正好相反。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并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于是本币升值,净进口增加,IS曲线左移,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达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点。

至此,我们粗略地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变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变量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渠道,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对外贸易政策紧密相关的国内有关经济领域——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经济管理领域间的关系密切而且错综复杂。当然对国雅贸易产生影响的国内经济领域政策不只限于宏观经济政策,其他诸如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管理的有关政策、国内市场结构及其干预政策,以及经济组织机构的管理等政策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为什么企业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经营

什么是企业国际化经营?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三个:

(一)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

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可以带来低成本优势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业将经营活动领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识,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变量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要在深入考察各环境变量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应对之策。

(一)政治法律因素。

国际化经营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1.政治制度;

2.国家安全;

3.商品检验法规;

4.劳工法案;

5.知识产品保护。

(二)经济因素。

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经济因素包括:

1.经济体制;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稳定性;

4.汇率变化;

5.税收政策;

6.通货膨胀率。

(三)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塑造了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哪一个对员工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深入地了解东道国当地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同国家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本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适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一)国际化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

1.本国中心战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做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2.多国中心战略。在统一的经营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各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生产和经营。母公司主要承担总体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目标分解,对海外子公司实施目标控制和财务监督;海外的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3.全球中心战略。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采用全球中心战略的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把各个子公司连接起来,通过全球商务网络实现资源获取和产品销售。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公司能否达成预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种类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始阶段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产品出口战略;契约协议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际战略联盟。这四种战略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产品出口战略

产品出口战略不仅为试探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小企业所广为采用,对于大企业,这一战略也是国际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多数国际企业而言,通过出口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然而维持国内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出口的本质特征已发生变化。比如从本土出口越来越少,而从建在其它国家的工厂的出口却在增加。这证明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出口战略的日趋复杂性以及这一战略与其它战略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优点

1、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国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通过将国内产品直销海外,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产设施分建在世界几个地区,或企业与国外公司有某种形式的经营瓜葛,这种宏观控制关系就不分有这样牢固。维持对研究与生产决策的紧密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保护关键性技术,并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3、 出口战略使企业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

缺点

1、企业必须对付外国市场的各种障碍,如关税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

2、汇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风险。

3、国外进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关系比较困难或代价高昂。

4、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种名目的开支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契约协议战略

通过签订合作性契约协议这一贸易关系形式可以使企业无须在外国领土上进行大规模资金、技术投入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分获一杯羹,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选择。这种战略在用来避开外国政府设置的进口限制或投资障碍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样也是国际企业建立更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前奏曲。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约协议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和分包这三种形式。

1.许可证贸易

指通过签订许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专利产品、服务或技术的输出方将一定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权出售给输入方,输入方支付给输出方专利权使用费。

国际许可证贸易最初是在不同国家中的垄断企业之间进行,互换许可证以避免二者在竞争中形成直接冲突。最近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许可证贸易成为弥补研发费用的有效途径。

优点:

(1)不必耗费大量投资即可从现有的产品或技术中获利。

(2)它是穿透国外市场障碍的有力武器。

缺点:

(1)控制程度低

(2)培育竞争对手

2.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是许可证贸易的一种变体,特许权转让方将整个经营系统或服务系统转让给独立的经营者,后者则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ing fee)。

在美国,特许经营正成为增长最快的贸易形式。

优点:

(1)它是不需大规模资金投入即可打入国际市场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过出售一揽子特种经营权,提高了特许专业公司的知名度。

(3)特许经营使用费往往被记入到企业所收到的“预付款”中,可以说这是企业所获得的一笔十分可观的额外营业基金收入。

缺点:

(1)特许经营主要适用于那些服务行业,而对于高技术产业或一般制造业则不适宜,也很难推而广之。

(2)与许可证贸易相似,一旦特许经营协议签字生效后,管理上也易于出现失控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局不稳等给监控当地经营活动带来困难。再则,文化和语言障碍也有可能抑制特许经营在国外的有效发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业将一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将企业某一经营部门承包给另一家公司。

优点:

(1)精悍主业

(2)降低成本

(3)获得技术竞争优势。

缺点:

(1)自身生产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辞的将来企业整体运营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产经营的空洞化。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作为全球化的引擎,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新建(Greenfield)的办法;另一是兼并和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办法。

1.新建企业(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独资企业,其所有权全部属于投资者,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独立经营,获取全部利润。

优点:

有效克服进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标国市场,营利机会要比使用许可证贸易更多。并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当地的销售网络和经营方法。

缺点:

创建新企业耗资大、速度慢、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特别是在许多国家实施各种吸引外资政策的影响下,新建企业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显现,新建企业在FDI中的主体地位已为另一种形式--合并与收购所取代。

2.跨国并购(MA)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目前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领域广泛、规模巨大。这种空前的并购规模将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优点:

(1)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国市场。

(2)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3)并购与“当地化”战略相辅相成。

(4)并购可以从被“吃”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取好处。

缺点:

(1)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困难。

(2)各国企业在地理、传统、文化、企业形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购很难使两个企业间的差异很快得到大的改善,并购后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的局面,导致企业面临经营控制不灵的风险。

(3)企业并购使企业出现两极分化,会造成“太少的企业、太少的竞争和太高的价格”的格局,从而形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要素市场失业者众多,而企业则会出现惰性滋生,创新动机减弱,以及因规模过大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某个企业的结盟对象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与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这些企业的联盟是为了资源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质上是以合作代替对抗,是更高形式的、更为激烈竞争的开始。

189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与科宁玻璃制业联合建立了一个合作企业。东芝公司也早在1906年就开始热衷于建立联合企业。而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最早是在197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结成第一家国际战略联盟。

1.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条件

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近的战略目标

独立的法人资格

长期的合作伙伴

联盟的协同效应

面向全球的市场导向

2.国际战略联盟的类型

研究开发战略联盟

具有充分独立性的两个或多个国际企业,共同开发新技术和共同研制某种新产品,共同提供、共同分享开发所需资源、共担风险,共享研制所产生的利益,但不组成经营实体。

制造生产战略联盟

国际企业间通过相互提供用作生产投入品的零部件及相关技术而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这一联盟将合作领域转移到了中游--产品的制造生产。在生产制造战略联盟中,常见是产品品牌的联盟。

联合销售战略联盟

国际企业间达成相互销售对方产品(或合作生产的产品)的协议。这是联盟合作领域进入下游所产生的状态。

合资企业战略联盟

是指国际企业将各自不同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共同生产、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

3.优点

(1)提升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

(3)扩张市场。

(4)防止竞争过度。

(5)挑战“大企业病”

4.缺点

(1)合作难度大。

(2)利益平衡很难达到。

(3)合作开发的技术被滥用。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出口总值达到10245.1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0.8亿美元,增长16.0%;累计贸易顺差683.4亿美元。对外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海外并购活动进入活跃期。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虽然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方面:

1.资金障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障碍,导致发展速度低,投资规模小,生产经营不成规模,海外并购对象质量不高等情况长期存在。

2.人才障碍。国际化企业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国际化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国内企业现有人才不能适应海外市场,这是目前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营销人才、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严重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管理障碍。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组织现有的管理能力很难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管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一没有全球化的组织架构;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备全球化思维模式。

4.品牌障碍。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障碍。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2.建立全球组织架构。

3.进行跨文化整合。

4.从事国际品牌推广。

5.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希望我提供的这份资料能对你有帮助。

简述:国际贸易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因国家而异,对大部分国家来说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得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不至于有的资源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但同时,国际贸易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而且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在一起,从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出现贸易顺差预示着增加外汇储备。

我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引发新的贸易摩擦,为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而顺差带来的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更深层次影响在于,将加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贸易顺差在一定时期内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冲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产品结构。然而,若因进口增速过高而造成国际收支平衡的严重逆向转变,则会引发人民币汇价对外贬值、资金外逃、国内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应密切关注进口数量、特别是进口结构发展变化动向,趋利避害,使进口贸易发展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

企业为什么要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经营

什么是企业国际化经营?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三个:

(一)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

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可以带来低成本优势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业将经营活动领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识,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变量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要在深入考察各环境变量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应对之策。

(一)政治法律因素。

国际化经营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1.政治制度;

2.国家安全;

3.商品检验法规;

4.劳工法案;

5.知识产品保护。

(二)经济因素。

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经济因素包括:

1.经济体制;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稳定性;

4.汇率变化;

5.税收政策;

6.通货膨胀率。

(三)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塑造了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哪一个对员工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深入地了解东道国当地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同国家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本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适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一)国际化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

1.本国中心战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做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2.多国中心战略。在统一的经营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各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生产和经营。母公司主要承担总体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目标分解,对海外子公司实施目标控制和财务监督;海外的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3.全球中心战略。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采用全球中心战略的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把各个子公司连接起来,通过全球商务网络实现资源获取和产品销售。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公司能否达成预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种类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始阶段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产品出口战略;契约协议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际战略联盟。这四种战略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产品出口战略

产品出口战略不仅为试探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小企业所广为采用,对于大企业,这一战略也是国际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多数国际企业而言,通过出口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然而维持国内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出口的本质特征已发生变化。比如从本土出口越来越少,而从建在其它国家的工厂的出口却在增加。这证明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出口战略的日趋复杂性以及这一战略与其它战略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优点

1、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国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通过将国内产品直销海外,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产设施分建在世界几个地区,或企业与国外公司有某种形式的经营瓜葛,这种宏观控制关系就不分有这样牢固。维持对研究与生产决策的紧密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保护关键性技术,并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3、 出口战略使企业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

缺点

1、企业必须对付外国市场的各种障碍,如关税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

2、汇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风险。

3、国外进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关系比较困难或代价高昂。

4、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种名目的开支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契约协议战略

通过签订合作性契约协议这一贸易关系形式可以使企业无须在外国领土上进行大规模资金、技术投入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分获一杯羹,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选择。这种战略在用来避开外国政府设置的进口限制或投资障碍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样也是国际企业建立更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前奏曲。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约协议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和分包这三种形式。

1.许可证贸易

指通过签订许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专利产品、服务或技术的输出方将一定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权出售给输入方,输入方支付给输出方专利权使用费。

国际许可证贸易最初是在不同国家中的垄断企业之间进行,互换许可证以避免二者在竞争中形成直接冲突。最近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许可证贸易成为弥补研发费用的有效途径。

优点:

(1)不必耗费大量投资即可从现有的产品或技术中获利。

(2)它是穿透国外市场障碍的有力武器。

缺点:

(1)控制程度低

(2)培育竞争对手

2.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是许可证贸易的一种变体,特许权转让方将整个经营系统或服务系统转让给独立的经营者,后者则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ing fee)。

在美国,特许经营正成为增长最快的贸易形式。

优点:

(1)它是不需大规模资金投入即可打入国际市场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过出售一揽子特种经营权,提高了特许专业公司的知名度。

(3)特许经营使用费往往被记入到企业所收到的“预付款”中,可以说这是企业所获得的一笔十分可观的额外营业基金收入。

缺点:

(1)特许经营主要适用于那些服务行业,而对于高技术产业或一般制造业则不适宜,也很难推而广之。

(2)与许可证贸易相似,一旦特许经营协议签字生效后,管理上也易于出现失控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局不稳等给监控当地经营活动带来困难。再则,文化和语言障碍也有可能抑制特许经营在国外的有效发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业将一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将企业某一经营部门承包给另一家公司。

优点:

(1)精悍主业

(2)降低成本

(3)获得技术竞争优势。

缺点:

(1)自身生产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辞的将来企业整体运营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产经营的空洞化。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作为全球化的引擎,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新建(Greenfield)的办法;另一是兼并和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办法。

1.新建企业(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独资企业,其所有权全部属于投资者,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独立经营,获取全部利润。

优点:

有效克服进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标国市场,营利机会要比使用许可证贸易更多。并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当地的销售网络和经营方法。

缺点:

创建新企业耗资大、速度慢、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特别是在许多国家实施各种吸引外资政策的影响下,新建企业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显现,新建企业在FDI中的主体地位已为另一种形式--合并与收购所取代。

2.跨国并购(MA)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目前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领域广泛、规模巨大。这种空前的并购规模将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优点:

(1)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国市场。

(2)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3)并购与“当地化”战略相辅相成。

(4)并购可以从被“吃”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取好处。

缺点:

(1)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困难。

(2)各国企业在地理、传统、文化、企业形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购很难使两个企业间的差异很快得到大的改善,并购后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的局面,导致企业面临经营控制不灵的风险。

(3)企业并购使企业出现两极分化,会造成“太少的企业、太少的竞争和太高的价格”的格局,从而形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要素市场失业者众多,而企业则会出现惰性滋生,创新动机减弱,以及因规模过大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某个企业的结盟对象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与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这些企业的联盟是为了资源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质上是以合作代替对抗,是更高形式的、更为激烈竞争的开始。

189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与科宁玻璃制业联合建立了一个合作企业。东芝公司也早在1906年就开始热衷于建立联合企业。而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最早是在197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结成第一家国际战略联盟。

1.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条件

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近的战略目标

独立的法人资格

长期的合作伙伴

联盟的协同效应

面向全球的市场导向

2.国际战略联盟的类型

研究开发战略联盟

具有充分独立性的两个或多个国际企业,共同开发新技术和共同研制某种新产品,共同提供、共同分享开发所需资源、共担风险,共享研制所产生的利益,但不组成经营实体。

制造生产战略联盟

国际企业间通过相互提供用作生产投入品的零部件及相关技术而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这一联盟将合作领域转移到了中游--产品的制造生产。在生产制造战略联盟中,常见是产品品牌的联盟。

联合销售战略联盟

国际企业间达成相互销售对方产品(或合作生产的产品)的协议。这是联盟合作领域进入下游所产生的状态。

合资企业战略联盟

是指国际企业将各自不同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共同生产、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

3.优点

(1)提升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

(3)扩张市场。

(4)防止竞争过度。

(5)挑战“大企业病”

4.缺点

(1)合作难度大。

(2)利益平衡很难达到。

(3)合作开发的技术被滥用。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出口总值达到10245.1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0.8亿美元,增长16.0%;累计贸易顺差683.4亿美元。对外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海外并购活动进入活跃期。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虽然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方面:

1.资金障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障碍,导致发展速度低,投资规模小,生产经营不成规模,海外并购对象质量不高等情况长期存在。

2.人才障碍。国际化企业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国际化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国内企业现有人才不能适应海外市场,这是目前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营销人才、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严重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管理障碍。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组织现有的管理能力很难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管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一没有全球化的组织架构;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备全球化思维模式。

4.品牌障碍。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障碍。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2.建立全球组织架构。

3.进行跨文化整合。

4.从事国际品牌推广。

5.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希望我提供的这份资料能对你有帮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目前,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金融界的不少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次,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

从自身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作为最直接的效果,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一样,当国际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治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国内市场相比,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国际竞争将迫使中小企业谨慎行事,不断学习,灵活机动地调整。此外,国际竞争还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成功的国际竞争可以为企业树立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吸引人才等等。

从宏观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劳动力供给丰富,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又由中国长期被排斥在GATT和WTO成员国之外,中国的出口严重依靠于外贸零售商。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形成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剩余经济条件下,大企业虽然效率极高,由于受到社会有效需求的限制,往往开工不足,导致社会就业的急剧衰减。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设备简单,易于及时改变生产方向,可以比较好地符合消费者标新立异的需求。所以,中小企业对维持较高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有效购买力也相应随之降低的趋势下,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成为剩余经济最为普遍的现象和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贸易,对缓解市场的非均衡压力,避免过度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比较优势

一般地说,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品种的多样性;其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绝对成本优势。

1、品种的多样性。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非凡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

2、在价格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一般来说,在国际统一大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广泛的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固定费用,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在市场容量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所限,大机器工业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半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所需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调试方便、改变生产方向轻易,因此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成本可能低于大企业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体系。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非凡是那些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小型工贸公司,成本低廉,生产方向选择灵活,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外市场,在国际贸易方面大有所为。

存在的问题

自由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缺陷。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度的价格竞争、信息不灵通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

1、价格竞争。毫无疑问,在贸易条件不发生过度恶化的条件下,千军万马搞外贸可以扩大出口。但是,假如外贸经营主体过多,就会导致单纯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负无穷大。也就是说,价格变动的趋势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的微弱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巨幅变动。假如价格提高一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萎缩,假如某一场上的市场价比统一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一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千军万马搞外贸,实际上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较大的实惠,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轻易导致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在市场处于均衡和供不应求条件下,完全竞争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巨大的市场供给的压力使得厂商展开无情的价格竞争,最终导致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得不偿失。

2、信息不灵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敏的问题。一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相对简单,调整生产方向轻易,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一般无法承担在外设置分公司的巨大支出。他们所获得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依靠于国外零售商、亲戚朋友的口头信息甚至国内的专业外贸公司。这种信息不灵敏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缺乏规模效益。中小企业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在全球各地广泛设置分公司。一方面,由于形成了千军万马完全竞争格局,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对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开展外贸,每一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这样,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此外,像融资渠道不畅、治理水平低、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挑战这些内外部的压力都会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巨大挑战。

三、参与国际竞争时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经营最主要的是一个信息问题。把握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才能开展外贸经营,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所以,把参与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到重要位置是明智之举。当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不能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全面信息化,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阶段发展,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最基础的信息化要求是中小企业有一个信息通道,能够将自身有关的产品信息发布出去,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可以采取委托中介公司甚至政府外贸部门发布信息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简便易行,而且能够节省费用。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经济条件较差的企业也可以采取上网的方式访问和查询有关厂商、消费集团的网站。

发展合作经营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轻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个问题。

在现有的自由贸易格局下,外贸企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或以同等规模企业的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的合作经营。合作经营可以降低总的固定费用、可以建立合理价格协商机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毫无疑问,厂商理性具有局限性,社会、企业主管部门甚至中介机构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譬如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等鼓励外贸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

一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人才的短缺被推倒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非凡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治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只能依靠其他公司间接经营外贸。所以,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实现。在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引进招聘外贸人才已经不是难事。同样,对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发展外贸所需的专业人才。

我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我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我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31716.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7 03:27:22  回复
关系密切而且错综复杂,并引起同行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性;国际贸易;传递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政策的制定主要为了保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6 20:09:31  回复
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缺点1、企业必须对付外国市场的各种障碍,如关税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2、汇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风险。3、国外进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关系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7 02:54:58  回复
性从自身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作为最直接的效果,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一样,当国际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治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