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经济下行-2012经济下行原因

本文目录一览:

2016年中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为什么物价还在上涨

1、收入分配不合理,国家和资本的分配比重过大,劳动者的分配比例过小,劳动者分配比例只有8%左右2、经济政策短视,货币超发严重,对内通货膨胀严重,对外死扛汇率。3、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的短视,错失了经济转型机会,比如,08年房地产本可以自己调整,回归房地产的住房本质,四万亿一出,立马发疯。4、社会保障差,养老教育住房,号称新三座大山大量的财富进一步从普通老百姓的口袋中流出,普通国民,没有能力扩大消费,也不敢扩大消费,再加上人民币汇率高,出口失去价格优势,生产的卖不出,产能严重过剩,经济不下行才怪

人民网首页2016年经济下滑怎么办

015年GDP增速为6.9%,创25年来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再平衡致使中国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延续结构调整趋势。数据体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需求端调整明显,二是结构改善有被动原因,三是民间投资趋于谨慎。因此,2016年宏观政策着眼点,在去产能、去杠杆、减成本过程中,还会适当增加需求侧管理。

中国2015经济数据公布,GDP增速为6.9%,创25年来最低。按照中国政府年初设定的增长7%左右的目标,这个数据符合预期。不过,虽然经济目标实现,但数据也表明经济下滑格局并未改变,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7%、6.9%和6.8%,环比增长1.6%,低于前值1.8%。季度数据显示经济并未见底,调整仍在继续。导致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再平衡致使中国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延续结构调整趋势。

2015年数据体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需求端调整明显,二是结构改善有被动原因,三是民间投资趋于谨慎。

一,需求端调整主要体现在投资增速下降和出口增速下降。

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0%,勉强维持在两位数,为经济调整后投资增速最低一年。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也是重要原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1.0%,实际增长2.8%,其中住宅投资增长0.4%。房屋新开工面积比上年下降14.0%。而早先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出口同比下降1.4%,连续第六个月同比下降,全年出口下降2.8%,而2014年,则是上升6.1%。投资和出口下降,是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消费占比增长具有两面性。

在GDP构成中,消费已经超过投资占比,并且已经超过半数以上。可以认为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但消费占比增长也是投资增速下降的反映,并非消费主动超车。实际数据是,消费比上年名义增长10.7%,实际增长10.6%,也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

三是民间投资趋于谨慎,增速下降。

本届政府上台后,即推行简政放权、鼓励创业创新政策,但由于经济预期改变,民间小型创业热情高涨,但大规模投资趋于谨慎。从投资构成看,尽管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4.2%,但名义增速仅为10.1%,低于国有资本增速,民间资本对政策反应相对消极。在经济继续下行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有所变化。2015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9%,比11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从环比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1%。这似乎预示经济出现好转迹象。由于经济尚未见底,未来宏观政策依然会在需求侧保持一定刺激政策。从中央政策看,虽然强调供给侧改革,但由于要确保十三五经济总量翻番任务,仅仅靠改善供给侧是不够的,因为增加总供给的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从而实现总量增长。

2016年宏观政策着眼点,在去产能、去杠杆、减成本过程中,还会适当增加需求侧管理。笔者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一,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在财政收入下降背景下,增加债务依然是有效办法。中央政府通过发债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实际达到两方面效果,既增加了需求,也为改善供给提供了基础设施,同时为去产能和去杠杆提供政府补贴。可以说,一方面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去杠杆,但中央政府要适度加杠杆。

二,市场出清不会一步到位。

政府强调市场出清表明政策决心,但实践过程中仍需稳步进行,因为过度去产能很可能导致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因此,强硬去产能不如釜底抽薪,即一方面减少地方负债,为“僵尸企业”断血,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实现去产能目的。

三,货币政策仍需宽松。

2016年初,人民币出现大幅度贬值现象,其中有国际投机原因,但主要是经济下行导致的市场预期发生了改变,在经济总量巨大和产能过剩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人民币汇率必然存在长期贬值趋势。汇率适度调整不是坏事,但资本外流也会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因此,央行应该在春节前实行降息降准,以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

前瞻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约在6.9%,从物价走势看处于比东亚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更为严峻的通货紧缩中,其间还有股市异常动荡,以及外围局势不稳的困扰。前瞻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

1.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

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

综合权衡,从2015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从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5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

2.投资增速将跌破10%。

2014年和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6年中国投资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投资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投资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仅在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2015年基建投资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投资增速,也意味着2016年基建投资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投资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

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

2016年,从工业投资、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6年工业企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企业财务成本,并且企业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6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

4.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

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5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政府干预下在次贷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政府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

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

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投资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3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

“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6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

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

回顾2013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投资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5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常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远。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6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

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比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占比不足3%。2016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

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

中国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

因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来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政府和企业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

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

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但难以扭转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2016年中国外贸仍将和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

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

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

总体上看,从2016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2016中国经济趋势十大猜想

锻造经济形势下行我们该怎样应对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遭遇到不少预期内和预期外的冲击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组合,使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生持续改善。预计2015全年GDP增长6.9%,CPI涨幅1.5%。展望2016年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明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宏观政策和加快推进改革加以应对,仍可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年经济运行总体特征2015年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是稳中趋缓、稳中有进、稳中有忧,各领域分化加剧,动力转换过程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结构性衰退和结构性繁荣并存。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二产10.8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但行业景气度差异较大。一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十分困难。资源类、重化工业普遍陷入困境,增速大幅下滑,煤炭、钢铁、水泥等产品产量明显下降,行业总体库存压力较大,仍处在调整探底发展阶段,要彻底走出困境尚需时日。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长速度大幅快于传统制造业。三是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延续近两年高增长态势,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表现尤为抢眼。三大需求趋于平衡发展,内部分化逐步凸显。2015年以来,消费增长保持稳定,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出口增速换挡,三大需求趋向平衡发展。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4%,高于投资15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从三大需求内部看,分化逐步凸显,萧条与旺盛并存。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月度投资已现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制造业投资缓中趋稳。消费方面,网上商品零售、通讯类商品、旅游等领域消费高速增长,而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大幅衰退。出口方面,一般贸易出口保持正增长,而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传统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下降。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显著,多速增长格局出现。一些产业基础好、结构多元化、调整步伐快、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经济仍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而一些产业结构落后单一、产能过剩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下行速度较快。重庆和贵州两地逆市上行,实现了10%及以上的超高速增长,领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相对平稳,保持在7%—9%中高速增长区间;辽宁、山西等资源型、重化工业大省下行压力较大,减速幅度大,增速低于3%,甚至其省内部分地市出现负增长,情况极不乐观。企业景气分化,同一行业内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上市企业紧抓市场、政策机遇,发挥其规模、品牌等优势,发展相对较好。另一方面,量大面广的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生存难、转型难的困境。民生持续改善,收入就业指标表现较好。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5.2%。居民收入实现了“两个高于”的要求,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达到16367元,同比实际增长7.7%,高于同期GDP增速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1%,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1.3个百分点。价格水平总体平稳,结构性通缩压力加大。受新拉涨因素不足,及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全年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低于2%,个别月份低于1%,物价总水平平稳。但受国内需求总体偏弱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生产领域中原材料、燃料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45个月负增长,且降幅较大,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风险已较为突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1—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4.7%,较上年同期下降8.8个百分点。特别是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更低,新开工大项目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受到融资平台清理、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及经济增速下降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资金来源受限,致使部分稳增长措施难以落地。同时,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主动服务意识差,仍然存在投资项目需要各部门串联会签审批现象,审批环节多、行政效率低也影响稳增长措施的落实。二是市场出清困难。截至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5个月负增长,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负增长记录,且伴随经济增速下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局面缓解难度进一步加大,过剩行业有扩展之势。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恶化。1—10月份,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到386.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48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47.5%。10月份,全国22个城市5大类品种钢材社会库存环比有所上升。其中钢材市场库存总量830.81万吨,比上月增加26.93万吨,上升3.35%。当前急需通过市场出清恢复市场供需平衡。但受过剩产能行业重资产技术经济特征、地方政府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化解产能过剩和清除“僵尸企业”仍面临种种困难。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三是就业压力逐步凸显。今年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稳定,但受资本市场波动、总需求低迷影响,非制造业的景气度也在下行,10月份非制造业PMI指数已较7月份的年内高点降低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部分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目前勉力维持的就业局面可能会被打破,部分隐藏性失业可能会显性化,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可能将对明年的就业稳定造成影响。同时尽管网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调研中反映,图书、服装、家电等产品的实体店受到冲击最大,部分实体店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关闭潮。部分传统的百货商场也受到较大冲击,经营景气度持续下降,这对相关群体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四是金融风险加大。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企业效益恶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等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金融领域传导。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上升趋势,目前已经连续16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0.94%上升至2015年第二季度的1.50%,三季度进一步升至1.59%,环比上升0.09%,同期拨备覆盖率由287.40%下降到190.79%。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集资问题抬头。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导致金融风险上升。●2016年经济增长趋势分析2016年投资增长可能降至9%左右。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下降1.5个百分点,约拉低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一是企业经营景气度下降影响投资积极性。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变化的60%可由上一年的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解释。2015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较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恶化抑制企业扩大投资。且上半年受益于股票市场持续活跃,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若去除其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利润数据显示的还要差。二是产能过剩依然突出,新增投资动力不足。从今年行业统计数据来看,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且伴随经济下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行业有扩展之势。三是高新制造业规模尚小,难以提供足够投资支撑。全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出全部制造业投资近4个百分点,但其占比不足10%,对制造业投资增长拉动较弱。房地产投资可能降至零增长。一是当前的资金来源结构难以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虽然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3%,增速连续多月提高。但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都连续多月负增长,仅有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正增长。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负增长。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1%。三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仍未全面恢复。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上行是结构性上行而非整体上行。从区域看,一二线城市景气上行,三四线城市低迷。从房屋购买结构看,改善型住房景气度高,而刚需房和高端房类的景气度相对较低。10月份以来房地产销售增速已经出现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能回落2个百分点。一是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受经济下行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且若明年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再次下降,则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将受到极大约束。二是部分改革措施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政府投资扩张。新预算法、限制地方招商引资竞争和地方司法、纪委体系改革强化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衡约束,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投融资扩张。消费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减速。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7%,高于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但年度比较来看,却是持续减速。二是受失业显性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信心可能有所减弱。三是一些热点消费可能减速。首先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效应减弱。其次,今年受黄金价格波动及股市波动引发的避险情绪增强的影响,三季度以保值增值为目的金银珠宝类消费大幅走强,平均增速达到13%,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出口可能略高于今年。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报告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复苏会有所减弱,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速度在2016年有所回升。二是政策环境优化和低基数可能提高出口增速,进口可能低速增长。今年进口之所以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所致,进口数量降幅不大。预计明年进口数量将窄幅下降,价格影响降低,进口实现低速增长。总体来看,明年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回落。2016年宏观政策选择2016年宏观政策的重点仍是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平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供需两侧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力度。第一,建议进一步扩大赤字规模,提高赤字率,新增赤字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第二,建议考虑加大中央国债发行规模,并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继续适时推进债务置换工作,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为地方腾出部分空间用于其他领域支出,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第三,进一步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金,统筹用于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第四,适当加大针对东北地区及其他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配合其他相关政策,增强其自主增长动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松紧适度。第一,建议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在资本外流增多的情况下保持流动性充裕,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在保持汇率总体走势基本稳定的大局下,根据市场情况,继续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减轻出口部门压力。第二,稳定股票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宽进严出,防范资本大规模流出风险。第三,发挥好定向调控作用,进一步扩大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规模,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各类企业成本,引导“双创”活动走向纵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建立地方政府在改革和发展中的正向激励机制,克服不作为倾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新型竞争机制,既要保障公平公正,也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2016是怎样的一年

201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一方面很多宏观经济指标将出现进一步的回落,另一方面很多微观指标可能会出现全面的变异,使经济探底的深度和持续的时间出现超预期的变化。

必须明确的是, 本轮中国经济的底部是多种周期性力量合力的产物。世界经济是否将在2016年出现二次探底?房地产投资是否会在明年二季度成功反转?中国的债务重组是否能够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中国存量调整是否能够大规模启动?增量扩张是否足以弥补不平衡逆转和传统存量调整带来的缺口?宏观经济政策的再定位是否有效改变微观主体的悲观预期,并有效化解“通缩-债务效应”的全面显化?新一轮大改革和大调整的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是否得到有效的构建?这些因素将一起决定本轮中国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下行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

2016年为什么各行各业经济都在下滑,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样持续多久?会转变什么样?谁能说一

关于2016年的中国经济状况,的确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诚如你所说的,许多行业的经营状况都在下滑,其原因十分复杂,会持续多久?会怎样转变?探讨如下:

1、许多行业不景气的原因。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投资强度持续加大(例如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惊人的55万亿元),使得许多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数量激增,导致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形成“产能过剩”,企业订单不足,而庞大的“固定成本”却一点也不能少摊,使企业盈利减少。

众所周知,当企业获得的订单减少、实际产量低于“盈亏平衡点”时,企业就会亏损,而产能过剩使得全行业订单不足甚至许多企业的产量低于盈亏平衡点产量而亏损,就造成某个行业或许多行业经济不景气(下滑),进而影响到全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不景气。

第二个原因,是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中国是一个外贸型国家,早已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外贸总量占到全世界贸易总量的六分之一左右,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等都长期经济衰退,也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下滑。

2、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会持续多久?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不足3%,但没人认为美国经济会崩溃吧?事实上美国稳坐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因此,中国经济即使再下降一些,只要长期维持增长率3-4%(目前是6%左右),维持经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毕竟我们的经济基数已经很大,居全球第二,不大可能一直维持像以前我们经济基数不大时那么大的增长比例。而且近年来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先进的制造业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帮助我们稳定占领了世界经济很大一块市场,还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这也是世界500强争先恐后要打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做支撑,因此,哪怕不景气时间再持续几年,都不会有大的崩溃性威胁。事实上一国的购买能力不可能迅速大幅度增长,面对巨大的产能过剩,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情况下,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很可能成为“新常态”。必须做好长期、艰苦的思想准备,一边做好产业调整、技术进步工作,一边耐心等待购买力的“自然增长”,加上我们坚信宏观经济毕竟服从“周期性”规律,有经济波谷就一定会有经济波峰,耐心等待下一个全球经济波峰的出现。

3、中国经济会转变成怎么样?

你知道,拉动中国经济是“三驾马车”,即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外贸出口。

这三驾马车中,虽然出口下降,但固定资产投资依然维持60万亿元以上的规模,国内消费强劲(高铁常常一票难求、公路上充斥满了无数私家小轿车、大小饭店人头攒动、超市热销、房地产销售量维持巨量等等),都说明了至少还有“两驾马车”拉动力强劲,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就可以勉强维持。而且外贸出口虽然下降,但毕竟还有十几万亿元的出口量,毕竟也安排了无数就业岗位、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对未来展望,例如,高铁需求量会扩大,那造高铁需要钢铁吧,高铁的订单就一定会有相当部分资金转化为钢铁厂的订单,也会扩散成为高铁设计院订单、制造电子控制设备企业的订单,大家在生产中都需要用电,就会扩散成电厂订单、进而扩散成煤矿的订单,连带扩散到相关的服务业、甚至银行都会因为这么多订单的资金往来而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一盘棋是不是就都活了?

同理,目前资金投入的20%左右是进入了房地产行业,盖房子,需要大量钢铁、水泥,那自然带动钢铁厂乃至铁矿山、水泥厂、发电厂、煤炭企业的一系列“乘数效应”的发挥,同样带动国民经济一盘棋走活。

综上,多年来积累的固定资产投入、技术研发的投入,使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扩大百倍,而国民的购买力暂时还赶不上产品制造的速度,所以出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宏观经济不景气,但也应该看到这些不景气背后存在一个对未来有利的巨大优势,这就是我们积累了强大的制造业和相应的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中国长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或“硬件条件”,如果能在软实力或技术上利用产能过剩而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国际上最强大的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27114.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8 02:26:56  回复
的订单,也会扩散成为高铁设计院订单、制造电子控制设备企业的订单,大家在生产中都需要用电,就会扩散成电厂订单、进而扩散成煤矿的订单,连带扩散到相关的服务业、甚至银行都会因为这么多订单的资金往来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