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隋文帝的经济措施及影响?
隋朝在在中国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瞬间,但就是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隋文帝创造了开皇之治。但在《贞观政要·辩兴亡》中却记载:“贞观二年,太宗谓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遂粮。随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积储得供五六十年。”
由此可知,唐太宗对隋文帝持有一种负面评价,他认为随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但是根据《资治通鉴》对开皇十四年那场大旱的描写则不尽然。“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视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由此可见,隋文帝并不是不怜百姓的。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记载“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贱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这三则材料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却是都没有关于隋文帝开仓赈灾的记载。但后两则资料说明,虽然隋文帝没有开仓赈灾,但他对百姓是怜惜的。
一、怜百姓
隋朝开皇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开皇二年大旱又洪水;开皇三年大旱;开皇四年大旱;开皇五年洪水;开皇十四年地震、大旱;开皇十八年地震;开皇二十年地震。隋朝的都城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连年灾害让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维护统治,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1、打通水路。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由于灾害而带来的饥荒问题,隋文帝准备设置官仓。将关东富庶地区的粮食转运到关中地区,以解决饥荒问题。但这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是从洛阳西到陕州的这段路程。黄河穿行,三门砥柱水流湍急。船只根本无法通行。其次就是从长安到潼关这一段路,潼关长达百余里,起于断裂山中,险难异常。隋文帝打通了这两处关隘,将关中地区的水利问题彻底解决。
“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这条广通渠的影响非常重大。“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由此可见,广通渠解决了粮食运输的问题,解决的受灾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隋文帝也清楚,不可能一直考救济和运输。于是他在关中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农田的水利建设等等。
2、开仓赈灾
隋朝拥有非常庞大的仓储。开皇三年大旱,于是“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阳置河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运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由此可见隋朝仓储之多。开皇五年,工部尚书长孙平认为“经国之理,须存定式。”上奏隋文帝,隋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鼓励全国上下,捐献义仓。如遇荒年,便开仓赈灾。
二、惜仓储
“初得黎阳仓,就食者数十万人。”这段话是唐初大将李勣所言的。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隋朝仓储之丰凛一直到了隋炀帝末年都不曾改变。隋朝不过四十年,而仓储却如此的丰富。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隋朝以数量庞大的均田户为基础,征收赋税,使得隋朝拥有强大的储备量。
隋文帝还采纳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之法,重新制定赋税徭役。征收比豪强还要低的税,吸引百姓成为国家的编户,于是国家的正式编户增多,赋税相对增多。除此之外,隋文帝在开皇十年,采取废除军籍,编入民籍的政策,既解决了,百姓冒充军籍躲避徭役的弊端,又增加了国家户口数。
其实,国家仓廪如此庞大,主要还是得益于广通渠的开发和国家严厉的法律制度。开皇十六年,合川官仓少粮七千石,隋文帝调查出此事案犯是粮仓主管,随后下令处决主管,并将其家人贬为官婢。此后便规定,“盗粮一升,已上皆斩。并没其家。”后来又下令“盗一钱以上皆弃世。”“行署一钱以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通过这些严厉的法律,以及一系列的制度,隋朝的仓储日益增多。
义仓在初期不向百姓征收赋税,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具有积极作用。但到后期,隋文帝不断下诏,致使义仓的性质发生改变,而义仓征收赋税也成了定局。
三、总结
隋文帝到底有没有“不怜百姓而惜仓储”,其实是要分开来看的。在前期,隋文帝为了改善灾情,适应了一系列的措施,开通广通渠,加强漕运。开仓赈灾,减轻灾情。这些因为对当时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开通广通渠,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到了后期,由于义仓性质的转变,义仓逐渐被国家管理所替代,虽然国家管理不至于出现混乱的情况,但这无疑是激化了阶级矛盾。不仅如此,虽然隋文帝以严厉的刑法来管理义仓,但但官员贪污腐败,偷盗粮食终究不可避免。而同样的,开皇十六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各地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置义仓,这使得在灾荒年间,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百姓很难受到救济。
隋文帝“怜百姓”是真的,“不怜百姓”这是真的,“惜仓库”是真的,“不惜仓库”也是真的,只是处在不同的时期。同样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就不能够轻易的去下定论。我认为,隋文帝其实还是心系天下的,不管义仓的结果如何,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救济百姓,包括严厉的刑法,义仓,广通渠这一切都是为灾荒而应运而生的。
但我们也承认,在后期,隋文帝的做法确实不妥,逐渐改变的管理制度,导致义仓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本应该在灾荒年间救济赈灾,却在灾荒年间无法救济偏远百姓。
所以,隋文帝既怜百姓又惜仓库,而惜仓库也是架构在怜百姓之上的。我们不能承认他的过失,倒也不能一味的去夸赞他的功绩。
隋统一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措施是?
隋朝统一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措施:【编定 户籍,统一货币、度量衡】
隋朝如此的富庶,采取了什么合理的经济政策?
隋朝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隋朝主要采取以下治国理政的措施
1.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
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战乱,使人们能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得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朝“开皇之治”奠定了基础,
公元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后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2.隋朝政治上实行五省六曹制
五省六曹制是中国隋朝年间所实行的中央官制。五省六曹制是指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尚书省下设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官、工部六曹。
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为宫廷之宦官机关,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
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至此,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3.开创了科举制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4.开凿隋唐大运河的
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5.实行均田制的土地制度
即国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一些改革措施,隋朝富庶了,为中国历史迎来唐朝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发布于 2022-07-11 16:14:28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1 18:29:58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1 14:4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