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经济的关系-就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认识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中个体(及个人)行为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需要记住四个要点: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第四,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经济影响就业的因素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与经济增速减缓有关,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有关;与农民工在农业之外求职再不用“舍近求远”有关;与农业本身吸引力的增强有关;与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协调有关;也与我国人口变动与劳动力供求状况有关。可以说,“用工荒”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职业培训和中介机构等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1、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

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为维护竞争优势,各国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后危机时代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我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就业压力减轻,但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每年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需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寻找工作难度大。

3、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影响到就业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4、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如在东中西部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30元左右。区域就业形势差别明显,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随着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作环境好转,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外漂农民工的新选择。

5、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6、人口结构变化使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

我国正在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水平,农民工总量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峰值,总量为9.99亿人,之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将下降至9.87亿人。2011―2020年就业年均增速将比前期下降0.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4个百分点。城镇化加速推进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然不能弥补劳动力人数减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就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改善民生,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

共享,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而就业问题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提升就业率才能共享,也只提升就业率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

是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经济的意义很大,甚至不可替代。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份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合的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

扩展资料:

根据通知,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12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限额标准最高可上浮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限额标准。

企业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且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的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自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当月起,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最高可上浮3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就业

经济增长与就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经济增长,导致需求增加,为了保持市场需求和供给均衡,供给也需要增加。因此生产就会增加,生产的增加必须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因此就业增加了。

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用近100年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率(原是名义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低失业的年份往往有高通货膨胀,而高失业的年份往往有低通货膨胀。菲利普斯的贡献是:揭示了两个(事实上是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关联关系。在菲利普斯的分析框架中,经济增长率(产量)与通货膨胀率(价格)是正相关关系,而与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与就业率则又是正相关关系。

宏观经济学还认为,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波动的。例如,当衰退中实际GDP减少时,就业、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总消费、总投资、

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也都减少。相反,当实际GDP出现增长时,则上述指标都会出现上升。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就不尽然,主要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就业、消费得到相应增长,而且出现较大的反差。长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体制性特征:增长与投资的互动(互相依赖、互相推动)过强,与就业、消费互动偏弱,仍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为什么说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今年就业工作不仅任务艰巨,且尤显重要。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产业推出具体政策和举措。

1、以企业稳就业,为企业加快有序复工复产解决痛点难点。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1亿户,占据市场主体90%以上,贡献了60%以上的GDP;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8353万户,带动了超过2亿人的就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吸纳就业的“容纳器”。

但由于自身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眼下疫情影响,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物流受限、原材料供应短缺、资金压力较大等“痛点”,不仅制约着企业发展,更关系到老百姓就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产业、资金、物流、人力等多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供氧”“输血”,帮他们渡过难关。

2、以创业促就业,为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疫情期间,部分企业受到冲击,同时,一些新经济快速“补位”,爆发式增长,“云办公”、“云教学”、“云医疗”等一批基于“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新趋势,也提供了创业就业新方向。。

3、以扶业保就业,特别是为贫困地区的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好创收脱贫难题。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与外出务工就业相比,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在本地发展产业吸引就业,更能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质量,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疫情防控则是特殊考验。政府可以鼓励、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设立“扶贫车间”,采取“企业+车间+贫困劳动力”的模式,吸纳贫困人员就近就业,还可以开展“家庭车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简单加工,既能带来收入,又能降低感染风险。

扩展资料

我国促进就业法制建设提供系统的思路为目的,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证我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理论支持及所应涵盖的内容等问题,就业解决方法可以分为2个部分。

第—部分——就业的基本理论,旨在为促进就业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与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相比,“就业”与“失业”在学术上有着更为严格的、特定的涵义,对促进就业的研究有必要以明确就业、失业的学术涵义为起点。

就业问题的现状是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的现实基础。我国就业问题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中的主次矛盾在不同阶段又有所区分。要加强制度和政策的针对性,就要对我国的劳动力供需总量、供需结构以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做详细的分析。

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促进就业在经济学、社会学、劳动权领域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论证了促进就业实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同时蕴涵了促进就业的某些价值追求。

第二部分——国外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比较,意在通过介绍世界较发达经济国家的就业促进法制,为我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都有较为健全的促进就业法制和丰富的失业治理的经验,但因市场经济模式和具体就业状况的不同,它们在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时各有侧重。

美国再就业模式属于“储备型就业”,即通过对劳动者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英国在促进就业中更加重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作用,跟踪式的职业指导服务和完善的职业介绍的网络是英国促进就业制度的特色。

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在坚持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这一传统的制度功能前提下,强化了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走出了一条主动型的失业保险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就业

我国经济发展对就业有何影响?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哈增友表示,我国经济有三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内需潜力大,应对就业冲击有空间;二是劳动力需求旺,转岗就业有机会;三是资金储备足,应对冲击有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对拉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量主要通过扩内需实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贡献率已降至个位数,只要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加力加效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就有希望化解对就业的冲击。

“光有信心、有条件也不行,关键落脚点在于实干。”哈增友表示,吸纳就业主要靠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就业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着力加强宏观调控,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经济运行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也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既要发展壮大新动能,深入推动创新创业,催生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也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1395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0 20:57:17  回复
发展对就业有何影响?如何认识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中个体(及个人)行为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