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制作古代头盔-纸箱做头盔

本文目录一览:

谁知道明朝将军服饰盔甲的制作材料和有关流程啊!特别是盔甲!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

(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

钢盔等取代。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门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铠甲所代替。在俄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

(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申,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180a一!812年)之后,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后仅在近卫骑兵第一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其他人员的胸甲茬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带有铜制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茬乘马队形申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具 (至1917年)。

[铠甲手套]

古代铠甲中护手配件。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中国铁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鞨]

中国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人兰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兰,即所谓兰拾,兵架也。拾革,重革,当心著之,可以御矢。"

[中国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古代甲胄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那么,甲胄的由来是什么?古代中、西方的甲胄有何不同?甲胄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呢?敬请期待探索解密。

在秦陵被发现的石铠甲与石胄(即兜鍪、头盔)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这批形态精美、工艺高超、分布密集、种类繁多的以扁铜丝连缀而成的青石甲胄,填补了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秦甲胄实物缺乏的空白,对研究秦代甲制,兵制以及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那么,甲胄的由来是什么?古代中、西方的甲胄有何不同?甲胄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呢?

世界上最早的甲胄什么样?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世界上最早使用甲胄的地方应该是古埃及。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古埃及墓葬中就发现了黄金装饰的甲胄,这些甲胄穿在巫沙布提佣的身上,说明当时已经使用了甲胄。发现于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时期的鱼鳞铁甲或铜甲以及头盔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用甲胄遗存,这是当时米坦人和迦南人与埃及人战争的防御武器。在底比斯的阿蒙诺菲斯三世宫殿中发现的铠甲甲片尺寸大约为115毫米长,末端趋于尖形。

而这些甲片缝在皮制或布制的贴身内衣上,铠甲的重量相当可观且穿起来很不舒适,在抵御复合弓的穿透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般弓箭手的护身甲由大约500片大号的包住身躯的鳞片、500片较小的包住胳膊的鳞片和大约200片同样小号的做头盔的鳞片所组成。这些精巧的设计,不但极大的降低了军队的伤亡数量,起到了较好的防御作用,而且还在笨重之余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使部队的战斗力大增。这些甲胄的发现,证明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和灿烂。

古代西方使用的甲胄什么样?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史被大家所熟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遗迹中都发现了甲胄。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公元前7世纪维图罗尼亚的青铜胫甲(左)、青铜头盔(右)

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前7世纪末至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开启了古罗马帝国的大幕。

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西方一直处于一种分裂状态,战争频繁,所以甲胄作为防护措施,其应用也非常普遍。西方甲胄大部分是青铜或铁皮整体锻造,坚固有余而灵活不足,也受到较多限制。

我国古代甲胄最早出现于何时?形式如何?

在我国,东周至秦汉之际,由于战争频繁酷烈且规模增大,穿着甲胄的重装部队在各国部队中的比例日益增多。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重装部队——“甲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在与“六国”的长期兼并战争中,甲士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其他诸侯国,所谓“带甲百万”就是指此;且由于秦军作战勇猛令其他国家的军队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虎狼之师”,这也是秦能灭六国的主要原因。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复原

春秋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反过来,甲胄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个时期进攻性兵器由较钝的青铜兵器向锋利的铁兵器的转型历程。

古代甲胄采取何种制作工艺?

在欧洲早期,人们主要制造完全封闭的全副武装铠甲。工匠需要在砧板上把整块铜皮或铁皮敲击成人类身体的形状,然后再把各个部件组装起来。固定部位全用整块铜皮或铁皮制成,只有关节与需要活动部位用环状或其他形状的铜皮或铁皮带扣或扣针勾连。有时候头盔都完全封闭,只留很小的缝隙观察和换气。

青铜腰带扣(左)、青铜扣针(右)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在了汉代,皮甲胄基本被淘汰,基本都是采用铁甲胄。宋代发明了柳叶甲和鱼鳞甲,既保护了身体又可以随意活动,增加了攻击能力。明代发明了钢制的宽沿帽取代以前的宽沿毡帽,以铁网裙外面罩上紧身钉皮甲取代厚重的铠甲。钢制宽沿头盔有效防止了弹片及剑、矛等对头部的伤害,钉皮甲有效遮盖了锁甲的缝隙,锁甲又增加了防御,使将士们得到更好防护的同时增加了有效的机动能力,是甲胄发展的顶峰。

清代甲衣(左)、清代锁甲局部(右)

史料中关于甲胄制作方法的记载是什么?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修的,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函人》中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凡甲,锻不挚则不坚,已敝则桡。凡察革之道,眡其钻空,欲其丰也;眡其里,欲其易也;眡其朕,欲其直也,櫜之欲其约也;举而眡之,欲其丰也;衣之,欲其无齘也。眡其钻空而惌,则革坚也;眡其里而易,则材更也;眡其朕而直,则制善也。櫜之而约,则周也;举之而丰;则明也;衣之无齘,则变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为:函人是专门制作甲衣的工人。犀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七片连缀而成,兕甲的上下旅都是用六片连缀而成,合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五片连缀而成。犀甲(雄性犀牛皮制作的甲片)可用一百年,兕甲(雌性犀牛皮制作的甲片)可用200年,合甲(用雄犀牛皮和雌犀牛皮两种兽皮做成的双层铠甲)可用300年。制作甲衣时,必须先量度人的体形,根据体型来裁制甲片。在制作过程中要称量甲衣的上旅和下旅,如果其重量一样,则用甲衣的长度作为腰围。作为甲衣,皮芋锻治不实就不坚固,锻治过分致使革理损伤就会使甲衣易于曲折而不强韧。一般观察甲衣的方法:看甲片上为穿丝绳连缀甲片钻的孔眼,孔眼要小;看甲片的里面,要刮治得平而光;看甲衣的缝,要上下对得很直;装进袋子里,要体积小;举起而展开来看,要显得宽大;穿到身上,要甲片相互间不磨切。看到甲片上的钻孔很小,就知道甲衣很坚固;看到甲片的里面平而光,就知道甲衣的材料好;看到甲衣上的缝很直,就知道做工好;装进袋子体积小,就知道缝制精致;举起展开显得宽大,就一定很有光耀;穿到身上甲片相互不磨切,活动起来就很便利。

从《考工记.函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制作甲衣非常讲究,工艺复杂,是一门重要的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

秦陵出土的石甲胄什么样?

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封土东南200米处,对一座面积13000多平方米的陵园城垣以内最大的陪葬坑进行了局部发掘。试掘出土了石质铠甲90领,石胄36顶以及石马甲。制作这些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其中较精细的石甲有甲片近800片,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这些石质铠甲、胄、马甲的发现,形象说明了秦代军人防护装备的状况,弥补了文献对秦代甲胄记载的缺失,丰富了人们对秦代军事问题的认识。

秦石胄(左)、秦石铠甲(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而当时的实用甲胄不会以石材为原料。因为石材不仅笨重,而且脆性大,不抗击打,实际保护效果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有关秦陵出土石甲胄的报道,还是1998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那批,并没有新的考古发掘成果。

关于古代盔甲

日本竹甲是日本比较常见的甲胄,用线接的方式把一片片一条条竹制材料连接起来,防御力可想而知。至于骨头嘛,做饰物可以,做盔甲就算了吧,骨头可是脆的,摔一跤就碎了。

铁甲不是汉朝时装备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开始流行铁器,一开始是民用的,用于农耕啊什么的,后来才作为武器盔甲,比如那时候的很多名剑都是铁质,基本已经取代青铜的位置。虽然说秦汉帝国比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更早的大规模使用铁,但是就盔甲来说的话,青铜甲仍然可以很好的防御,武器就算了,罗马军队装备的青铜剑刺一下就弯,还要用脚踩直才能继续用。(欧洲最早使用铁技术的是被罗马帝国称为蛮族的各大森林部族)

说到防御力嘛,中国的盔甲虽是鳞甲,扎甲等用牛皮绳等材料穿起来的“片甲”为主,但是比较厚,而且炸好了也是硬邦邦一大块的,受到利器的打击防御力很好,而遇到锤锏等钝器则不然,因为是贴身披甲,容易受内伤。但是自隋朝起流行了明光铠到唐朝发展到巅峰,这种“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盔甲使用金属板和鱼鳞甲相结合的方式制成,是唐十三铠之首。作为是中国盔甲文化史上的传奇,防御能力当然是可想而知。而后宋朝流行的步人甲可以说是史上最重的盔甲,防御性能当然好,但是作为布卒使用牺牲了机动性能,这也就使得宋朝在对抗已机动性为主的游牧民族时力不从心。(中国唐宋的铁质盔甲因为保存下来的文献极少,实物基本没有,所以有很多样式的制作方式到现在仍是谜,比如十分有汉文化特色的“山文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灿烂吧)

欧洲的铁甲自进入中世纪以来一开始流行锁子甲,虽然穿起来灵活,而且制作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大量生产,但是防御力一般般,收到刀剑劈砍虽不致命但也很容易伤筋动骨,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啊,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这种盔甲一直流行。到了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的火种开始遍布欧洲,响当当的全身板甲也就是这时候发明的,完美的设计和精良的手工制作使得这种盔甲立即风靡,甚至传播到了日本。(倭寇们叫“具足”)而且这种铁罐头的防御力实在是很好,因为铁板向前突起,而且表面十分光滑,可以有效的防御各种利器钝器。但是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全身板甲也淘汰了。(这一点中国比欧洲早,中国是火器的发祥地,盔甲的衰退自然也要早于欧洲)

不过总的来说,各种盔甲面对武器的刺击的时候多少是防不住的,全身板甲亦是如此。

至于头盔的制作,古代的工匠吗用铁皮片放在圆形的模具上敲打使其弯曲然后再加一层细铁片,用甲钉固定大多都是这样。整体式头盔是敲出来或者使用文艺复兴的冲压技术。

堪比复合装甲!中国古代甲札式拼接头盔:兜鍪

中国古代将军人所戴之头盔称为兜鍪,又叫鞮瞀或者胄,实际出现历史已不可考,主要材质有青铜、皮、铁、钢四种,中国甲胄的璀璨瑰丽有一大半要应在这个“胄”身上。

中国头盔已出土实物的最早年代和皮甲一样,都是商代。在那个时代,冶铁技术还未发明,所出现的铁器都是简单加工的陨铁。通过出土皮甲反推,商代制革工艺也并不高超,青铜器制作技术倒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整个商代的所有出土头盔全部都是由青铜浇铸而成。

如果将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盔、殷王廪辛墓青铜盔和殷墟出土的另一顶青铜头盔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这三顶不同年代的头盔在款式上非常接近。三顶头盔全部在前额装饰有饕餮纹,而且汉字中的“胄”字与这三顶头盔惊人的相似、头上一点代表盔顶的翎管、上面的田字代表额前的饕餮、下面的月字代表盔体护颊。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墓出土的商代饕餮青铜胄

▲安阳殷墟青铜胄

▲另一种饕餮青铜胄

西周青铜头盔变得形制简单统一,摒弃了商代的复杂纹饰,简化了工艺,应该是为了便于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

▲西周青铜胄,简化了样式便于铸造,属实战胄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征伐,有力刺激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青铜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绦穿过头顶纽而后在下颌打结固定。到了战国时期,皮胄和铁胄开始出现。战国皮胄为多片组合式,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它们的典型代表,共分胄脊、盔体片、护额片、项顿片四大部分,由丝线连缀成一个整体,盔型美观,贴合头部,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工艺水准。

▲春秋时期的青铜盔

▲曾侯乙墓皮盔

1965年燕下都武阳台丛葬坑中,我国考古学界首次发现了战国铁胄实物。这顶胄由头顶圆片和八十八枚矩形铁制札片以上压下的方式编缀而成,将穿戴者的整个头部(除面门)全部置于它的保护之中。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甲胄已经达到生产化和实战化,在此后数百年里,这种札甲胄一直顽强存在于中国军队中。

▲燕下都铁胄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六国。在以前,学界曾有人因为秦军是否有胄而争论激烈。当1998年秦陵墓陪葬坑内那些如燕下都铁胄一般,以石片叠压连缀而成的石胄实物现世后,这种争论才告一段落。“秦军无胄”的观点,可能来自于战国策士的夸张。至于为何秦陵兵马俑没有戴胄,最可能的解释是,兵马俑的原型是秦皇禁卫军,有一定的依仗和检阅作用,出于礼仪而免胄。

▲秦军石胄,与燕下都铁胄编织方式相同

1978年,在临淄汉齐王墓中出土了一顶或者说一片铁胄,胄体全部由矩形铁甲片加工成弧形编制连缀而成,以丝绦如头巾般在脑后和下颌打结固定,上不封顶,里侧有织物里衬以防磨伤头皮。在西汉初期徐州汉墓发现的铁胄状如一口倒扣的铁桶,在面部眉眼处开有矩形方口,编织方式类似于秦胄。

▲徐州汉胄

到了东汉时,军人们所佩戴的铁胄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吉林榆树县东汉墓葬中出土一顶铁胄,胄体上半部分以长条锥形铁片弯曲成弧构成一个半球体,下半部分以下缘打磨成弧形的长方形的铁片编织成护颊,头顶部位由一块杯状铁碗封口,这顶胄形状美观,在工艺上比此前的燕下都胄与齐王胄都有明显进步,晋代铁胄也沿袭了它的样式。

▲吉林东汉墓铁胄

除了札甲胄外,汉代同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式头盔,它不再由小片甲札连接而是一体成型,主体部分紧贴头部,体积从下到上逐渐缩小,前端带有帽檐状突出物。别看这种盔其貌不扬,它可是南北朝时期一种流行盔式的雏形,在后来的日本,也根据此盔演化出了一种外观极似西班牙M26,名为“冲角付胄”的盔形,可谓影响深远。

▲古坟时代的“冲角付胄”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M26钢盔

前汉时代,中国头盔演变缓慢,形制稳定,铁制胄绝大多数都是由各种形状的铁片以札甲方式组装,一体成型盔可能由于工艺难度较高出现晚,装备少。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头盔展史的初级阶段。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刀匠沈师傅weixin:lqlssfb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公众号:LBQYJS

古代人们怎么制造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

(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

钢盔等取代。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门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铠甲所代替。在俄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

(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申,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180a一!812年)之后,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后仅在近卫骑兵第一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其他人员的胸甲茬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带有铜制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茬乘马队形申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具 (至1917年)。

[铠甲手套]

古代铠甲中护手配件。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中国铁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鞨]

中国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人兰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兰,即所谓兰拾,兵架也。拾革,重革,当心著之,可以御矢。"

[中国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6567.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7:31:30  回复
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其中较精细的石甲有甲片近800片,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这些石质铠甲、胄、马甲的发现,形象说明了秦代军人防护装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12:20:07  回复
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和灿烂。古代西方使用的甲胄什么样?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史被大家所熟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遗迹中都发现了甲胄。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10:07:18  回复
。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