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pt-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本文目录一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包括哪些?这两种内容有什么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特征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恢复的时间会十分漫长。

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就会很快恢复。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一般情况下,(人工生态系统不再考虑之列)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③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③)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全章知识的进一步总结概括和深化。因此,本人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计:1、新课引入:在学习本节课前事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完成课后的“生态缸的制作”,以便学生在上新课时展开讨论,使学生初步感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小生态缸维持稳定的能力较差,这是为什么呢?制作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否就可以长期维持稳定呢?。由此引入“生物圈II号”实验,通过课件图片的展示和相关材料的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工制作的生态系统都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因此人类应当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唯一家园。那么现有的生物圈为什么能够自我长期维持稳定呢?应该怎样保护呢?由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教学:首先,通过课件中草原生态系统羊与狼数量关系的分析讨论,提出“负反馈”的概念,之后阅读课文P109第三段, 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羊与狼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负反馈的含义。再让学生举例,加强对概念的巩固。最后通过对课文P110的“森林火灾后的恢复”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使之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通过前面学习的知识推出:是由于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并强调关键词:保持、恢复、相对稳定、能力。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由此指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两种能力:“保持能力”和“恢复能力”,从而引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关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教学例举身边的实例——家乡沈溪河的变化来加强这部分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即:县城的造纸厂每天排出大量的污水,没有污染河流,却基本能够自净,下游的人们还能将它当饮用水,这是为什么?根据回答指出这种“受到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提出概念,划出关键词,再让学生举例,巩固概念。后来社会经济发展了,该造纸厂厂房扩大,沿河其他地方也新建了许多造纸厂,排出的污水使下游河里的鱼虾基本绝迹,更不能当作饮用水,为什么呢?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有助于学生将课文知识加以理解和应用。然后再讲述:沿河的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后来关停了不符合安全排放标准的造纸厂,这几年河流逐渐恢复了原貌。这种“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即为恢复力稳定性。提出概念,划出关键词,再让学生举例,巩固概念。利用课件展示森林生态系统和苔原生态系统,通过比较二者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得出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表现有差别的原因。然后再通过对小生态缸、生物圏II号与现有生物圏稳定性的比较,进一步巩固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那么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是否一样呢?是否都可以恢复原状呢?指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即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要视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自动调节能力就会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原状。3、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教学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为人类造福呢?通过指导读书,提供思路,要求学生经小组讨论后举例并总结。最后通过学生练习来巩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总结本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回顾、掌握本节主要知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能力目标(1)通过自制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发言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应用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3)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学重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学生自制的小生态瓶(或缸)、PPT课件、“生物圈II号”实验的阅读资料。【教学方法】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和身边的实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指导编组2、指导设计、制作小生态缸(瓶)1、按座位编组,拟定小组长2、阅读课文,设计、制作小生态缸(瓶)让学生自行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和小组分工协作能力引入1、课前让同学们制作的小生态缸(瓶)带来了吗?请举起来展示一下。教师巡视全部作品,选择代表性作品的小组回答。要求说出制作方法、成分和持续时间。2、教师总结制作情况并质疑:你们制作的生态瓶内的生物能长久生存吗?为什么?引入“生物圈II号”实验1、学生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生态瓶,并说出制作方法、生态系统成分和待续的时间。2、不能。小生态瓶内的生物少,结构简单,难以长久维持稳定学生通过将作品相互对照评比,促进相互学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3、打开PPT课件,展示“生物圈II号”实验室图片,分发该实验的阅读材料,并要求思考问题: 问题一: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使科学家中途撤出了? 问题二:生物圈I号出现这些问题了吗?“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4、引言: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工制作的生态系统都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因此人类应当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唯一家园。那么现有的生物圈为什么能够自我长期维持稳定呢?应该怎样保护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3、阅读“生物圈II号”实验的材料,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答案见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等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1、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羊与狼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负反馈”的概念。2、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举例之后阅读课文P109第三段, 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羊与狼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3、讲述: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现象,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4、结合课件,指导阅读课文P110的“森林火灾后的恢复”部分,总结: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1、思考、讨论得出“负反馈”现象2、通过举例感知“负反馈”现象常见,并通过活动建立模型3、听讲、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1、从身边实例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总结能力。2、建立模型,帮助理解概念3、通过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范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讲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这种调节是自动发生的,即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通过前面学习的知识可知:这样就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即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指导读书,画出概念。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保持、恢复、相对稳定、能力)4、从概念得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两种能力:“保持能力”和“恢复能力”,从而引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听老师的讲述,充分思考、想象,利用旧知理解新知2、根据概念思考例子,积极发言,相互学习1、注重概念的归纳,使知识更加具有完整性和条理性2、让学生举例,充分调动积极性,体验获得新知的快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讲述:我们家乡沈溪河在六七十年代建有一座造纸厂,每天拔出大量的污水,但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完好,沈溪河水流量大,沈溪河基本能够自净,下游的人们还能将它当饮用水。这是为什么?2、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这种“受到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即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出概念,划出关键词,再让学生举例,巩固概念。3、讲述:后来社会经济发展了,该造纸厂厂房扩大,沿河其他地方也新建了许多造纸厂,需要的原材料多,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流量变小,排出的污水使下游河里的鱼虾基本绝迹,更不能当作饮用水。这是为什么呢? 4、沿河的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后来关停了不符合安全排放标准的造纸厂,这几年河流逐渐恢复了原貌。这是为什么?5、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这种“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即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提出概念,划出关键词,再让学生举例,巩固概念。1、根据老师的讲述,在课文寻找答案,抢答。2、根据老师的引导理解概念,然后积极举例1、例举身边的实例来加强这部分教学,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并激发学习的兴趣。2、通过例子总结概念,学生容易理解,再通过举例,可加深理解概念3、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有助于学生将课文知识加以理解和应用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表现有差别1、课件展示:森林生态系统和苔原生态系统。分别由师生介绍两个生态系统的特点。2、两个生态系统二者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有何不同》? 有何规律可循?(见课文)3、问:小生态缸、生物圏II号与现有生物圏的稳定性以有何不同?1、回忆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小组抢答,相互补充2、积极思考,解决前面悬而未决的问题1、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表现有差别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进一步巩固概念2、回顾前面知识,利用 刚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思考并回答: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那么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是否一样呢?(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要视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2、是否都可以恢复原状呢?(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自动调节能力就会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原状。)学生通览课本,小组讨论,抢答,相互补充,总结正确答案。1、问题难度较大,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培养小组协作精神。2、学生通过通览课本,继续巩固课本知识,并将知识升华。应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思考: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为人类造福呢?先由学生回答,若有困难可通过指导读书,提供思路,根据学生回答共同总结两条主要措施。各小组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   教学目标巩固完成课件和课后习题,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自行或讨论完成习题最后通过学生练习来巩固教学目标课堂小结问: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组抢答答并相互补充学生通过自已总结本节教学内容,有助于充分回顾主要内容,并建立知识框架体系。【作业布置】1、 作业:练习册的本节习题。2、 课外读:课本P102《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概念2、原因: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二、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相互关系3、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表现有差别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板书设计】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2、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表现有差别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教学反思】1、本节课利用学生自己制作的生态瓶和“生物圈II号”实验来引入新课,学生十分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效果很好。但在学生表述生态瓶制作过程时,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花费时间多,较难控制节奏。2、本节引用家乡河流“污染自净——污染破坏——恢复原貌”的例子来作为两种稳定性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3、本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学生的表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本节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作为一个独立运转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在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稳态与环境第109页)。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就被称为达到了生态平衡。 主条目: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长期适应的结果,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特征为:

·能量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保持平衡

·生物群落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具有典型的食物链与符合规律的金字塔形营养级

·生物个体数、生物量、生产力维持恒定(吴人坚第151页) 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体现的。一般地: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反之,结构与成分单一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对更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有着最为多样的成分和生态途径,因而也是最为稳定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由于仅地衣一种生产者,因而十分脆弱,被破坏后想要恢复便需花费很大代价。

负反馈调节(negative feedback)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它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抑制性调节机制,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瞪羚的数量增加,会引起其天敌猎豹数量的增加和草数量的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瞪羚种群数量下降,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瞪羚数量的稳定。

正反馈调节

与负反馈调节相反,正反馈调节是一种促进性调节机制,它能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作用小于负反馈调节,但在特定条件下,二者的主次关系也会发生转化,赤潮的爆发就是此类例子。

抵抗力稳定性(resistance stability)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自我调节能力正相关。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不易被打破。

恢复力稳定性(resilience stability)

恢复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后,在原地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是微妙的,过于复杂的生态系统(比如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高,原因是其复杂的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重建,而自我调节能力过低的生态系统(比如冻原和荒漠)几乎没有恢复力稳定性,且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只有调节能力适中的生态系统有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草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是比较高的。 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了强有力的影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对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总之,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运转。

破坏

①对植被的破坏

·伐木业在引入大型作业机器后,工作效率迅速提高,这是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有些地区由于长期以木柴为燃料,长年累月导致了植被的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就是一个例子

·有些国家在战争中释放能引起植物死亡的毒剂,美军在越战中就曾使用“橙剂”,导致越南地区大面积树木死亡

②对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破坏

·物种入侵

·大规模捕杀

③对无机环境的污染

重建与改进

主条目: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

生态系统在遭到破坏后对其进行恢复需要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恢复生态学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有的生物群落,并将其生态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状态。

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关键是恢复其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主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辅以人工的物质与能量投入,并进行生态工程的办法进行生态恢复。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6136.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7:56:50  回复
注重概念的归纳,使知识更加具有完整性和条理性2、让学生举例,充分调动积极性,体验获得新知的快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讲述:我们家乡沈溪河在六七十年代建有一座造纸厂,每天拔出大量的污水,但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完好,沈溪河水流量大,沈溪河基本能够自净,下游的人们还能将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4 23:53:13  回复
机环境的污染重建与改进主条目: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在遭到破坏后对其进行恢复需要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恢复生态学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有的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7:46:21  回复
有的生物群落,并将其生态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状态。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关键是恢复其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主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辅以人工的物质与能量投入,并进行生态工程的办法进行生态恢复。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3:06:04  回复
2、不能。小生态瓶内的生物少,结构简单,难以长久维持稳定学生通过将作品相互对照评比,促进相互学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3、打开PPT课件,展示“生物圈I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9:49:23  回复
】一课时。【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指导编组2、指导设计、制作小生态缸(瓶)1、按座位编组,拟定小组长2、阅读课文,设计、制作小生态缸(瓶)让学生自行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和小组分工协作能力引入1、课前让同学们制作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