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经济形势-2015年经济工作形势

本文目录一览:

2015年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变化

2015年开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油价继续暴跌,欧元区通缩风险日益加大,各国增长形势分化明显,金融市场担忧情绪持续蔓延。

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与危机后几年有明显的不同,增长格局、政策格局、资金流向、汇率走势随之发生变化,对全球金融风险资产价格带来重大的影响。2015年,是变局之年,是变招之年。

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称,继2014年估计增长2.6%之后,全球经济预计今年可增长3%,2016年增长3.3%,2017年增长3.2%。若采用2010年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全 球增长2015年可达3.6%,2016年和2017年可达4.0%。发展中国家2014年增长4.4%,预计2015年小幅升至4.8%,2016年和 2017年分别升至5.3%和5.4%。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表示,全球经济增长具有日益两极分化的趋势。在美国和英国,随着劳动力市场恢复和货币政策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经济活动势头逐渐加快。但是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始终乏力,金融危机阴魂不散。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精心管控的经济放缓,今年增速预计将放慢至7.1%但依旧强健(2014年增速为7.4%),2016年增速预计为7%,2017年增速预计为6.9%。而油价崩溃将会产生赢家与输家。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未来全球经济将会有五个新变化:

1) 增长势头分歧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增长举步维艰。尽管货币宽松政策、中国的财政刺激曾经对需求有所刺激,但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银行金融中介功能弱化,令央行所制造的流动性无法渗透到实体经济中,就业和消费裹足不前,企业投资意愿低下。

这种局面从2014年中开始,随着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而被打 破,汽油价格下滑更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企业投资明显加快,全球增长格局由万马齐喑转为美国一枝独秀。美国经济执世界之牛耳,其货币政策不仅影响美 国,更对全球流动性、资金流向带来深远的影响。

美国之外的经济,依然乏善可陈。欧洲、日本和中国不约而同地试图用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来替代结构性调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机的、可持续的增长尚未出 现。新兴市场经济,则受到资金外流、商品/能源价格下跌的冲击,估计联储加息会进一步收紧新兴市场的增长空间,增加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可能。

各国的经济周期不同步,过去并不出奇。但是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周期趋同,政策周期随之趋同。全球经济在共振中前行成为新常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向类似, 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资产种类的升跌也呈现高度相关性。这种趋同性随着美国经济的脱颖而出而开始改变,股市趋异性比债市更大。

2) 通货膨胀低迷

各国央行肆意的QE,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物价上升压力,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CPI不涨资产价格涨的现象。石油价格的暴挫,更降低了物价失控的近期风险。央行 的担心开始移向通缩,担心消费者持币待购,担心企业不愿投资。央行在通缩通胀问题上立场的变化,是近几个月全球经济中最大的变化。

各国所面临的通缩风险不尽相同。日本已经在通缩心理下生活了二十多年,欧洲CPI未见负值,但是心理上早已进入通缩状态。美国的核心通胀不高,但是工资上 升有提速的迹象,随时可能触发服务业成本的上扬。中国的通胀前景最纠结,制造业通缩和服务业通胀同样明显金融资产价格向好,但是政府担心泡沫。尽管通胀前 景不尽一致,各国央行将注意力由抗通胀转为抗通缩是不争的事实。

物价低迷,与金融资产价格高涨形成鲜明对照。各国央行大肆放水,物价上涨却不明显,其理由是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并未恢复,实体经济并未受惠于QE。相反在金融层面上流动性泛滥,其结果是金融资产的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3) 货币政策变招

增长分布的不均匀和通胀预期的改变,导致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处理手法上分道扬镳。美国经济出现了势头较强的自主性增长,但是复苏根基并不牢靠,外围环境错综 复杂,在通胀环境并不明显的情况下,美国货币当局其实不愿意贸然加息,尤其在油价大跌的情况下。但是美国就业市场近期迅速改善,低端工资出现久违的上扬, 而且上涨幅度颇大。过往四十年美国通胀的最大拉动因素是工资,因为工资渗透到各行各业,联储自不敢怠慢。同时新一届国会监管联储的呼声甚高,货币环境正常 化对于耶伦更有政治压力。笔者认为,耶伦在加息上不会拖得太久,但是首次加息并卸掉政治包袱后,步伐可能较慢。

与美国相反,日本与欧洲先后推行进一步的量宽措施,试图通过抑制汇率走出通缩。两地经济均有些微反弹,但是增长未见进入可持续轨道,通缩情绪亦未见实质性 改善。预计日欧会有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出台,不过QE需要变招。欧洲央行的美式QE,处处受到德国的制肘,同时希腊、乌克兰两大火药库随时可能带来市场震撼,欧洲除了在货币数量上扩张外,可能走负利率政策。

日本央行持续两年扩张基础货币,政府国债多已进入日本央行库房,再想QE也许另辟途径。或是购买海外 资产,或是将政策杠杆瞄向利率而非货币发行量。中国人民银行在经历一年的政策收缩后,重回宽松之途(尽管仍强调中性政策),不过相对于降息央行似乎更愿意 定向宽松。欧日中三大经济体,仍在宽松政策基调下,不过政策工具均开始偏离QE,这意味着今年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下降,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4) 汇率竞争激化

除了2008年危机初期,在战后数十年中从未见到过这么多的央行因为汇率原因而调整货币政策的。究其原因,一是全球范围内内在增长动力不足,二是美元升值 太快太猛,三是博弈之下一国贬值他国必须跟随。 这种以邻为壑的作法,长远来讲无可持久,但是汇率战争目前的确在蔓延。央行将政策重点从国内信贷周期移向汇率竞争,在通胀压力不大时问题不大,但是隐含风 险也不容忽视。同时汇率被舞高弄低,无可避免地造成资金流向上的乱波,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如何看待2015年的中国经济形势 请分析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约在6.9%,从物价走势看处于比东亚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更为严峻的通货紧缩中,其间还有股市异常动荡,以及外围局势不稳的困扰。前瞻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

1.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

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

综合权衡,从2015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从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5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

2.投资增速将跌破10%。

2014年和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6年中国投资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投资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投资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仅在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2015年基建投资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投资增速,也意味着2016年基建投资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投资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

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

2016年,从工业投资、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6年工业企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企业财务成本,并且企业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6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

4.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

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5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政府干预下在次贷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政府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

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

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投资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3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

“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6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

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

回顾2013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投资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5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常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远。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6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

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比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占比不足3%。2016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

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

中国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

因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来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政府和企业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

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

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但难以扭转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2016年中国外贸仍将和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

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

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

总体上看,从2016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

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最好的将是哪些国家

展望2015年,美国仍将保持较强的复苏态势,欧元区国家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将会采取更为积极的经济政策,日本提高消费税率政策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弱化,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策调整方面还有很大空间,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好于2014年。但世界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前文所述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经济仍将缓慢复苏,IMF预计增速将在3.7%左右。国际贸易状况有望好转,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仍保持较低水平,新兴市场物价将有所回落,就业水平略有改善。

1、有利因素

(1)再工业化有望推动美国经济继续扩张

上文已指出,美国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进入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而且美国工业并非简单恢复到过去的状态,而是在新的起点上重塑全球竞争力。次贷危机爆发后,电子产业和新能源已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如今,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革命、制造业高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展望未来,新型制造业将促进美国工业持续发展。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二战以来,美国经历了11个商业周期,平均长度为69个月,其中扩张阶段平均为58个月。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扩张周期为120个月,即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的10年时间。在再工业化的推动下,2015年美国经济仍有望处于扩张周期,从整体上看,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2)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呼吁,不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IMF指出,过去三十年里,在发达、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公共资本存量在产出中所占比例显著下降,表明未来存在较大基础设施需求。例如,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人均发电量仅相当于发达经济体水平的五分之一,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发电量仅相当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水平的八分之一左右,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现有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当前,发达经济体经济不景气、货币政策宽松,在这一特定时期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享受低利率带来的好处。从短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将有效支持需求,从而降低一些国家经济出现衰退的风险;从长期趋势来看,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潜在生产能力。

对于新兴国家,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必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通胀。印度在外资政策上已做出重大调整,一是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推进经济特区建设,二是放松对外资进入国防企业的管制,三是引进外资改善铁路系统,四是改善外资企业用工制度。巴西政府也认识到基础设施匮乏、贸易保护主义、产业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些结构性问题和人为的障碍,开始着手进行结构改革,从而控制通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西方的经济制裁则倒逼俄罗斯加快国内结构调整,摆脱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事实上,这些调整已在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4年9月,俄罗斯工业生产同比增长了2.8%、环比增长了2.7%,原因之一在于俄罗斯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工业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在增长。

(3)全球经济失衡风险有所减弱

IMF的研究表明,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失衡已由2006年的峰值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2015年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大规模资本流动失衡的减弱有效降低了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且失衡问题已不再集中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债务国和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债权国,在此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突然逆转的概率有所降低,对全球经济的威胁将逐步减弱。

另外,由于供给增加,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一些国家可以采取更为灵活货币政策。

2015年全球经济趋势是怎样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全球经济依然并不平静,各类潜在风险相互交织,并折射出全球经济的四大显著特点:

首先,全球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而相比之下,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而各大国际组织也很可能高再次高估全球经济增速。实际上,2014年已经不是第一次高估经济增速了,IMF对全球经济从2011年以来基本上都是高估的,专门负责美国经济预测的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更是从2007年以来每一年下调对潜在产出的估计,这是非常罕见的。基本上,高估经济增速是全球群体性的失误,这很可能预示着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

其次,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引发价格危机。今年以来,由于供过于求拖累价格,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5%左右,这也是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峰值后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特别是随着美国页岩油产出超过OPEC的闲置产能,原油市场的定价机制将主要由美国页岩油的边际成本所决定。美国页岩油生产增加正在给全球能源流动产生越发深远的影响,并削弱OPEC的定价能力。在全球能源供应过剩和“三国杀”式国际博弈中,国际油价更是油价自由落体式的下落,较6月高位跌幅48%,创五年来新低。而由此触发的大宗商品暴跌浪潮,无疑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事件。

第三,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通过三轮 QE

释放流动性,压低国债收益率,推升房市股市价格、并通过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页岩油技术革新带来的原油生产放量也导致其能源进口依赖度下降,贸易逆差收窄使美国经济走上稳健复苏的轨道。今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大幅上调至5.0%,创下了过去11年以来之最,10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8%,为六年来新低。欧元区和欧盟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2%和0.3%,虽然比二季度稍有改善,但仍处于衰退边缘,欧洲经济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货币周期驱动,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日本经济4至6月的按年化计算,季度环比大幅萎缩了7.1%,“安倍经济学”几乎宣布破产。

世界各国走势分化、结构分化、周期分化导致政策进一步分化。美联储退出量宽、美元步入升值周期,以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意味着资金在各个经济体中出现“大进大出”的压力将增大,将会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加剧导致市场波动率以及多重经济金融风险。

最后,全球经济失衡状况逐步有所减弱。近两年,发达国家要减少经常项目赤字,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要通过提高国内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来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将经济增长的源泉从出口转移到国内需求上,以国际收支账户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失衡已由2006年的峰值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由于发达经济体仍旧在全球需求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外部需求疲软会影响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那些以出口为经济增长动力的经济体。

展望2015年,全球经济整体仍将缓慢弱势复苏,联合国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5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将从2014年的1.6万亿美元扩大到1.7万亿美元。

然而,2015年全球经济格局受制于三大变量,一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下跌导致全球性通缩风险。疲弱的需求,庞大的库存将导致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国际油价仍难以摆脱持续走低的局面。

二是美元已经进入强势周期,不仅会加速资本外逃,也进一步打压经济,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新兴经济体海外债务风险,并推升全球融资成本上升。美联储每一轮QE的退出都会对新兴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那些具有双赤字、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经济体,容易遭受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的风险。

三是新兴经济体“回溢效应”风险突出。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均受到内部结构调整滞后的困扰。作为赶超型经济,新兴经济体大都采取的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数量扩张的“要素驱动型”模式。二十年前,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创造出规模巨大的全球化红利。而2008年以来的全球深层次调整还将延续,这与国内工业产能过剩、产出缺口不足,将同时并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各国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新兴经济体的“回溢效应”或将更加显著,正普遍面临着为增长放缓倒逼国内改革的重要拐点。

201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1、GDP增长目标将在7%

这是个普遍一致的看法,即明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会把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拘泥于GDP上下小数波动,意义不大,只需明确一点:在明年,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意义不仅在于保就业,更在于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政府投资规划的准备工作已经做足,意外情况不太可能出现。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明年投资建设三大战略重点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大基建仍是一大重头戏,铁路建设、互联互通是最大亮点。

固定资产投资估计也就相当于今年的规模,无需加码,到明年二季度,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势头将会趋缓,因为今年的基数也是从二季度开始急剧走低的。今年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明年将大大弱化。

2、明年房价最纠结

2014年房价不算纠结,一边倒,看空。核心原因当然是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改变了国内房价预期。

这个预期在今年10月以后出现变化。当月美联储停止购债,而人民币汇率仍相当稳定,预期中的资本大量外流没有出现。房地产市场气氛有所缓和。

2015年中国房地产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是美元加息。可以确定的是,热钱回流美国势所必然,不能确定的是回流数量、速度以及对国内资产的冲击力度了。

大概率出现的情况:一线城市房价平稳,二线城市偏弱,三四线城市房价将严重下滑。

在明年,会有相当一批中小开发商倒掉,房地产企业出现大并购大整合,兼并重组将是明后年化解房地产业风险的主要手段。

房地产政策将从彻底松绑走向出手拯救,要看房地产下滑的严重程度。拯救措施包括金融手段和行政手段,以金融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

国家层面的救助措施以不出现经济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国家已经储备了足够多的政策工具,房地产崩盘的情况基本上不可能出现。

3、股市慢牛没悬念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作为某种先行指标,即对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信心,股市的慢牛完全是可以期待。

对慢牛的理解,需要放到更大的宏观纵深上来看:2007年股市从6100点高位回落,是一种正常的调整。但美国的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调整的进程,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扭曲操作,延长了熊市的长度。现在,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美元货币政策正常化,中国的扭曲操作也已终止。股市进入恢复性上涨,会将过去七年应有的涨幅找补回来,这个涨幅会是多少?部分参考中小板和创业板。

2014年是慢牛的觉醒之年,2015年会延续这一趋势。新股发行的节奏会更快,IPO注册制会在明年下半年某个时候放开。不排除由于资金的激情,慢牛变成疯牛,加大新股供给,将是阻止疯牛出现的重要工具。

只有三种情况会让慢牛夭折:一、国际局势出现不可预料的变化;二、人民币兑美元出现意外的大幅贬值;三、慢牛变疯牛,将行情迅速走完,然后进入大震荡。前两种情况都是小概率,不易出现。后一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4、资金面会更宽松

明年的资金面一定比今年宽松,正如今年比去年宽松一样,资金面宽松是个趋势。

美元加息、人民币升值完成,给中国央行放松货币的条件。明年降息降准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多少次的问题。

挤压影子银行,打破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刚性兑付,将资金往风险资产里面赶,政策上有这个势头,但实际做得如何?难说。

有利的一面是明年将完成对地方债的清理,地方政府吸金的无底黑洞给堵上。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但明年政府投资规模仍然巨大,地方政府的PPP项目众多,整体上对资金的挤占效应仍旧存在。

因此,指望明年无风险收益大降,不一定现实。只可以说比今年好。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估计短时间解决不了,只能指望IPO注册制能对其有部分缓解。

炒钱的经过今年这一轮大清洗,被灭得差不多了,由于房地产的优势不再,大规模炒钱运动失去了基本条件,只能老老实实回归民间借贷草根金融,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

5、人民币不会暴贬

记住一点:人民币暴贬、房地产崩盘、金融系统垮塌、恶性通货膨胀,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能出现,出现就是危险。

参考近日俄罗斯卢布的暴贬,那仅是经济问题吗?当然不是,所有的重大经济问题都是政治问题。

人民币暴贬下一步,就是房地产崩盘,房地产崩盘的下一步,就是金融系统垮塌,这是经济逻辑。所以,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中国经济稳定的前提,不可掉以轻心。

人民币是以每年5%升上来的,要贬,5%肯定是极限,过了这个极限,央行肯定出手干预。不排除在某个时点上人民币汇率会有剧烈波动,但并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压力。

不要说多,你只要想清这一点:中国经济仍然有7%的增速,境内人民币利率相对于其他币种仍保持相当大的优势。换句家常一点的话来说,境外资金在中国仍然能赚到钱,而且比在它们自己国家还挣得多,跑掉干嘛呢?

而且,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有顺差。至于对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周边国家,不要追求贸易顺差,那不符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可能同时向他们输出商品又输出货币。这是我国外贸的新常态。再说了,这些较小的经济体,无关人民币强势的宏旨。

6、外贸进入新常态

如果你认为中国还需要延续过去30年的旧径,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带动出口增长,那说明老款思维软件版本太旧,需要卸载重装了。

瞧瞧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外贸新常态的描述吧:低成本比较优势已经过去了,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一些企业为什么老琢磨着在国内设厂,招些廉价劳动力生产廉价商品出口呢?如果在中国招不到廉价劳动力,就不能把这些厂设到越南、印尼、印度去吗?

中国目前最难的不是就业,而是高质量的增长。输出人民币去海外赚钱,这一步迟早要走,迟走不如早走。不要老看美国出口不好,你得看人家资本是如何在全球赚钱的。中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这就是中国外贸的新形势。

所以,不要以为中央设立多处“自贸区”通过“一带一路”向周边辐射就是为了搞基建。这么理解就太低端了。“自贸区一带一路”是新的外贸形势下的国家战略,是一种新型对外开放,是一种主动出击型的外贸,其意义怎么评估都为过。

明年是“自贸区”“一带一路”大建设元年,必有精彩可观之处。

7、城镇化重点悄然转移

全世界都只有城市化,而没有城镇化这一说。中国强调城镇化,是想通过规划来解决大城市病。但城市化是一自然历史过程,不是行政能完全规划得了的。要规划也可以,得符合经济规律,不能领导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过去几年在城镇化的名义下遍地盖房子,可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是城镇化走了点弯路。

明年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建设,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城市群的概念:围绕京津的城市群、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沿线城市群,以及“一带一路”线上重点城市的建设。天女撒花满天星摊大饼式地建城市不现实,不经济,中国的人均资源不多。

明白了未来城市化的工作重点,才能看得清未来工商业集中地在哪,人口流向哪,机会在哪,房地产的刚需将会在哪集中。做房地产投资还是一般的投资,不明白这个大势,岂不是无的放矢?

8、美元加息搅动全球

刚刚结束的美联储12月FOMC会议,已修改了前瞻指引,用“耐心地”将货币政策立场正常化,替代此前维持低利率“相当长时间”。立场已变,美元加息没什么可争议的,无非是明年二季度还是三季度的不同罢了。

仅仅是预期,就已经引发全球资产配置大调仓,黄金和新兴市场货币的下跌,从去年就已开始了。最近原油、工业品,主要货币如欧元、日元、新兴经济体货币如卢布等,再迎来新一轮下跌。

美元的升值预期,正由于美元从全球的持续回流而得到加强,这些货币回流美国,给美国带来充沛的流动性,可令其经济更强劲,并进一步推高其通胀水平。美国境内资产新一轮泡沫已进入起跑线,特别是引发上一轮金融危机的房地产。如此,美元加息将不会是一次完成,而是进入一个利率上升通道。

黄金、石油在一个时期内,毫无疑问只存在做空机会。但其他资源品需要重新考虑,这里面的关键因素在中国。

在美元资本撤出的地方,特别是从资源品和资源国撤出,强势人民币资本必须要进入。有心人可能已经看到中国在布局。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民币争夺大宗商品话语权的一个战略机遇期。

不要问“争得到吗”,争不到也要争,迟早要争,必须的!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5104.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4 10:33:42  回复
能领导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过去几年在城镇化的名义下遍地盖房子,可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是城镇化走了点弯路。 明年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建设,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城市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4 13:51:43  回复
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投资增速,也意味着2016年基建投资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投资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4 16:36:15  回复
俄罗斯加快国内结构调整,摆脱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事实上,这些调整已在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4年9月,俄罗斯工业生产同比增长了2.8%、环比增长了2.7%,原因之一在于俄罗斯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工业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在增长。(3)全球经济失衡风险有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