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兵回老家探亲送黄金-台湾老兵 回家

本文目录一览:

寻找台湾老兵唱的一首歌

母亲你在何方----原唱:姚苏蓉

作词:毛文波 作曲:司徒容

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 经过那万里可曾看仔细

雁儿呀我想问你 我的母亲可有消息

秋风哪吹得枫叶乱飘荡 嘘寒呀问暖缺少那亲娘

母亲呀我要问你 天涯茫茫你在何方

明知道那黄泉难归 我们仍在痴心等待

我的母亲呀等着你 等着你等你入梦来

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 母爱的温暖永难忘记

母亲呀我真想你 恨不能够时光倒移

=================================

这首歌原本是悼念亡故母亲的歌曲,盈泪歌后姚

苏蓉唱来更是感人肺腑。当年老兵要求开放大陆探亲,一边上街表达诉求,一边哭著唱这首母亲你在何方,试想这个场景,两三千个50-70岁的老男人,哭著嚎唱这首歌想要与身在大陆的母亲见面,是该如何的令人感动。见著莫不垂泪,闻者莫不动容。这次事件也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大陆探亲的政策。

一首歌让老兵哭成一片 母亲节街头哭诉“想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姚苏蓉--百科

姚苏蓉--贴吧

台湾老兵从哪年开始回大陆

1987年10月,在国民党退伍军人的经年努力下,台湾当局宣布“荣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96岁台湾老兵离家70年,盼回湘,问侄儿: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站了起来,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国家。

可随着 历史 的流逝,很多保家卫国的士兵,却在很多特殊因素之下,远离家乡,漂泊在外。

但这些人到了晚年之后,总是想落叶归根,想要回到生养他的土地之上,前半生打仗,后半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家。

有这样一位台湾老兵,他离家70余年,归来已是满头白发,小心翼翼地问他侄子“我没钱,你还养我吗”,十分心酸,这位就是台湾老兵邓雪桂。

邓雪桂是湖南常宁人,出生于1926年,是家中的老大,底下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于是邓雪桂成为了那个早当家的儿子,他没接受过教育,小小年纪就帮助父母分担家中重担。

可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子本来就过得十分艰难,想要养活一家人谈何容易,即便是他用尽了全力,全家人依旧是吃不饱、穿不暖。

为了能活下去,于是在1948年,22岁的邓雪桂参了军,既能够吃饱饭,还能保家卫国、光宗耀祖。

参军之后,不说能大富大贵,但总比之前食不果腹的日子,强上许多,就在他认为能保证一家人生活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噩耗”也传来了。

1948年国民党已经是注定败北,他却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国民党的军队,于是,他莫名其妙地跟着去了台湾。

估计当时的国民党士兵谁也没想到,解放战争初期还打得如此火热,一夜之间却经历了兵败如山倒的颓势,也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下令大部队向台湾撤退。

邓雪桂从来没想过未来有一天离开家乡,前往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甚至到后来还生活多年,也不知道未来他的回乡路,会有如此的艰难。

他本来以为参军可以保家卫国,从此之后,就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这一切都成了一场梦。

来到台湾之后的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人生地不熟,光靠着那点薄弱的工资,在台湾这个物价高的地方,根本消费不起。

他常常连一支牙膏都买不起,更别提妻子生子这样的大事,这种窘迫一直伴随他一生。

也越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更加思念家乡, 余光中的《乡愁》中的这句词:“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此刻最能表达他的心情,他不知道大陆这头的情况,也不知道母亲是否安好。

而这头的母亲,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参军的大儿子,她常常会在村里那条路上张望,想着儿子有一天能出现在家门口,可是日日夜夜的呼唤,始终没有等来儿子的出现。

这种两岸相隔的悲剧,在那个年代,造成了无数家庭的生离死别,有些老兵至死都未能回到故土。

他母亲为家操劳了前半生的岁月里,虽然艰苦,但儿女都在身旁,可却没想到,这一走就再未归家的儿子,她日思夜想却始终没有等来。

可在大陆那头的邓雪桂,又何尝不是呢?

他用尽了一切办法,去寻找与大陆的联系,想得到有关于家里的消息。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后的邓雪桂,终于联系上了家人,却不知道他与老母亲之间已经天人永隔。

直到后来他才知道,他与母亲只差一年,只差一年就能见到了。

弟弟不愿意告知哥哥真相,才撒谎让哥哥心安,谎称母亲健在。

可是这样的 情感 纽带一旦连接,就越发不可收拾,邓雪桂急切地盼望着能够回家,他无数次在梦中,梦见与家人相见的场景,更无数次,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1987年9月16日,在国民党中常会上, 蒋经国 宣布开放大陆探亲,至此,与大陆分离了近40年的台湾老兵们,终于可以踏上回乡之途。

无数老兵相拥,激动不已,11月4日起,首批公开返乡探亲的台湾同胞,陆续进入大陆,到年底已达数千人。

阔别已久的故土,他们面对着如此陌生而熟悉的土地,走时还是少年郎,归来却已是白发翁,一切都物是人非了,这份感情常人真的无法体会。

不过这其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天人永隔,当年数百万的台湾老兵,还在台湾发起了一场返乡探亲运动,以 “母亲节遥祝母亲” 的名义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

这是无数人的心愿,邓雪桂也不例外,他急切地准备着回乡的一切,他变得比以前更加节省,为了能够回去孝敬母亲,他还同时打几份工,就是为了多攒一些钱,也希望母亲看到欣慰,知道儿子这些年,其实过得还可以。

但哪个母亲能不思念自己的儿子,无数像邓雪桂母亲这样的老人,思念自己的儿子,以泪洗面,把自己都哭瞎了,身体也慢慢垮了,她没能等到儿子的回来,在1987年底,离开人世。

这样的天人永隔,是最难以言说的痛,如果早一年开放这个条例,邓雪桂是否就能见到母亲?咱们不得而知。

但当他回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他的老母亲,可是前屋后院地找了个遍,都没能看到母亲的影子。

此时的他仍然抱有着希望,只是心里已经凉了半截,抱着希望以为母亲在跟他开玩笑。

直到弟弟将他领到了母亲的坟前,他才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抱头痛哭起来,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变成白发老翁,站在母亲坟前,仍然回忆着当年离乡的场景,当年的来日方长,如今却物是人非。

这可真是映照了余光中那句: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初到家乡之后,虽然遗憾没有见到母亲,但他还是决定在家看看,小住一段时间,毕竟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可80年代之时,中国农村的面貌和条件,虽然改变很多,但仍然有些地方不太好,因此, 他就将他这些年来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捐给了家乡,希望能够帮助这里的百姓,生活的更好一些。

他决定建一个学校,他自己因为家庭贫困,没有读过什么书,也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亏,他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更想让这里的孩子们,未来能走出大山,能有更好的人生,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于是从1988年开始,邓雪桂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会将他这段时期的积蓄捐出去,去帮助这些更需要帮助的乡亲们。

每次他回来,村里的人也非常高兴,大家伙儿知道他是个好人,更知道他是真心实意地来帮助大家的。

因此每次等到他回来,村里的人都是杀鸡宰羊招待,更是请戏台子唱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乡亲们这种淳朴的方式,每每都感染着邓雪桂,不过越是到这种时候,他这种落叶不能归根的心情,就更加的复杂。

他想回来,但台湾那边却有事情始终牵绊着他。

他一生都未结婚,一方面是因为在台湾的开销确实挺大,他根本没有足够的钱结婚,他一心想着就是回家;

另一方面,早年国民党禁止赴台国军士兵结婚,这就造成了很多像他一样毕生都未结婚的老兵,而且台湾本地人,还一直看不起这些从大陆来的人,常常叫他们“老芋仔”这个蔑称。

人生已步入老年阶段,他在台湾的时光,基本上都是与他的战友一起度过的,在没有开放探亲假之前, 很多老兵们就在一起彼此承诺,如果谁能活着回到大陆,那么晚死的人,就负责把先死的老乡的骨灰,背回大陆去落叶归根。

可渐渐地战友们慢慢地老去,就只剩下他一个人,成了一座在台湾的孤岛,无人听懂他的话语,亦无人与他共说乡音,孤独感难以避免地袭来。

随着战友们的老去,一生未婚的他,在台湾孤苦无依,他想要回来,但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兄弟姐妹们,都已成家立业,而且还有了子孙后代,如今回来他已经成为了外人,他更不想去麻烦后辈人,去照顾自己。

在乡亲们眼中,每次回来慷慨解囊的邓雪桂,是台湾老兵,更是生活优越的台湾人。

殊不知,这些都是他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养老钱,和孝顺母亲的钱。

他25岁就跟着大部队,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了四五十年。

在他看来,那既是家、也不是家的地方,只是他的一个人生客栈,他最后还是要回去的。

90多岁的他,还是在自己坚持洗衣做饭,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从两岸开放到现在,他一共回过四次家,每一次回去都倾尽所有,可毕竟年事已高,渐渐的他感觉到力不从心,真的经不起颠簸,腿脚不便,再加上来回折腾,旅途的时间又太长,他已经经受不起这样的折腾。

但他身为老兵的尊严和气节,注定了会自己承受这一切,不会将这些事情讲给儿孙们听。

曾经有一次,他电话点给他的侄子邓友爱,说道:我没有钱了,你还养我吗?

这句话听起来无比的心酸,又带着期盼,因为膝下无儿无女,没有人照顾他的晚年。

邓雪桂居住的街区,本来曾经有十几个老兵,与他在一起的,也有好几个湖南籍的老人,如今一个都不在了,只留下他一个人,步履蹒跚,留在这空荡荡的房子里。

如今他想回家,但父母、兄弟姐妹们都去世了,世界上就留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着。

从1988年到2003年,他回过4次家,但往后的十几年时间中,他一次都没有踏上故土,每次家家户户举家欢乐的时候,他只有一个人呆在台湾,从未享受过儿孙环膝的天伦之乐。

侄子邓友爱几次劝他回到故乡,但他又十分的倔强,他想回去,却不能回去。

因为生活了几十年的生活差异,他已经不习惯家乡的生活方式, 邓友爱曾说,他大伯尤其是提到了这个厕所,因为年事已高,他已经适应不了农村的旱厕,这种厕所对于他这个年纪的老人而言,确实比较煎熬。

而且农村,到了夏天,蚊子很多,他的行动又比较迟缓,因此每次劝说的时候,他每每都会拒绝家人。

那这些条件真的是他不能回乡的理由吗?

也不尽然,因为侄子邓友爱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希望接大伯回家,也可以将自己的房子让他住,他喜欢住哪一间就住。

至于这个农村旱厕的问题,他也表示可以单独给他改造一个厕所,因为物质条件问题,其实都可以改变的,只要他想回来。

可每每他给大伯打电话的时候,邓雪桂老人就像选择性忽略一样,不愿提起。

村里人不管是邓友爱,还是其他人,所有人提到邓雪桂老人,都流露出了赞美的神情。

只要他回来,大家们什么忙都愿意帮,这就是中国人的淳朴,他无私地帮助了大家,大家们自然也愿意为了他的晚年生活,出一份力。

侄子邓友爱还曾表示,其实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大伯邓雪桂,第一次与家里联系上的时候, 父亲得知大伯在台湾并未成家,也没有后辈,考虑到晚年他的养老问题,也为了中国人无后为大的观念,他悄悄地在家中族谱里,把邓友爱过继到了邓雪桂名下。

对于父亲留下的这份责任,也为了能够尽到一个晚辈的职责,他愿意赡养老人。

中国人有句老话:“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呀,每个人年老之后,最想念的还是自己的故土,而有些人一辈子都是为了回家。

邓雪桂老人,自己身在异乡,想要回家,但却害怕麻烦后辈人,而且更多的是几十年未回家,对父母兄弟的歉疚吧,他不想徒增儿孙负担。

不过有邓友爱这样的后辈,只要邓雪桂老人愿意回来,那这不仅是了却了他自己的心愿,更是一个游子落叶归根,对家的思念。

所幸,邓雪桂知道侄子的态度之后,显得十分欣慰,并且已经着手准备返回大陆的手续。

台湾老兵现在可以回大陆吗?

1987年10月14日起,台湾"除现役军人及公务员外,在大陆有三亲等内旳血亲、姻亲者,准许登记赴大陆探亲"。在1987年11月2日起,可向红十字会登记。

1949年至今日(2015年),老兵应都已除役,也不再有上项限制,都可以回大陆了。

当时由於两岸尚未通航,所以旅客需先飞往香港,再以其他交通方式或转机前往大陆。

2003年起,实现节日包机,需暂停香港或澳门。

2008年起,两岸实现直接通航和常态包机,如上海至台北最快90分钟内即可抵达,是1987年以前无法想像的。

建立於1987年3月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主张由於戒严令而无法返乡的老兵,应能有回家探亲的渠道。1988年4月,由於阶段性任务完成,促进会宣布解敟。至此,两岸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台湾老兵离乡67年回老家定居 到家先问有几袋米

 67年前,仅20岁出头的王诚松离开家乡江蘇海安,参加国民革命军,1949年到了台湾。2015,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通过官方微博发出一则“台湾102岁抗战老兵寻亲”的消息。经过多方努力,老兵汪呈松

3月28日,王秀兰再次飞往台湾,这次去台湾与上次的忐忑不同,这次,王秀兰很是兴奋—她要把父亲接回家。4月1日,时隔67年,王诚松回到了老家海安县雅周镇王垛村。刚进家门,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我终於回家了!”通讯员 吴薇

1948年被强征入伍,他一走就是67年

汪呈松原名王诚松,因不识字,在台湾登记时,工作人员只能根据读音判断为汪呈松。回到心心念念的家,王诚松笑了,“有生之年,我终於能够回来了。”

1948年,当时20岁出头的王诚松上街买盐。一阵枪声,路人四散,他於慌乱之中被抓走,强征入国民党第21军。那年,他的女儿王秀兰才两岁。五年後,王诚松的妻子撇下女儿改嫁,王秀兰,由三伯父王诚进抚养成人。

数十年来,王诚松杳无音信,家人都以为他已离世。海峡的那一端,退役之後的王诚松再也没有婚娶,一直孤身一人。

201511月9日,“台湾102岁抗战老兵寻亲”的微博发出後,海安当地媒体、公安、台办等部门及志愿者通力协作,最终发现家住海安县雅周镇王垛村2组的王秀兰,诸多信息与王诚松提供的信息相吻合。经核实,王诚松的实际年龄在86岁左右。

少小离家老大回,先问家裏有几袋米

“不认得了,一点儿都不认得了。”4月1日,刚一到家,王诚松四处看看,不停感叹这些年来的巨变。王诚松的记忆还定格在1948年离开家的那个年代。王秀兰说,父亲一回来就问家裏有几袋米。“爸爸走的时候,家裏比较穷,有一包米就不错了。”王秀兰领著父亲去看家裏的粮仓。看到成堆的米时,王诚松“哇”的一声叫了出来。

听闻老爷子回来了,附近的邻居、远房的亲戚、村裏的负责人,都纷纷赶到了王秀兰家。“姑爹”“老姑爹”……年迈的王诚松已经听不清声音,但是从来人的嘴型知道是在和他打招呼。老爷子笑著点头。

“明天是清明节,我要带著爸爸去祭祖。”王秀兰说,这67年来,父亲是第一次在家乡祭祖,老爷子的心裏十分激动。王秀兰的女儿、女婿们也都从上海、常熟等地赶回了家,打算和老人一起拍张全家福。

王诚松的外孙女婿周希圣已经帮他把在台湾要做的公证证明全部办妥,就等清明後帮他在海安落户。海安县民政局也表示,海安政府将参照相关政策,对王诚松给予扶持,让老人在海安的生活无後顾之忧。

怕给女儿添麻烦,老人一度拒绝回家乡

20156月,王秀兰从大陆来到台湾,与失散66年的父亲王诚松相认。首次见面後,她就想带父亲回家,但老人却欲言又止,拒绝了。“双面战俘”的身份,一直压在老人心头。他担心自己回乡後会给女儿带来麻烦;而自己生活窘困,又怕会成为女儿的负担;更有愧疚之情—“没有抚养你,把你交给别人。”

“你一分钱不带,你也是我爸爸,我要为你养老送终。”女儿含泪苦劝。温暖的亲情,慢慢打消了王诚松的疑虑,他终於答应跟女儿回家。3月28日,王秀兰一大早便来到上海浦东机场,准备经香港赴台湾。要跟父亲团圆了,王秀兰很兴奋,淩晨两点才勉强入睡,四点就醒了。

再度见面後,父女俩不由抱头痛哭,尽洒这些年来的心酸和思念。4月1日,跟随女儿离开宜兰之前,王诚松在居住了近70年的棚屋前徘徊了很久,含泪告别了给他提供医疗服务的卫生所员工,拉著女儿的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台湾老兵什么时候可以回大陆探亲

按照现在的政策,政府鼓励两岸的民间交往,台湾居民随时可以申请到大陆探亲。今年又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国家将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作为老兵,回国探亲顺便参加纪念活动将更有纪念意义。必要时,可与当地的统战部门联系,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48927.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9 06:36:15  回复
子,强上许多,就在他认为能保证一家人生活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噩耗”也传来了。 1948年国民党已经是注定败北,他却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国民党的军队,于是,他莫名其妙地跟着去了台湾。 估计当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9 17:12:30  回复
王秀兰,由三伯父王诚进抚养成人。数十年来,王诚松杳无音信,家人都以为他已离世。海峡的那一端,退役之後的王诚松再也没有婚娶,一直孤身一人。201511月9日,“台湾102岁抗战老兵寻亲”的微博发出後,海安当地媒体、公安、台办等部门及志愿者通力协作,最终发现家住海安县雅周镇王垛村2组的王秀兰,诸多信息与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9 07:16:09  回复
称。 人生已步入老年阶段,他在台湾的时光,基本上都是与他的战友一起度过的,在没有开放探亲假之前, 很多老兵们就在一起彼此承诺,如果谁能活着回到大陆,那么晚死的人,就负责把先死的老乡的骨灰,背回大陆去落叶归根。 可渐渐地战友们慢慢地老去,就只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