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模式有何特点?你如何正确的评价斯大林体制?

要详细地说,这个题目够写一篇论文了,简单点说:

斯大林主政期间,逐渐取消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进行计划经济建设。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1928年开始执行五年计划。

这一套经济政治体制被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其经济上的特点简单的说,经济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不尊重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市场。在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斯大林体制是功过并存的,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从1928年到1937年,依赖工业化的经济方针,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动员型”经济体制,有利于在苏联见过之初动员一切力量建设经济,打破西方封锁,巩固社会主义胜利果实,尤其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二战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也发挥了这种积极作用。

但是从建立之初以及长期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如经济上管的过严,缺乏企业自主权利,政治上忽视社会主义民主,过分集权。这些都有碍具体客观地发展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浪费,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受压抑。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是采取牺牲农业保障工业的方法,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很大提高,挫伤了农民积极性。重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轻工业长期滞后,不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由于中央管理过严,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受到限制,没有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也过多地限制加盟共和国的民族自决权,使苏联名为联邦制,实为单一制国家。

这种体制长期实行就助长了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独立的思潮。

虽然斯大林体制存在弊端,但它确实斯大林时期比较适宜的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就无法在短期内达到这么高成就,斯大林体制的长期施行而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得苏联后来社会问题愈发严重。但苏联解体也不能完完全全归咎于斯大林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斯大林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经验,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苏联国内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却被忽视,城市居民并未分享到多少工业进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和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至被枪决。歌、音乐、绘画、电影等各种文化作品的焦点 斯大林主义是指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在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外交主张,其中有一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阶级斗争等观点。但是,斯大林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创立了任何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的所谓“斯大林主义”,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是列宁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核心是中央集权体系。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本质是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义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斯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随后通过了苏联宪法草案(这部宪法也被称为“斯大林宪法”,之后的苏联宪法虽几经修改,但都以此版本为基础),从法律上规定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把俄罗斯人视为其他少数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断提升俄罗斯民族英雄和俄语在苏联的地位。文学艺术方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指导纲领。大林主义还经常被他们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

19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英国领导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三巨头齐聚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根据协议,苏联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并将波兰等地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5月,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同时苏军进入并控制了东南欧等地区。7月17日,斯大林出席了波茨坦会议。8月8日,苏联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向日本宣战,同时立即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入侵满洲。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军,推翻了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和蒙疆自治政府。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而苏联也在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死亡人数达到2820万人)。同年,斯大林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1921年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后,苏联改革了经济体制,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代替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体制,以托拉斯代替总管理局,以经济核算制代替国家包干制,初步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权限。但是,随着斯大林战胜了党内反对派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权力日益集中,到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之所以在30年代形成有其客观历史条件,起过积极作用。当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但是,它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使企业没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因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结合,构成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征。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阻碍,使千百万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使个人崇拜越来越盛行,使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难以及时纠正。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体制改革。

请简述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一)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2)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1、经济方面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2、政治方面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请问“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具体表现为: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②在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成为把党的决定变成国家法令的表决机器;③在权力结构上,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政、经、文大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④在执政党自身的领导体制上,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贯彻,党的领导体制呈金字塔型,即全党组织和党代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形成了个人集权制和终身制。

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不可否认,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苏联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重视,曾指出:"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 他把科学比作一座堡垒,强调"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青年们如果愿意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愿意成为老近卫军的真正接班人,就必须占领这座堡垒。" 工业化运动开始后,斯大林曾提出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大批经济建设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指出要把一些毕业于高等学校、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和中等农业学校的青年专家提拔到经济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又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 的口号。在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一度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据统计,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由1928年的148所增至1932年的832所,学生人数由16�9万人增至50�4万人,五年中毕业学生17万人。同期,中等专业学校由1037所增为3509所,学生由18�9万人增为72�4万人,毕业学生29�1万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毕业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62�3万人。卫国战争前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有90�9万人受过高等教育,149�22万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还培养了30�2万大学毕业生,通过技工学校、工厂、艺徒学校等方式培养了247万多名熟练工人。与此同时,苏联的科技、文学艺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37年底,苏联建有全国性研究所和地方研究机构806个,实验站397个,天文台31个。1937年苏联物理学家设计出了基本粒子加速器,制成欧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年研究人员发现了铀核裂变;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以汽油和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喷气发动机;生物学家进行了植物杂交实验,培育出了新果树品种;社会科学研究大发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出版、大量发行和广泛传播;一大批优秀小说、诗作、戏剧、电影相继问世。所有这些,无不鼓舞着、充实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与这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相伴随,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则滋长蔓延开来。自30年代开始,斯大林垄断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以他的解释及由他得出的结论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和标准;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苏共领导人进行党内派别斗争及国内阶级斗争的领域,使许多理论家、科学家、艺术家遭受迫害,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受到摧残;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盛行。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尽管它坚持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同原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委员、历史学教授安德采伊·维尔布兰在《斯大林主义之后》一文中所说,它"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并用公有制(在这里的特殊情况下采用了国家所有制形式)取而代之,这就表明它们是社会主义" ,但由于它是在苏联国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最初探索的成果,因此,它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可以说,在它的内部,既有积极性的东西,对苏联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又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利弊并存的双重性,构成了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内在矛盾。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在什么时候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4872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0 05:07:14  回复
识,必须掌握科学。" 他把科学比作一座堡垒,强调"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青年们如果愿意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愿意成为老近卫军的真正接班人,就必须占领这座堡垒。" 工业化运动开始后,斯大林曾提出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大批经济建设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指出要把一些毕业于高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