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目录一览: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支持海洋产业发展?

提供《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部分内容节选一篇,供参考。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

深圳市海洋局

二○○七年十月

目 录

引 言.

海洋经济定义及主要产业分类

本次规划的缘起及目的

本次规划的研究过程及文案体例设计说明...

4第一章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的属性与战略定位.

4第一节 自然属性:深圳是一座海洋城市...

4第二节 经济空间属性:现代物流的重要组织枢纽...

5第三节 文化属性:深圳城市文化需要走进海洋...

7第二章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7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

7第二节 海洋产业在深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3第三章 深圳海洋经济的存在问题.

15第一节 海洋产业的环境承载力不容乐观...

15第二节 海洋管理体制、海洋观念存在不足...

18第四章 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

19第一节 指导思想:积极承担历史使命,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19第二节 产业目标的设计基础...

19第三节 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指标初步设计...

20第五章 产业选择策略.

20第一节 海洋经济的优先发展产业...

21第二节 海洋经济的扶持产业...

24第三节 海洋经济的优化发展产业...

25第四节 海洋经济的创新产业...

26第六章 规划和谐的用海布局.

27第一节 布局原则...

27第二节 各海域布局指引...

28第七章 “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重大工程.

301.海洋生态工程...

302.渔港建设工程...

303.水产养殖工程...

304.远洋渔业工程...

315.海洋生物工程...

316.港口建设工程...

317.航道建设工程...

328.临海工业工程...

329.精细化工工程...

3210.滨海旅游工程...

32第八章 发展海洋经济的保障措施.

33第一节建立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规划实施的规范制度...

33第二节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协调职能...

33第三节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34第四节 加强用海规制和海域环境的监管,探索海洋管理新模式...

34第五节 建立深圳市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35第六节 加强海洋经济的环境影响评估与研究...

35第七节 建立深圳市海洋灾害应急处理机制...

36第八节 增强海洋经济软科学研究与高科技应用...

36《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引 言1 海洋经济定义及主要产业分类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涉及到对海洋资源、海域空间和岸线的开发、利用、保护、服务等经济社会活动。根据国家海洋局2006年12月发布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海洋经济共分为29个大类、296个中类、2968个小类。29个大类分别是: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根据深圳海洋产业的特点和现实发展状况,本规划主要涉及在深圳已经拥有相当经营规模且具备一定统计基础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和以海洋或岸线为依托的滨海工业等产业。同时,也对一些具有发展可能的新兴海洋产业提出了指导性发展方向。2 本次规划的缘起及目的《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是依据国家对各地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及省海洋主管部门的相关部署,并结合《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编制的。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海洋事业、海洋产业和海洋环境与深圳城市的发育和成长始终休戚相关。深圳要获得一个“经济活跃,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长期健康的发展局面,理性把握城市与海洋的关系,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积极稳健和开拓创新地发展海洋经济,则应当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选项,《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即是为这个选项而专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本《规划》的规划期为5年,与国家及深圳的“十一五”时期同步。3 本次规划的研究过程及文案体例设计说明本次编制《规划》的过程是一次对深圳城市的海洋属性重新体认的过程,是一次从海岸、海域及海洋环境的视角来观测评价深圳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生态的过程,是一次系统地认识海洋经济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过程。规划的编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对深圳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和环境、海洋经济的产业现状进行全方位把握和综合梳理,阶段性成果主要通过《深圳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资料汇编》来反映。第二阶段主要是分析和判断深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深港两地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差异性、关联性和互补性,从城市特征上进一步认清深圳作为一个海洋城市的内秉性,进而发现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价值取向。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广东省对各地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编制《规划》的文本。珠江口和深圳湾海域鉴于该海域和滩涂已遭严重污染的现实,今后要逐步减少该区域的滩涂养殖业生产规模,直至完全退为生态养护岸线;适度发展与生态养护目标相容的休闲度假项目。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地域协调机制的建设,力争与东莞建立区域治理的联动机制,加大对该海域的污染治理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茅洲河等主要污染源头的监督和控制,使该海域的生态和环境逐步向良性过渡。在强调陆域、海域资源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十一五”期间,鼓励和支持已显拥挤的蛇口客运码头进行扩建改造。对西部现有港区和未来大铲湾港区的岸线资源利用作优化调整,合理安排西部港口群的岸线和海域使用,制定利益协调的用地策略和征地方案,确保港区后方的堆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的用地需求。“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深圳湾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观光带沿该区域岸线分布,滨海休闲带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和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滨海休闲带建设完成后,附近海域今后不再进行新的填海造地,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部门对岸线的非公益性占用,今后所有新开工项目应尽量远离岸线。对已占用的岸线应采取鼓励退出的措施,尽可能还岸线于公众。2.东部港区海域该区域用海功能混合的现象突出,主要分布有东部港区、葵涌油气码头和大、小梅沙公共海滨浴场。该区域岸线和海域的生产性用途与旅游用途的冲突倾向已日渐明显。考虑到环境的容量限制,在该区域安排任何新项目均应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岸线。已经安排的盐田港区扩建项目应严格环境评估,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均应严格按海洋环境标准进行监管。除以上项目外,该区域今后一般不再安排新的生产性用海项目,禁止任何个人和组织以任何名义超越环保标准安排其它项目。加大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的力度,对该区域的现有陆源污染开展专项调查,限期整改,力争使该海域的水质及其它环境指标趋于好转。3.大鹏、南澳海域大鹏半岛和周边海域综合资源丰富,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对深圳城市的生态、景观、品位、形象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因此,要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强调大鹏半岛及其周边海域对深圳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片区海域及陆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在“十一五”期间,要严格控制在该区域新增大型工业项目,要设置高标准的产业门槛,禁止引进有污染、高耗水、高耗能的产业。对于现已存在的污染大气、陆域和海水且不能通过技术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部清理退出。改造南澳渔港,使其与大鹏半岛一起,成为深圳海洋渔业走向远洋、走向深蓝色的重要基地,成为一个集海洋原生态特色餐饮与高品质休闲度假及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滨海胜地。在落实深圳东部海洋生物高新科技产业园规划和已批准实施的其它项目建设中,要建立高标准的环境控制指标和监测手段,力争将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推动与香港方面的合作,共同规划和联合开发环大鹏湾区海域和海岛的旅游资源,努力将该湾区营建为享誉中外的东方“地中海”,成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协调的区域合作典范。第七章 “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重大工程“十一五”期间,为推动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在突出“科学永续、创新发展、环境相容、产业兼容”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经过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估后,规划用海、利用岸线项目十大类。这十类项目分别是:1.海洋生态工程规划建设海域面积12平方公里,建设杨梅坑、鹅公湾、东西冲三座人工鱼礁群,进一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积极配合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管理,保护与恢复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渔港建设工程 按照省二级渔港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宝安渔港、盐田渔港、南澳渔港,建成集渔货交易、渔船停泊避风、生产补给、水产品加工冷藏、信息服务、休闲渔业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洋渔业基地,使之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鲜活海产品集散港及远洋渔业后勤基地。3.水产养殖工程 规划建设列入《深圳市海洋功能区划》总面积为15.61平方公里的南澳浅海、鹅公湾浅海、东山浅海、内伶仃北湾、东湾及南湾、沙井滩涂、螺汗角浅海、岭澳滩涂等8个水产养殖区,以及列入农业保护用地的水产基地。重点发展网箱养殖、海上吊养及池塘养殖,按照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建设。到2010年,水产养殖年产量超过3.5万吨。4.远洋渔业工程在科学和严谨的规划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地段,建设一个具有远洋渔船码头、鱼货保鲜、冷藏、加工等功能、辐射深、港、穗乃至华南地区的高档远洋渔业交易配送中心,以销售市场的发展带动远洋渔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远洋渔货的精品加工和品牌化营销;鼓励和扶持国内有规模的远洋渔业企业向深圳集聚发展,重点推动和扶持远洋渔业供应链的核心——冰鲜冷链和超低温冷链的示范项目建设。建造拥有自主产权、装备先进的87艘以上远洋渔业船队,其中建造25艘冷海水金枪鱼钓船,6艘超低温金枪鱼钓船,6艘鱿鱼钓渔船,50艘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争取购买或引进1-2艘国内外金枪鱼大型围网船,规划建设三个海外渔业生产、加工经营基地。5.海洋生物工程 规划海域面积500公顷,陆地面积72.9公顷,建设海洋生物养殖产学研示范园区,发展鱼、虾、贝类良种繁育、深水网箱养殖及养殖技术推广和示范;建设东部海洋生物高新科技产业区,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贮运、保鲜等技术;发展海水健康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海洋生物综合利用与海洋保健品开发技术;发展海洋环境与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6.港口建设工程 建设盐田港区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岸线长3297米,5个7万-10万吨级泊位,1个3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370万标箱;建设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3个8000标箱的集装箱泊位及配套设施,设计年吞吐量105万标箱;建设深圳港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5个泊位,其中3个10万吨级泊位,2个7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50万标箱;建设深圳宝安综合港区一期工程,建设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3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3个,设计年吞吐能力件杂货114万吨、集装箱21.6万标箱。7.航道建设工程 建设深圳港铜鼓航道工程,航道全长23.7公里、底宽210米、通航水深15.8米,工程建成后可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全天候单向通行;建设西部港区公共航道工程,航道总长9.6公里,有效宽度210米,通航水深15.8米,工程建成后基本解决西部水域长期以来航道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通航能力。8.临海工业工程 以海洋工程和原料加工为主,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孖洲岛修船干坞两座,岸线长2052米,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建设海上石油开采机械、万吨级重型海上平台、螺旋式空压机、集装箱制造、游艇制造等港航机械设备制造项目;改扩建粮油加工、化肥封装等原料加工项目。9.精细化工工程 精细化工园区项目选址龙岗坝光,规划面积11.41平方公里,遵循现代化一体化开发模式,实现生产装置、仓贮运输、公用系统、基础设施和环保安全的一体化开发,建设高科技、深加工的精细化工特色园区,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和无污染排放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10.滨海旅游工程 规划建设深圳湾欢乐海岸,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建成集会议、游玩、教育、休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型海洋度假基地;开展深圳海洋博物馆项目选址和建设的前期研究,并作为城市文化、海洋文化、滨海旅游三者结合的政府项目积极推进;规划建设15公里生态休闲绿带,新建堤岸8410米,填海处理面积7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海上运动训练基地,用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包括集竞技运动、生活保障、锻炼游乐等功能区;规划建设蛇口、大梅沙、桔钓沙游艇停泊区,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西冲国际会议中心,集会议、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会议中心;发展休闲观光渔业。第八章 发展海洋经济的保障措施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历史使命,海洋管理工作应在基础建设、法制建设,管理创新,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出实效。第一节 建立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规划实施的规范制度建议比照城市规划委员会模式,研究设置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负责的、由各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参加的深圳市海洋管理委员会。在职责、职权和工作资源上加强现在明显偏弱的海洋专职管理部门。建议市人大将本市行政区域内海洋管理规范列入立法程序,将海洋管理与海洋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根本上防止、乃至杜绝对海洋管理和海洋规划实施的利益切割与人为干预,严格海域和岸线的使用监管。第二节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协调职能海洋管理的职能部门应把握国际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对海洋经济进行正确定位,研究及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环节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发挥海洋主管部门的职能,协调其它职能部门,克服多头管理海洋资源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在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海洋工作的宣传力度,疏通海洋信息发布渠道,形成社会各界关注海洋、爱护海洋、支持海洋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海洋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搞好海上执法队伍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大海洋执法装备投入,加强海洋队伍执法手段建设;加大全市海域巡查力度,建立定期巡检制度;各涉海部门要整合力量,强化海上执法协调,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强化措施、制定预案,构建海上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经费保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切实有效地推进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第四节 加强用海规制和海域环境的监管,探索海洋管理新模式加强海洋规划和用海权利管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给定的海洋法律制度框架内,依据《广东省海洋功能规划》以及《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针对我市面临用海出现的新问题,认真研究探索可行的用海规制,以利于保护海洋生态和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体系,研究制订《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办法》、《深圳市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定》、《深圳市海底管线管理办法》和《深圳市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发布规定》。及时跟进国家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制订和贯彻执行工作,尽快开展深圳的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为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监测数据和决策依据;加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建立海洋环境的数字化监控体系,将海洋环境的监控、海洋生物资源监测、重大生态灾害监测和海洋环境预警预报等纳入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中,力争建立国内第一个城市海洋资源及环境基础数据库,为科学用海、永续用海和海洋环境的改善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加强岸线规划管理研究,针对如何形成完善的海岸带管理体系等问题,“十一五”期间要开展专项的调研,探索建立海陆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使岸线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走向法制化和标准化。第五节 建立深圳市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搭建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培育深圳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学科链,初步形成本市海洋科技的研发与创新体系。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重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提升海洋开发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积极争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关海洋科技项目落户深圳,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以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海洋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先进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深海科学技术、海洋环境与灾害防御安全保障体系技术、现代海洋生物药物技术等六个重点领域的研究。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精神,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的研发,在深圳港区和临海大型工业企业等地积极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第六节 加强海洋经济的环境影响评估与研究“十一五”期间,要开展岸线和海域使用格局的全面分析评估,核实深圳岸线和海域使用情况,并做出可行的调整方案。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负责海洋经济的重大决策和重要用海、用岸线项目的专家评估。开展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其效应的研究与评估,回顾和评价过去,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研究预测,更加理性,更有把握地预见我市海洋经济的未来。根据近两年的海洋油气业发展势头,建议对海洋油气业在深圳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未来深圳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对新型海洋经济产业予以跟踪研究,及时向社会披露新型产业动态信息;加强海洋地理环境、海洋监测、以及海洋对深圳的环境与生态影响的研究力度;加强海洋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研究,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论和思想的统一,为最终实现深圳海洋环境的根本改善奠定基础。第七节 建立深圳市海洋灾害应急处理机制 深圳既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同时也面临风暴潮、海啸、赤潮、船舶污染、油船泄漏等自然、人为海洋灾害的威胁。因此,防灾、减灾是构建深圳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要着手编制和完善《深圳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对主要突发海洋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对工作,降低突发海洋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监测,及时预警”、“预防与救护并重”的原则,明确海洋灾害应急的目的、组织体系和职责、灾害预警启动标准、监测预警系统能力建设、灾害调查评估、保障措施,规定分级处置标准及程序,明确有关工作单位的职责和责任人。严格控制填海,减少人为扰动,降低海洋灾害发生几率。加强污染源监控。通过遥感和电子监控系统等手段,组建深圳东西部海上防污联防系统,加强和完善海上污染防治的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沿海防护林,增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发挥海岸湿地防灾减灾功能。第八节 增强海洋经济软科学研究与高科技应用 加强深圳市海洋政策体系、海洋规划管理和决策咨询等软科学研究。在海域使用费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原则,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海洋事业和海洋产业的调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管理、监督控制等项目。开展并完成深圳市第一个海洋事业的调查研究和总体规划工作。对在本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和设立国家深海海洋科技基地等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给出明确的评价和建议。于“十一五”中期启动《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滚动修编。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管理海洋事业,为深圳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支持手段。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研究,完成“深圳市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基础数据。推进深圳市海洋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数字海洋”建设的总体部署,建设“数字海洋”深圳示范区。加强海洋信息化基础体系建设,推进建设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海洋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海洋原始信息采集体系、海洋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海洋信息化基础网络等,开展海洋信息化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加强海洋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海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海洋信息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海洋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海洋重大工程、设施和航运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试行建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深圳市海域数字仿真监管系统。

附件:《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受深圳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深圳市发展与改革局、深圳市海洋局于2006年4月30日在深圳市组织《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省科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深圳大学、深港产学研基地的专家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出席了会议(名单附后)。与会专家和单位代表详细审阅了规划报告,听取了课题组的介绍,经过认真讨论审议,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1.该规划所用资料客观、详实、丰富,并借助了多种先进的分析手段,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次对本市海洋资源进行的盘查摸底式的、带有研究性质的规划。规划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建设性。

2.《规划》明确了深圳市的海洋城市定位,指出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海洋经济已随城市的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产业结构相对协调。同时也认识到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的恶化导致了海洋渔业的不断萎缩,养殖空间大幅减少;以往用海缺乏科学规划,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制约,进而提出在环境相容的原则下,构建“和谐与进步”的城市海洋关系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和相应保障措施及重大项目建议。

3、规划充分认识到深圳市海洋经济的历史使命,提出“五个转变”,对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意见富有创新性。

4.该规划符合深圳市“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符合《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要求。

5.《规划》思路开阔、针对性强,对深港湾区关系、岸线资源分配、海洋跨界污染、区域间共同治理等问题做出了前瞻性的分析,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6.建议深圳市政府对《规划》提出的有关海洋经济及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组织专项深入研究。

专家组一致认为:《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科学客观,前瞻性强,是一份水平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规划文本,评审予以通过。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专家评审组

2006年4月30日

[1]见《研究报告之一》----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2]按2005年深圳统计年鉴测算[3] 2005年新增2家石油开采企业增加值,同比2004年增加值92.9亿元迅猛增加。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哪些有利条件?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也会是“中国世纪”吗?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谋求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并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亦如此。“十一五”以来,我国累计围填海面积已达536平方公里,相当于沿海地区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16%,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石油产量增长的一半来自海洋,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

当然,目前针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一个共识是,中国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

1. 近海过度开发,远海开发不足

考虑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更多注重陆上发展的国家,我国海洋经济的规模与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黄金海岸线的海洋资源,显然是不匹配的。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所占GDP总额仅为10%左右的规模来看。

此外,就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是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所谓“三重”与“三轻”矛盾比较严重。

而且,从区域产业布局情况看,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的“两同、两多、两少”问题比较突出。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在海域划界、岛屿归属和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海洋开发尚面临着巨大风险。

再者就是,海洋产业同构、趋同现象严重。比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都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海洋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海洋生产总值比较高的省份,除了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外,其他产业如电力、石油、化工、船舶等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产值比较小的其他省份主要依赖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另外就是,沿海各地临港产业布局相似。如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是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重化工、电力工业等;河北省优先发展临港工业,包括钢铁、石化、重化、能源;天津同样发展重化、石化、海水综合利用等;山东则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油化工、海洋能源等临港工业,环渤海区域产业趋于同构。如此发展,将会带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问题。

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失衡,城市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海洋资源开发过度和开发不足并存;沿海陆地与海域开发建设失衡,近岸海域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的80%来源于陆地,沿海开发建设向海洋扩张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2. 近海资源面临枯竭

与近海开发过度、远海开发不足相一致的是,近岸海洋资源面临耗竭。而且,在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复杂。

目前,绝大部分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近岸开发呈现明显的过度状态。可利用的滩涂和浅海已经饱和,岸线开发混乱,70%的沙质海岸侵蚀严重,50%以上的滩涂湿地丧失,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成汛,过度捕捞、污染和生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

再加上现在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从单一的污染问题演变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复合作用的问题。使得海洋环境治理和恢复任务艰巨。

据权威部门的调查,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且,沿海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带来了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与功能退化,典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少,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境丧失或改变问题愈加突出,赤潮等生态灾害事件爆发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等问题,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

同时,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海洋防灾减灾任务异常艰巨,同等强度的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成倍增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程度。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年均30亿元左右,增加到90年代年均140多亿元,2009年为100.23亿元。

3. 加快海洋立法

对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共识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海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据统计,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装备差距较大,主要的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欧洲、美国和韩国等海洋开发装备先进制造国家相比,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

基于此,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基础理论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海洋科学体系,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

此外,为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海洋局将在今后2-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洋经济普查工作。

我国还将加快海洋领域的立法,深入做好《海洋基本法》等法律的前期立法研究,推进《海域法》、《海岛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效实施,加紧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并将研究制定《海洋观测预报条例》、《南极考察活动管理条例》。

在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方面,将对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实行总量控制,开展重点海域、海岛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继续开展国际海底和公海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和极地科考能力建设,为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首倡陆海统筹

更明显的战略调整已经开始。

在日前中共中央17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这被认为是我国在当下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针对海洋开发的一次重大战略性思维转变。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重大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部署海洋工作,强调“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而从具体的海洋规划方面看,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2月7日,国务院又正式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全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是新形势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基本依据。这两个《纲要》是指导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基于中共中央17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值得乐见的是,在陆海统筹的战略原则之下,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5. 沿海区域开发进入新阶段

与新时期陆海统筹战略新思维相关的是,我国沿海区域的开发亦进入新的阶段。

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对此,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公开撰文称,这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另外,从2006年至今国务院已相继批复10个沿海区域规划,从北到南,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长三角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在沿海地区相间排布。伴随着沿海区域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版图渐趋完整,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依托海洋区位优势,沿海地区“3+N”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而“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更被寄望于通过海洋的牵引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区域,为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

关于我国海洋经济的相关资料

“九五”期间海洋经济年均增速9.7%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的近海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局部海域水质持续恶化,赤潮、溢油等人为的海洋灾害频发。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后果,我国的海洋经济出现了向“又好又快”方向转变的发展趋势,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54748,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和国际化程度都得到显著增强。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和海盐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海洋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连续稳居世界第三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

我国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一 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极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气交换,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积的缺氧现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鱼畸形,导致鱼、贝蓄积某些致癌物质。

中国沿海油污染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相对而言,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占19%;黄海最少,占14%。

渤海油污染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其中辽东湾为1.8万平方公里,油浓度(几何均值)为0.049ppm;渤海湾为0.9万平方公里,油浓度为0.050ppm;莱州湾为0.6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59ppm;渤海中部海域为0.7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41ppm。可见,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污染比较严重,而辽东湾的污染面积最大。

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北黄海的油浓度为0.059ppm;南黄海北部油浓度为0.052ppm;南黄海南部油浓度为0.026ppm;大连湾和胶州湾分别为0.085ppm和0.062ppm。表明北黄海污染程度较重,尤以大连湾最为突出;南黄海以胶州湾油污染较重。

东海油污染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的油浓度为0.059ppm;浙南至闽东一带油浓度为0.078ppm。东海油污染以浙南至闽东一带较重,而污染范围则以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广。

南海油污染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珠江口一带的油浓度为0.055ppm,粤西沿岸为0.052ppm。因此,珠江口附近油污染程度略重于粤西沿岸,而粤西沿岸油污染范围较大。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铅等。中国沿海汞的主要污染源有60多处,尤以长江、珠江、鸭绿江、五里河等为汞的主要污染源。汞以排放入东海的量最大,其次南海和黄海,渤海最少。但汞的平均浓度以东海最高,渤海次之,南海最低。渤海以辽东湾汞的浓度最高,均值为0.05mmb;渤海其它海域的汞的浓度为0.01ppb左右。锦州湾、辽河口等是渤海汞浓度较高的地区。北黄海、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汞浓度分别为0.04、0.02和0.01ppb;大连湾和胶州湾为0.02ppb。黄海以鸭绿江口汞浓度较高。东海汞浓度为0.01~0.23ppb,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0.07ppb,浙南至闽东一带为0.04ppb。南海汞浓度为0.02ppb。

中国沿海镉的主要污染源也有60多处。镉也以河流携带入海为主,珠江、长江、滦河和漠阳江所携带入海的镉占总量的80%。镉以排放入南海的量为最大。整个中国沿海镉的浓度范围为0.02~0.45ppb,平均浓度为0.10ppb,以南海最高,东海最低。渤海中以辽东湾和渤海湾浓度较高,黄海以大连湾较高。

中国沿海铅的主要污染源有80多处。以流入南海的排污量最大,约占总量的60%;东海和渤海次之;黄海最少。铅的入海途径也主要靠河流携带。中国近海表层水中铅的浓度为0.05~51.44ppb,平均值为1.60ppb。其中:渤海铅浓度平均值为2.95ppb;黄海为1.34ppb;东海平均浓度低于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但浙江南部曾达10~30ppb;南海铅浓度平均为7.68ppb,珠江口高达150ppb,为中国近海铅浓度最高区,粤西沿海为4.85ppb。

有机物污染海水的有机物污染通常可用化学耗氧量(COD)衡量。主要有机物污染源在中国沿海有150多处。每年入海的有机物以COD计,达700多万吨。其中流入东海的约占50%,其余一半分别流入渤、黄、南海。河流也是有机物排污入海的主要途径。渤海COD的平均值较高,为1.63ppm。其中又以莱州湾最高,达2.08ppm;其次是辽东湾;渤海中部最低。莱州湾沿岸、辽东湾北部和滦河口等地COD已达“标准”,有些已超标,如辽河口达 10ppm。黄海COD值平均为1.10ppm,其中大连湾高于黄海其他海域,鸭绿江口、北黄海沿岸和江苏近海局部地区也有超标现象。东海COD值较低,约0.89ppm,长江口—杭州湾一带稍高于浙南至闽东沿海。南海COD无一超标现象,平均值最低,为0.45ppm。

总之,石油是中国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东海近岸和渤海是油污染的两个严重区。从总体来看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但在辽东湾北部、鸭绿江口及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浓度较高,应引起注意。至于有机物污染,在中国渤海及某些海湾有明显反映,COD值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趋势。

二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应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策略。保护海洋环境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以利于降低治理“三废”的成本,发展生产,同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许多年来,中国在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治理工业“三废”,大搞技术革新,广泛开展综合利用,为消除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成绩。在广泛地调查研究和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实践证明,这也是搞好海洋环境保护的正确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体现。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时,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城市和农村、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关系。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强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力求避免或减少开发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工、农、林、牧、渔、盐、副业、养殖以及其它海洋资源开发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动力、水源、交通等条件外,还需考虑地质、地形、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以及生物资源的特点,要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协调统一,反对各行其是,不能只顾生产,忽视环境保护,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可能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不能只顾利用,不顾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发展社会主义企业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害”是由生产中的“废”所造成的,“废”与“宝”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相互转化。促进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内容很广,一方面是指资源本身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经济、合理的联合企业。只有把治理工业“三废”同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才能尽量做到把“三废”中的危害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弃之为害的“三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大搞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就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投资少、收益大、品种多、危害小的合理开发的目的。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每个人和各个方面。只有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大家齐心协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许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才能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宗旨。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造福于人民,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中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防止和消除污染及迅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极大的有利条件。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即要求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要求在搞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绝对不能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中国政府多次指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后又针对中国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势,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十二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工业“三废”的排放和防止沿海水域污染的规定,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缩短流程,不让废水流失,根治污染源,大搞综合利用以及装备环境污染物的处理设施等。对于一些不适宜在城市的工厂,进行搬迁和转移;对那些目前还难以治理或有碍市容的企业进行合理的关、停、并或改造。采用多种方法,来控制污染源。因为工业废水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仍是减少海洋污染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大搞植树造林、整顿厂容、绿化环境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而出现了一大批“花园式”的工厂,为大型工厂找到了整顿治理的良好方法。

在组织落实方面,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的主管机构和“三废”的治理机构,各省、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领导管理机构,负责领导和管理中国各地和沿海水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健全领导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中国沿海、重点港湾及河口区的污染调查监测工作,为控制和理治海洋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沿海的石油化工等企业,按照“三废”治理的措施,不仅设有污水处理的装置,还设有监测机构。有关的环保部门正加强监督和检查,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防治和管理。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沿海污染的监测网,发布海域污染通报,评价海域环境质量。如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中国海监11”号,就是一艘对渤、黄海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的执法船,船上装有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专用仪器设备和海洋水文、化学、地质、生物等实验室,进行溶解氧、pH值、化学耗氧量等现场分析和油类、汞、铬、铅、镉以及有机氯农药等的室内分析。

除进行了大量环境基础调查外,中国还大力开展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海洋污染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海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和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测定以及海洋污染航空遥感等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为了统一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方法及其各项技术规定,编印了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此外,有关高等院校还设置和开设了海洋污染的专业课,培养有关专业人材,以适应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保护海洋环境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管理海洋环境,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规章制度。早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船舶、港口、航运和海事处理等管理规定;197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并在内部试行。

为了保护中国水产资源,1955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渤海、黄海、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1957年8月国务院又作了补充规定。1956年11月颁发了“关于贯彻资源保护政策,有力地安排渔场和改造船网工具的指示”。1957年4月颁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草案)”。沿海各省市根据此条例,分别制定了繁殖保护措施。1957年7月颁布了“对机轮侵入禁渔区的处理指示”。1979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这些均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水产资源保护的重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对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蓝圆鲹、沙丁鱼、太平洋鲱鱼、鳓鱼、真鲷、黑鲷、二长棘鲷、红笛鲷、梭鱼、鲆、鲽、鳎、石斑鱼、鳕鱼、狗母鱼、金钱鱼、鲳鱼、�鱼、白姑鱼、黄姑鱼、鲐鱼、马鲛、海鳗等海水鱼类;对虾、毛虾、青蟹、鹰爪虾、中华绒螯蟹、梭子蟹等虾蟹类;鲍鱼、蛏、蚶、牡蛎、西施舌、扇贝、江鳐、文蛤、杂色蛤、翡翠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珍珠贝等贝类;紫菜、裙带菜、石花菜、江蓠、海带、麒麟菜等藻类以及鲸、海龟、玳瑁、海参、乌贼和鱿鱼等重点加以保护。“严禁炸鱼、毒鱼、滥用电力捕鱼以及进行敲作业等严重损害水产资源的行为”。禁止向渔业水域排弃有害水产资源的污水、油类、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质和废弃物”。对产重危害资源的渔具,加以禁止或限期淘汰;对危害资源较轻的渔具,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改进。各种主要渔具,应按不同捕捞对象,分别规定最小网眼尺寸。禁止制造或出售不合规定的渔具。等等。

特别是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用法制来管理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权益的大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适合于中国管辖的一切海域。《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海洋环境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保护法》主要对防止海洋污染损害从法律上作了规定;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主要指在海岸建造港口、油码头和兴建入海口的水利工程等;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爆破勘探、钻井、试油、输油等;三是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处理场等;四是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五是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规定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限制条件、申请、批准和监督的程序。上述方面做到了,则基本上可以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需要。凡违反本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将区别不同情况,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无疑,《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是一项促进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进展,治理工业污染取得较大成绩,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环境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环境监测工作迅速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教育事业得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已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如何助推我国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

对于如何发展中国海洋事业,孙志辉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说,一是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当务之急就是应该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洋的重要性,建立新的海洋发展观,确立明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应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指导海洋事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尽快制定并实施中国新世纪海洋发展战略,将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二是确立中国海权概念,制定海洋安全战略。海权涉及国家安全,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坚持海上综合安全的思想,采取多种手段,全面实现海洋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的海洋安全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和科技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从战略全局运筹,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安全战略。三是贯彻《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有效地对海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布局,扩大规模,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海洋新兴产业。要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实行各种形式的新经济模式。要内外联动,适时调整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扶持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四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强化海洋行政综合管理。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海洋管理正在向综合、统一和协调的方向发展。中国当前的海洋行政工作是分散管理,缺乏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有关国家的经验,尽快改革现有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海洋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高层协调机制,统一协调与管理海洋事务。五是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期需要重点发展的海洋科学技术包括:海洋农牧化科学技术、海水综合利用科学技术、海底油气勘探开发科学技术、深海科学技术、海洋观测(监测)技术等。海洋科学技术综合性强,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门类多,特别需要注重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课题研究,注重完善政府、企业(业务)和科研单位联合投资体制,注重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六是加强海洋基础建设,强化社会公益服务。(

传统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利用国际经济合作?

分三个角度回答:①教育教学角度;②研究角度;③新闻角度。希望对你有用。

**①教育教学角度: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与资源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各国分别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千米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其中有丰富的共有海洋资源。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国不断加大向海洋索取资源的力度和强度,重视对海洋“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的资料,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经济约1万亿美元,占4%以上。全球陆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12万亿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态价值21万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国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东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报告在总体战略部署中专门提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施海洋开发”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洋开发列入其中,即意味着开发海洋已经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启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好时机。

为使我国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必须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战略。海洋资源既有各国的国土资源、又有世界共有资源,海洋资源战略研究涉及的区域应包括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主权和管辖海域(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包括2.5亿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我们应该以资源为主体、以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中心,对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的人口、环境、科技、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使海洋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20多年间翻了6番多,是上个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3倍多,海洋开发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事海洋开发的劳动力400多万人,兼业人员超过1000万;造船完工量达224.51万综合吨;海洋运输船舶10378艘,3076.21万净载重吨;机动生产渔船279729艘,其中远洋渔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海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1)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辖海域面积、海陆面积比值、海岸线系数,这三个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总量、发展海洋经济和进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们是衡量海洋资源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占有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122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域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为0.31:1,排在第108位;我国虽拥有长18000多千米的大陆岸线和14000多千米岛屿岸线,但海岸线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系数仅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20278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3)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统计数据表明,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1/3,且开发深度不够。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较小。滨海砂矿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沿海地区一些深水港址未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海滨砂矿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矿产尚未开发。但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大多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种类几乎绝迹。

(4)与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情况在各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已经超出平衡临界值。1999年,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量为81416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13%;每年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近海海域的各类污染物质约1500万吨。因此,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突发性污损事件频发。养殖水域水质退化,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近海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80%的红树林被砍伐,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同时部分海岸、海滩侵蚀后退,海水渗透倒灌,环境灾害不断,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产。

(5)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端尖锐复杂。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争端尖锐复杂。在黄海区,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中国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威胁;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要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着争议,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在认真理解海洋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

海洋资源既有赋存于国家管辖海域的国土资源,又有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共有海洋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海洋资源、资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资源开发保护成为全球共同性任务的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资源战略。树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放眼关注世界海洋资源;确立大力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等战略选择,实现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2、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海洋资源可以与外国合作开发。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海洋资源特点,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充分挖掘本国海洋资源的潜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1)要进一步合作开发利用外国渔业资源。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行列,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遍布西非、东非、南亚、中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共同开发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尤其应加强与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形式开发这些国家近海资源。(2)我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的渔业协定生效后,有大批渔船要退出传统作业渔场,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重形势。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延长现有渔业协定中的安排,也可考虑争取建立共同渔业开发区等措施,维护我国渔船在传统渔场的捕捞利益,减少渔业协定生效造成的损失,为渔民转产转业争取时间。(3)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争取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条件较好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勘探开发其海洋油气资源,优化我国油气资源配置。

3、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我国于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深海矿产资源,尽快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料,提出探矿区,并选择较好矿区,适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

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条约的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为我国企业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品种,要把金枪鱼资源丰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为新的作业区。

4、发展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5、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海洋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重要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产业衰退,沿海地区发展受到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由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决定的。海洋资源开发要走资源持续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加新的可开发资源,但开发规模和速度不应超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实施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把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管辖海域的战略性、区域性调查评价

(1)重点海区的基础调查与评价。采取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一批新的可开发资源。重点是一海(渤海)、一湾(北部湾)、一峡(台湾海峡)、三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带国土资源环境最大承载力研究,环渤海及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2)管辖的海域的综合地质调查。实现我国领海和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有重点地开展典型海域1:25万综合地质调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海域特点、能为我国海洋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有效服务,与全球变化研究和国际减灾基础研究接轨的海洋地质科学体系。

(3)我国海域矿产资源的潜力调查。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对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对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陆坡区和黄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资源远景作出战略预测和评价。

(4)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勘查。开展深海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富钴结壳和天然气水合物为勘探重点,面向多种资源,圈定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可采地段, 富钴结壳资源较好的矿区。同时,对热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和其他潜在的非传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评价研究,为商业性勘探开采做好资源和技术准备。

(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取样。优选南海北部等陆坡区作为试验勘查区,分阶段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和赋存条件。安排一定航次调查取样和钻探,圈定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查明资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质储量。

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保护

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项海洋事务,为发展海洋科学、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完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做出贡献。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和条件。

3、制定鼓励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优惠政策

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应建立部委间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管理,简化审批。建立联系渠道,为“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提供联络和服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在重点海区和重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以减少风险,鼓励和引导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的积极性。对于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项目,在出口信贷计划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放宽信贷条件。对在国外开发海洋资源所取得的份额产品,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方面给予特殊安排,并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开展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服务和支持系统,为实施全球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4、制定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需要有宏观规划指导,建立资源规划体系。要制定必要的专项资源规划,如渔业资源规划、海洋油气资源规划等,以及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规划体系。要理顺不同种类海洋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

5、建立和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海洋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为基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建设,包括建设相对集中的海洋管理机构,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第二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制定,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等。第三要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执法力度,保证依法有序开发保护海洋资源。

6、开展和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海洋资源开发要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建立沿海生态城市、生态示范区,把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海洋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总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减缓和遏制近岸重点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启动渤海湾、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海洋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一批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结 语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遗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人类详细调查勘探过的海域不超过海洋总面积的10%,许多已经发现的海洋资源还难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问题是长远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要用战略眼光筹划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安排一些世纪性工程,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的资源家底,制定出合理开发规划,走出国门积极利用世界海洋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和保证,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③新闻角度:

海洋开发意义深远关乎中国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日前在青岛说,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努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之举,决不能掉以轻心。

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急剧增长,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人们在重新确定自己新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了争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资源替代源泉,于是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海洋。

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无论是对于全人类,还是对一个具体国家都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国土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蓝色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

举例说,海水淡化问题的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至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短缺更严重的危机。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本国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有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还只有 30%多。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我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47597.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1-14 02:45:33  回复
备的研发,在深圳港区和临海大型工业企业等地积极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第六节 加强海洋经济的环境影响评估与研究“十一五”期间,要开展岸线和海域使用格局的全面分析评估,核实深圳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1-14 07:45:30  回复
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实行各种形式的新经济模式。要内外联动,适时调整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扶持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四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强化海洋行政综合管理。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海洋管理正在向综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