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分析
- 2、为什么说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标志?
- 3、叙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示意图
- 4、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 5、城市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6、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分析
文拟通过分析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梳理部分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成长的模式,以期探讨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成功国家的一些经验,以资借鉴。本文选择所考察研究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中一些人口大国。文章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和线性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估计检验的方法,研究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理,揭示城市化成长的具体模式。
利用跨国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分析和模型检验,利用典型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和发展进行模型估计和检验。文章用31个国家1950年和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聚类变量进行聚类。利用1950、1980、1990、1999年,31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人均GDP进行简单相关分析。通过比较上面的聚类结果,选择:一是英国和德国作为高收入高城市化水平国家的典型;二是美国和日本作为较高城市化水平国家的典型;三是韩国作为经济发展快、城市化速度高,最终进入高收入高城市化水平国家的典型;四是巴西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和城市化速度较快国家的典型;五是印度作为低收入和城市化仍属低水平国家的典型。通过对这几种类型国家时间序列数据的考察,研究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共性规律和其特殊性,验证城市成长模型。文章通过对7个国家历史数据的模型检验,再一次表明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一方面,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人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城市化与经济相协调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截面数据和典型国家时间序列数据考察、计量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高收入国家伴随着高城市化水平,低收入水平与低城市化水平相伴;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滞后效应,初始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后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则越快;随着各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将趋于一致,而经济水平差异加大;人口城市化成长模型呈现多样性;世界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协调,甚至城市化超前于经济增长,城市化有利的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国,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较弱。
为什么说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标志?
为什么说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标志?因为社会经济大不大的增长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城市化是未来必须的一个增长经济指标。
叙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示意图
总体上全球来看,城镇化率高的国家,总体上发展水平高,更富裕,同时这个国家的城镇化率一高,这个国家的集中度越高,经济密度越高,强度越大,而且这个国家也就越富裕。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国家实现(高收入)了之后,说它的城市化率很低,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同时它能够实现高收入,没有例外,说它城市化水平很低很低,但它的收入已经很高很高,没有这样的。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这确实能看出城镇化跟经济增长确实是一个高度相关的关系。
2009年的时候,世界银行请了一个诺贝尔获得者的一个团队,以迈克尔?斯宾塞牵头搞了一个增长委员会,他们专门对全球的城镇化做了一个研究,他们都得出了一个结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密切相关。
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城镇化未必就会带来高增长,我们刚才讲了,大概规律是这样的,但也有不同的,如在拉美,拉美曾经就有一段时间高速城镇化,城镇化里突然到了60%、70%,但它的经济增速反而下降了,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城市人口进城了,但他并没有参与工业化这个进程,城镇化里面是无就业支撑的城镇化。现在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能看到这一特点也很明显,如肯尼亚,它们的快速城镇化不但没有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反而是城市化率下降了,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城市化率伴随着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下降了,也是有的。
所以,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如果我们试图用城镇化率来解决经济增长动力的话,我们需要挖掘更深的动力机制,因为某种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一个自然演进的结果,城镇化是否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需要有条件的,而且背后有更深层的机制,这是我的强调,我们怎么来看待城镇化与经济增长。
政策建议:1)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2)以城市化为载体,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3)以城市化为载体,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是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4)以城市化为载体,加强以消费为主导的新格局
5)在城市化进程中,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好又快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 ,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 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推进城镇加快建设。城镇化增加城镇人口发展工业,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色金属、汽车、机械、铝业、制糖、食品、电力、钢铁、锰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升。
(二) 继续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中农村人口逐渐下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越来越少,从而越来越富,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 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在过程中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城乡居民与农民的消费能力,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四) 深化各项改革,全面加强全民素质。在进城务工中,农民被迫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巧,开阔眼界,达到增强自身水平,做适宜市场经济与我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五) 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满意请楼主多用几秒钟采纳我的答案,这将是鼓励我们更好的为其他网友解答的动力。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追问。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9. (1) 关系: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GDP亦在增长,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集聚效应好,带动产业结构向现代化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辐射能力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类用地规模扩大;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布局;原来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和办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线路不断扩大,日趋便捷。 (3) 该市工业区不断 向城市外缘布局,沿主要交通线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区域的空间位置、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条件,因此其变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发展会将部分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地面大面积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水汽输送环节:城市下垫面粗糙,阻碍了降水云系的移动,延长了降水时间,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匀性。 解析:(1) GDP增长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 髙,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基本与GDP增长成正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人才。 (2) 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城市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面积、工业区位置及面积、交通线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应该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城市环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区外围,且沿交通线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从对地表径流、下渗、地下 径流、蒸发、降水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来分析。
发布于 2022-11-12 12:53:43 回复
发布于 2022-11-12 07:3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