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下排水系统真相-青岛地下排水系统是全国第一吗

本文目录一览:

那些年网上流传的青岛市排水系统神话及事实真相

背景: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德国出兵占据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隔年迫使清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铁路修筑权以及采矿权等。据青岛市市政排水档案记载,自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当局将青岛市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拆迁,然后把中山路南端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之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区域划定欧人居住区,即今天市南区沿海一带,在这里开始城市建设。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同为租界的上海直到1923至1927年间才实现了雨污分流。1918年以前,香港也同样没有污水下水道,仍使用干式马桶系统,这时的青岛欧人商业区已经开始安装冲水厕所了。

又到一年看海季,近期武汉外洪内涝的新闻图片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每当说到这个话题时身边总有人提起青岛:

“中国唯一不会受内涝的城市、最不惧暴雨的城市——青岛”......

“德国技术就是牛,一百多年前修的下水道比现在政府新修的还管用“......

“容易坏的零件旁边早都预埋好了备用件,德国人就是严谨“......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来一一细说:

传言一——青岛没有内涝,不惧暴雨

图为青岛市积水点分布图图为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巴登-符腾堡州暴雨内涝新闻照片

真相: 青岛也会发生内涝,只是相对其它城市要好很多,德国现在也仍有暴雨内涝的困扰,更别提它一百多年前的技术了。事实上,德国当年采用的排水技术现在看来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其本国甚至将其作为反面教材。

传言二:青岛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暴雨积水,全靠德国百年前修建的下水道

图为青岛市卫星地图:三面环海,地势北高南低

?图为武汉市卫星地图,四面群山峻岭,长江穿城而过

图为德国占领时期,修建地下排水管网的区域图为现在的青岛市地图

真相:城市排水大多依靠水的自重力由高处排往低处,同时周围必须有江河湖泊以接纳城市排出的雨水。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良好的自然植被覆盖率为它减轻了许多负担。对比之下武汉虽被称为千湖之城,但近年来城市的填湖造城、大拆大建让地表的蓄水能力急剧下降,虽然挨着长江,但现在长江的水位比城市路面还高,还想往长江排雨水?江水没有倒灌就不错了。此外,青岛德占时期修建的排水系统仅限于当年的殖民区,总长约80公里,因年代久远绝大多数已经过改造,现在的“德国造”仅存约3公里,相比整个青岛市3000多公里的排水管网占比不足千分之一。

传言三:德国人修的下水道里面可以开卡车

真相:这个是真的,小型卡车应该可以通过,但问题是当初德国人把下水道修这么宽,更多的是出于军事战略意义上的考虑:青岛作为德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军事要塞,要时刻防备虎视眈眈的沙俄和日本(虽然后来还是丢了)。这些下水道将各个据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作为地下工事防御港口外军舰的炮击,又可以隐藏和转移战略物资,只是顺带实现了排水功能而已。同时,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力图把青岛建成一个样板殖民城市,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此与英法竞争。因此不惜代价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国家干预及军队管理,在市政规划、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若干新政策。

传言四——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在高效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经查询,当年的公司已不存在,一个德国企业发来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中方依建议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图为青岛博物馆作为文物展出的德占时期下水道管材,横截面形似鸭蛋,称为蛋形管材

真相:这个绝对是网上流传最广、最多人中招也最丧心病狂的段子之一。据介绍,“蛋形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试问管材通体都是水泥制成,怎么会有“光亮如新”的接口零件呢?而且下水管道接口必定数量众多,每一个接口旁边都准备一堆备件?要花多少成本才能达到这样的施工标准?这些传言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觉得荒谬至极。

如果说上面这些传言只是对国外技术的盲目崇拜或者无聊恶搞的话,那么网上还流传着的诸如“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没人看得见德国佬做的这些,基本上属于吃力不讨好。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这样的言论就有点搞不懂了,落后就要挨打,难道当年的列强是来搞慈善援建的吗?

图为污水下水管道广州路泵站(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图为青岛排水系统修建时的盛况

图为排水系统内景

老百姓自然都希望城市不再积水,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德国在当时所宣称的“由于有了良好的卫生设施,青岛的卫生情况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好的。”这一事实,但一味寄希望于国外技术甚至夸大事实于事无补。青岛的防内涝成果除了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地理优势外,还得归功于”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以及”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维护运行与防汛应急机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论技术,排水系统应该不会比载人航天更高深,论工程量,”中国奇迹“已经数不胜数,所以,只要肯认真、用心,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再也不会在城市中”看海“。

作者简介:翻译君,机械设计专业,兼职翻译,致力于发现并分享一些歪果仁的奇思妙想。

想要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译星译意,或者直接搜索”YXYY-1“,我的新浪微博ID:译星专业人工翻译,点我的名字即可看到微信微博哦,关注我,翻译君带你一起涨姿势!

青岛真的因为当年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从而暴雨不涝吗?

人们去青岛旅游,多半会对这的德国风情叹为观止。青岛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异国风貌,要归因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对青岛长达近20年的强占。

1896年,德国向清廷提出租借胶州湾的要求,被清廷所拒绝。第二年11月,德国又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青岛湾并将其强行占领。

1898年3月,德国又强迫清廷与其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这里的“胶澳”指的就是胶州湾。按照条约规定,德国租借胶澳及其周边地区99年,并有建设自由港、铁路等权利。

这个不平等条约,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恶头。

此后,德国人为了能在列强中独占鳌头,以显示自己强大的实力,于是想要把青岛打造成为“模范殖民地”。

彼时,他们邀请了一大批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师,对青岛进行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规划布局,并在此后兴建了一座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这就是今天青岛的基本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

而100多年后,一则流言也在一个暴雨频仍的夏天不胫而走,以至于今天仍被许多人说津津乐道。

这则流言的内容是:

德国人当年在兴建青岛城时,不爱盖大楼、修别墅这些表面文章,而是专心把青岛的下水道给修好了。

虽然这项工作看起来是出力不讨好,但却给了我们一个永不淹水的青岛。

百年以后,青岛相关方面甚至收到了德国企业发来的邮件,说当年的下水道中藏有用油纸包好的备用零件,现在原有零件使用期限已到,可以用它们更换下水管的接口部件。

中方人员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存放零件的小仓库,打开那些油纸,发现里面的零件竟然光亮如新。

当时看到这则流言,作者本人也是毫不含糊的选择了相信。因为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德国制造就意味着工艺上乘,贴上了德国标签就意味着有质量、有保证。

然而,这则流言其实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谣言,事情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一、青岛下水道很“德国”

青岛下水道当年由德国人精心打造,此言不虚。当时,为了打造“模范殖民地”,德国人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上,确实是下了一番心思。

当年德国人所建的下水管道,总长约80公里,最宽阔处甚至可以跑汽车。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先进的雨污分流技术,极富远见的将城市的雨水和污水进行了分离。

管道的主体为上宽下窄的蛋形,由水泥制成,下层还覆盖有陶瓷,以便于水流更加快速的通过,不易让泥土沉积。

这样看,德国人的下水管道,确实很“德国”。然而,这并非事情的全部。

二、青岛下水道的“殖民烙印”

尽管德国人为青岛修建了一条质量上乘的下水道,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给中国人谋福祉,而是要体现“模范殖民地”的优越性。

在德国占据青岛时,将城市分为了西人区和华人区,德国人住在市中心的西人区,而中国人只能住在大鲍岛村附近的华人区。华人虽然可以进出青岛区,但不准在这里买地、建房、居住。

因此,被德国人贴上了“低等、肮脏”等负面标签的华人,是无法享受此等地下管道带来的好处的。

三、青岛城为何不淹水?

青岛城为何不淹水?主要有以下两条原因:

第一,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德国下水道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在今天却是极其有限的。今天的青岛城,面积比一百多年前不知扩张了多少倍,德国下水道根本无法覆盖得到。而且,随着历年来岛城城市改造的进行,原来的德国下水道也被破坏,最后只有2.6公里留存下来。这么短的下水道,又怎能承接这座拥有600平方千米建成区大城市的排水任务?

所以,今日的青岛,排水只能依靠新建的管道,而非那套德国古董。

第二,地形原因。青岛不易积水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其特殊的地形。

整个岛城三面临海,其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城市下水道依这种特殊地势而建,能非常快速的将雨水排向大海,不致形成城市内涝。

所以说,当年的德国下水道并非神话。

四、为何许多人会相信它

一道百年以前的地下管网,怎能承担今日偌大青岛市的排水任务,这种谣言,实际上是很容易被戳穿的。

然而,在2010年那个夏天,多个城市爆发内涝时,它却迅速让人们相信了。而2020年夏天,在暴雨肆虐许多南方城市,造成了大面积内涝以后,这则谣言再次在网络上传播,并被许多人所相信,原因何在呢?

第一,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国货质量的担忧和质疑所致,特别是常常爆出的“豆腐渣工程”,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心理。

第二,是有些人在质量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产生了“外国空气也香甜”的幻觉,对德国一贯严谨的刻板印象,使这些人产生了“晕轮效应”,认为但凡德国出品,必属精品,甚至可以上升为神话。

德国人修的青岛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么神吗?

1、德国排水建了总共80公里,已经大部分改造,原汁原味的还剩下不到5公里。即使老城区,也几乎无德国造了。

2、德国造的排水系统,在青岛前海,本身就坡度大,流程短,不容易积水。现在的一些新城区,离海十几公里远,排海路径长许多,排水难度自然增大。

3、青岛并非不积水,老城区有些时候也积水。丘陵地形决定了,下雨时积水快,排水也快,怕短时强

青岛不淹水真的是因为德国人下水系统建的好吗?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记者还实地探访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远。管道口是一个约3米长、2.5米高的长方形,内部则与西北的窑洞类似。

网上曾有传言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小轿车单向通行应该毫无压力。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然而,正如乔全荣在知乎的回答所说,如今的城市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国人当年那样修建“可以跑汽车”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数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

德国人修的青岛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么神吗

从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者在青岛主要街道下铺设了3200米下水管道,均为雨水管道。1901年开始规划污水管道,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铺设排水管道的同时,还充分利用青岛三面环海、东高西低的丘陵地形,依自然坡度在前海一带建设明沟暗渠。主要设有龙口路、安徽路、中山路、贵州路等12条大的暗渠。在天津路、北京路、济南路等道路两侧修筑雨水明沟;在大鲍岛东部部分街道上修筑了2600米明沟。通过地上明沟与地下暗渠建设相结合,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污水分区排泄,排水口远离主城区。

据统计,德租青岛17年,铺设污水管道31808米,雨水管道36855.55米,混合式管道9282.6米,占老城区下水管道的45%左右,奠定了近代青岛城市排污系统的基础。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排水系统已经不适用因此进行了大量改造,目前“德国造”排水系统已不到3公里。而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1000。

青岛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赢得美誉,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第一,得益于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一地形特征使得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点雨后半个小时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内涝;第二,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第三,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维护运行与防汛应急机制。

青岛不淹水真的是因为下水系统建的好吗?

每年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在很多大城市都会遭受内涝这样的一种情况,即使在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乏有这样的情况产生,但是青岛这座城市一直没有发生过,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青岛的地下水系统建设的非常好,而且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很遗憾,并不是我们自己来建设,而是当年德国所建设的一套非常完美的地下排水系统。

由于地下水排管道直径较粗,甚至可以用人来正常走动,所以在经历巨大的洪涝,暴雨侵袭青岛,这座城市不会有积水的存在。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在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当中,有一个类似于水泵的物件发生了损坏,所以他们根据水泵上面的联系电话拨打了德国的制造公司,而德国的公司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破产。

但是客服电话却一直有所保留,而客服给予一个很重要的解决方法,解决了难题,那就是德国的机械公司,尤其是在建设地下水系枢纽当中,对一些机器都会有很多配件放置于在附近的暗房当中,所以维修工人确实在地下系统当中的一个仓库暗房当中找到了这台机器的很多配件以及消耗品,所有的配件虽然放了几十年,但是没有任何的损坏。

因为每一颗配件都用油布包裹,这也是为了防止配件生锈所做到的,因此德国机械在世界有名,包括他们的各个体系都非常完善,也促进了他们的成功,因此德国是世界发达国家并不是偶然,有很多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4219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3 08:38:59  回复
统已经不适用因此进行了大量改造,目前“德国造”排水系统已不到3公里。而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1000。青岛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赢得美誉,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第一,得益于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10-13 06:07:22  回复
的时候,在很多大城市都会遭受内涝这样的一种情况,即使在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乏有这样的情况产生,但是青岛这座城市一直没有发生过,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青岛的地下水系统建设的非常好,而且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很遗憾,并不是我们自己来建设,而是当年德国所建设的一套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