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美国gdp和中国gdp对比是什么?
2013年,按汇率法计算的GDP,中国是9.24万亿美元,美国是16.8万亿美元。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经初步核算,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就经济总量来看,这是GDP首次突破60万亿元;如果按汇率换算,则是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于是,有消息认为,根据联合国委托世界银行开展的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一观点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事实恐怕也并非如此。
所谓购买力平价,就是按照相同物品的价格水平比较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并利用这个比率,将两国货币折算为统一货币单位,进而进行经济总量的比较。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篮子里装着很多服务和商品,如果购买这同一篮子的商品花了100美元、600元人民币、1万日元,就说明这三种货币及其数值是等值的。但问题来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可能面对一个商品和服务完全一样的篮子。
正因为如此,购买力平价方法虽然避免了因汇率调整变化带来的经济总量的高估或低估,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还有诸多理论、技术和实际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轮购买力平价可能对中国的物价水平有所低估、对中国GDP总量有所高估了。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GDP超美国”说法不科学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和世界最新排名是多少?
世行:中国GDP全球排名第四 人均GDP排第128位 昨天,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每年公布一次全球主要国家的GDP情况,因为各国政府提供的公开数据、世界银行的排名成为各国了解本国经济情况的重要参考。 最新排名中统计了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依然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12.455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超位居第二的日本,后者仅4.505万亿美元,德国位居全球第三,中国紧随其后。与2004年相比,除了中国前进一位,巴西也顶替印度排名第十位。2004年,中国全球排名第七,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之后。2005年中国9.9%的GDP增长率,远超英国的1.8%,最终中国GDP2.229万亿美元的总量,超过英国的2.192万亿美元。 事实上,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国内GDP时,已预测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此次是首次有权威数据证实这一预测。 不过,在更能体现百姓贫富情况的人均GDP方面,中国人均GDP仅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这一排名与去年没有大的变化。 -链接·全球前十位(单位:美元) 美国(12.455万亿)、日本(4.505万亿)、德国(2.781万亿)、中国(2.229万亿)、英国(2.192万亿)、法国(2.110万亿)、意大利(1.723万亿)、西班牙(1.123万亿)、加拿大(1.115万亿)、巴西(0.794万亿)。 专家解释,统计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引用不同排名背后目的不同,有人佐证“中国威胁论”有关中国经济世界排名的话题,正在坊间热议。年初有媒体报道说,今年中国经济可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可就在本周,世界银行又称重新统计中国经济规模缩水四成,但仍排名世界第二——那么,中国经济规模到底排名全球第几?广东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邱俊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排名不尽相同,但具体引用时却反映不同的目的。 按“购买力平价法”中国仍排第二世界银行本周公布最新采用的“购买力平价”方式,统计全球146个国家2005年的经济规模。结果发现中国经济规模为5.3万亿美元。而此前于2006年公布的同一项目数据,中国约为8.6万亿美元,缩水近四成。对此次统计数字的调整,世行表示,早些时候的估值“不那么可靠”。据悉,在所有国家的统计中,中国数据调整最大,原因是,世行过去一直根据1986年时的中美物价对比来推算中国的购买力平价,而此后再也没考虑过物价变化。而事实上,近20年来相当一部分中国产品的物价,已翻了几倍。有趣的是,即使总量下调四成,中国经济规模仍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对此,广东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邱俊解释说,按“购买力平价法”,统计出来的中国经济规模的确“夸张”。邱俊拿出国家统计局根据世行数据编写的《国际统计年鉴》,其中2005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经济总量以8.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2.3万亿美元,而远超日本的3.9万亿美元和德国的2.4万亿美元。所以此次中国调低至5.3万亿美元后,仍能排第二。我国承认“汇率法”排名全球第四不过,同样是世行数据,如果按以美元计价的“汇率法”统计,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GDP)则为2.2万亿美元,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列全球第四位。年初估计中国经济可望今年超过德国排第三位,但由于欧元升值的因素,中国经济仍不会超过德国,排全球第四。邱俊说,“汇率法”中的GDP数字,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然后按各国货币的现行汇率换算成美元而得出。而“购买力平价法”则是世行在全球146个国家,通过收集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商品和服务)价格,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在本国和地区购买力的对比关系,换算而成。比如巨无霸汉堡,在美国卖4美元,在中国卖12元人民币,那么不论官方汇率如何,1美元就相当于3元人民币。但邱俊认为,“购买力平价法”的缺陷,是在于它没考虑不同地区商品的成本构成不同,比如劳动力。所以,目前我国承认的比较主流的数据是按“汇率法”即全球第四的排名。而西方一些国家却时常拿出“购买力平价法”的数据,来给人民币升值施压,甚至作为“中国威胁论”的重要证据。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汪令来)
与国外经济相对,中国经济体现了什么优势?
2001年,中国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加入WTO,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基础上,中国经济利用自身优势,更加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快车道,GDP从2001年的1.34万亿美元,日本的1/4,猛增到2017年的12.24万亿美元,为日本的2.5倍,增长了9倍,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
这些成绩正是中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才取得的。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一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来说具有战略意义。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相对发达国家,中国在入世之初又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入世”之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统一的人口众多的大市场为不同品质技术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是人口红利。2001年时我国人口达到12.8亿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近9亿人,比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加之中国历来重视教育,加入WTO后,国内高校连年扩招,每年出产几百万的高等教育人才,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产业工人,同时也提供了无数设计创新人才,为制造业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这些优势,我国使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都有的国家,其中有些产业更是具有别国不具备的特别优势。
1、规模优势:中国众多的人口、广阔的市场特别适合发展规模优势产业。有很多产业在别国可能只有几百万用户,但在中国就有可能几亿用户,尤其是发展成本一定,用户越多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的产业,典型的是金融业、互联网行业、交通运输业。
2、人口红利产业:中国由于劳动力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成本低廉,使得许多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
发布于 2022-07-03 15:4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