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

本文目录一览:

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优缺点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参考资料: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特点,国内外曾有不少研究。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东欧各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更加关注。笔者认为斯大林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其最大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这一特点反映在苏联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一)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化,国家对整个经济实行统制。

与整个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相适应,其经济管理权限也是高度集中的,具体来说,把管理经济的权力高度集中在按专业划分的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由它们来统制全国的经济。1936年全苏工业总产值中,中央管理的工业占90%,地方管理的工业只占10%。这种部门管理体制,也是一种“条条专政”的体制,在此,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由中央各部门决定,甚至“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3]这种集中管理模式,必然要求建立大量的管理机关,到1950年,苏联部长会议直属的国家委员会与主管局共有7个: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物资技术供应委员会、国家先进技术委员会、中央统计局、国家银行与国家建设委员会;全联盟工业部就有19个;联盟兼共和国工业部共6个。

(二)实行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是一种包揽国民经济整个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国家计划。这种计划不仅决定宏观经济,也决定微观经济。也就是说,中央计划定下来,基本上也等于企业计划定下来。另外,对外经济关系也严格实行计划控制和国家垄断。对企业经营活动成果,基本上实行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即获得利润大部分上缴国家财政,亏损由财政补贴,企业所需资金再由国家财政进行拨款。物资由国家统一分配,产品由国家商业部门统销,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等等。在这种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的权限很小,它的任务只限于使国家计划具体化和寻找完成计划的方法。苏联的计划管理制度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古比雪夫曾说过:“在我们的计划制度中,我们已经走得这样远,这样深,以致我们确实没有任何经济、文化和科学研究部门还在计划之外和在计划工作范围之外。”[4]

为了实行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管理,一是必须建立庞大的计划管理机构体系。在苏联,这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两大系统组成:各级政府的计委系统与部门计划机构系统。各级政府的计委系统又分中央一级(苏联部长会议下设的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地方一级[各加盟共和国、州(边疆区)与市(区)三级政府所设的本地区计划委员会]。二是设置计划指标体系。国家规定的计划任务具体体现在各种计划指标上。计划指标体系按其性质和表现形式可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实物指标与货币指标;指令性指标与核算指标。计划指标的数量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相同的。在斯大林逝世前,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标有九大类: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发展计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物资技术供应计划、劳动计划、原材料消耗计划、生产费用和成本计划、财务计划和其他(详见下表)。

1953年前国家下达给企业的主要计划指标

续表

资料来源:金辉、陆南泉、张康琴主编:《论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三)实行全面直接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赋予计划经济以指令性的特征,是苏联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央制定的十分详细的计划,是通过国家下达几十项“指令性”指标的形式逐级下达的,而下级机关和企业必须执行。长期以来,在苏联一直把中央指令性与计划经济等同起来。指令性就是:计划作为经济政治指令,具有法律的效力。不完成指令性计划,国家可以追究行政责任乃至法律责任。在斯大林时期,经济计划一般是以年度计划为主,并按季度、月度和天数划分,至于五年计划或时间更长一点的远景计划,实际上只是反映国家经济政策的纲领,主要起宣传动员作用,对企业没有约束力。由于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又以年度计划为主,因此,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成为衡量企业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

(四)对经济的管理主要靠行政方法。

既然计划是通过指令性的方式下达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因此,管理经济主要靠行政方法,即整个经济的运转主要靠各种行政指令和指示,而不重视经济方法,忽视经济规律和经济刺激的作用,排斥市场机制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管理经济高度行政化的条件下,国家行政机关与企业的关系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企业实际上成了国家机关的一个派出机构。国家机关对经济的管理更多是考虑行政上的方便,并习惯通过强制性的各种指令来达到管理经济的目的。因此,逐步使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日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而这两种职能又是通过各级行政首长来行使的。

(五)实物计划占主要地位。

苏联在编制计划时,虽然一直是把产量计划与产值计划结合起来的,但由于国家下达大量的指令性指标,注重实物数量,因此,实际上在产品生产和分配中突出的是以实物单位计算的数量计划。另外,在国营企业内部,货币的作用十分有限,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不能自由选择,价格对企业也不起作用,经济核算往往徒具形式。在这种经济管理体制下,货币流通基本上是消极和被动地反映按计划调节的物资运动,货币、价格、财政等对经济活动所起的杠杆作用很小,往往只是监督计划执行的工具。由于货币计算、货币关系作用被忽视,因而导致了经济上的浪费和低效率。

(六)带有明显的等级性和矛盾性。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的经济过程由国家通过生产和分配计划来控制,但苏联国家是按等级(或层次)划分的各级国家机关组成的,国家的集中计划,并不意味着中央一级能够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这是因为:第一,中央计划机关不可能了解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情况,并从下面迅速得到经济信息,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第二,由于各级国家政治和经济机关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经济管理权限上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来,这就会导致各级机关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各种办法来对付上一级的指令和控制,各级都这样做,就形成管理体制上的等级性和矛盾性。这说明,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存在高度集中一面的同时,实际上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摆脱国家集中控制的分散一面。也是我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国家要通过计划来控制整个经济生活,这只能是一种幻想。传统体制的这一矛盾,也是导致在苏联经济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根由之一。

这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西方学者往往称之为“命令经济”。这指的是资源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分配,都主要由中央发指示(命令),而不是通过一般的市场机制运转的一种体制

苏联一五计划是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还是单一公有制的优越性?

Baidu终于能有这种问题了!感激涕零!

是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企业内部模式的模仿,方式是摧毁资本主义成功模式所必需的制度基础(这即使资本主义强盛的关键也是消亡的原因)来实现的。

这是人类首次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经济制度的,前提是苏联设计制度安排的部门建立全面的垄断,通过暴力整合个人私有财产和一次又一次的社会改革实现。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有白军残余势力。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必然会使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的苗头。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五(实际上是两个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了强盛的工业国,也是卫国战争能够胜利的原因之一。

扯远了,事实上只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适应一个刚刚从纷乱的地区变为一个年轻的国家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在新中国和苏联前期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恢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产生的单一公有制,是会限制社会的发展,所以在经济制度上折中论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但对当时情况而言,两个五年计划确实向世界展示了计划经济在改变废墟的优越性。(这也是为啥二战后会有国际左翼运动高潮)

苏联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什么

斯大林体制的一部分

计划经济下,三个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决定的。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国家大部份资源由政府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来分配资源,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举例来说,政府认为国家需要苹果,在计划经济下,被政府选中的个人集体(一般为符合该类生产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进行种植苹果的工作,但事实上实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符合实际需求。

计划经济里面不仅是控制国营产业,连私人企业也要受政府指示运作。私人企业要生产什么,由政府作主;私人企业以什么方法生产,由政府决定;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决定。国家操控着生产的供应、价格以至销售渠道,都是由政府决定。

苏联计划经济的具体时间

苏联曾经有过三大经济政策。

1918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直到1936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即1928年,计划经济才算开始真正实施。而在193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农业集约化形成,重工业已经上马,这时候才算是计划经济形式基本建立了。

苏联计划经济解体发生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逐步实施新思维。计划经济开始解体到1991年苏联解体,计划经济彻底完结。

现在的俄罗斯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原因在于市场不透明,法规不健全。现在的俄罗斯是一种金融寡头垄断体制。

扩展资料

苏联在冷战期间,长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继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模式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38067.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8 20:51:55  回复
由于各级国家政治和经济机关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经济管理权限上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来,这就会导致各级机关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各种办法来对付上一级的指令和控制,各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9 02:11:19  回复
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的经济过程由国家通过生产和分配计划来控制,但苏联国家是按等级(或层次)划分的各级国家机关组成的,国家的集中计划,并不意味着中央一级能够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这是因为:第一,中央计划机关不可能了解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情况,并从下面迅速得到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8 23:59:32  回复
和指示,而不重视经济方法,忽视经济规律和经济刺激的作用,排斥市场机制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管理经济高度行政化的条件下,国家行政机关与企业的关系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企业实际上成了国家机关的一个派出机构。国家机关对经济的管理更多是考虑行政上的方便,并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9 06:12:54  回复
长期以来,在苏联一直把中央指令性与计划经济等同起来。指令性就是:计划作为经济政治指令,具有法律的效力。不完成指令性计划,国家可以追究行政责任乃至法律责任。在斯大林时期,经济计划一般是以年度计划为主,并按季度、月度和天数划分,至于五年计划或时间更长一点的远景计划,实际上只是反映国家经济政策的纲领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9 06:04:37  回复
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继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模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