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行业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原因-小贷行业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原因及措施

本文目录一览: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怪圈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似乎形成这样一个怪圈:放权让利→内部

人控制→不良贷款巨额递增→加强监管→信贷紧缩→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即我

国政府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既担心过度监

管会造成信贷紧缩,又担心权力过度下放会导致对内部人控制的失控,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呢?其原因之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现代企业理论要求所有人和债

1权人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而国有银行的所有权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代表行使的,银行的债权人主要是储蓄的居民,经营权掌握在银行经理手中,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必然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

等问题。银行经理在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主观动机驱使下,为了自己或部门

利益可能违规经营,发放明知难以收回的贷款,而产生的呆帐最后由国家代表

的所有权人承担;其原因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中各主体的权力

和义务不对等。中央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中间人主要

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各级主管部门)来进行。中

间人相对于上一级来说是代理人,相对于下一级或银行来说是委托人,这样就

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链。但是,在这个委托代理链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

义务是不对称的;其原因之三是独特的银行权力结构。国有银行的权力结构比

较特殊,表现在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政府对银行的人事任免拥有绝对的

权威,其债权人几乎没有发言的权力,且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奖惩标准不

仅仅取决于银行经济绩效,还包含政治和其它等主观因素,这必然使得银行经

理人员的行为目标效用函数偏离银行财富最大化的准则。此外,商业银行信贷管

理体制几个阶段的划分正好构成我国金融体制渐进式改革步骤“次优选择”的

集合,中国改革以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银行信贷扩

张和不良资产的积累为代价的,而从次优选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时点看,

信贷金融制度安排在时间表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次优拐点选择把持不当。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错位

1、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偏向。如果以工业总产值或不同经济类型的产值

为因变量Y ,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金额做自变量X ,通过

i it

线性回归求出 1984 年-2004 年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结果表明国有工业产值

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最小,仅为 0.757,小于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

类型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这说明国有银行强力扶植国有经济是以降低金融

系统的信贷资金效率为代价的,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

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和“信贷偏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

的现实之中。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漏损。我国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

2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政府主要采取控制利率和信

贷配给手段对银行进行调控,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不同,导致

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双轨制,并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蕴藏着巨额信贷租金

成为金融机构寻租的源泉,吸引众多利益集团参与分享租金,导致我国商业银

行信贷市场资金的严重漏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每年巨额资金漏损严重又

伤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其后果是经济效益好的私营个体企业得不到贷款,或

贷款成本过高,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贿赂或政府保护容易获取商业

银行信贷资金,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逆向选择行为。

3、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贷款问题突出。政策性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

大的重要途经,政策性贷款实施结果严重降低了我国金融系统的营运效率。

4、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行为金融范式凸现。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存在“羊

群行为”、“非贝叶斯法则”、“过度反应”等行为金融学现象;比如中国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集中了银行业 80%左右的信贷资金,且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80%的贷

款发放给了只占经济总量约 40%的国有大企业,而更奇怪是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将

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

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

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就只好选择从众策略,将贷款

集中投向大企业,以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配置羊群行为凸现。

5、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

制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业务(存款、贷款)上具有

规模经济,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国有商业银行及

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和存款上的范围经

济大于在投资上的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上不具在范围经济,而在投

资和存款上具有显著的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

资组合上都不具有成本互补性,而在贷款和存款及存款和投资组合上都具有轻

微的成本互补性。

四、防范与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加入 WTO 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信贷市场将会形成这样一个局

面:存款规模扩大、贷款利率降低、争夺存款资源的“价格战”异常激烈,银

3行业所获利润减少、社会总体利润增加,中资银行赢利能力弱、外资银行赢利

能力强。这既给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第一,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我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多层次发展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而金融体系基本上仍是以国有银行垄断为基础

的一元体系,难以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因此,要逐步放松银

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与非

国有地区性的金融机构,鼓励非国有产权主体的设立和发展,使金融市场上存

在独立的、规模合理的、相当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形成多种层次、多种类型

的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从而建立起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强

化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竞争

的形成,而且还有利于促使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够满足我国非国有经济持续快速

增长的客观要求。

第二,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激励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制度变迁和内

部组织结构调整时,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

经验。比如,可采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银行高层管理者;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

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强化员工激励机

制,推行“货币福利”激励,从而加快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

第三,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

央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经验,运用“不对称原则”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利用

“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合理保护金融市场,使用“市场对等开放原则”

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支持和鼓励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

竞争,从而不断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妥善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有银行机制转换是处理不良资产

的根本、加强监管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保证、发展经济是处理不良资产的灵魂。

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产权体制下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

业之间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借贷关系,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

的产生,故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首先要从产权体制改革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的国有商业银行,其次构筑以“人民银行从严监管、金融机构自我控制、金融

4同业自律和强化社会监督”为框架的“四位一体”银行监管体系,最后通过发展

国民经济总量,稀释、控制不良资产的比例, 最终使银企之间走出困境,步入

正常发展轨道。

第五,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产权不明晰的银企关系为不良贷款提

供了滋生的土壤。国有商业银行要摆脱目前经营困境,必须从产权结构改革入

手,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应认真吸取不彻底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的经验教训,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定要避免“一股独大”现象,在组建股份公司

时要吸收足够的民营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加,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真

正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公司,建成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多元

化股份制银行。

第六,对商业银行管理决策者实行聘任制。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

本重组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深层次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改革能否成功,在

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银行治理方式和高级管理人员任命方式的变革。因此,应

引入竞争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应实行聘任制,聘任那些既具有丰富的经营银

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战略眼光、能把握产业动向及谋划好银行发展蓝

图的人才担任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和抑

制因行政主管部门派遣管理者而导致管理层的权力超越股东和董事会的现象,

使 “内部人控制”现象长期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难题得以妥善

解决, 也使非理性配置信贷资金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最根本的成因包括哪些

不同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条件和要求有所不同,若是平安银行,申请条件如下:

1、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本人及其家人无不良信用记录,当前贷款无逾期;

2、 应具有我行允许辖属范围内的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并在当地有固定住所;

3、 家庭净资产不低于50万元(家庭净资产包括家庭金融净资产、家庭实物净资产(动产和房产));

4、 企业实际经营2年(含)以上,经营稳定;需要有行业从业经验不低于3年;

5、 企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并办理年检手续;有固定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合法经营,生产经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

要求,当前贷款无逾期;

6、 我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具体详情建议您联系当地平安银行网点小微客户经理咨询。

您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查询平安银行的营业时间、乘车路线、联系电话、地址等网点信息。

应答时间:2022-01-1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小额贷款公司如何把控投资风险

  1、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一般小额贷款公司借款流程是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借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这样致使许多基层人员养成上级有贷款意向,遵照便利的习惯,这种逆程序操作会使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单薄风险意识。更严重会出现虚假、谎报、瞒报第一手资料等虚假行为。所以小额贷款公司需完善信贷人员的金融制度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和素质、道德修养。并且制定考核惩罚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2、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力度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货款不管不严、内控制度乏力等管理风险。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资料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注重片面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另一方面,在对借款人的经营、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大额贷款发放。最后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查人员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各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致使风险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预防。

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组织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力度。以重庆为例,重庆小额贷款公司在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下,创建了小额贷款公司“集中报数、一口介入、实时查询”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重庆模式”,以方便小贷公司方便快捷的查询客户资料。在接入征信系统后两个月后,6家小额贷款公司共计批准贷款近600笔、金额1.13医院;拒绝贷款奖金290笔、金额1400万元,查询征用报告1631笔。

数据证明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内部控制风险就必须注重贷前对贷款个人或公司的信誉、经营能力和业务装也等消息的搜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3、提高风险识别预测水平,完善信贷风险预测机制

目前部分评估受利益驱使,在对客户进行资产评估时,未按其市场实际价值评估,而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评估,导致评估严重实时,最后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小贷公司在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测定时,必须要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采取针对性的评估提供依据。另外小贷公司还要对政策风险进行明确的分析,是最后评估结果能真实反映信贷风险的状况和成因。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信贷资产质量不高、金融风险不断加大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由我分享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希望对你有用。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单位或个人不履行契约,合同,无力偿还或不愿意偿还贷款本息而形成的一种贷款风险。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又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引起村,贷款利率在的期限,数量,方式上下部相匹配而给信贷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又称管理风险或经营风险。

(4)流动性的风险

流动性的风险是银行掌握的流动资产数量的不足以满足支付的需要,银行因此出现清偿能力不足的可能性。

(5)竞争风险

竞争风险是指由于同业的竞争造成客户减少,成本的增加而利润下降的可能性。

(6)政策的风险

政策的风险又称国家的风险。这种的风险往往与国家经济的方针,政策,计划的调整相联系。

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具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36066.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2 00:23:04  回复
本文目录一览: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2、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最根本的成因包括哪些3、小额贷款公司如何把控投资风险4、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2 02:13:03  回复
款本息而形成的一种贷款风险。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又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引起村,贷款利率在的期限,数量,方式上下部相匹配而给信贷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又称管理风险或经营风险。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2 02:59:44  回复
出现虚假、谎报、瞒报第一手资料等虚假行为。所以小额贷款公司需完善信贷人员的金融制度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和素质、道德修养。并且制定考核惩罚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2、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力度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货款不管不严、内控制度乏力等管理风险。贷前调查不够深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2 05:03:32  回复
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2 08:13:32  回复
信贷扩张和不良资产的积累为代价的,而从次优选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时点看,信贷金融制度安排在时间表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次优拐点选择把持不当。 三、 国有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