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4月18日电 题:“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积累增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解读中国经济运行态势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

中国经济一季度数据近日新鲜出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实现6.8%的增长,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首季开局看大势。2018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如何看待外部环境挑战?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经济运行“稳、新、优、好”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态势,实现良好开局。在邢志宏看来,一季度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用“稳、新、优、好”四个字来概括:

“稳”: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稳,呈现了增长平稳、就业扩大、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良好运行格局。

“新”:创新驱动效应明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新动能持续增强。

“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协调性提高。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的主导作用继续增强;从需求结构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增强;从投资结构看,投资加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投资结构优化。

“好”: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2%,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我国经济呈现了平稳运行和质量效益提升互促并进的局面,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为全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邢志宏说。

春节因素导致指标短期波动

一季度数据中,工业增加值增速、投资增速等指标出现短期回落。中国经济增长能否保持稳健态势,外界高度关注.

邢志宏分析,3月份部分指标出现波动,主要是春节因素影响。但是剔除季节性因素,相关领域市场向好、生产增长的趋势性特征没有改变。

短期波动不改中国经济向好势头。邢志宏分析,从供给来看,实体经济活力增强,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夯实。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带动作用也在增强。服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

从需求来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突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显现。内外需共同发力,推动了供求关系继续向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投资活力增强,一季度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从预期来看,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市场主体预期较好,信心明显增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特别是大中小三类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都进入了扩张区间。

“经济内生动力在增强,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支撑。”邢志宏说,当前,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因素在积累增多。

外部挑战不改经济向好态势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邢志宏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中美贸易摩擦难不倒中国经济,更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邢志宏看来,中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投资和消费一起拉动,从出口大国转向出口和进口并重,这些结构的变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

统计部门测算显示,2008年到2017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105.7%,我国通过内需对冲了外需减弱的影响。

邢志宏说,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中国是个大国,无论是从发展空间还是从产业体系、宏观调控的空间来看,都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邢志宏说,目前来看最大的困难还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国内方面主要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一些外溢效应,以及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冲击。

“但是,中国经济实力强、潜力足、韧性好,回旋余地大,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邢志宏说。内容来源于人民网。

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和活力,如何把握有利的条件?

前期发展趋势所累积的牢固基础,为中国抵挡各种各样风险考验打下了“家底”,为中国迈上更高一些发展趋势人生境界牢筑了基石。

假如说强劲的韧性让中国经济可以摆脱多种艰难困苦,那麼奔涌的活力将促进中国经济游戏道具,进行高质量发展的蜕变。

越是逆风飞翔,越能呈现韧性;越是学如逆水行舟,越能展示出活力。近年来,应对近百年大变局和新世纪新冠疫情互相堆叠的错综复杂局势,各地区各单位强有力综合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形势整体完成稳定开场。一季度,关键宏观经济指标值维持在有效区段,“稳”的基本在持续结构加固,“进”的能量在持续聚集,充足展示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强劲韧性和活力。

正如剖析人员所言,“在经济发展行业,中国是一个较大的成功故事”。持续累积的社会财富增加量,沉积为深厚的社会财富总量,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牢固基础。从GDP看来,2021年我国经济已跨出110万亿大关,占全球经济的占比超出18%,对全球经济提高的占比做到25%上下;从改善民生看来,执行标准下9899万乡村贫困户所有脱贫致富,社会医疗保险遮盖超出13亿人,养老保险金遮盖超出10亿人;从自主创新看来,北斗三号全世界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等一批大国重器陆续问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5G通讯等“三新”经济发展层出不穷,以革新为关键引领者和支撑点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已经产生。这种实实在在、见真章的成绩,这种看得清、莫的见的转变,充分证明我国经济整体实力、高新科技整体实力、国防安全整体实力、国际地位显着提高,新时期的中国以更为雄壮的风姿矗立于全球中国东方。

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已经被各种各样“稳定性测试”所检测、所证实。这类韧性反映在,中国经济规模大、要价还价广,又有集成电路工艺销售市场,促使我国经济具备显著的强国经济发展效用,可以缓解外界冲击性幅度;这类韧性反映在,在我国具备单独完善的经济体制,供应链管理管理体系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能力强,经营规模巨大、遍布普遍的外部经济行为主体组成了繁杂、有机化学构造,产生风险分散化体制、具备自身修补能力;这类韧性反映在,我国可以立即灵便调节现行政策,有非常多的政策工具来解决冲击性,有能力预防经济发展发生大起大伏,守好不出现系统风险道德底线;这类韧性反映在,党中央高效率综合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可以逐渐阻隔新冠疫情散播,最大限度降低新冠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可以说,前期发展趋势所累积的牢固基础,为中国抵挡各种各样风险考验打下了“家底”,为中国迈上更高一些发展趋势人生境界牢筑了基石。

中国经济的奔涌活力,已经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展示出。在国民生产总值和范围持续超越新大关的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在产生着多方面的转变,构造在提升、方法在变化、品质在提高、经济效益在提高。2022年一季度,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业增长值同比增加显著快于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生产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功效显著;信息内容传送、手机软件和信息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均维持较快提高,改革创新趋势不断;最后交易开支对经济发展增长贡献率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绿色能源交易占有率再次提高,翠绿色转型发展有序推进;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改善民生切实加强……从“是否有”转为“怎么样”,从“旧机械能”转为“新机遇”,从“累积量”转为“提高质”,绿色发展理念融进到发展趋势各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向形状更高端、职责分工更繁杂、构造更有效的环节演变。假如说强劲的韧性让中国经济可以摆脱多种艰难困苦,那麼奔涌的活力将促进中国经济游戏道具,进行高质量发展的蜕变。

“中国经济是一片海洋”“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海洋依然在那里!”中国经济具备知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一直是在战胜困难中发展发展,在解决考验中超越自己,彻底可以抵挡短期内起伏、获得长久发展趋势。只需大家更强掌握战略资源优势,在乱云飞渡中把牢前进方向,在风险考验眼前继续前进,就一定能促进中国经济船只劈风斩浪、乘势而上。

外贸数据超预期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中国外贸何以能“超预期提速”?

外贸数据超预期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中国外贸何以能“超预期提速”?

总体来说,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趋势、实现全年度目标任务,还有一些资源优势。例如,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积纍了丰富经验,采取的一系列对策可有效阻断疫情传播,疫情对经济的危害会逐步得到控制;虽然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但在我国出口外贸韧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征始终不变。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百年变局累加世纪疫情,在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因素更趋繁杂不容乐观与不明确,社会经济发展遭遇要求收拢、供给冲击、预估强阳后三重工作压力。未来展望全年度,中国经济发展仍面对众多风险挑战,还需要爬坡过坎。走向未来,务必积极担当作为、投入艰苦努力,坚持不懈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综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规律性调整,把稳定增长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认真完成全年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目标每日任务。

增加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幅度,聚集高质量发展协力。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质,保证宏观经济政策持续性,提高实效性,现行政策使力适度提上去,切实控住宏观经济政策股票大盘。另一方面,依照《政府工作报告》对重点项目的部署,压实责任、真抓实干,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经济形势的保障幅度。各地各部门要肩负起平稳宏观经济政策的责任,各个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布有益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推动重点区域和重要环节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市场主体魅力。综合稳定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现阶段的重要发力点取决于稳企业登记保就业。紧紧围绕破译多方面结构性矛盾,大量应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健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层面,看准企业登记的预期,快速优化和发布所得税留抵退税实施意见,让减税政策直通企业登记;财政政策层面,重视对实体经济的适用,正确引导金融企业颁布具体办法,把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减少综合融资成本的需求认真落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改革创新,紧紧围绕激起企业活力和想像力出实招、重实效,将惠企利民政策切切实实转化成发展趋势精准施策。

越发面对挑战,越要坚定信心、求真务实、担当尽责,激昂风雨兼程向前走的精气神。毕力同心、笃行向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中总基调,详细、精确、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新格局,全方位金融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江轮就一定能劈风斩浪、久久为功。

1.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论述题

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有把握筑牢防范经济风险的免疫屏障

转型升级稳步推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总体看来,平稳的增速和物价、向好的就业和民生,充分显示国民经济动力转换、效率提升与质量改善的成效,有力回击了贸易摩擦背景下对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质疑和唱衰。沿着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我们不妨对中国经济进行“望闻问切”,剖析阶段特征。

“望”宏观,辨“进退消长”,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合理区间。前3个月GDP增速达6.8%,继续沿着中高速增长态势前进。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整体温和,个别月份“凸起”亦未“破格”,还隐含消费与内需的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同比有所下降;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长8.8%。贸易顺差同比大幅收窄21.8%,更趋均衡。外汇储备为31428亿美元,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格局。“气色好、颜值高”的数据证明,时与势仍在我们这一边。

“闻”微观,探“虚实寒热”,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内生动力渐长。一季度,国家统计局一项对5.3万家服务业小微企业调查显示,83.9%的企业反映经营状况良好和平稳;中国人民银行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4.3%,比上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9%,增速略有提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以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景气区间,这些数据表明实体经济发展预期良好,“经济细胞”健康度正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1—3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7.3%,非税收入则下降7.5%,一增一减凸显企业效益与营商环境的双重改观。

“问”韧性,察“气血津液”,痛点有之、潜力亦大。在贸易领域,专家表示即便摩擦涉及的商品出口均下降,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全年实现6.5%的预期目标。更何况,新兴市场开拓潜力、替代效应非常巨大。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2.9%、14%和12.4%。在金融领域,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2%,大多数中央企业负债率降低,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有力,部分风险集中点被“精准拆弹”。在房地产领域,一线城市价格平稳,二三线城市有所调整,去杠杆在进一步精细化。客观地讲,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有把握筑牢防范经济风险的免疫屏障。

“切”创新,鉴“强弱深浅”,经济体系脉象雄实,技术创新功能日盛。曾经的“脱实向虚”让一些实业家无奈,出现了“关厂炒房”“卖房保壳”的局部乱象。如今随着新动能培育加速,供给质量不断迈向中高端,“独角兽”公司活力四射,“中国创造”潜力迸发。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2%,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工业机器人增长29.6%;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皆快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1.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7.8%,“互联网+”催生的消费产业空间刚刚打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血脉融通、气色从容。

任何优秀经济体的成长轨迹都是在波动中向上的,中国也不会例外。应当说,建立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物质积累、精神积淀与体制机制日臻成熟基础上的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有韧性更有活力,决不会因为一点风寒感冒就卧床不起。对于外部些许风险扰动,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掌控好。当下,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接下来,仍需以我为主、保持定力,保持有度、有章法的宏观调控节奏,高质量打好三大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断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概述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谈谈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从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全年经济工作,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与部署,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一、充分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2018年,我国面临三方面严峻挑战。首先是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再次是两难多难问题增多,要实现多重目标、完成多项任务、处理多种关系,政策选择和工作难度加大。

尽管如此,我国经济仍然在高基数上达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2019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下调全球经济增长展望,把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降为3.5%。

与此同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尽管如此,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这表现在:

我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2018年在大幅度压减工业产能和严格环保督察的环境下,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在国内结构性去杠杆以及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6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同时,受服务业需求持续扩大以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服务业经营利润同样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1.4%,营业利润增长6.5%。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未来几年我国商品零售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场。我国经济不断迸发创新活力。2018年研发(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2018年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经济运行层面,我们面临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的双重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在宏观调控上,推出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为此,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需求调控力度。

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这些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决不意味着“大水漫灌”,更不意味着宏观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2019年乃至更长远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将遵循“五个坚持”。

1、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推动生动实践。

3、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要体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还要体现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4、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同时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使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同时要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赋予微观主体更大活力。

三、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10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都很重要。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关键一环是要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要立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径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其基本规律大致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价值链上的横向升级。由制造环节向上游延伸,向研发、设计、创意、标准环节推进,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务环节推进,如家用电器产业。二是价值链网络上的纵向升级。

要使从事制造环节的企业由模块供应商上升为系统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三是价值整合层面的创新。这主要包括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超前布局新兴产业。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应该看到,以数据为关键投入要素的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此,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还要看到,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自动驾驶是智能制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领域之一。我们需要着眼这些新兴产业,提前进行布局,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聚力量。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改革攻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更多集中于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优是当前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引入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供给不足、不优等问题。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应恰当分类、区别对待、具体施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缓解政府投入资金的不足。这些特殊产业也带有普惠性特征,引入市场机制后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决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商业利益问题。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解决好知识经验短缺和资本积聚不足的问题。当前,不少中小企业感到忧虑和困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要依靠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一些企业不知从何着手。

还要看到,一些新产业需要的投资较大、需要的技术较高,大量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投资和运营能力。因此,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激发全社会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推动新技能的普及,同时探索社会资本积聚的新模式。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3595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1 13:22:35  回复
集,充足展示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强劲韧性和活力。正如剖析人员所言,“在经济发展行业,中国是一个较大的成功故事”。持续累积的社会财富增加量,沉积为深厚的社会财富总量,组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