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经济林-运城市永济市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永济市的邮编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所辖。秦、晋、豫三省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它南依中条山,西靠黄河滩,北边是台垣沟壑区。古称蒲坂,传为舜都,总面积1221.06平方千米,总人口43万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驻城东街道。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

电话区号

0359

车牌代码

晋M

邮政区码

044500

位置境域

永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15′00″~110°45′33″和北纬34°44′50″~35°04′50″之间。永济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辖区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43.5公里,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区面积799平方公里,滩地水面面积81平方公里,山丘区面积263平方公里。距运城市56公里,距省城太原市468公里,距北京市982公里。

地形地貌

辖区地处山、塬、河的交汇处,山与河之间为长条平川,黄河川道区有阶地、滩地和水面,东北侧为河水冲积平面,地形复杂,南高北低,东西狭长。北部为平川,地势平坦,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 350米左右;由于地势低凹,部分地区为盐碱下湿地;南部为中条山,横亘东西 60 公里,是永济与芮城的天然界山,山势高峻,北陕南缓。平原区海拔高度一般在335米~400米之间。地层分布特点:除中条山区外,其他均属新生界地层分布。

根据地貌分区原则:大区按成因类型,亚区按形态类型划分,永济市可划分为:侵蚀构造型、剥蚀堆积型、堆积型三个大区,其中,亚区为带状中条山区、黄土台垣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冲湖积平原区、黄河阶地区。主要山峰有首阳山、宝玉台、雪花山、方山、五老峰、郑家山、卫家山等,海拔最高处在中条山-雪花山最高峰,海拔1993.9米,海拔最低处在黄河,海拔334米。

永济在哪个省

永济

山西省永济市

市情介绍

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就位于永济市内黄河岸边,它同武汉的黄鹤楼、湖南 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同时也是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中国北方和黄河岸边的文化历史名楼。

永济市内的普救寺,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崔盈盈和张生缘定三生的地方,也成了千千万万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圣经。“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也成了人们对追 求爱情的祝愿和向往。

永济市黄河岸边的蒲津渡遗址和铁牛馆,在1991年,黄河岸边古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四尊唐朝开元年间铸造的每个重达60吨左右的大铁牛,模型在人民大会堂展出,震动了世界考古界、冶金界、工艺美术界。

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出现以前,五老峰就是中国研究、解读、传授结绳记事《河图》的地方。这里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和大学。

历史

古称蒲坂,相传为舜帝之都。战国时属于魏国,称蒲邑。秦置蒲坂县,王莽时改蒲城。东汉复名蒲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坂县置河东县,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入河东县。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河东县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蒲州府,并设附郭永济县,以境内永济渠命名。1912年废府存县,1958年与安邑、解虞、临猗三县合并为运城县(现运城市)。1961年析运城县复置永济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运城市。

经济

永济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国家大型企业铁道部北车集团电机厂,为全国铁路电机城,还有俩座大型发电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淡水鱼等。

物产

矿产有磷、石英砂、石灰岩、白云石、铁、铅锌、金、铜、红玛瑙等。

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兔、野羊等。

土特产主要有桑落酒、蒲柿、黄河大鲤鱼。

文化和旅游

五老峰:道教名山,史称东华山。它和附近的古蒲州共同构成了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永济盛产芦笋,种植面积20万亩,居世界之首。附近聚集了数十家芦笋加工企业,芦笋罐头的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之首。

永济的具体位置

永 济 市 简 介

基本情况

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经济发展

围绕建设山西南部的绿色食品基地和园林式工贸旅游城市两大目标,永济市大力实施富民强市两大工程,按照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旅游造市、科教兴市、城建拉动、公路带动、电力先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五大进程,使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截止2003年底,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37亿元,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1.7216亿元,同比降低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7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同比增长52.81%。

农 业

近年来,永济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紧紧抓住全市五大龙头企业,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一是以忠民集团、强盛集团、晋美油脂有限公司三大企业为依托的棉花系列产品加工,带动了全市棉花种植业发展。其中忠民集团总资产达3.8亿元,年可加工各种油脂原料55万吨,籽棉8万吨,生产食用油8万吨,粕30万吨,锯齿棉30万吨,实现利税3800万元,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二是以粟海集团为依托的肉鸡系列产品加工,带动了全市肉鸡饲养业发展。该企业年可加工肉鸡2500万只,生产各种饲料13万吨,带动了周边20余个县(市、区)80余个乡镇3000多个农户从事肉鸡饲养,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肉鸡饲养、加工、出口一体化龙头企业,2001年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三是以十二大芦笋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芦笋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每年为农民提供收入8000万元,加工旺季可解决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从事芦笋加工生产。四是以鹳雀楼乳业和超人奶业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全市奶牛养殖业发展。五是以东风牧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牧草工业,带动全市牧草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忠民集团、粟海集团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强盛集团、晋美油脂、中粮大宝、厦门国贸、华鑫五大省级龙头企业。受龙头企业的拉动,永济市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日益得到优化,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芦笋采笋面积8.5万亩,经济林面积16万亩,蔬菜面积4万亩,奶牛1200头,饲养肉鸡300万只,养殖水面1.2万亩,是全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

工 业

永济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2家,市管以上企业8家,三资企业6家,其它企业265家。依托农、电、铝、铁、药、纺、印、酒、化、材“十大潜力产品”,电力开发、电机制造、铝铁深加工、纺织印染、化工、制药、油脂加工、肉鸡加工、芦笋加工和乳制品加工“十大企业集团”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政府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工业园区带动战略、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带动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民营企业带动战略“六大战略”,围绕“三电”抓服务,围绕五园抓招商,围绕十大潜力产品跑项目,围绕三十个重点服务企业抓税源,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康意制药扩建项目、彩佳印染染整生产线等1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勤德诚纺织生产线、关铝集团12万吨碳素项目等10个项目将于2004年竣工,新入工业园区企业9家,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旅 游

永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文化遗址、宝寺名刹、名人故里、山川名胜多达140余处,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的龙头。依托资源优势,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形成了以鹳雀楼为龙头的西线人文景观旅游区和以五老峰为龙头的东线自然景观旅游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于2002年9月实现主楼竣工开放;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五老峰开发四年,一期工程目前全面完成;唐开元大铁牛提升保护工程、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避暑胜地王官峪、绝代佳人杨贵妃故里、神医扁鹊庙等一批旅游景点都得到很好开发。世界情侣月已经举办了六届、五老峰登山节举办了两届。受旅游产业的拉动,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全市拥有5家旅行社、7家星级宾馆酒店、15家大型超市商场,旅游城市功能日益健全。

城市建设

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的“五创建”目标,永济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占地80亩的樱花园建成对市民开放;市府西街开发道路工程全面竣工;河东大道主车道竣工通车;西厢路中段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名吃步行街竣工对外营业;300亩生态公园、果蔬批发市场、工业园区道路正在建设中;舜都市场、名品步行街、城市污水及资源化工程建设成功,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增强了城市现代化气息,合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市空气质量连年居于全省第一。

电话区号是0359

永济市属于哪

永济市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永济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核心地带,是山西的“南大门”,西临“母亲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眉岭、腹有伍姓湖、横贯涑水河。截至2019年6月,全市国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7镇3个街道,253个行政村,22个社区。

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安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农村信息化电商惠农先进集体”。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省级园林城市”、“全省农民增收先进集体”、“全省城乡卫生整洁行动先进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全省文化强县(市)”等荣誉。

永济历史悠久,史为舜都。先秦时称“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将蒲更名为蒲坂;公元370年置雍州,后改为泰州、蒲州;唐代时,曾建中都,为“六大雄城”之一,号称“河中府”。

明代时蒲州与我省的并州、平阳并列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33个都市之一;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济县,“永济”称谓一直沿用至今;1947年永济解放,县政府从原来的蒲州城内迁至如今所在地;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永济古称蒲坂,商属缶邦,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建蒲反县,属河东郡。新莽改为蒲城县,属兆阳郡。东汉建武元年(25)改蒲城为蒲坂县,属河东郡。

北魏神麚元年(428)置雍州。延和元年(432)改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北周明帝二年(558)改泰州为蒲州,属蒲州河东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十六年(596)别置河东县,属蒲州。大业二年(606)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次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郡为州。开元八年(720)属河中府,置中都。同年,复属蒲州。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759)复属河中府。

宝应元年(762)复为中都。元和二年(807)罢中都,复河中府治。金天会六年(1128)降河中府为蒲州,河东县属蒲州。天德元年(1149)升蒲州为河中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河中府为蒲州,省河东县,直隶于州,属平阳府。清雍正六年(1728)升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

民国元年(1912)撤府制,直属山西省辖。民国3年(1914)省下设道,属河东道。民国16年(1927)撤道属省。民国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区。

民国36年(1947)4月25日解放,9月同虞乡县合并,称永虞县。先后属太岳区第三专署。晋绥区临汾工委第十一分区,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运城分区,山西省晋南专区。民国38年(1949)9月属山西省运城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郓城县。

1961年分运城县,复置永济县,将原虞乡县辖境划归永济县。1970年属运城专区。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属运城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城(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永济市人民政府-永济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永济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谁有山西省的具体介绍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0万人,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铝土矿、耐火粘土等7种;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4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埋藏浅,易开采,累计探明储量2500多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储量的26%,素有“煤海”之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著称中外。�

山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有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等。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年均增长13.1%;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8.2亿元,增长40.8%;粮食产量97.8亿公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2亿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3.9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890.7元,比上年增长11.6%。超额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经济指标。

农 业 山西位于华北地区西部,与河南、陕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为邻。全省国土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呈南北狭长的平行四边形。境内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全省辖11个市,119个县(市、区),1192个乡镇,总人口32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23万人,农村劳动力1097万个。

山西十年九旱,是一个严重缺水省份。全省90年代平均降水量435毫米,全省水资源总量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平均分别为124亿立方米、106亿立方米和98.4亿立方米,平均每10年递减10%。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35%;人均水资源29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耕地亩均水资源15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

全省现有耕地面积5840.9万亩,旱地占70%以上,25度以上的陡坡地有413.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森林覆盖率只有12%。全省粮食总产量“九五”期间年均95亿公斤。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年际间变幅较大,最高的1998年达到108.15亿公斤,严重干旱的2001年只有69.2亿公斤。

山西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杂粮以及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等。其中以小米、豆类、马铃薯为主的杂粮面积、产量占到粮食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3,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生产的杂粮营养价值高、品质好,以其独有的保健功能享誉国内外。小米、苦荞、红小豆、燕麦及其加工品驰名中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全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9.4元。

2003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33.6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77.37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49.07千公顷,减少80.26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084.57千公顷,减少97.11千公顷。全省棉花种植面积91.4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9.1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78.54千公顷,增加7.57千公顷。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7:23调整为76:24。

2003年,是近年农业气候条件较好的一年,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之田间管理加强,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长。全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958.87万吨,比上年增加33.33万吨,增长3.6%。

2003年全省共完成造林面积507.67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76.04千公顷,营造经济林24.39千公顷。全年全省退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完成340.06千公顷。

2003年全省肉类总产量76.94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9.21万吨,增长6.7%。禽蛋产量50.35万吨,增长10.3%;牛奶产量53.24万吨,增长19.1%,增幅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年末大牲畜存栏314.37万头,比上年增长2.5%;猪存栏552.91万头,增长2.6%;羊存栏1188.15万只,增长3.5%。

200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3.11万吨,比上年增长6.3%。

正确答案 答案在此

运城盐湖区有多少个乡镇?

截至2019年,盐湖区辖7个镇、6个乡,分别是解州镇、龙居镇、北相镇、泓芝驿镇、三路里镇、陶村镇、东郭镇、席张乡、金井乡、王范乡、冯村乡、上郭乡、上王乡。具体介绍以下几个乡镇:

1、解州镇

解州镇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南靠巍巍中条,北依粼粼硝池,东襟百里盐湖,西望风陵古渡,南北宽15.8公里, 东西长27.2公里,总面积约204.5平方公里。

2、龙居镇

龙居镇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地处市区西郊,距市区20华里,曾是山西的农业学大寨的模范镇。被称为“小香港”。

3、泓芝驿镇

泓芝驿镇位于运城市盐湖区,是一个以酥梨产业为主的大镇,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地处峨嵋岭前沿,涑水河畔,西与临猗交界,南同舜帝陵景区毗邻,交通便利。

4、席张乡

席张乡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的最西端,东临解州镇,西与永济市接壤,南靠中条山,北临硝池滩,主导产业方面,种植业以粮、棉、玉米为主;经济林以薄皮核桃、枣、杏为主,成立有薄皮核桃种植合作社;养殖业以奶牛、猪、羊为主,成立了奶牛养殖合作、生猪饲养合作社。

5、上郭乡

上郭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最北端,离市区约30公里,东与三路里镇毗邻,西与泓芝驿镇相邻,南傍冯村乡,北与万荣县汉薛镇相接,是个农业大乡。辖区内以起伏平缓、绵延不断的丘陵山地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湖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州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居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泓芝驿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席张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郭乡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3585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21 11:42:40  回复
,南傍冯村乡,北与万荣县汉薛镇相接,是个农业大乡。辖区内以起伏平缓、绵延不断的丘陵山地为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湖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州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居镇参考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