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开幕了,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
- 2、数字经济下电子合同如何为环保助力,签领绿色未来?
- 3、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数字经济要加力
- 4、中国又启动一个大工程“东数西算”来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工程?
- 5、我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在于
- 6、碰撞数字经济时代火花,倾听“十四五”能源电力声音
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开幕了,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
引言:地球是我们难以生存的家园,如果想要保护地球的环境,让人类生活的家园变得更美好,那么有一个方法就是实现碳中和,而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已经开幕了,如何才能够实现碳中和呢?
一、碳中和的含义
碳中和的主要含义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它的吸收量达到一个制衡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循环。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果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和能够利用植树造林以及其他的方式来抵消到原来排放的二氧化碳,那么就能够实现总和的零排放。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也可以帮助节能减排,比如说利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可以让原本需要大量的物质耗材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产业接触数字化,联系起来,而且通过数字平台进行服务。
二、碳中和数字高峰论坛
本次的碳中和数字高峰论坛是首届举办的,在成都举行,而且在这场会议中有很多的亮点,也提出了很多可以切实实现的点,比如说本次论坛是倡导低碳开会,所以说在本次论坛中设置了很多电子化系统签到,系统是电子的会议,材料是电子的,可以减少纸张的浪费,这样就可以在论坛本身实现碳中和的理念。而且在这次大会中强调使用数字的经济来实现碳中和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来发展绿色产业。
三、实现碳中和的方式
其实实现碳中和可以从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这方面来入手。首先企业的绿色办公是可以大幅减排的,有一些办公楼中的企业,看似也没有什么污染气体的排放,但是实际上办公楼中的中央空调系统以及办公材料这些东西的使用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同时还要加强植被的种植以及二氧化碳的吸收,然后双管齐下才能够实现碳中和。
数字经济下电子合同如何为环保助力,签领绿色未来?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不少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的人选择种下一棵树,有的人选择低碳出行减少碳排放,有的人选择使用电子合同减少用纸。每一次环保行为,都是在播种一份绿色希望。据有关数据介绍,一棵20年的树木可以造纸约3000张纸,以10张纸/一份合同(按照一份合同一式两份5张纸质合同计算),签署6000份电子合同就节约了6万张纸,相当于保护了30棵20年生树木。
以君子签电子签约平台为例,截止2020年12月底,君子签累计电子合同签约量突破21亿,相当于节省了210亿张A4纸,保护了700万棵20年生树木,释放出巨大的环保能量。
想要拥有绿水青山,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我们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要在工作生活中倡导无纸化理念,时刻践行无纸化行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纸化办公时代步伐正加速到来。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通过君子签平台签署完成后的每一份电子合同,都能在后台立即归档并可随时调取、查阅和下载,直接免去纸质合同打印运输、归档存储、快递来回寄送等成本,能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减少造纸的用水、用电等能耗,减少快递运输过程中的大量碳排放量,让合同签署更环保节能的同时,还帮助企业简化合同管理流程,更加高效便捷。凭借专业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及专业可靠的产品服务优势,未来将继续为环保助力,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尽一份绵薄之力,将电子合同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加速各行业企业数字化发展。
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数字经济要加力
【高质量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来自权威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来自能源活动。因此,降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
当前,能源革命正在与数字革命走向深度融合,数字化成为能源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各国纷纷加快在能源领域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积极 探索 能源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路径。
作为数字经济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应用,能源数字经济通过在能源的生产、消费、传输、运营、管理、计量、交易等环节和链条进行广泛应用,将能够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陈光 郑厚清 尹莞婷
能源数字经济是碳减排主要路径
在能源生产环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化技术能够提升能源生产侧的高效采集和广泛互联能力,实现能源生产过程的精细化、在线化、智能化。各种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生产侧的广泛应用是新能源大规模消纳的必要前提,也是能源生产运行安全可靠的底层基础。
国际能源署(IEA)在《数字化和能源》一书中预测,通过大规模应用数字化技术,2040年全球可以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弃电率从7%降至1.6%,届时可减少3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宁夏银川市的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农光互补电站。通过积极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传感器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构建起一套智能化的光伏解决方案,实现了对电站运行信息的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自2017年建成至2020年底,该基地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万吨,相当于新种植约8900多万棵树。
在能源消费环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能源的消费方式,降低了能源需求,推动形成能源消费的新理念,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增强了需求侧响应的灵活性,助力工业、商业、住宅等领域的传统消费者从单纯的“能源消费者”转向“能源产消者”,最终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降低了能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
《BP技术展望(2018年版)》曾预测,通过技术变革,能源使用效率将大幅提高,一次能源消费可节约40%。该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未来所有可能的技术革命中,无论是油气、可再生能源还是氢能、核能,都无法脱离数字化带来的影响。报告预计,到2050年,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的传感器、超级计算机、数据分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工具的应用可以使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和成本减少20%—30%。
在能源传输环节,无论是适应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并网,还是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 汽车 等交互式、移动式设施的广泛接入,都需要以数字化技术为能源传输赋能,推动传统电网尽快地转型升级成为更安全、更智慧、更友好的能源互联网。
建设能源互联网,特高压是关键,而各种数字化技术则是支撑我国特高压工程顺利推进的幕后英雄。来自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数据显示,依托特高压电网,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从2010年的25%提高到目前的43%,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
在能源运营环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以及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型IT架构模式能够优化决策流程、提升决策效率、缩短决策时间,减少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能链快电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充电平台。通过大数据与精准算法,能链快电可将新能源车主导向最优质的充电场站,提高充电桩的使用效率,通过“大数据+算法”这一组合的“高效运转”减少甚至是取代了人员、车辆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实际流动”,以“数据+算法”的“多跑”实现了其他要素的“少跑”。仅在2020年,能链快电就助力减少碳排放达180万吨。
在能源管理环节,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支持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能源数字经济新业态的涌现,推动形成了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虚拟电厂等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实现了能源利用方式的重组、能源商业模式的重构、能源配置方式的优化,提高了能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联元智能是一家能源领域的工业互联网SaaS平台提供商,致力于为工业、商业、数据中心、楼宇等高耗能的B端用户提供整体性的能效解决方案。联元智能通过助力某上海领先的热电企业开展智慧能源服务,使该企业的年碳排放量下降4.42万吨,年能耗量下降17000吨标煤。
在能源计量环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据爬虫、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能够在碳排放源锁定、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监管和预测预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时监测企业进行碳排放的全过程,支撑监管机构构建完整的碳排放监控体系,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发电侧和电网侧,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成功研发了电力系统碳排放监测平台,用于监测浙江全省发电及电网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能够为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控制与管理电厂、机组和设备的碳排放量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在需求侧,南方电网公司率先在国内建成了能源消费侧碳排放监测平台,能够实现对南方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各区域、各行业乃至各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的测算及动态监测,有助于政府及相关方及时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和碳中和发展进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在能源交易环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能够支撑数字化交易平台的建设,促进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碳税征收、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能源数字经济必将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发挥关键作用。
三大举措发力能源数字经济
一是着力打通数据壁垒,推进能源大数据的汇聚、融通。当前,受到我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能源大数据的管理标准、能源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仍然缺少健全、规范的法律制度以及能源企业主动开放共享自身数据的动力不足和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能源大数据的汇聚、融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有必要从制定能源行业的数据管理标准和法律规范、健全能源企业之间的数据互换和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通能源数据壁垒,充分发挥和释放能源大数据的巨大价值。
二是打造智能化、智慧化、综合性的能源资源配置平台。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新能源业务,加快推进能源管理云平台建设,为发电企业和客户提供项目并网、运维、交易、结算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以电为中心、以电网为平台的能源物联网建设。积极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布局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三是完善电力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面对市场化交易带来的更多商业机遇与挑战,能源消费侧的工业、商业和居民用户对挖掘数据价值的需求将显著提升。通过完善电力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将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成本差异,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实现预期的碳减排目标。
(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又启动一个大工程“东数西算”来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工程?
目前国家在即“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等资源对调工程之后,又启动了一个“东数西算”的大工程。
“东数西算”是个什么工程呢?
可以这样解释,“数”指数据,“算”指算力,就是对数据的计算能力。就是拿到明确的数据后通过相应的计算就可以了解其产品的未来走向。
那么这个“东数西算”应该怎么建?
目前国家为“东数西算”的工程实行,共建立了8个算力枢纽节点,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通过这些枢纽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那么他的建立又能给中国社会的企业,老百姓,政府服务机构带来什么影响呢。
第一,能够解决能源和水资源问题。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能源和水资源较多。而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匮乏很多,在进行资源输送的过程中会浪费很多没有必要的资源。而通过大数据的运算就知道如何用最简洁的办法进行运送减少浪费,还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定点配送。
第二,“东数西算”另一项功能就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东部的经济发展要远高于西部,东部想要拉动西部经济发展,靠传统的方式比较难,而通过大数据发展就方便很多了,通过大数据便能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有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平衡与协调发展。
第三,“东数西算”还有能促进绿色工程发展。中国目前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已经趋近饱和,而西部地区又拥有很丰富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资源,在国家大力提倡减碳的政策下,通过大数据能够很好的使用东西部资源共享,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绿色资源使用比例,减少碳减排。
我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在于
我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在于如下:
第一,巨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第二,巨大规模的制造业优势。在制造业领域,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我们是一应俱全。现在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球的30%,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规模优势,如果我们将来的数字制造能够加快推进的话,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链接能力会大大提高。
第三,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优势。包括现在有1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3.8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全球20个大的港口我们占12个,前10位我们占7个,包括城市公路超长的建设,我觉得会使我们在数字交通、陆海空网形成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形成智慧城市这些方面,会使中国基础设施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这样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让它智能化,对于道路交通资源的利用、对于绿色低碳减排可持续发展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第四,超大规模人口的优势。中国的人口数量全世界第一,14.1178亿人,印度现在13.9亿人,也快追上中国了,但印度的平均年龄是28岁,中国的平均年龄现在是38岁,所以印度劳动力的人口优势会持续释放10年、20年,但是它是体力劳动为主。
我们的劳动力优势未来会形成人力资本的优势,会通过数字化形成的新的商业业态、商业模式、生活场景,在制造业、服务业里应用形成我们的人力资本优势。
碰撞数字经济时代火花,倾听“十四五”能源电力声音
碰撞数字经济时代火花 倾听“十四五”能源电力声音
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关键词搜索
记者 赵冉
9月22日是距离“十四五”开局100天的日子,能源电力行业对“十四五”的谋划已到了最后梳理阶段。9月22日至23日,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助力电力数字化转型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电力“十四五”规划发展中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新基建”如何发力和能源结构如何转型成为与会代表谈论较多的话题。
“数字新基建助力电网数字化转型”、“大规模海上风电发展对电网影响及应对措施”、“新能源高比例情景下储能的发展机遇”、“氢能产业发展形势与实践”……这些话题让人们对“十四五”能源电力可以有更多的预知。
“新基建”蕴藏勃勃生机
“新基建的时代已开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已到来,电力行业已经迎来了数字化变革的新蓝海,更灵活、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电网形态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也将成为解锁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密码。” 在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做主题发言时,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辛永如是说。
据辛永介绍,国家电网公司“新基建”涉及除铁路和轨道交通之外的其余六个领域,其中,以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数字新基建”)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5日,国网公司向 社会 发布“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分别是电网数字化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电力大数据应用、电力物联网、能源工业云网、智慧能源综合服务、能源互联网5G应用、电力人工智能应用、能源区块链应用、电力北斗应用。
“技术创新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驱动力,综合考虑国网公司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任务及信息通信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近几年战略 科技 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电力行业建设数字新基建中,芯片技术、5G+北斗关键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电力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及推动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辛永谈表示。
作为新能源领域新基建的核心组成部分,国网新能源云目前累计注册用户14.2万人,入住企业9206家,8月访问量42.78万次,日均访问人数614人。国家电网发展部副主任王劲松介绍了国网新能源云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和“全环节、全贯通、全覆盖、全生态、全场景”的新能源开放服务体系。
“数字经济是一种高级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开启了对传统工业经济的裂变式改造,成为各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对的重要砝码。” 国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沈亮指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特征是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了信息化的机遇,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可以不必完成工业化再去走信息化之路,而是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之路。随着我国数字技术工具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新基建的热潮下,许多电力企业都在进行工业互联网 探索 与实践。与会的华能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范伟宁介绍说,华能工业互联网项目分为集团侧、区域侧和电厂侧三个层面。“华能Aidustry工业互联网有五大核心点,分别是IT基础设施云化,提供强大存储与计算力;工厂设备数据上云,海量工业数据,挖掘数据价值;业务SAAS(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化,以中台为基础,构架企业运营中心;智能应用是核心,以IT为工具,为生产赋能;众创共赢,打造全流程企业生态。” 他说。
电动 汽车 充电设施是“新基建”的重点内容之一。据国网电动 汽车 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阙诗丰介绍,2025年,全 社会 专用桩充电量将达到423亿千瓦时,公共桩充电量365亿千瓦时;预计“十四五”期间,全 社会 专用桩和公共桩共计产生充电量2532亿千瓦时,全 社会 单位桩和私人桩共计产生充电量272亿千瓦时。
“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市场前景广阔。”他表示,2030年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的功率总理论潜力将超过10亿千瓦,相当于50个三峡电站;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的电量总理论潜力将超过2万亿千瓦时,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服务按0.05元/千瓦时估计,总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要加强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推进科学互联、有序互通,强化充电安全监管,提升可持续能力。” 他建议道。
南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电力规划中心主任黄豫从实践中分析了电力规划研究数字化的难点:在多源异构的数据环境中,数据来源多、口径不一,往往混杂不完整、不正确或不相关的脏数据;能源行业数据获取难度大,电力行业数据分散在各省及地市,分工收集困难;在当前电力规划研究中各环节的一些主流应用软件相对独立,封装性强等等。
“在信息化水平日益完善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设备等需要维护和管理,如何建立高效协同的网、省、地协同管理体系、统一管理权限、建立起稳定和规范的平台运维机制,已经成为了平台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难题。”他表示。
能源转型加快踩油门
“发挥我国在清洁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方面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示范先行、中国引领’的思路,聚焦能源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集成化等事关能源转型发展全局的方向,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使用等领域技术和装备创新,促进产业化发展,抢占全球能源技术制高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隽在畅谈电力“十四五”规划时表示。
她指出,能源转型总体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四五”是增量替代,煤电踩刹车、清洁能源踩油门,煤电从主力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新增需求由风光储输满足,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持续提升,比分别达到57%和45%。能源系统实现碳排放达峰。2025~2035年是存量替代,煤电加速退出,加快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清洁能源和电能分别成为生产侧和消费侧第一大能源。2035~2050年是全面转型,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煤电转变为季节性备用电源,清洁能源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
作为“有分量”的清洁能源,核能被预计在“十四五”将会加速发展。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核能分会会长邱建刚介绍说,到“十四五”末,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按低位和高位预计将分别达到9000万千瓦和11000万千瓦。“初步预测,2025年核电机组在运规模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核发电占比6%;相对高效燃煤发电,年度可实现碳减排4.5亿吨左右;在建规模40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力争在电力负荷较大、电网安全运行枢纽地位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匮乏且成本较高的华中地区,适时启动内陆核电建设。”他同时表示。
中国华电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罗锦华在分享了“新能源高比例情境下储能的发展机遇”。他建议,重视储能定位,做好储能在各环节的布局;强化产业扶持,促进储能在各领域的发展;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进程;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引领储能技术标准推广。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国华投资公司(氢能公司)总经济师梅竞谊对氢能在“十四五”的发展非常看好。她指出,全球氢能发展大趋势已确立并一日千里,国内氢能的上下互动和横向竞争日趋频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氢能发展,各地纷纷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布氢能发展规划。今年9月16日,五部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以奖代补’,将有力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指出产业链的形成。”
但同时,梅竞谊也指出当前氢能存在的问题:氢能全链条关键技术性能差距明显,装备和关键材料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加氢站初始投资高昂;氢能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体系缺乏,在制氢、储运、加注方面都缺少技术标准体系。“需要政府明确市场预期与技术攻关规划,氢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各方合力,推动行业 健康 可持续地发展。”她建议说。
发布于 2022-09-14 14:15:48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4 20:43:07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4 18:53:46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5 00:55:52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5 00: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