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简洁)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简洁)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简洁)背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1、背景: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2、内容:
(1)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
(2)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
(3)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的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林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用)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心措施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心不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在于经济方面。在苏联发现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合实际国情时,列宁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资本经济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苏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援,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近十年来,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在苏联共齤产党特别是领袖人物的社会主义观对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所起的作用,或者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制度和党内权力斗争等,当然有的研究也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终结
自苏联剧变后,新经济政策问题再次引起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人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更加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其内涵。然而新经济政策在20年代的苏联毕竟是一种失败的选择。它为什么会失败?迄今人们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多数学者较多强调的是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条件,许多论著已分别从当时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和行政方面、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等等,总结各方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
一、思想文化方面
孙国慧认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有多种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经济政策理论不够明确和完善,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俄国历史传统上的专制主义和村社传统的影响,当时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等”。
另一学者李述森则认为,“新经济政策得不到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支撑”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政治决定,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的核心仍是反市场经济。”“既然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没有带来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仍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异己的东西。布林什维克党的意识形态观念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型,导致新经济政策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直至最终被取消②”。
王晓荣学者提出的观点中有一部分是与孙国清学者相似的原因,在这里不再做相同的叙述。同时除了和其他学者的观点有重叠的部分外,王晓荣学者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一些见解。
王晓荣认为当时的苏共内部盛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王晓荣通过研究陆续解密的苏联绝密档案得出,“在党内争论中,许多人引以为据的常常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把新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做法也当作资本主义,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将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辞。”“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设想当作现实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直接废弃适合当时苏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经济政策,盲目追求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结果不仅使苏联本国步入僵化的教条主义,而且把苏联的建设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在社会主义阵营推广,造成教条主义盛行,严重遏制了社会主义的生机”。
对于王晓荣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郑异凡学者同意这一看法。另外郑异凡提出“苏共内部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
对此郑异凡解释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所以正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断章取义,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状态下,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在他信誓旦旦要坚持新经济政策,把取消新经济政策斥为‘反革齤命谣言’后不久,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
这时候,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新经济政策都是不可避免的承认这几个观点。如高继文的对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分析是“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援;二是国内普遍存在着着急于发展的焦急赶超心理;三是社会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如刘剑飞认为“缺乏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支撑是新经济政策失败的直接原因”,因为“列宁逝世后,列宁的后继者们除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少数人尚能拥护和支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外,大多数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领导人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切合苏联社会现实的,他们不去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或者说他们对列宁主义根本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不能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援而被终结了”。
王晓荣认为“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新经济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备性”。这是因为“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列宁和俄共(布)在提出和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没有彻底弄清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例如最基本的“关于经济落后的俄国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间问题”还有“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至于“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和“在解决党如何掌握国家政权与如何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苏联领导人们“由于在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认识不清楚,使新经济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备性”。
同时,“民粹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也是王晓荣认为影响新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因素,“长期的村社传统培养了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习惯势力,成为农村发展商业关系和个体经济的强大阻力”,“这种村社传统又成为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民粹主义思想影响下,许多人十分迷恋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担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把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引向资本主义方向,这是新经济政策遭致废弃的一个远因”。②
“教条式地理解和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结论;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思想”也是王晓荣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观点之一。②
二、政治和行政方面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苏联的政治体制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影响,尤其集中于从决策角度分析了新经济政策的确立与民齤主集中制决策机制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一政策的过早终结,但也有其他角度的观点。
黄蓉芳认为,“新经济政策的过早夭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决策体制的转变———从民齤主(的)集中制到极端集中制的转变”。黄蓉芳对此解释为“如果说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各种政策建议还能反映到决策层,并有可能被接受的话,那么在1928—1929年斯大林要‘抛开’新经济政策之时,对斯大林不顾党的决议自行其事的行为,并没有制约机制。”于是,当斯大林决定要废除新经济政策时,即使当时有不同的意见,但并没有人敢提和相当有效的制约斯大林个人独齤裁的机制。
王晓荣则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推行,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后,在要不要坚持既定方针的问题上,俄共齤(布)党内出现了认识分歧”,所以是“党内理论观点分歧影响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在政治体制没有进行相应改革,党内民齤主不健全的情况下,党内理论观点的分歧同政治斗争搅在一起,理论和政策之争的结果往往不取决于它们本身的是与非,而取决于争论各方在政治斗争中的输赢胜败,这使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斗争的结局”。
李述森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新经济政策既是因政治需要而出台的,也是因政治问题而被中止的,是政治因素决定了它的兴衰命运”。首先,“一是政治考虑新经济政策的先天不足。”,因为“新经济政策虽然是意在发展经济的政策,但它的出台却不是布林什维克党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而是出于保住政权的考虑。”一旦形势改变,苏联领导人会毫不犹豫的改变政策。其次,“二是政治发展趋势:与新经济政策本质的背离”当“集权体制越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空间就越狭小。当一齤党专政演变成个人专制后,新经济政策就终结了。”
第三个政治因素是“党内权力斗争:推动新经济政策走向终结”。在这里李述森指出“目前国内学者们倾向于把新经济政策在20年代末被中止归咎于斯大林,指责斯大林没有很好地领会列宁的思想,把新经济政策当成了权宜之计。这种指责是有失公允的。应该说,无论谁获得了最高领导地位,都会作出类似的抉择。”②,斯大林只是顺应当时集权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而已。
刘剑飞认为,“没有民齤主化政治土壤是新经济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它的论文中,他说“任何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完善离不开相应的政治土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不能没有政治的民齤主化和法制化。换言之,苏联推行任何新的经济政策都要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经济改革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保证”,“质言之,是苏联政治体制原因扼制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确立,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结”。①
任晓伟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三大内在矛盾影响了新经济政策的失败。主要是“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意识形态与实践的矛盾”、“政治与经济的矛盾”这三大内在矛盾“不可避免地与战时共产主义的计划遗产、传统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一时期重新开始集中化的政治体制发生著结构性矛盾。”,最终为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的转变提供动力。
刘长江指出,“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苏联共齤产党的政策变化”,“实际上,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终结的过程中,苏联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问题的设想方案,对苏联共齤产党的政策选择都发挥了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而高继文认为,“没有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齤主生活部健全,政治斗争严重妨碍了新经济政策的的执行和深化”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斯大林通过组织手段逐渐控制了党内大权,监督机关名存实亡”,“斯大林动用组织手段去反对反对派,使他们的理论观点败于权势之下。这种不正常的争论中,理论、政策争论的内容和观点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争论的胜败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权利大。反对派的失败首先是政治和组织上的失败,他们的观点即使正确也难以取胜”,“从这个侧面看,新经济政策终结的重要原因在政治方面”。
如郑异凡认为,“新经济政策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问题之一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同步,经济体制得不到政治体制的保障”,当“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1]
简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3.评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怎样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新经济政策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4)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5)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了。
什么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1、农业方面
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2、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
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3、流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历史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评价意义:(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经济政策内容
农业方面:
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流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拓展资料】
可以把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下列一系列措施 :
1、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
2、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从而承认了市场机制
3、在国家保持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
4、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
5、取消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自由发展,鼓励合作社,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
7、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实行租让和租赁;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
8、实行货币改革,取消苏维埃纸币,发行稳定的货币切尔文卢布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
答案一: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
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群英会存,
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二:
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答案三: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列宁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由当时苏俄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其国情所决定的唯一可以采用的正确可行的举措。其实质不仅仅在于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探寻了在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正如列宁所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途径的唯一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一次伟大的探索、实验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一)粮食税制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制
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以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标志的,这一政策的转变开始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列宁作出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分析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原因。列宁认为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针对俄国是个小农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列宁指出,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拥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动因。而粮食税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所以,俄共(布)决定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粮食税制开始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制,农民在耕种时就可以知道自己承担的纳税数额。农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即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或自由贸易的途径进行商品交换。粮食税的实行,国家所收取的粮食数额人人少于余粮收集制所收取的粮食数额。这样,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他们的生活状况迅速得到了改善。同时,由于实行粮食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到
1/10页
1925年,俄国农业的规模已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因此,苏维埃政权同农民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改善。
(二)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
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即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和市场都不复存在。战时共产主义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不允许商品交换,取消货币、商品和市场,禁止自由贸易,利用苏维埃政权通过行政命令实行计划经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使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取消商品、市场和货币是不现实的。他认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而实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同农民经济建立联系。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反思,列宁认识到了自由贸易对社会主义设的重要性。自由贸易当时又叫流转自由。自由贸易对农民和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是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对小农来说,实行流转自由,可以改善小农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从而发展小农经济。小农作为小生产者,需要有自由易。只有通过自由贸易,他们才能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换回自己生活所需的其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即工业产品。可,实行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因而国家则可以通过贸易,用工业品换取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工业原料,从而加强了工农业之闻的经济联系。新经济政策伊始,商品交换必须在地方范围内进行,主要是通过消费合作社来进行交换。这种交换还只是物物交换,货币不参与商品流通。但是,实践的发展使列宁认识到这种交换的不足与缺点。于是,就打破了商品交换受地方流转范围限制的作法,改用货币交换的形式,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列宁还主张发展商业,认为发展商业是党和国家面临的特殊任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苏俄要真正有效地恢复和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发挥商业。因为只有发展商业,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使列宁认识到在小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采取迂回措施。也就是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和桥梁。所以,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西方。”在非社会主义化的经济中,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是集中的,有计划的和监督的,社会化的,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作为人生产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小生产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只有它才能使俄国摆脱生产极为落后的面貌。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俄国向社主义过渡的一条正确途径。在他看来,如果俄国有了国家资本主义,那么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就会容易,就会有把握。国家资本主义是俄国由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中间环节。
意义:
答案一: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10页
答案二: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俄共(布)在探索落后俄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分析世情、国情和党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重视实践经验并及时修正错误而获得的理论成果,是俄共(布)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一、“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是“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实现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新突破。二、租让和商业是“苏维埃政权通过‘培植’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拐杖”,展示了俄共(布)在“新经济政策”实践方式上大胆创新。三、“特殊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关键是掌握好“本领”,体现俄共(布)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前瞻思考。“新经济政策”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构架,在实践中对如何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是俄共(布)史上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留下了一个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广阔空间。这不仅对于俄共(布)的命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发布于 2022-09-08 01:21:54 回复
发布于 2022-09-07 23:5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