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新时代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案例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建立健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1、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于目前的文化产业现状,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融资体系,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然后推行金融和文化产业的对接。可以建立文化金融业务的补偿制度,政府可以安排专项基金,如果有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贷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一些补助,然后是充分发挥政府文化产业的引导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更好的帮助战略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4]。当然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文化融资担保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文化企业科技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针对文化融资担保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代偿给一些补偿。

2、创新和文化产业特征相适合的金融产品

对于文化企业的资产结构轻、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创新和文化产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支持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各阶段的文化业态提供相应的支持;积极探索和创新经过评估的专利权、著作权等为担保信物的授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尝试推出高收益债,然后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3、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

由于文化企业竞争力差,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和金融相对接的问题,着重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一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开展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一步步完善文化产业链。二是鼓励文化产业链形成集聚文化产业上下的文化投资公司,促进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联系发展,有效延伸文化产业链。三是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要求,让一些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政策允许的文化方面,鼓励他们投资运营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

总结:

文化产业和金融界的合作发展需要时间,只有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磨合,两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策略。在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文化产业一起努力完善健全文化产业融资体系的同时,也要领导群众培养良好的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让广泛的人民群众享有免费或者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

如何完善旅游一体化产业链,全面创收?

文化旅游产业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决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开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我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拓展资本市场为突破口, 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方式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取得可喜进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各个文化旅游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旅游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扶持传媒、印刷发行和照明等产业。

当前,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一般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主要是政府投资,大约占90%以上,有少量民营资本进入,占不到10%。政府和民营资本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形成和优化有很大拉动作用。

二是对媒体的投资项目以国有经济为主,部分民营资本进入,投资冲动很强。如有线网络、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广告分包,对报业、广播电视业的整合等。

三是对图书出版发行印装业的投资。在印刷装帧业,民营资本非常活跃,且已经形成规模。在图书发行行业,占绝大多数份额的还是国

大学生如何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论文

参考一下,加点大学生之类的词应该可以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和着力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呈现可喜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解决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叶文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力。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任务书”、细化“时间表”,并制定科学的调度和督查制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年底总验收”;重点推动国有文艺演出院团、非时政报刊和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推动市县电台、电视台合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适应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培育文化企业“航母”为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批品牌效应好、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安徽省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充分发挥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两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优势,积极推动安广网络、新安传媒、华文经贸等公司股份制改造,大力推进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抓住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大机遇,研究出台《加快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意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加快要素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

以培育新兴业态为目标取向。以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增强文化传播力,引领和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安徽省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促使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对接,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拓展产业领域,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动漫等新兴产业;制定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动漫基地集群化发展,努力把安徽省建设成为动漫产业强省。

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重要支撑。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安徽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文艺演出院线、电影院线建设,积极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转换和大容量、双向交互改造;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强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大力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支持皖版图书、音像、影视、版权、演艺等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安徽出版集团等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借船出海”,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实体,实现落地经营,加快推进由出口产品向出口品牌乃至出国创牌转变。

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强大保障。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量富有创意、精通技术、善于管理、敢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安徽省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抓紧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点为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安徽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动相适应的流动制度、与文化的创造性劳动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民卿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需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在实践中,应正确处理三个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文化力量与民间文化力量的关系,把政府的助推力量同民间的自发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长期以来,政府集中了大量文化资源,一直承担着管文化和办文化的双重职能。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也制约了民间文化力量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民间文化力量开始逐步释放出来,形成了活跃的民间文化生产力。但是,民间文化力量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而且往往缺乏全局战略,这是影响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一大因素。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明晰政府的文化服务职能,使政府的文化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发展公益文化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文化力量的积极性,释放民间文化资源的能量,引导和规范民间文化实体规模化发展,把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实现政府文化力量与民间文化力量的良性互动,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既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又确保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走市场化道路,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内涵,真正确立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的资源优化整合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精神文化属性,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放弃或者弱化文化的引领功能,文化产业发展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因此,应在促进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能量的同时,不断引导其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把文化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正确处理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在大力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文化不仅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有民族性和国家性。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出现了意识形态文化化与生活化的趋势。一方面,文化产品中融入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化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向文化靠拢,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开始变换形式,由原来直接的政治方式向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综合方式转变,一些原本带有较强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在戴上文化的面纱后呈现“中性”的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注意在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西南财经大学 邹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要看到,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是:总体投入不足,投融资支持体系比较滞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不够合理;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加强;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多措并举,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具体而言,应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实现由管微观企业向管宏观规划转变;进一步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整合行政和执法资源,提高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能力,积极探索整合城市文化部门和市场监管队伍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促进产业集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集中,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应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尽快组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以此来提高研发和营销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积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参与。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信贷等方面,给予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积极探索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等为资本来源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以股份合作制为主,探索政府以资源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农(渔)民以土地(渔场)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合作方式,鼓励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可以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文化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如开发分期付款等信贷品种,扩大对文化消费品的消费信贷。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广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我区“三地两带一中心”(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奋力推进新时代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破除瓶颈障碍,建立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

——坚持质量效益。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际眼光和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

——坚持品牌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全面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通过发挥资源大优势,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经济主要指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省区、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成效显著。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1.加快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转型升级。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创新、旅游开放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催生中高端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2.加快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丝文化旅游、海洋休闲运动,建设一批高等级滨海休闲设施和度假酒店群。积极开发邮轮游艇、水上运动等旅游新业态。集中开发建设北海银滩、涠洲岛和钦州三娘湾、茅尾海以及防城港江山半岛、京族金滩等休闲度假景区。开辟海上跨国邮轮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亚热带滨海度假和海上运动休闲胜地。

3.加快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转型升级。以巴马、东兰、凤山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健康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健康旅游产业规模。开发业态丰富的长寿产品,定期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长寿养生国际旅游目的地。

4.建设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完善边境地区旅游交通体系,加强边境口岸景点景区建设。深化边贸旅游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建设边贸旅游产业园区,培育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边境旅游产业链。加快建设边关国家风景道,打造边关民族风情特色旅游线路。积极探索中越边境口岸旅游通关便利化新举措,完善跨境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跨境旅游国际化合作水平。

5.建设西江生态旅游带。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西江干流沿江城市自然山水风光、岭南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西江沿岸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旅游带。发挥西江流域多个精华旅游江段的独特优势和气候条件,挖掘西江文化旅游多元主题和特色鲜明的品牌价值,构筑绿色生态旅游廊道,着力打造成为多元化、国际性、全天候的黄金旅游带和中国水运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

6.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全面实施强首府战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强化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都市文化旅游商贸综合体,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娱乐、都市休闲等业态,做大做强城市夜间经济,建设成为以亚热带壮乡风情为特色、以会展商务和都市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对接大湾区的北部湾核心城市、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的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引领城市。

(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7.优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体系。不断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山水观光、休闲度假、边境跨国、民族文化等旅游产品,提升特色旅游影响力。培育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北部湾休闲度假游、中越边关跨国风情游、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桂北和左右江红色体验游、环大瑶山历史文化生态游、桂东岭南风光文化游、海上丝路邮轮游、桂中刘三姐山歌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滇桂粤边海国家风景道和西江国家风景道。

8.加快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广西丰富的健康旅游资源和长寿生态集群,全面发展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医疗保健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建设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开发与中医药及壮瑶等民族医药相结合的传统健康旅游产品。探索培育特色医疗旅游项目,打造医疗旅游康养小镇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开发长寿养生特色食品,发展养老旅居住宿,打造特色养生品牌,提升健康旅游消费,加快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

9.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推动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游戏游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引导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优秀原创动漫、音乐美术、影视创作,推出一批文化演艺精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创意设计,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

10.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住房、医疗、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支持发展森林度假和水利旅游,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小镇和水利风景区。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与矿业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工程和科技场馆等,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培育国际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线路。结合全区通用机场、北部湾邮轮母港和高速高铁建设,积极培育低空旅游、邮轮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产融合发展态势。

(三)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

11.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围绕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建设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重点建设南宁万有国际旅游度假区、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北海银基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新城、世界智力运动之城、世界实景演艺之都等一批新业态核心项目。加快推进南宁融晟天河·海悦城文化旅游项目、桂林雁山民国风情旅游小镇、桂林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项目、贺州黄姚古镇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柳州螺蛳粉特色小镇、防城港白浪滩·航洋都市里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规划建设理念先进、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建设。

12.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加大培育和创建力度,推动现有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提质升级,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大新明仕田园、防城港江山半岛、巴马赐福湖、北海涠洲岛、桂平大藤峡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宁明花山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园、涠洲岛鳄鱼山、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三江程阳八寨景区、贺州黄姚古镇、南宁百里秀美邕江·国际园博园景区、凭祥友谊关景区等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大力推进以桂北红军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左右江红色主题国家文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景区。

13.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引导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游宜业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各地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街区。重点打造提升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东盟数字文化创意园、梧州骑楼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桂林东西巷街区、桂林五通农民画产业园等一批文创产业园区(街区)。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主题特色突出、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聚集拉动作用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重点建设和提升阳朔兴坪古镇、靖西绣球小镇、合浦月饼小镇、苍梧六堡茶小镇、大化达吽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14.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加快建设花山岩画风景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兴安灵渠、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设左江流域骆越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加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大遗址、传统村落等保护开发利用,建设一批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探索将民歌民谣、民族说唱、音乐舞蹈、民俗民情、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餐饮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四)实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15.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程。全力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创建示范工作。重点推进防城港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龙州)建设。做好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县等品牌创建升级工作。

16.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推广。打造以山水旅游为特色主体的“桂林山水旅游”品牌、以滨海休闲为特色主体的“北部湾滨海度假”品牌、以康寿养生为特色主体的“世界长寿养生”品牌、以异国风情为特色主体的“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品牌、以民歌民俗为特色主体的“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集中打响做强广西五大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广西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节庆品牌、演艺品牌、美食品牌、地理标识品牌和特色商品品牌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7.文化旅游融合精品创作工程。加强文艺创作生产规划,推动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创作以广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题材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剧作品及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综艺节目。申请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艺术节,持续办好广西戏剧展演、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广西杂技魔术展演等品牌艺术赛事。打造一批影视、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创作基地,建设一批文艺创作、采风、展示文化休闲工作室。鼓励各类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在旅游城市或依托核心旅游景区开发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项目。

18.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建立安全便捷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通景区公路,完善旅游行业运营车辆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体系、风景道绿道系统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厕所建设质量与标准,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文化设施景区化建设,重点建设广西民族剧院,改扩建广西博物馆,推进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等一批自治区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具有旅游条件的广播电视设施等公共旅游服务站点。

19.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挂牌。

20.文化旅游智慧服务提升工程。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大数据产业,建设广西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游乡村等,建成“广西游直通车”和“一部手机游广西”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广西“数字文旅”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在节目制作、网络传输、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资源,建设广西文化旅游云平台,充实特色文化旅游视听内容,提供智慧旅游音视频一站式服务。

21.文化旅游惠民富民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公共设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人才培育等富民助推计划,形成文化旅游行业惠民富民新格局。实施文化旅游便民利民工程,推进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务站建设,推广文化惠民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重点景区适度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免费开放;鼓励实施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措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实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有关产业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本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形成自治区统筹、市县主抓、部门联动的良好局面。自治区每年召开1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由各设区市竞争申办,对大会承办地文化旅游发展产业予以重点支持。

(二)加强规划引领。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全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建立规划统筹机制和“多规合一”机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施规划评估,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度。把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督察考核,促进规划实施。

(三)加强支持引导。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多渠道筹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适度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旅游服务贸易,扶持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出口。统筹使用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挥好各级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编制全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将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纳入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依托重点院校、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文化旅游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推动成立新型文化旅游智库和文化创业研究机构,加强文化和旅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区内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支持开展职业技术类的社会办学。探索与粤港澳地区、东盟国家的区域性人才培训合作。

(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涉文旅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开展全区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综合治理,确保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和旅游设备设施运行安全。

(六)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考核评价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将考评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适时开展督查检查,通报各地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如何认识和推动创新驱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外,文化创新也应该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另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我想谈三点个人看法:一、应当将文化产业发展切实纳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之中。二、应当深入开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统筹管理体制。三、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本文为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近日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上的发言。

非常高兴和感谢受到邀请出席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主办、传媒大学承办的2016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高朋满座,智者云集,让我也有机会聆听大家的高见,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首先,我认为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好,“文化+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鲜明地点出了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我们正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上,这个节点既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枢纽,又是关键动力,那就是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十三五规划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经济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发展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文化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二者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关系。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文化发展,反映了会议主办者跳出文化谈文化,把文化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主线紧密结合,寻求跨界、融合、统筹的高度敏锐性和洞察力。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国际上对创新型的国家和一般性的国家是有区分的。

所谓创新型国家,判断的第一个指标是科学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贡献率占多少,发达国家一般是在70%以上,我国到目前公布的大约是60%左右;

第二个指标,科研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创新型国家的标准应该占GDP的2.5%以上,目前我国是2%,我们国家中长期计划到2020年我国科研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进入创新型国家。

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外,文化创新也应该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另一个重要标准。从本质上说,文化创新的关键要素是内容创新,但文化科技和文化表现、传播和消费技术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上下一体的普遍共识,尚未形成一个相互交融、有机统筹的体制机制。

对于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我想谈三点个人看法:

应当将文化产业发展切实纳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之中

换言之,从文化产业自身角度来说,应当主动融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并以此来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目前无论是文化产业自身,还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出台和实施,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比较少的。这有复杂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原因,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要主动出击,主动融入,充分运用国家战略和政策。在这方面我们有极大的空间和平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最为重要的文件,非常具体,非常有措施。

全文共分9个部分30条,8000多字,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这份文件在整个科技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震动很大,影响深远。但是,我觉得在整个文化界包括文化产业界,好像触动不大。这其中一个原因是起草制定这个文件的基本上是科技界、工业界、经济政策界,没有文化界参与。

整个文件只有四处出现“文化”一词,而且只是把文化作为创新驱动的环境附属语来提及的,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具有实质意义的仅在一处提及“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我以为,这份文件对有效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科技界、高校院所、工商企业界外,对我国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以及从事文化科技研究人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件所提出的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的4个基本原则,包括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等,都在相当程度上适用于文化科技、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密不可分,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既是科学技术、也是文化技术,这一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在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中,在影视装备、舞台装备、影院装备、印刷装备、游艺娱乐装备、移动互联装备等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利用比比皆是,成效显著。

据统计,目前,国内文化装备产业年交易量超过万亿元,占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的1/4强,并以年均20%增长。在这些方面,我们文化产业业界包括管理部门应当毫不犹豫地积极主动将文件所制定的卓有成效的具体举措予以适用。

例如,文件明确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即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修改,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执法检查,我上个月随检查组去浙江,这一修改对当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显著成效,一些地方甚至把收益比例上调到70%。但从检查情况看,基本没有涉及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科研机构。

要有效解决文化与科技融合问题,既需要科技界努力,更需要文化界的努力。

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促进二者有机融合的良好势头,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路甬祥牵头一直大力推动把创新设计作为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手段。

科技成果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化为产品,需要有很多的条件和原因,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科研技术转变为产品过程中,要使创新设计成为其中重要的、关键性的环节。

他提出一个理论,从农耕时代以来的设计分三个阶段,农耕时代是设计1.0版本,工业制造业所带来的设计称之为设计的2.0版本,当今世界进入新的时代,比如说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环保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文化创意理念的出现,这些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环境下的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文化的共同支撑下的新的设计理念,叫做创新设计,是设计3.0版本,他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了这样的时代。

前些时候由中国工程院牵头专门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联盟,下面成立了一些分会,统筹我国的整个的设计行业。大家知道,以往中国的设计行业更多的是附着于工业设计领域,比如说机械工业协会下的工业设计委员会等。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设计的领域已经扩大了,不完全是机械工业产品本身的设计,覆盖到很多的领域,比如说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灯具设计、日用产品的设计等等,这其中必然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消费、文化模式的设计。

今天谈到的创新设计是一个总体概念。中国工程院的创新设计联盟研究出台了一个战略报告,向国家提出了相关建议,把创新设计作为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平台给予推动。

这一建议被正式写入《中国制造2025》,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出台相关行动计划。

设计与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凡是设计都离不开文化创意,反之,凡文化创意也离不开设计。推动创新设计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2014年,国务院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专门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深度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些都反映出设计作为一个平台对文化与科技的交融。

另一个例子就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字创意”,将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一并列为五个“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数字创意也就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包括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在线服务等等。目前这项研究工作正由工程院潘云鹤院长牵头组织团队开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国家政策层面、在科技界,都开始强烈关注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开始采取实际步骤予以推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文化产业界包括文化理论界、管理部门更要有紧迫感,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舆论和研究,主动出击,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发挥更大作用。

应当深入开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统筹管理体制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与科技仍处在一个协调沟通不畅的状况,相互割裂、各自为政。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促进机制。

所谓理顺管理体制有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部门自身的体制,二是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如科技、信息、财税、金融等的体制。

目前,文化产业涉及到不少部门,机构分设,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由于不同文化产业分属不同文化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国有资产管理又分属计划、经贸、财政等部门。

全面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尚在进行中,尚未完全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

这其中,一些问题是短期的,一些问题是长期的,但无论如何,在当今全面推进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包括学界,都应当齐心合力,采取有效措施,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机制层面、学术层面推动建立跨界、融合、统筹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文化企业、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的信息平台,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切切实实纳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之中,分享政策红利。

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保障就是制度创新。制度的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制度。

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工作,纳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柳斌杰主任委员也高度重视这一立法工作,委员会也开展了调研。

目前文化部正在牵头负责草案的前期起草工作,组成了专门工作班子,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应当看到,起草工作有着相当难度,在明确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建立文化产业统筹管理机制、建立金融财税保障机制、构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机制、建立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促进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以及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及监管机制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困难和障碍。

在此,我呼吁在座各位,充分发挥你们的智慧和能力,献言献策,共同为制定出台一部体现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好法律贡献力量。

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文化经济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兴产业门类和新业态对文化产业进行大解构、大变革、大融合、大转型、大升级的历史机遇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增长比例至少每年要达到15%以上。由此可以见,未来文化产业的增长空间及发展潜力巨大。实现文化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既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也需要大的发展战略的创新。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应该及时地校正目标、更新思维,首先要重视县域文化发展,进而要进行县域文化发展的创新战略研究。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31170.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5 05:20:10  回复
西”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广西“数字文旅”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在节目制作、网络传输、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资源,建设广西文化旅游云平台,充实特色文化旅游视听内容,提供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4 20:53:19  回复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文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