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环渤海经济圈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 2、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什么会是水资源短缺?
- 3、关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 4、环渤海工业地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 5、中国的七大经济区的 经济状况及市场!
环渤海经济圈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环渤海经济圈,这些年确实没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原因是很多的。实际上,我们理解的就是没有很好的投资和很好的发展项目。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什么会是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与水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造成目前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水质问题。环渤海经济圈虽然靠近渤海,但是海水是咸水,很多时候不能作为工业用水;
2.产业问题。环渤海经济圈主要的发展地区为天津、唐山、曹碑店等,这部分地区的主要产业结构为能源型企业,对水的需求量大;
3.人口问题。整个北方地区,在提出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后,逐渐成为未来的经济重心,所以人口密度大,尤其还要负担北京对水资源的需要。
4.自然问题。北方不像苏州等江南城市,淡水主要依靠地下水,而且土地绿化程度低,水分容易流失。
由于以上的诸多原因,环渤海经济圈目前水资源是相当紧缺的。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将使加快启动该地区发展成为必要选择。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日本经济上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编辑本段]雄厚的工业基础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信息产业部新近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三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有关专家分析指出,京津唐地区在未来IT业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中的潜力不可小视。从规模上看,与长江、珠江三角洲两个IT业发展中心相比,目前环渤海中心区的IT产业仍存差距。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产业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通信设备、计算机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批重量级的芯片制造及上下游企业落户上海,已形成包括有线、无线、传输及配套元器件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然而,京津地区IT产业的优势正等待释放。京津雄厚的科研力量,有望在IT业创新上发展出高端优势。京津地区是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仅北京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而天津也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当前政府也正推动各类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在中国IT业新的发展阶段,研发及促成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地区均得天时地利。其次,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适应IT产业发展要求。保定打造“中国电谷”,预建中国首座“低碳城市”,努力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河北省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目前,有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之誉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目前已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摩托罗拉、惠普、松下、微软、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蓄势待发;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国际跨国公司进驻天津开发区早已形成相当生产规模,其自身及辐射作用仍在扩大。
1、产业同构现象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的竞争远大于协作
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驱使,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生产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职能同化现象较为突出;而财政包干体制又促使地方政府争上高税利产业,使长三角地区发展基本处于松散无序的状态。城市间“同质竞争”所导致的产业多样性,使本已形成的产业链不能及时形成规模效应,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源类似、区位相近、高度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使长三角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竞争激烈而合作不足,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2、地方保护主义仍是一体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长三角地区间存在着各自为政、分工不明、政策差异、过度竞争等诸多“瓶颈”。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摩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绊脚石”。从城市角度讲,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就是城市间难以展开合作。宁波的北仑港和上海现在正在建设的大小洋山港,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另外,税收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是造成长三角内市场割据、地方保护现象的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依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软肋
环境污染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其进一步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已变得十分脆弱。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耕地污染等,使“长三角”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并已出现一些环境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目前,京杭运河长三角地区段、太湖、长江下游段、钱塘江段等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长三角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如果不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对环境问题不采取有力措施,污染将会进一步恶化,并将直接拖累这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4、资源紧张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投资环境
2004年夏天,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缺电”,其中江、浙两地更为严重。大面积的缺电使得区域内众多企业经受了“开五停二”或“开四停三”的减产之痛。与“电荒”同时存在的还有“地荒”。有报道称,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县市到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即使通过政策变通的办法,将计划中的农业用地变成工业用地,也只是解了“地荒”的“燃眉之急”。另外,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已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管理人才好找、技工人员难觅”的问题普遍存在,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资源的紧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些外商对到长三角投资开始持观望、等待态度。另外也有部分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由于难以承受缺电之痛,开始向外搬迁。
环渤海工业地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第一、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利用。其中,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环渤海经济圈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牛羊养殖居中国之首。
第二、该地区海陆空交通发达。区域内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中心,以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五省会城市为支点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凸现新的优势,金融环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金融区,并对国际金融改革提供尝试。
第四、该区域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聚集,教育资源堪称中国最优,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从1990-2006年,该地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规模所体现出的整体培养能力一直很强,五省市在中国的比例稳定在22%~24%,超过“珠三角”、“长三角”两经济圈的总和。
劣势:
1、人口集中,且整体平均收入情况偏低;
2、水资源非常有限;气候干燥,春季的风沙天气明显。部分地区治理沙化,造林的任务很重。
3、政府主导经济的趋势明显,民营经济活力远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上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创新能力不足,政府职能还需要调整。
4、渤海纬度高,每年冬季有一定时间结冰,影响航运。
中国的七大经济区的 经济状况及市场!
全国分为七大经济区,分别为: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珠三角经济区(广东、海南、福建)、长三角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中部6省综合经济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大西北综合经济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1.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为核心,座落于东北亚的中心,是国家政策引导发展的重点区域。
①区域优势。一是明显的区位优势,该区地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沿海对外开放的中北段,又处东北亚中心,为该区带来极强的经济辐射潜力;二是明显的人才优势,这里科技、教育水平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理想的地区之一;三是交通优势,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交通网络和独特的港群(大连、营口、唐山、天津、黄骅、烟台、威海、青岛等港口),沈大、京津、济青、京石、太旧、济德等高速公路,也将使该区有希望最先在中国建成区域性高速公路网地区;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样,石油、铁矿、煤炭、海洋资源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
②专门化部门。该区具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石油、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钢铁、机械、电子、轻纺及棉花、水产品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今后除发挥现有工业潜力之外,宜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大力发展微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在农业开发上集中力量建设河北、山东的粮棉果和海水捕捞与养殖基地,加快北京、天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盟市。
①区域特点。东北区地处东北亚开放地带,石油化工、矿冶机电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在全国居突出地位。这里资源丰富而且地域组合条件好,石油铁矿、煤炭及粮食、甜菜、原木、畜产品均在全国占较大比重,水资源在我国北方也属丰裕。拥有比较发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
②专门化部门。东北区是以石油化工、钢铁、矿冶机电设备、汽车制造、森林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粮食、原木、甜菜、畜牧产品的重要基地。今后的方向除了加速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外,充分利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面积约33×104平方千米,人口1.68亿。
①区域特点。全国最大的经济技术核心区,这里矿产资源不足,但农业发展水平和商业化程度较高,水资源比较丰富,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借助长江和江河湖海相通的优势,成为内联中、西部的中国与亚太经济区的结合部,以地方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建立起以轻纺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均较发达的综合经济区。该区在科技文化水平、内外贸易的发达程度上都居全国领先地位。
②专门化部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为主体,重化工业比较发达,汽车、钢铁、石化等产值占全国同类行业的1/3~1/2;沿江地区以纺织、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比较发达。在城市化进程中,该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基地。今后的方向宜积极开拓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技术,重点发展微电子、汽车、造船、发电设备、通讯设备、仪器仪表、乙烯及后续加工材料和深加工、轻纺产品等,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与金融、贸易、信息中心。
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面积87.12×104平方千米,人口3.13亿。
①区域特点。地处中国中部地带中段,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带向西部的过渡带和上海、连云港、广州三个对外开放“窗口”的连接地带。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色金属、水能、铁、非金属等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和科技力量比较雄厚;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②专门化部门。该区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水稻、棉花、淡水产品、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部门已成体系,今后的重点是以大运量、高耗水工业为主体,建立由冶金、纺织、汽车、化工等组成的沿江工业地带,担负起我国经济开发中“承东启西”的桥梁和基地作用。
5.东南沿海经济区。目前包括广东、福建两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今后可将港、澳、台划入。目前该区面积29.93×104平方千米,人口9800万。
①区域特点。该区位于东南沿海,与港、澳、台毗邻,海外侨胞众多,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有利条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特区集中的地带。地处热带、亚热带,水热条件良好,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产地;锰及有色金属、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已有相当基础,是中国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
②专门化部门。地方资源为该区奠定了
发布于 2022-09-02 17:56:13 回复
发布于 2022-09-02 08:43:16 回复
发布于 2022-09-02 17:10:22 回复
发布于 2022-09-02 08:2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