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杂志电子版-经济学人杂志电子版pdf

本文目录一览:

哪款app可以每天看经济学人、时代周刊这些杂志?

目前还没有哪个app可以看,可以在网址上搜索: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 PDF MOBI KINDLE,有很多的分类。

周刊类:

1)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2)时代周刊(Time)

3)纽约客(The New Yorker)

4)新闻周刊(Newsweek)

5)自然(Nature)

6)科学(Science)

7)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

8)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9)巴伦周刊(Barron's)

10)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Review of Books)

此外:

日报类:

1)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2)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4)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5)卫报(The Guardian)

6)今日美国(USA Today)

7)中国日报(China Daily)

8)法国世界报(Le Monde)

9)国际纽约时报(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10)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半月刊月刊双月刊类:

1)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2)国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

3)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

5)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6)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7)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8)BBC历史(BBC History)

9)BBC聚焦(BBC Focus)

10)财富(Fortune)

在大陆怎么订阅每期的The Economist?

去淘宝天猫或经济学人官网(Economist subscription offer)可购买及订阅纸质版或电子版经济学人杂志,还可以下载APP订阅电子版,也可以去实体书店购买纸质版经济学人(书店太多,只列出大陆可以购买纸质版经济学人杂志的部分书店:有方所,横山和集,(北京)中图外文书店,(上海)中图现代书店,上海外文书店,苏州诚品书店,益文书局,广州New Page 外文书店等)(大连,西安地区目前暂时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相关实体书店)去中图我要报刊网(报刊 杂志订阅 中图我要报刊网)可订阅纸质版及电子版(此网站电子版不单独订阅,只能与纸质版一起订阅)也可以联系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外文书店),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现代书店),广州公司,深圳公司,西安公司,大连公司,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上海外文书店),北京外文书店(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订阅经济学人杂志。需注意经济学人纸质版会有被撕页的情况发生(某一期的某一页违反相关规定,审读不予通过,故予以查处相关页面)

我给大家推荐eco中文网论坛,论坛里有很多喜欢这本杂志的网友翻译讨论每期的每篇文章,每周论坛还会更新The Economist的电子版和官方音频版(这个是极好的),我每周都会下载来听,内容和纸质版一样,还能锻炼听力。我发现时真是相见恨晚,你一定会喜欢的。

Economist杂志 多久出一期?就是考研学生看的《经济学家》杂志!

因为这个是周刊,所以一周出一期。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该杂志英文电子版可通过移动App、网站或者有声版阅读每周完整内容。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主编们认为: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从2012年1月28日的那一期杂志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

经济学人到底有多难读

经济人学是非常难读的,专栏作者为了追求效果,都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难度非常大,专业词汇、俚语俗语棒球用语超多,读起来也完全没有任何代入感,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硬着头皮读过,但是效果非常非常非常差,简直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该杂志英文电子版可通过移动App、网站或者有声版阅读每周完整内容。

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主编们认为: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从2012年1月28日的那一期杂志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

菜单里也有套路?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科普书。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它还会告诉我们利益之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影响到我们日常的行为决策。

每个人都会计算利弊,但是行为经济学认为纸上谈兵是没用的,因为生活中的很多其他因素对你行为决策的影响很大。常会因为这些其他因素的存在忽略了利弊这个点,所以很可能做出一个坏处明显多于好处的行为,这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叫丹·艾瑞里,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专门研究行为经济学,他的这套行为经济学的科普书获得了巨大的名声,TED演讲就曾经邀请丹·艾瑞里去演讲。

《怪诞行为学》的第一部分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人类有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比较思维,这个比较思维会把人的行为、决策扭曲。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杂志叫《经济学人》,它跟一般的杂志一样也会推出关于自己杂志的征订广告,尤其是到了杂志的征订季就希望号召大家都来订阅,这个杂志的官方网站曾经就做过一次促销活动,给读者三个选项——

电子版,每年59美元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电子版+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正常来说纸质版是125美元,电子版加纸质版也是125美元,肯定选套餐,既可以看电子的,又可以看纸质的。

丹·艾瑞里看到定价之后也觉得很奇怪。正常情况下做促销一般都是电子版一个价格,印刷版一个价格,然后如果想鼓励大家多买电子版加印刷版的话,通常的做法都是在两个价格之和的基础上带点优惠。

《经济学人》杂志的编辑天天研究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这是一个定价策略,为了刺激购买电子版加印刷版。丹·艾瑞里不满足于简单的逻辑推演,就去做实验验证。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找了100多个大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购买哪一种,结果100个人里有16个人选择购买59美元的电子版,没有人愿意买125美元的印刷版,愿意买印刷版加电子版的是84人。因为印刷版的定价不合理,所以刺激了大家去选择印刷版加电子版。

为了保险起见丹·艾瑞里又加了一部实验,他把125美元的纸质版选项去掉了,只剩下59美元的电子刊和125美元的套餐,结果有68人选了电子刊,只有32选了套餐。

这样就给了一个确定的结论,125美元的印刷版确实是一个最关键的变量,它能够刺激大家去买组合的套餐。 这反应出正常人很少做出不加对比的选择,在我们心里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内部价值的计算器,我们评价一件商品价值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做比较。

《经济学人》的做法并不算稀奇,比如在网上逛淘宝或者京东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特点,一个商家很可能同时卖两款相同的产品,这两个产品之间有一点点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产品可能是另一个产品的升级版,升级版的价格会比普通版的高一点,这时候普通版产品的使命其实就是一个标杆。

除了线上,线下也经常这样做。比如家电专卖店里的电视有36寸、42寸、50寸,如果他最想卖42寸的那款,那它的定价策略一定就是让36寸和50寸的来对比衬托出42寸的物美价廉。

而且通常会把50寸的定价特别高,这时顾客就比较倾向于选42寸的电视,因为它既比36寸的明显要大,又比50寸要便宜好多,所以一比较就会选42的电视了。

实际上这是商家主动引导我们用比较的思维去做选择,而我们很多人做完决策之后都会找一堆理由说服自己做的抉择如何好,其实压根儿都没意识到被人家算计了。

在《怪诞行为学》这本书里还举了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美国的一家著名家用烤面包机企业,在这企业刚推出烤面包机的时候大部分消费者都不买账,所以销量就特别,后来一家营销调研的公司它提建议再出一个新型号的。新的面包机要比现在这个大很多,价格也要比现在高,结果是原先这款面包机的销量一下就上去了,这就是对比的力量。

我们生活中也用这种智慧,比如女生相亲的时候会带上自己的闺蜜,而闺蜜在各方面都比自己略低一点,整体就可以衬托出自己气质,其实这也是一种比较心理。当然这个理论是比较复杂的,没有这么肤浅。

丹·艾瑞里还做了一些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实验弄清楚 人会倾向于把容易比较的东西放在一块儿比较,而不好比较的东西就会忽视。

比如三栋房子价格差不多,各方面没有明显的悬殊,唯一的差别就是建筑风格不一样,其中有两栋用的是殖民地时代的风格,还有一栋是现代风格。其中有一套殖民地风格的房子屋顶出现了点问题,房主愿意便宜几千块钱,这三栋房子会选哪一栋购买?

在这实验里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房屋没有问题的那一栋殖民地风格的房子,不选现代风格的房子。就是因为它跟另外两栋明显不一样,风格不一样就不好比较优劣,风格是一致更容易比较谁好坏。这就说明 容易比较的东西更愿意放在一块比较,不好比较的东西就容易被忽视 。

比如出国旅行的线路选择特别多,旅行团可能会给两个选项一个是伦敦一个是巴黎。两个城市里选一个就特别难,如果旅行社的人想让游客选伦敦就应该给伦敦设计两种不同的游玩线路,但是要带明显的区别,其中一种带早餐,而另一个不带早餐,这样就是三个选项了,这样游客就肯定先把巴黎排除掉了,因为没法比较。而带早餐的路线更舒服,所以肯定就选这个。

事实上 更可怕的是有些比较是在潜意识层面的连自己都意识不到,这种比较对我们做选择的影响就非常致命了 。

比如丹·艾瑞里在美国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批美国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社保账号的最后两位,之后又设计了一部实验去判断账号的大小对消费决策有没有影响。

实验是这样做的:一张商品清单上有很多的商品,然后让这些人给清单给每一种商品去写一个价格,最后统计大家给出的价格跟社保数字有没有关系。结果就发现社保数字的最后两位越大出价就越高,后两位越小出价就越低。

两种出价的差距程度很大,同样一个无线的键盘,出价最高的前20%的人平均出价是56块钱,出价最低的20%的人平均的出价是16块钱。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有一部分人认为它值10块钱,另一部分人认为它值40块钱。

用传统经济学的知识就解释不了这件事情了,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儿,可是 只要预先写一个数字,这个数字的大小就会影响后续对商品价格高低的认知,然后就可能做出不太理性的判断。

在商场买衣服时标牌上面一般都会写厂家建议零售价,然后商场里卖的便宜,人们就会觉得赚了,就在潜意识层面放松了警惕。这就是商场典型的一种手段,它会引导着顾客用比较思维去做决策。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 锚定效应”,意思就是先出一个价格,然后把人的认知和思维固定在这个价格的位置上,后续就会影响对对这个商品价值的判断。

“锚定效应”用的特别溜的是餐馆,有些管理比较精细的餐馆在菜单的设计上会把利润高的菜故意放在一个特别贵的菜下面,这样两个一比较就胡点便宜的那道菜,其实便宜的菜利率更高。

甚至有时候自己就给自己锚定一个价格,比如从北京搬到一个三线的城市,当刚搬过去的人一般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比较高消费的水平,因为在北京的时候习惯了,所以就导致比同城市的其他人消费水平高。

作为普通人,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不上商家的当呢?丹·艾瑞里有几个建议:

1. 要特别关注价格变化的区间 。假如从明天开始酒的价格要降低20%,牛奶的价格要提高20%,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的观点喝酒的人增多了,喝牛奶的人减少了,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是不一定的,因为很多人对价格不敏感,压根就根本意识不到价格是提高还是降低。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主动地去掌握价格和价格的变化情况,了解整个情况,只要信息对称了商家就没法忽悠你。

2. 我们首先从认识自己的脆弱开始 。比如有在下午喝星巴克咖啡的习惯,首先要学会去质疑这种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的喝咖啡的刺激是哪个?很可能最终发现就是当初商家的一次比较让你有了喝咖啡的习惯。

去想一下这一杯咖啡能带给你多少快感,这个快感跟你实际的预期差别大的话能不能把预期压低,要经常做类似这样的反思,这就相当于经常做自我训练, 质疑自己那些不断重复出现的行为的本质其实是找行为的源头。

如果找不到行为源头的话,只能按着惯性往前走,还会找好多理由去麻痹自己。所以丹·艾瑞里建议, 大家要不断地审视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以及我们每一个行为的链条要不断地往前追溯。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30385.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2 12:57:31  回复
足于简单的逻辑推演,就去做实验验证。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找了100多个大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购买哪一种,结果100个人里有16个人选择购买59美元的电子版,没有人愿意买125美元的印刷版,愿意买印刷版加电子版的是84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