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是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力增加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对于经济全球化,我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力增加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使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这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反全球化”思潮

当前对全球化的研究已从描述性阶段向反思阶段过渡,在理论论述同时也作了很多实证研究。在反思全球化当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仍以描述性、定性分析、从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分析为多;国外学者则较为细化,分析全球化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阶级关系、生态危机等不同层面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国学者逐渐将力量凝聚起来,成立了一批综合性的专事宣传探讨反全球化理论、支持反全球化运动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如全球化国际论坛(IFG)、民族全球运动(PGA)、地球之友等,可见反全球化思潮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浪潮。

关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左翼学者和部分西方主流经济学者,他们较为客观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被破坏的民族工业、被侵占的市场和被固定化了的产业结构,对全球化的主导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大力推行华盛顿共识进行了强烈指责,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济现实。尤其是曾被视为从全球化中广泛获益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但是,他们过于强调发达国家的控制作用及其后果,而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性,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原因,忽视了国际经济体系的动态变化,从而倾向于引导落后国家片面地拒斥全球化。

基于新贸易保护理论的学者认为当前的自由贸易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试图通过各种所谓“合理”的贸易壁垒和行业标准维持本国在传统贸易产品上日益衰退的国际竞争力,维护自身的支配地位。这实质上是将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的矛盾嫁祸于自由贸易,把本国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困境迁怒于发展中国家在有限几个领域内对其形成的竞争威胁。这类做法不仅无益于国内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而且进一步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环境。

着眼于全球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生态环境的各界学者,包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生态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等等,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民主进程、环境保护等构成的威胁。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这些问题只是在时间上与新一轮全球化相伴随,也的确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但是究竟有多大的相关性,国家政策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占了多大比重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对经济全球化一味持否定态度、一味抱悲观看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总体上看,这些反思仍然存在着某些局限。一是对于全球化的弊端,列举现象的感性认识仍占很大比重,尚未形成有足够说服力的完整理论体系,未作出以强有力现实数据和研究结果支持的实证分析,更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为大多数反全球化运动所认可并用以指导实践。二是由于理论支持不足,反全球化思潮中批判居多,而能相应提出替代方案或改进措施的很少,欠缺可实施性。今后,反全球化思潮若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必将能够在理论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反全球化现象从一定意义上对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例如:迫使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全球化的消极面,在减免穷国债务和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上开始进行政策调整;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和运作方式开始产生一些积极影响;迫使跨国公司考虑调整自己的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规范等等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挑战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利用“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促合作,迎接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整合将成为全球化新的推动力量并将带来市场机遇;而随着全球资源、市场、资金和技术创新上的竞争加剧,我国也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双重竞争压力,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值潜力将受到挤压。

在应对思路上,应充分利用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希望更多地“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开展互利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增值空间。

2、制定整体战略,积极推进我国区域和双边自贸区建设。

近期各国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和区域一体化新趋势,将对我国产生显著的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

为此,除了继续支持以多边为主推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我国需加快制定自贸区总体战略,在扩大公众了解、加强内部协调、减少国内阻力的基础上,加强与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经济体开展大胆接触和深度探讨,加快推进我国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的建设。

3、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

金融危机后,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希望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争得更大发言权和实际利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和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全球治理及其规则的走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切身利益,各国对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既有期待、也想尽办法予以制约。

对此,我国一方面要敢于承担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大国责任,另一方面应看到规则制定和我国市场开放重点与改革长期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需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既要像入世抉择时“以开放促改革”,更要努力推进国内改革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必要条件。

积极应对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都将提升到新的层次和高度。一方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将是“引进来”工作的重点。从中国经济的现实出发,需要发挥外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走出去”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引进来”的工作而言,这方面的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我国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

但面对投资保护主义措施的干扰和阻碍,中国经济“走出去”必将面临更大挑战。可以说,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中国经济国际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需要积极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球化未来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经济网-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变化与挑战

占领华尔街问题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概括回答

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庞大经济规模日益融入世界,福利标准趋同也越来越迫切:要么是欧美工人的福利水平向发展中国家工人靠拢,要么是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福利水平向欧美工人看齐。二者必居其一。

近期,“占领华尔街运动”营地在美国各地遭遇强制性清场,这场运动是否会已走到了十字路口?不管这场运动是否还会继续升级,但笔者更愿意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去反思这一事件及其意义。

那么,促使美国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动力是什么?也许,我们会按“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传统思维去推测,很容易想到分配不均,以为贫富差距加大导致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严重对立。然而,这是一种跨文化的误解。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在过去十多年确实拉大了许多,但美国公众仍“处之素然”。 其实,他们在意的是别的东西。

他们在意的不是“不均”而是“寡”。在此,所谓“寡”就是最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已降到了难以容忍水平,这是由当前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的。金融危机让美国的失业率从2008年初的5%以下一路上升到2009年三季度的10%以上,之后一直保持在9%以上高位。工人们等待就业,逐渐失去耐心,最后终于走上街头。

同时,美国的社会保障程度比不上欧洲,失业导致的生存状况下降非常明显。欧洲的高福利给失业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让政府背上了沉重包袱,如今债台高筑,面对还债困难。无论美国还是欧洲,若要根本解决问题,不能继续依靠债务和金融把戏,必须真正地降低失业率。

问题是欧美国家工人是如何失去就业机会,他们的工作又去了哪里?

尽管原因与结果可能相距万里,但问题的本质却深隐其中。相关数据显示,欧洲高福利国家和美国的工人每周平均工作分别30小时和40小时,但发展中国家工人每周工作47小时,但却只挣到欧洲人花掉钱的十分之一。

这样的工时与工资差距,足以吸引企业家的眼球。在全球化分工的今天,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就能够获得一定竞争优势,这导致竞争越激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争先恐后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于是,也充分释放了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竞争优势,造成低端就业机会在洲际间转移:发展中国家工人上岗,欧美国家工人失业。

那么,谁更应该帮助欧美的失业工人?

在美国,有责任降低失业率的不是华尔街而是华盛顿。盖洛普(Gallup)公司在10月份对美国境内1026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了电话随机调查,对问题之一“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还是华盛顿的联邦政府,谁更应该为美国经济目前遇到的难题受到批评?”的统计结果显示:30%的受访者选择了金融机构,64%选择了联邦政府。

那么,华盛顿(包括欧洲的政府)能够做什么?

有专家建议让欧美工人向他们的发展中国家同行学习。其实,“诱导懒惰型”的劳工法在二战期间就开始在欧洲实施,西方人被他们的福利制度宠坏了;要想逃脱这场经济衰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稍微努力点工作,稍微延长点工作时间;从长远来看,要解决缠身的债务问题,欧洲只能削减福利支出,废除使得欧洲工人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失去竞争力的那些严格的劳工法条款。

这一建议恐怕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因为,削减福利只适合于福利过高的个别欧洲国家,不适合福利并非过高的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更不适合生产能力依然普遍过剩的整个世界。但是,降低工人福利的结果必定是降低居民消费,让本来已经过剩的全球生产能力更加过剩。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会导致各工业化国家全力争夺全球市场,也有可能会导致战火不断。

那么,有没有替代方案呢?

有。“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们不妨考虑一下马克思的智慧: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在全球化时代,要让欧美工人在全球化的劳动力市场上恢复竞争力、获得就业机会,恐怕只有一个途径: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血汗工厂”,让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福利水平靠近美国工人的水平。这意味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减少劳动的时间和强度、加强劳动保护、降低工伤死亡率及避免拖欠工资等。

由此观察,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庞大经济规模日益融入世界,福利标准趋同也越来越迫切:要么是欧美工人的福利水平向发展中国家工人靠拢,要么是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福利水平向欧美工人看齐。二者必居其一。为了避免二战之前反复发生的经济危机和日益严重的阶级对立,看来后者更具可持续性。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29395.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5 23:49:26  回复
经济现实。尤其是曾被视为从全球化中广泛获益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但是,他们过于强调发达国家的控制作用及其后果,而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