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三种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

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你对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1) 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 , 好处在于束缚少 , 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 , 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 (2)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 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 , 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 无 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 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 (3)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 政府主导特征明显 。 这有利于经济发展 和 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 , 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 , 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 , 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 : 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 ; 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 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人类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是什么

关于人类经济形态的分类方法,有学者认为,从分类学上分析,人类经济形态以为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分类,可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高技术)经济等阶段;

①如以资源配置为依据来分,可分为劳力经济、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

②这两类分类方法无实质区别,因为产业结构的特征与本质均取决于资源的配置方式;本书为便于论述,采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分类方法。上述产业结构最终分类均是源自最能集中反映知识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的进步与发展,恰如马克思主义经典教材中经常指出的那样: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众,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③自人类进人文明史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经历的三个经济发展阶段可以简述如下:农业经济数千年背彩已经逐渐远去,因为其效率低下,虽然绵延时间很长,但除了完成延续了人类生命这一主要使命之外,它在知识的积累等方面所创造的业绩远不如后来的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工业经济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后,掌声渐息;因为在推动人类发展的同时,它也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和能源,带来过多的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侯的变化,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诸多挑战;更不用说期间因为争夺自然资源而爆发的多次破坏程度远其农业社会的血腥战争。虽然它给人类带来很多知识,但正是人类对某些知识

世界主要经济模式有哪几种,历史上分别?

世界主要经济模式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还有垄断市场经济。历史上的分别在于计划经济开始于早期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比如苏联,而市场经济和垄断市场经济早期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经济发展三种模式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总结了中国模式特点,接着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是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更加主动吸纳整合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极地对待游戏规则,也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共同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关系。

关键词: 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多样性”。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这里仅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和内在主要支撑,谈一些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

一个国家发展模式之优劣、成败,关键看是否适合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是否给这个国家的公民带来福祉。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点,以增进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公民福祉为核心。因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公民福祉又是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达到13.1448亿。近几年,年出生率12.1‰左右,年死亡率6.8‰左右,年自然增长率5.3‰左右。按此计算,年人口净增量近700万,十年净增人口近7000万。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实在是举世无双的事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强调这一点。

第二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在所有制问题上,在调节机制问题上,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中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大致只有三个,中国、越南和老挝。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上,中国是最早的国家。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特点。

第三点,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且已就业的劳动者约有7.6亿多人,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从商品市场来看,近几年中国每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七八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进口货物8000亿美元。从资本市场来看,29年来,中国引进外资7000亿美元,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四点,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这一点后面专门分析。

第五点,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研究发展模式,应该有此广阔的学术视野。

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动力是工业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44.4%提高到2006年的53.8%。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3.1%;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全社会物质总产值的比重是67.4%。按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产值应超过40%、制造业产值应超过60%的经验,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里所说的“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这种“新型工业化”与“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交叉结合,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式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特点,努力寻求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结合点,以此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多层次工业发展格局,进而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同时,鉴于全国密集着3.5万多个乡镇,也是中国工业增长的“沃土”之一。20世纪80年代期间,乡镇工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均26.6%、11.2%和29.6%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产出占到工业总产出1/3左右,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势。近年来,中国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来看,新式武装的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三,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在增长方面的所谓“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不少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传统的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只有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五年降低10%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之一。

第四,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是以基本稳定的体制结构为基础的,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全面的体制转型以及社会转型并不突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这“两个转型”扭在一起,无论是微观领域的工业企业的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业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中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巨大历史机会。中国正是利用全球化和“后发优势”,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就了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才造就的工业化格局。同时,鉴于中国是一个走独特道路的大国,颇为注重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尤其是存在投资、技术、贸易、环境等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寻求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的最佳结合点。

此外,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面临一个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当今世界各个推进工业化国家(以及像英国这样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紧紧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机遇,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特别是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产业支撑,着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科技革命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两股潮流。城市化在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国际上一般称“城市化”,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指镇本级)纳入其中的,故称为“城镇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43.9%,28年间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2006年间,城镇人口比重从30.48%提高到43.9%,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

第二,中国城镇化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所谓“立体网络型”,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这是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三,中国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方略。所谓区域布局“差别化”,表现在,中国的东部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则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将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人口向区内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迁移。

第四,中国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或城镇,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相应地要求进行体制转型。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则,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则,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可见,中国上述的城镇化战略,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明显不同。

(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紧紧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攻坚”。现在,市场调节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已达到95.6%,生产资料达91.9%,农副产品收购达97.7%。从国际上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目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也遇到了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等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距离,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现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等。国际方面,应破除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四)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并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成效斐然。外贸:已成为世界第三出口大国;外商直接投资:居全世界第四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外汇:2006年底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对外投资:2006年末累计733亿美元(非金融部分)。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开放相联系,必然对国内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使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加速“磨合”。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的金融改革,正是开放倒逼改革的典型例证。

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更加主动吸纳整合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极地对待游戏规则,也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共同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关系。

仅供参考..需要原创进空间加QQ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有哪三种主要模式,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为: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2)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效益低下、附加值低的低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导向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二、传统经济发展特征:

(1)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2)是一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发展模式.

(3)是一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发展模式.

(4)是一种经济结构倾斜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的.

(5)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

扩展资料: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2、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念,经历了一个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3、十七大将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理念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4、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

5、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发展方式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2721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8 17:20:35  回复
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在所有制问题上,在调节机制问题上,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中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大致只有三个,中国、越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8 08:50:42  回复
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只有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五年降低10%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之一。 第四,工业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8 15:14:39  回复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式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8-18 08:42:55  回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